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殿生算是開玩笑的話,不過趙繼科卻覺得要憑真本事征服這位剛到來的博士,於是二話不說,抽出了試卷分給劉娟一份材料方面的卷子,兩人開始答題。
一個半小時候,劉娟懊惱地說道:“我還是該想到的,化學上解釋的通,忘了流體力學上的事情了。這道題出的好刁鑽。害得我多費了十分鐘時間。”
華殿生看着兩份滿分試卷,不由地感嘆31歲也是老了。
28歲的趙繼科和18歲的劉娟,刷新了他對礦海人才的認識。
當他知道趙繼科的研發成績後更是對自己的項目充滿了信心。
而劉娟不過是高中學歷,更讓他刮目相看。
不得不說,此次逐漸的研發項目組,有這兩人加盟,肯定能夠取得飛速發展的,甚至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夠實現理論性突破和實驗。
華殿生領導的特高壓輸電技術研發項目正式成立,不同於礦海裝備,這是一隻老中青搭配的研發隊伍,而且技術專利更甚於硬件研發,也對礦海裝備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不過礦海裝備畢竟有底蘊在,範一明也是個全才,聯合鐵路事業部搞起了耐候鋼材料適應性研發。
兩隻研發隊伍,一隻衝刺電力領域最高技術,一隻只爲解決鐵路貨車腐蝕問題。
如同礦海的兩翼,帶動了其他項目的快速推進。
在李河川的妹妹受到了華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錄取通知書,礦海集團內部也傳來了好消息。
首先是“重整山河”項目得到了榆市組織的專家組的最終驗收,3億元的環保補貼在驗收報告得到批覆的第二天劃撥到了礦海財務中心的賬上。
雖然這一筆錢對如今的礦海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麼了,但是因爲有了最終驗收,梧桐河流域的礦產和土地手續經過不動產登記中心登記,正式成爲礦海集團的資產。
與前期允許他先建電廠、化工和煤制油工廠不同,正式劃轉意味着他可以用這兩個優質資源從銀行貸出更多的資金用於發展了。
其次是滅地火工程工程終於實現了合圍,在注入了大量河水之後,徹底熄滅了地火。而經過勘探發現,滅火過程中形成了儲量驚人的焦炭。
對於這些焦炭,李河川暫時沒準備開採,畢竟焦炭的消耗大戶是鍊鋼行業,他手頭又沒有鋼鐵廠,犯不着開採出來賣給他們。不如先留着,等他發展了鍊鋼以後,再做打算。
礦海鐵路一期進入臨管運營則成爲目前最大的事情。
一期500公里的鐵路,從陝省經過晉省到達冀省,和國鐵幾條南北的幹線交錯相連,也成功的打開了全國的市場。
劉泉來化身爲生產狂魔,礦海煤炭的出產量已經衝到了6000萬噸,除了自己使用3000萬噸,剩下的3000萬噸都進行外運了。
如果只有這3000萬噸,恐怕並不會給礦海煤炭帶來多大的效益,但礦海鐵路的建成,讓衆多的煤企嗅到了發財的機會,這時候想要入股是沒希望了,但礦海鐵路卻是敞開運營的,他們可以通過鐵路節省運輸成本,而節省下來的,就成爲了利潤了。
一時間,大道神煤公司、榆煤集團,小到只有幾十萬噸產量的小煤礦,都紛紛找到礦海,簽訂運輸協議。
李河川看到巨大的訂單,當即立斷,請來華威公司設計了一套網上申請車輛的網站和客戶端,讓貨主從網上申請。這種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大量的手工票據,一方面也有效控制了車流,防止車輛堵車或空跑。
總訂單合計達到了1.5億噸,使礦海鐵路一舉成爲一條繁忙的鐵路幹線。李河川不得不緊急購買了大量的機車和車輛,一時供應不過來的,就採用租用的方式進行。
各個工程局紛紛投入機車參與聯合運輸,與礦海自備機車良性競爭,成爲“網運分離”的成功案例,這種模式被幾所交通大學和專家稱爲“礦海模式”,紛紛前來參觀、調研,爲此還寫出了一些分量極重的論文。同時因爲和交通大學的良好合作,爲礦海招聘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藉由鐵路,煤化工事業部的產品也開始進行輸出,通過鐵路運達全國的經銷商手中。煤制油產量還不是太高,目前還做不到外運,不過劉娟信誓旦旦的保證,等到秋天,華國石油的基建完工後,煤制油的產量將會提高五倍以上,到時候礦海和國鐵的鐵路線上將會看到煤制油的產品運往全國各地。
電力事業部的研發還在繼續進行,不過相應的電廠建設卻沒有停止。
除了建設坑口電廠,礦海集團還順着鐵路線尋找目的城市,凡是電力緊張的城市都進入了礦海的考察範圍,即便不緊張的,也去尋找有沒有效益不好的電廠,通過自建和兼併,擴張電廠規模,同時也消耗礦海鐵路運來的煤炭。
隨着幾大事業部工作的開展,資金如同汛期的水位一樣迅速高漲,儘管新建電廠和兼併活動消耗了大量的資金,但結餘仍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趁此機會,李河川及時啓動了礦海鐵路的二期工程。
這一期工程全線約500公里,不過還包含了照市的港口建設。
照市是魯省的一個沿海城市,港口資源良好,屬於北方少見的深水港。
最初在做西煤東運方案時,當時的設計單位提出了三份意見,一份是就近在滄市修建煤炭碼頭,不過滄市港口屬於淺水港,淤積比較嚴重,而且往南方運輸,需要繞過魯省半島,雖然節省了陸路運距,但水運距離卻增加了。
第二份則是在魯省龍市下水,不過同樣面臨繞過半島運輸的問題。
最終,礦海選擇了第三套方案,照市下水。
照市城市不大,當地沒有知名的港口企業,還屬於碼頭的淺層利用。
李河川親自抵達照市,和魯省發改委、照市主要領導進行商談,最終確定下來,礦海集團投資100億,建設礦海照市煤炭碼頭,一期爲三個30萬噸級的碼頭,三個10萬噸級的碼頭。
作爲照市近年來最大的一筆投資,照市相關部門一路綠燈,爲項目的徵地、土地出讓、建設、環保等步驟提供方便。
至此,礦海打通了鐵路運輸的最後瓶頸,有水路和陸路兩個路徑,將礦海的煤炭運抵南方各省。
完成了這些後,李河川回頭看電力事業部的研究。
他發現,儘管他購買了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研發因子,卻沒有給研發帶來加速。問了一下才知道,趙繼科想要完成變形金剛式的鐵塔,而劉娟則是要研究超導材料。
這本就不在特高壓輸電技術的選項之內,不過李河川也沒有想着讓他們完全順着系統指定的方向去研究,獨立而自由的創新,才能鍛鍊他們,才能擺脫系統的約束,實現獨創性的研究。
這纔是李河山所需要的。
有系統固然是好的,可是李河川也知道,系統最大的作用肯定還是在開啓基地車之後,實現未來環保目標時才更好用。
現階段,他倒是想看看,購買研發因子後,如何自由的激發研究人員的潛力。
冥冥之中,他覺得,會有更大的驚喜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