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

靠在太師椅上閉目養神的張蒼,被一連串鏗鏘有力的腳步聲吵醒。

這個腳步聲,張蒼很熟悉,張釋之來了。

他和張釋之在這座廳堂裡會過很多次面,但張蒼這次請病假至今,張釋之頭一次登門。

兩個人年齡雖然懸殊很大,但非常默契。

簡單的寒暄過後,張釋之先入了正題,“丞相賦閒,突然相邀,不知有何見教?”

Wωω★ttκā n★C○ 張蒼眯着兩眼,呵呵一笑,“廷尉公務繁忙,本不該叨擾,然有一傳言不知真僞,特向張廷尉請教。”

張釋之心中一咯噔,暗思:要有事情發生了。張蒼這個人他很瞭解,多年來一直在和稀泥,沒十足的把握從不參合是非,要麼不動,要麼一擊必中。只要他說有什麼事,定然做了前期準備工作,猶如柴奇欺負王忌的那一次,張蒼整年如一日地盯着姓柴的,直到要了柴奇的命才告結束。

張釋之不動聲色地答覆道:“丞相請講,若得方便,下官或可查實。”

“人言‘天降玉杯’乃虛妄之事,不知廷尉可曾聞得?”張蒼長嘆一口氣,接着說道,“願此言爲虛。”

張釋之笑了。他心裡很清楚,張蒼咽不下那口惡氣,準備找新垣平麻煩了。有意思的是,張釋之自己也看不慣新垣平裝神弄鬼的做派,見到那傢伙就來氣,並且也暗中查過他。

張釋之開口了,“此事幹系重大,無旨意恐下官也無權過問。”他話鋒突然一轉,盯着張蒼接着說道,“此言或爲實呢?”

張釋之給了張蒼一句很明顯的信號。張蒼專程把他請來,卻繞着彎說話,顯然是在試探他,如果他不表個態,似乎有點太不像話了,但這種態度不能表達的太直白,因爲火候不到。張釋之這麼多年不是白混的,他可不願意被別人當槍使,既然你主動請的我,那話得由你先說。

張蒼也把目光投了過來,用手往皇宮的方向指了指,頗有用意地說道:“若爲實,可言之聖上,由聖上定奪。”

多稀罕啊?誰不知道新垣平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既然想收拾新垣平,不告訴皇帝能行嗎?張蒼拐彎抹角說廢話。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句廢話,聰明的張釋之很清楚話中的含義。大家都是聰明人,既然你不明講,那我奉陪,似是而非、話裡套話的打太極不僅是你一個人會。

張釋之說了一句逼張蒼就犯的話,“吾皇聖明,僅傳言恐難使其相信。”說完後,緊盯着張蒼那張老臉。

把張釋之試探的差不多了,該表態了。張蒼的老臉上流露出一絲狡黠,在桌子上拿起一打竹簡遞了過去,“看看吧。”

濃縮張蒼幾十年才華的控告材料,從“玉杯”加工製作到入宮進獻的各個細節都記錄的清清楚楚。

事實上,竹簡上寫的事件經過,張釋之也很清楚,因爲他也做過前期。並且張釋之更誇張,已暗中將幾個當事人監控了起來,一則防備這些人逃跑,二則防止他們被害,只是沒有收網而已。

張釋之合上竹簡,開懷地笑了,丞相主動打頭陣,他不高興纔是怪事。

“丞相將親呈此奏?”

“非也,呈此奏章者自有其人,你我只需幫襯而已。”

張釋之站起了身,“下官願盡綿薄之力,助丞相成此大功。”

張蒼微笑着示意他坐下,“老朽相邀,正有一事相求。”

“丞相請講。”

“此奏能否成功,關鍵在於那幾個人證,此乃廷尉便宜之處,可……”

張釋之大笑起身,伸手擋住了張蒼的話頭,“丞相有所不知,這些人已在掌控之中。先行捕拿,再奏此書,大事定矣!”

張蒼先是一驚,隨即也仰面長笑。

隨後的幾天裡,朝廷裡出奇的平靜。而有一個人卻坐不住了,這個人就是新垣平。

因爲有幾個人先後“失聯”,而這幾個人都和“玉杯”有着密切的關係,有一個人入宮進獻過玉杯,還有一個人曾刻過字。

接二連三“失聯”的消息,讓新垣平膽顫心驚。他的確應該心驚,因爲“天降玉杯”這件事,只不過是他親手導演的一場鬧劇。

這些天來他無時無刻不在暗想着如何讓那些人“失蹤”,但自己的事業剛剛起步,沒敢太爲過火,因此擱置了下來。可不成想,自己還沒有動手,這些傢伙竟然先走一步,有些過分了。

當然,他也並非擔心這些傢伙的人身安全,說實話,他一直盼望着他們早死,只要他們多活一天,自己就危險一天。

新垣平還是收到了最壞的消息:均被不明身份之人掠走。

這讓他的心哇涼哇涼。短暫的緊張後,他想起了一個人——張蒼。在“土德”、“水德”爭鋒中,張蒼無疑是失敗者,而自己卻是受益者之一。能神不知鬼不覺做出此事的人,非他莫屬。

先下手爲強。既然你讓我難受,我也不讓你好過。新垣平經過短暫的思考後,決定動手了。

新垣平敢在倉促之中和當朝丞相叫板,似乎有些迫不得已,實際上他是有一些底氣的。

新垣平的底氣,還在張蒼身上。

張蒼這個人,雖然心胸不太寬廣,但一生所爲還基本上是能說的過去的。可這個人小毛病很多,私生活方面的問題更爲突出。

張蒼有一個習慣讓皇帝嗤之以鼻,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蒼妻妾數百計,凡懷過孕者,不復幸。這生活也太糜爛了,雖然劉恆有佳麗三千,但和他真正發生過關係的也沒幾個。何況劉恆本人還沒鄙視懷過孕的女人,例如竇漪房。張蒼可好,年年當新郎,不重樣。

張蒼在這方面雖然表現的出格,但畢竟是個人作風問題,劉恆也不好多說。可由此習慣而引發的連鎖效應,就讓劉恆有些惱火了。

張蒼雖然貴爲丞相,但月工資也發不了多少,只是多幾石糧食而已。拿丁點工資養活那麼多老婆肯定不夠,更何況張蒼一天到晚好吃好喝,生活還過的比較奢華。

做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自然有他來錢的方式,這個方式劉恆實際上也清楚。但鑑於年齡一大把的張蒼多年來表現不錯,因此,劉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去過問。

然而現在卻大不一樣了,張蒼瞪鼻子上臉搞罷工,竟然和劉恆玩冷戰,這就有些過分了。因此,劉恆對他的不滿愈來愈烈。

這個信息,讓新垣平捕捉到了。重要的是,他還知道張蒼說過的一句話,他相信只要對這句話稍加改動,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章 起點——(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9章 爭儲——第十六節 廢黜太子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19章 爭儲——第三節 埋禍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