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

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斷言,野人——在這裡他指的是作爲採獵者的現代智人——的生活“危險、粗俗,且短暫”。其實,儘管早期採獵者壽命的確很短,生活經常受到戰爭的威脅,但並不粗俗。他們不僅憑藉僅有的十幾種原始工具獲得足夠的食物、衣服和居所,得以在各種環境中生存,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這些工具和技術還爲他們提供娛樂。人類學研究證實現代採獵者不是一整天都在打獵和採集食物。一位名叫馬歇爾·薩林斯的研究人員總結道:採獵者每天在必需的日常食物獲取上花費的時間只有3~4個小時,其中包括他所謂的“銀行家時間”。不過他的這一驚人結論的證據是有爭議的。

根據範圍更廣的數據,關於現代採獵部落收集食物所耗費時間的更加現實並且爭議更小的平均數是每天大約6小時。這個平均數掩蓋了日常行爲的大幅變動。1~2小時的小憩或者一整天用於睡覺並不少見。外部觀察者幾乎普遍注意到覓食者工作的非連貫性。採集者也許連續數天非常努力地尋找食物,然後在這一週餘下的時間裡就靠這些食物生活。人類學家把這種循環稱爲“舊石器時代節奏”——工作一兩天,休息一兩天。一位熟悉雅馬納(Yamana)部落——也可能幾乎所有狩獵部落都是如此——的研究者寫道:“他們的勞動事實上更多的是一時興起,依靠偶爾的努力,他們能夠積累相當多的食物,維持一段時間。然而,之後他們表現出想要無限期休息的,在此期間,身心完全放鬆,不會顯得很疲勞。”舊石器時代節奏實際上反映出“食肉動物節奏”,因爲動物世界的偉大狩獵者——獅子和其他大型貓科動物——表現出同樣的行爲方式:短暫的爆發式捕獵,直至筋疲力盡,接下來的日子休養生息。狩獵者,與字面定義不同,幾乎很少外出狩獵,捕獲獵物的成功次數不是那麼多。以每小時獲取的熱量計算,原始部落的狩獵效率只有採集效率的一半。因此幾乎所有的覓食文化中,肉食都用於款待客人。

季節變化也有影響。對食物採集者來說,每個生態系統都會產生“饑荒季”。在寒冷的高緯度地區,深冬到初春時的饑荒季更加嚴重。其實,即使在熱帶地區,各個季節中獲取最喜愛食物、水果輔食和至關重要的大型動物的難度也有差異。此外,還有氣候變化因素:延長的乾旱、洪災或風暴期可能打斷每年的食物獲取模式。這些以日、季和年計的大幹擾意味着,很多時候採獵者吃得肚皮鼓鼓,另一方面,很多時期——而且的確如此——他們會忍飢挨餓、營養不足。這段營養不足的時間對幼兒是致命的,對成人來說則是可怕的。

所有這些熱量的變化導致舊石器時代節奏在任何時間段都有可能出現。重要的是,這種爆發性“工作”情非所願。當你主要依靠自然系統提供食物時,工作越多,收穫不一定越多。兩倍的工作量不一定能產生兩倍的食物。無花果不能催熟,成熟時間也不能精確預測。同樣,大型動物獸羣的到來也不能預知。如果沒有儲備餘糧或合理耕種,就必須從糞便中取食。爲了保證食物供給,採獵者必須馬不停蹄離開廢棄的食物源,尋找新來源。可是如果永不停息地奔波,餘糧及其儲運工具就會減慢你的速度。在很多現代採獵部落中,不受財物拖累被認爲是一種好習慣,甚至可以帶來聲望。你行囊空空。聰明的替代策略是,需要什麼東西時再去製作或者搜尋。“能幹的獵人會囤積獵物,他的成功是以損害自己的名望爲代價的。”馬歇爾·薩林斯說道。此外,生產餘糧的成員必須與大家分享多餘的食物,這降低了他們生產餘糧的意願。因此,對採集部落而言,儲備食物是損害自身社會地位的行爲。真實的情況是野外遷徙時必須忍受飢餓。如果幹旱期減少了西米的產量,再怎麼延長勞動時間也不會增加食物的產出。因此,採集部落在吃飯問題上採取非常有說服力的計劃安排。發現食物時,所有人都很努力地勞動。找不到食物也不用發愁:他們會餓着肚子圍坐閒聊。這個非常合理的方法經常被誤解爲部落的懶惰,事實上,如果靠天吃飯,這是個合乎邏輯的策略。

