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發展(4)

這種預測提出了一個有助於理解科技進步根源的問題,即曲線圖總是在2050年處終止,那是最高點。它不敢預測峰值以後的情況。那麼人口達到頂點後會發生什麼?向下,水平浮動,還是再次上升?爲什麼曲線圖從不顯示之後的預測?大多數製圖者完全忽視了這個問題,而且從不認錯。只顯示一半曲線的現象非常普遍,時間太長,以至於另一半無人問津。

我找到的對2050年左右人口峰值之後的可靠預測的唯一來源是聯合國發佈的2300年——也就是未來300年——世界人口狀況系列報告。

記住,世界範圍內生育率低於人口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名婦女生育2.1個孩子,意味着全球人口的長期減少,或者說??口負增長。聯合國的樂觀預測認爲平均生育率將保持在1995年的水平,也就是每名婦女生育2.35個孩子。我們已經知道這個預測與實際不符。全世界100多個國家中只有幾個保持那麼高的生育率。謹慎的預測認爲未來100年平均生育率將低於2.1的人口更替水平,之後200年內因爲某種原因重新回到更替水平。報告暗示,發達國家的生育率完全不可能提高。悲觀的預測數字是1.85。今天歐洲所有國家都低於2.0,日本爲1.34。即使是“悲觀”預測認定的今後200年的生育率,也高於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當前水平。

發生了什麼事?國家發展了,生育率下降了,每個正在現代化的國家都經歷了這個過程。這種普遍的生育率下降被稱爲“人口轉型”。問題在於人口轉型沒有底線。在發達國家,生育率持續下降。一降再降。看看歐洲和日本(見圖5-5),它們的生育率趨近於零。(不是零增長,多年前它們已經達到了零增長,而是零生育。)事實上,多數國家——甚至包括髮展中國家,生育率都在下降。世界上有近半數國家的生育率已經低於人口更替水平。

換句話說,人口增加導致財富增長後,生育率下降,人口減少。這也許是嚴格控制指數級發展速度的動態平衡反饋機制。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聯合國對2300年的前景描繪是可怕的,但是這組300年預測報告的問題是可怕程度還不夠。專家推測,即使是最悲觀的前景,生育率也不可能低於歐洲和日本這些地區的低生育率。爲什麼他們這樣推測?因爲此前從未發生過。可是,這樣的繁榮水平自然也從未出現過。迄今爲止,所有證據表明,財富增長會降低生育率。如果全球生育率持續降低,發達國家達到每名婦女生育2.1個孩子的人口更替水平以下,發展中國家達到2.3以下,會出現什麼情況?更替水平僅僅是維持零增長,也就是保證人口不減少所必需的。2.1的平均生育率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婦女爲了抵消無子女和只有1~2個孩子的婦女造成的損失,不得不養育4個或5個子女。怎樣的反文化力量能夠促使10億以上受過教育的現代職業女性生育3個、4個或者5個孩子?你的朋友當中有多少人有4個或者3個孩子?從長遠來看,“多生多育”的措施發揮不了作用。

注意,即使長期的全球生育率只比人口更替水平略低,比如1.9,最終也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世界人口數變爲零,因爲每年出生的嬰兒越來越少。不過我們不必擔心人口歸零。在人類數量還遠未降至零時,門諾教和摩門教將用他們的高生育率和大家族拯救人類。問題是,如果財富增長取決於人口增加,那麼連續幾個世紀人口緩慢減少時,深層次的科技進步將如何實現?

下面是5種預測前景,分別包含5種關於進步屬性的不同假設。

前景1

也許科技使得養育孩子更加容易,或者說花費更少,儘管難以想象科技能以某種方式降低撫養3個孩子的難度。也許社會壓力要求維持人類物種,社會重視養育多個小孩。也許機器人保姆改變一切,社會流行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設法維持現狀不是不可能的。不過即使全球人口穩定,保持固定數量,我們沒有先例證明人口不變可以帶來進步。

