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註定的悲劇

李休之所以辭掉官職來遼東,除了當初已經答應了馬爺,要陪他來一起收殮屍骨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其實還是想要遠離朝堂,畢竟本來就不喜歡朝堂上的紛爭,前些年因爲某些原因,使得他一步步的陷入朝堂之中,現在總算可以找機會抽身而出了。

不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李休沒有告訴任何人,那就是因爲李承乾,雖然他辭官也和李承乾有着很大的關係,但那只是個導火索,真正的原因卻只有李休一個人知道,甚至連平陽公主他都沒有告訴。

當初李承乾在五六歲時,就被李世民強送到李休那裡學習,當時李承道還在,兄弟二人的感情還很好,每次都是李承道帶着李承乾一起去李休那裡,而李休也對李承乾很喜歡,對他的教育也一直沒有放鬆過,後來玄武門之變依然像歷史上那樣發生,李休也更加註重對李承乾的教育,希望可以扭轉李承乾在歷史上的命運。

本來一切都挺順利的,李承乾從小就聰明,性格也十分的大氣,能夠聽得進別人的話,至少在李休看來,李承乾一點也沒有歷史上那種剛愎自用、不聽人言的樣子,可是卻沒想到李承乾纔剛成年,性格卻越來越像原來歷史上的那個李承乾了。

後來也李休也分析過李承乾性格變化的原因,最後猜測很可能是因爲李承乾從小到大都過的太順了,根本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結果在感情上卻栽了個大跟頭,當然這也不能怪七娘,甚至七娘到現在都不是很肯定李承乾是不是喜歡她?

不過李承乾在感情上的挫折並不是他性格大變的主因,只能說是一個誘因,真正讓李承乾墜落下去的,還是因爲他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從小就被立爲太子,他又是個早慧的孩子,因此也早早的懂得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可以說他從小就努力學習做一個合格的太子,以便日後能接下皇位造福百姓。

可是後來李承乾因爲一時的放縱,導致一條腿殘疾,這也直接導致了李世民的態度有所變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讓李泰住進武德殿,雖然最後因爲羣臣的反對導致李泰沒能真正的入住,但這件事已經傷到李承乾的心,畢竟他爲了成爲一個合格的太子準備了十幾年,最後卻被他最爲親生的父親拋棄,這個打擊對他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

再加上後來長孫皇后去世,一下子成爲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李承乾的性格也在那個時期開始了轉變,當時李休已經有所察覺,所以也盡力的規勸,但是非但沒有效果,反而導致他和李承乾的關係也因此而破裂,滅掉高句麗後他回到長安想見李承乾,也是想最後再努力一下,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他和李承乾的關係徹底破裂了。

李休是個穿越而來的人,熟知歷史的他十分清楚的知道,按照李承乾現在的性格,最終肯定也會像原來的歷史上那樣,就算李世民不殺他,也不可能再保住太子之位,最後只能淒涼的死去。

雖然李休和李承乾的關係破裂了,但對方畢竟是他的學生,李休也不忍心眼睜睜的看着李承乾一步步的踏進深淵之中,想幫他,對方卻還不留情,這讓李休也十分的傷心,索性也就辭了官,這樣眼不見心爲淨,另外日後李承乾若真的走上歷史的老路,也免得自己被他牽扯進去。

本來李休辭了官又跑到遼東,與大唐的權力核心也徹底的斷了聯繫,至少短時間內他覺得不會有什麼朝堂上的事情讓他煩心,不過好巧不巧的是,朝廷已經將打下的高句麗國土劃分爲安東都護府,並且開始派駐官員,新城這邊也派了一些官員過來,聽說李休他們在這裡,於是就上門拜訪,順便還帶來一些長安城的消息。

在這些消息之中,其中有一個消息就是關於李承乾的,那就是任命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四人出任東宮輔臣,另外還有劉洎、岑文本與馬週三人輪流前來東宮,與李承乾談論學問與爲政之道。

從表面上來看,李世民派出一些大臣教導李承乾也十分的正常,但是李休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卻是暗歎一聲,因爲他知道這肯定是李世民也發現了李承乾的性格出現問題,所以纔派了這麼多重臣前去教導李承乾,別的不說,光是岑文本和馬周這兩人,都是朝堂上風頭正盛的幹臣,現在都已經是副相之位,隨時都可能登上相們,至於孔穎達和于志寧等人也都是博學大儒,一般人想要到他們門下求學都很難。