我們這些現代文明社會的上班族看到這種輕鬆的工作方式可能會心生嫉妒。每天3~6個小時,遠遠少於發達國家中大多數成年人的工作時間。而且,當被問及對現狀的感受時,多數被現代文明同化的採獵者對目前的物質生活很滿足。一個部落很少擁有一件以上的人工製品,例如只有一把斧頭,原因是:“一件東西難道不夠嗎?”某些情況下,需要時才使用這件物品,更多的情形是,等到需要某種製品時再做一件。一旦該物品被使用了,通常的結局是被丟棄,而不是保存。這樣就不需要攜帶或留意多餘物件。向部落居民贈送毛毯或刀具之類禮物的西方人常常鬱悶地看到一天後這些禮物就被棄若敝屣。部落居民的生活方式非常奇特,表現出最大限度的一次性文化。最好的工具、人工製品和技術都是用後即棄。甚至人工修建的精巧住所也被視爲臨時性的。部落或家族在遷徙途中可能搭建一個休息場所(例如竹屋或小冰屋),只用一晚,第二天一早就丟棄了。多戶人家居住的大宅也許會在數年後遺棄,而不是保留。耕地有着相同的遭遇,收割後就會被放棄。

馬歇爾·薩林斯觀察到這種無憂無慮的自給自足和知足常樂,宣稱採獵部落是“原始的小康社會”。其實,由於部落居民大多數日子裡能獲取充足的熱量,並且他們的文化並不一味追求更多,因此更合理的結論也許是採獵部落“物資充足但不富足”。根據大量與原住民相關的歷史記載,我們知道他們經常——如果不是定期的話——抱怨吃不飽。著名人類學家科林·特恩布爾(ColinTurnbull)記錄道,雖然姆布蒂(Mbuti)人時常歌頌森林之神,但也經常抱怨飢餓。採獵者的訴苦通常與每頓飯都要吃的糖類主食——例如mongongo果仁——的單一有關。當他們談到食物短缺或者飢餓時,指的是缺少肉食,脂肪攝取量不足,以及對飢餓期的厭惡。他們爲數不多的科技在大部分時間裡爲他們帶來足夠但不豐富的食物。

平均水平達到充足與達到富足之間的細微差別對健康有重要影響。當人類學家評估現代採獵部落婦女總生育率(生育年齡中嬰兒安全出生的總數)時,發現這個數字相對較低,總計大約爲5~6個嬰兒——與之相比,農耕社會爲6~8個。有幾個因素降低了生育率。也許是因爲營養不均衡,導致部落女孩青春期推遲至16~17歲(現代社會女性13歲開始)。推遲的女性月經初潮以及較短的壽命延誤並縮短了生育的時間窗口。在部落中,母乳餵養通常持續時間更久,延長了兩次生育之間的間歇期。大多數部落給嬰兒餵奶,到2歲或3歲時停止,還有一些部落母乳餵養的時間長達6年。此外,許多女性骨瘦如柴,又極爲活潑,就像西方同類型女運動員一樣,月經期經常無規律,或者完全沒有月經。有理論認爲,女性需要維持“臨界肥胖度”以產生卵子,很多部落婦女因爲飲食量變動而缺乏這種肥胖度,至少部分年份是這樣。當然,任何地方的人都可能有意識地禁慾,爲已出生的孩子留出生存空間,部落居民有理由這麼做。

兒童死亡率在採獵部落中非常高。一項針對不同大陸的25個部落歷史時期的研究表明,平均25%的幼兒在1歲前死亡,37%在15歲前死亡。人們發現,在一個傳統的採獵部落,兒童死亡率爲60%。大多數歷史上的部落人口增長率幾近於零。羅伯特·凱利在他的採獵部落研究報告中稱,這種停滯是明顯的,因爲“當過去的遷徙者定居下來時,人口增長率上升了”。所有條件都同等的情況下,農作物的穩定性養育了更多人。

許多小孩幼年夭折,另一方面,壽命較長的採獵部落居民也沒有好到哪裡去。生活很艱難。根據對骨骼壓痕和切口的分析,一位人類學家認爲尼安德特人身體的傷口分佈與在專業競技人員身上發現的相似——大量頭部、軀幹和手臂創傷,就像與憤怒的大型動物近距離遭遇時所受的傷一樣。目前還未發現活過40歲的早期類猿人的殘留物。因爲極高的兒童死亡率拉低了平均預期壽命,如果年齡最大者只有40歲,那麼壽命中間值幾乎可以肯定小於20。

一個典型的採獵部落只有很少的兒童,沒有老人。這樣的人口結構也許能解釋訪問者與保持歷史原樣的採獵部落接觸時共有的印象。他們評論道:“每個人看上去都極爲健康強壯。”部分是因爲絕大多數人都處於壯年期,年齡在15~35歲之間。如果我們參觀城裡有着同樣年輕人口結構的新潮社區,也許會有同樣的反應。部落的生活方式適合年輕人,屬於年輕人。

