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 勝利解放
長江雖然難以逾越,但也絕非是不能通過的鴻溝。從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來看,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長江可能成爲一些封建王朝固守江南一隅的天然屏障,但它終究無法阻止統一中國的步伐。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歷史的巨輪駛進了1949年初,在中國的大地上,共*黨成功地進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軍的實力受到嚴重的削弱,蔣家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中。國民黨爲了贏得時間進行垂死掙扎,故而在和平談判的煙幕掩護下,一面要求與中共進行“和談”,一面加緊組織長江防禦,妄圖利用長江天險與人民解放軍對峙,取得喘息的機會,等待時機,依託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在大佬的幫助下捲土重來。其次,也要阻止解放軍過江,保住江南半壁河山,使中國重走南北朝的老路。
截至1949年4月初,國民黨軍在湖北宜昌至上海間的中、下游地段的1800多千米的長江沿線,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兵力。此外,還調集了130艘軍艦和300多架飛機,構成所謂的陸海空立體防線,企圖將人民解放軍阻擋在長江以北。帝國主義國家的艦艇也沒有閒着,頻繁地遊弋於中國的長江及長江口外沿海,妄圖對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進行武裝干涉。
爲了將革命進行到底,在與南京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加緊渡江作戰的準備。在兵力使用上,決定以第二、第三野戰軍的100萬兵力,在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12萬兵力的策應下,渡江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京滬杭地區。
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及中原軍區、華東軍區部隊共120萬人,在長江中下游地段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爲了加強對渡江戰役的指揮,早在1949年1月8日就作出決定,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政治委員鄧**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副司令員粟*、副政治委員譚**在淮海戰役期間組成的總前委,繼續行使統一指揮渡江作戰的職責,統一領導8個兵團部、26個軍的百萬雄師渡江作戰。
此次我百萬大軍渡江南進,關係全局勝利極大。希望二野、三野全軍將士,同心同德,在總前委及二野、三野兩前委領導下,完成偉大任務。這是總指揮部做出的戰略決策。
實施渡過長江的作戰,是人民解放軍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在既無海軍、空軍,衆多指戰員又不習水性,缺乏渡江作戰經驗的條件下,要突破國民黨軍陸、海、空組成的長江防線,面臨着渡河工具缺乏、地形和敵情不清等諸多的困難。
爲了圓滿完成渡江作戰任務,在作戰準備上,要求各野戰軍大量蒐集和準備渡河工具和器材,加強臨戰訓練,提高官兵的游泳能力,掃除江北敵人據點,加強戰法研究,提高強渡江河的作戰水平;在作戰部署上,將第二、第三野戰軍組成東、中、西三個突擊集團,採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首先殲滅沿江防禦之敵,然後向長江南岸的廣大地區發展,順勢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徹底摧毀國民黨的統治。
解放軍的步伐勢如破竹,一舉強渡長江天險,把國民黨反動派的長江防線徹底摧毀,然後長驅直入,攻打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一切都在計劃之中進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蔣介石逃往臺灣,蔣家王朝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