估計在李世民看來,派出于志寧這些博學大儒,再加上岑文本這些能臣,肯定可以將李承乾教育過來,可是李休對這件事並不看好,因爲他記得在原來的歷史上,李世民也曾經做過同樣的事,希望可以將性格日漸偏激的李承乾教育過來。

可是讓李世民萬萬都沒想到的是,于志寧這些大臣倒是十分的盡心盡力,遇到李承乾的錯處時,他們也勇於指正,但也正是因爲這些人太盡責了,無論李承乾做什麼,他們都能挑出一些毛病,每次都會寫出一大段的進諫給李承乾,而且一個比一個言辭兇狠,結果李承乾年輕氣盛,非但聽不進這些人的進諫,反而還和這些人對着幹,結果言行越來越荒唐。

也正是因爲李世民選人不當,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李承乾的性格越來越扭曲,而李世民也開始對李承乾失望,從而將感情轉移到李泰身上,結果最後終於導致李承乾破罐破摔,密謀造反,可惜還沒等他動手,就被李世民發現了。

想到歷史上李承乾的人生悲劇,李休也不由得嘆了口氣,雖然他很想幫李承乾擺脫悲慘的命運,可是現在看來,李承乾的悲劇似乎已經註定,非是人力可以改變的,哪怕是自己也不行,這讓李休也感到十分的無力。

第五百九十一章 張公瑾上書第七百三十三章 偷東西的七娘第七百二十八章 一本畫冊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安北都護府第三百三十九章 時間太短了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隋軍將士的家眷第四百九十四章 一封信第一百六十三章 永不回裴府第一百八十五章 武楊氏第二百二十六章 另一個楊文幹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李世民的心意第二百零五章 李淵來了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隔閡第五百六十七章 讓突厥人去開荒第八百五十八章 早朝 下第九百九十九章 印書局失火第四百六十五章 曲江池畔 上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泉蓋蘇文的決定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請客吃飯第五百七十一章 對馬爺的安排第二百三十章 程咬金來訪第九百零一章 長孫無忌的野心第二百八十二章 柴紹的消息第二百三十九章 虯髯客歸來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破吐谷渾第四百四十八章 打起來了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父子密談第七百八十九章 柳家的消息第七百六十八章 利與弊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丸都城 上第二百九十六章 與岳父相剋第四百六十四章 和親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長門怨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吐蕃犯邊第五百九十一章 張公瑾上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下雪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天罰第三百七十二章 宇文怵第一千零十章 殿前之爭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最後一步 上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曳莽敗亡第九百九十九章 印書局失火第一千零八十章 以逸待勞第四百六十四章 和親第三百四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百五十八章 鬧事的倭人第二百七十八章 突然冒出來的親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信第三百一十六章 捨生取義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拔灼之死 中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相親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明年用兵第四百五十章 封王?第一百一十章 奢侈的李休第六百三十八章 馬爺回來了第六百三十三章 定量供應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東宮事發 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給藥王講課第六百三十八章 馬爺回來了第五百四十六章 李世民的牌坊第五百四十三章 夫君這是去哪了?第七百四十一章 張十一中招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書院招生 上第六百零五章 蕭皇后 下第六百四十七章 單獨召見第二百二十八章 大年三十第五百二十二章 母女相認第三百一十八章 秦瓊求醉第五百六十五章 囂張的突利第八百三十二章 白銀鑄幣第四百四十二章 種牛痘 上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珠娘拜師 下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李泰又回來了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李世民來訪 下第七百五十章 頡利之死第七百零二章 李休出的難題第三百四十章 渭水河畔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人口第六百零九章 太晚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使節來訪第七百九十九章 騙盡天下人第五百八十七章 放開宵禁第七百八十五章 薛仁貴第五十一章 回家第二百二十一章 李世民的反擊第六百八十五章 高表仁第四百零五章 真燙了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遼東戰事 下第七百三十四章 相見第四百一十一章 玉球第六百五十一章 西市夜談 上第一千三百章 最後一步 下第七百九十一章 扔出府去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書院爭鬥的開端第九百一十七章 偶遇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進攻型海軍第五百三十一章 陽謀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參天可汗大道第七百六十九章 阿史那結社率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靺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