部落居民壽命不長的一個主要後果是祖父母輩的缺失。考慮到女性17歲左右就開始生育,30多歲死亡,普遍的現象是孩子們成長爲青少年時就會失去父母。壽命短對個人來說非常糟糕,對羣體也是極其有害的。沒有祖父母,久而久之,傳授工具使用知識變得十分困難。祖父母是文化的中轉站,沒有他們,文化就會是一潭死水。

想象一下這樣的社會,不僅缺少祖父母,而且沒有語言,例如現代智人之前的人類社會。知識怎麼能代代相傳?你的父母在你成年之前便去世了,他們傳授給你的知識不可能超越你未成年時所能學到的。除了最親密的同齡人,你不會向其他任何人學習。創新和文化知識不會得到傳承。

語言讓思想融合交流,從而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創新得以孵化,通過兒童實現代代相傳。現代智人???造出更出色的捕獵器械(例如投槍,使得體重輕的人類能夠在安全距離之外殺死危險的大型動物)、釣魚工具(帶刺的魚鉤和漁網)和烹煮方法(用高溫石頭不僅可以燒肉,而且能從野生植物中獲取更多熱量)。從開始使用語言算起,他們獲得所有這些技術,只用了100代人的時間。更好的工具意味着更好的營養,這有助於進化速度的提高。

營養改善的主要長期後果是壽命的穩定增長。人類學家雷切爾·卡斯帕裡(RachelCaspari)研究了768名類猿人的牙齒化石,這些類猿人生活於亞歐非三大洲,時間從500萬年前到“大躍進”爲止。她斷定“現代人壽命的猛增”大約始於5萬年前。不斷延長的壽命導致隔代教養的出現,產生所謂的祖母效應: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祖父母的言傳身教,越來越多的有效創新得以應用,可以進一步延長壽命,使人們有更多時間發明新工具,從而增加人口。不僅如此,壽命延長“提供選擇優勢,促進人口增長”,因爲人口更密集提高了創新的速度和影響,這對增加的人口是有益的。卡斯帕裡認爲,引發現代行爲創新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成人生存能力的增強。壽命增長是人們獲得科技後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結果,這並非巧合。

15000年前,世界正在變暖,全球冰蓋消融,現代智人的隊伍不斷擴張,所使用的工具也越來越多。他們使用40種工具,包括砧板、陶器以及合成器械,也就是用多塊材料——例如許多小燧石片和一個手柄——拼湊而成的矛和刀。儘管仍然主要靠漁獵採集爲生,現代智人偶爾也會嘗試定居生活,返回故土看管最喜愛的食物產地,針對不同生態系統製作專用工具。我們從這一時期位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埋葬地得知,衣服也從通用型(一件簡單的上衣)發展爲細分型,例如帽子、襯衣、外套、褲子和鹿皮鞋。自此以後人類工具越來越專業化。

在適應不同的河流流域和生態羣落後,現代智人部落的種類急劇增加。他們的新工具反映出家園的特性:河岸居民有很多漁網,草原獵人有多種槍頭,森林居民會設置多類陷阱。他們的語言和外表不斷分化。

第32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4)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3章 我的疑惑(1)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36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4)第21章 趨同性(1)第43章 科技的軌跡(3)第28章 選擇必然(2)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3章 我的疑惑(1)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16章 大發展(4)第26章 傾聽科技之聲(2)第35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3)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10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2)第39章 尋找歡樂(3)第24章 趨同性(4)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13章 大發展(1)第36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4)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16章 大發展(4)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23章 趨同性(3)第47章 科技的軌跡(7)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49章 科技的軌跡(9)第27章 選擇必然(1)第35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3)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22章 趨同性(2)第21章 趨同性(1)第23章 趨同性(3)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21章 趨同性(1)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5章 我的疑惑(3)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32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4)第27章 選擇必然(1)第42章 科技的軌跡(2)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41章 科技的軌跡(1)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35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3)第17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1)第15章 大發展(3)第41章 科技的軌跡(1)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39章 尋找歡樂(3)第3章 我的疑惑(1)第11章 外熵的擴展(1)第48章 科技的軌跡(8)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6章 發明我們自己(1)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21章 趨同性(1)第32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4)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41章 科技的軌跡(1)第51章 無限博弈(1)第13章 大發展(1)第15章 大發展(3)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13章 大發展(1)第51章 無限博弈(1)第49章 科技的軌跡(9)第39章 尋找歡樂(3)第3章 我的疑惑(1)第16章 大發展(4)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5章 我的疑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