前景2

雖然人類大腦統計數量可能減少,但我們可以發明人造大腦,甚至可以達到數十億的數量。或許這些人造大腦就足以保持財富增長。要實現這個目標,它們不僅需要產生思想,還需要付諸實踐,就像人類那樣。既然它們不是人類(如果想要人類大腦,生個寶寶吧),那麼這樣的繁榮和進步很可能不同於今天的情形。

前景3

要保持社會進步,與其依靠增加人腦數量,不如提升人類平均智力水平。也許在永遠在線技術、基因工程或者藥物的幫助下,個人大腦的潛力將被釋放出來,推動進步。也許我們可以增加自己的注意廣度,縮短睡眠時間,延長壽命,消費更多,生產更多,創造更多。數量更少但更加強大的人腦將加速這個循環。

前景4

也許前面的結論全都錯了,繁榮與人腦數量增加毫無關聯,也許消費對進步毫無幫助。我們只需理解如何在人口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同時壽命越來越長)提高生活質量、增加選擇機會,就可以了。這是非常不成熟的設想,也是與我們當前體系格格不入的。如果每年能夠成爲我的潛在讀者或客戶的人越來越少,那麼,除了增加讀者或客戶,我還必須因爲其他原因而進行創造。無增長的經濟不可想象。不過更奇特的事件也曾發生過。

前景5

我們的人口突然銳減,只剩下一小部分人,他們不顧一切地瘋狂生育,並走上興盛之路。世界人口劇烈波動。

如果繁榮僅僅來自人口增長,那麼在下一個世紀,進步將自相矛盾地自我減速。如果進步的成因並非人口增長,我們有必要確定它的成因,這樣當人口峰值過去後,我們能夠繼續繁榮。

我將社會進步歷程描述爲人的意識推動的結果,不過還沒有提到這樣的關鍵事實,即人類對能源的使用按照同樣的向上曲線而變化。近200年來的加速進步無可置疑的驅動力是指數級增長的廉價豐富的能源。工業時代露出曙光時,社會發展開始起飛階段,此時恰逢人類發現如何利用煤炭動力來取代——或者說補充——畜力,這絕不是巧合。人們可以觀察20世紀的3條上升曲線,即人口、科技進步和能源產量,然後得出結論:人和機器都在使用石油。這3條曲線非常完美地相互對應。

廉價能源的開發是技術元素的重大突破。可是如果發現高密度分佈的能源就是掌握了關鍵知識,那麼中國將會是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因爲在歐洲人之前中國人已經計算出他們豐富的煤炭資源可以燃燒至少500年。廉價能源是巨大紅利,但是大量儲備能源還不足以推動進步。中國缺乏釋放能源的關鍵科學知識。

假設人類誕生在一個沒有礦石燃料的星球。會發生什麼情況?僅靠燃燒木柴,文明能取得長期進步嗎?有可能。也許高效的木柴和木炭技術優於目前我們所掌握的技術,可以支撐人口增長,使其密度大到足以產生科學。於是,從只用木柴作爲能源,發展到發明太陽能板,或者核能,或者任何形式的能源。另一方面,沒有科學,漂浮在油海上的文明不會取得任何進步。

社會進步跟隨思維進化的步伐,隨之而來的是能源產量的同步增長。地球上不難發現的充足而又便宜的能源引發了工業革命和當前科技發展的提速,但首先技術元素需要科學揭開煤炭和石油能量轉化的奧秘。在共同進化的舞蹈中,人類思維成爲廉價能源的主導者,使之爲數量不斷增加的人腦提供足夠的養分。這催生了更多科技發明,反過來消耗更多的廉價能源。這種自我放大的循環產生了3條上升曲線,分別代表技術元素的3個方面:人口、能源使用和科技進步。

科技進步呈現上升曲線的證據廣泛而且深入。這方面的數據汗牛充棟,成百上千的學術論文記錄了我們關注的全部事物的實質性進步。這些測量數據的曲線一般指向同一方向:向上。10年前朱利安·西蒙從它們的集合中引出下面這些著名預測:

這些是我最重要的長期預測,前提是沒有全球性戰爭或政治動盪:(1)人類壽命會超過現在,年輕人死亡人數下降;(2)世界各地的家庭收入將增加,生活水平提高;(3)自然資源的成本會低於現在;(4)農用土地繼續減少,相對於其他經濟資產的總價值,它的重要性下降。這4項預測成爲現實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爲歷史上各時期出現的完全一樣的預測被證明是正確的。

他的理由值得複述:他打賭有一種歷史性力量很多世紀以來保持着同樣的運行軌跡。

不過,有些專家揮動着三個論點來反駁進步觀念。第一,我們自認爲正在評估的那些事物完全是錯覺。按照這樣的思維,我們正在評估的對象是錯誤的。懷疑主義者看到的是人類健康的大面積惡化和人類精神的迷失,更不用說其他一切事物的退化。但是對社會發展這一現實的任何反駁必須面對一個簡單事實:美國的預期壽命從1900年的47.3歲升至1994年的75.7歲。如果這還不是進步的例子,那麼什麼纔是?至少在一個方面,進步不是幻覺。

第二種反對觀點認爲,進步只有一半是真實的。也就是說,物質方面的進步的確發生了,但重要性沒有那麼大。無形的事物,例如有意義的幸福感,纔是重要的。意義很難度量,因此也很難改善。迄今爲止我們可以量化的任何事物長期來看都在進步。

第三種觀點是現在最常見的。該觀點認爲,物質進步是事實,但付出的代價太大。面對現在更加美好的生活,進步觀念的批評者會贊同人類的狀況確實在不斷改善,但這是通過以不可持續的速度破壞和消耗自然資源實現的。

我們應該嚴肅對待這種觀點。進步是事實,而進步導致的負面後果也是事實。科技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但這種破壞不是科技的內在元素,現代科技不一定產生這樣的破壞。當現有技術造成負面後果時,我們可以研發更好的技術。

“如果我們保持現有模式,就很難維持生存???”科普作家馬特·裡德利(MattRidley)說,“可是我們不會這麼做,絕不。我們總是改變,總是大幅提高物質——能源、資源等——使用的效率。我們只利用陸地就能供養世界。如果像過去那樣成爲漁獵採集者,我們需要大約85個地球才能供養60億人。如果迴歸早期刀耕火種的農業生活,養活人類需要整個地球,包括所有海洋的資源。如果延續1950年時不需要太多化肥的綠色耕作方式,我們需要世界陸地面積的82%作爲耕地,而不是現在的38%。”

我們不會一成不變。我們處理明天的問題,用的不是今天的工具,而是明天的工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進步。

明天也會有問題,因爲進步不代表烏托邦。人們很容易把進步主義誤解爲烏托邦理想,因爲除了烏托邦,不斷增加的永無止境的進步還能發生在哪裡?遺憾的是,這種誤解混淆了方向和目標。科技盡善盡美、不受玷污的未來是達不到的,而作爲機會持續增加這一過程的終點,未來不僅是可以達到的,而且正是我們現在前進的方向。

我更欣賞生物學家西蒙·康韋·莫里斯的總結:“進步不是絕對樂觀主義者製造的某種有害副產品,它就是我們實際生活的一部分。”進步是實實在在的。創造物質世界的可能是能量流和無形思維的擴張,而進步則是物質世界的重構。雖然現在是人類在推動進步,但這個重組過程很久之前就開始了,其形式爲生物進化。

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27章 選擇必然(1)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49章 科技的軌跡(9)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21章 趨同性(1)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15章 大發展(3)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24章 趨同性(4)第15章 大發展(3)第30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2)第13章 大發展(1)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42章 科技的軌跡(2)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4章 我的疑惑(2)第26章 傾聽科技之聲(2)第48章 科技的軌跡(8)第22章 趨同性(2)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22章 趨同性(2)第28章 選擇必然(2)第15章 大發展(3)第41章 科技的軌跡(1)第15章 大發展(3)第49章 科技的軌跡(9)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15章 大發展(3)第5章 我的疑惑(3)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22章 趨同性(2)第6章 發明我們自己(1)第10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2)第30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2)第14章 大發展(2)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4章 我的疑惑(2)第23章 趨同性(3)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39章 尋找歡樂(3)第36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4)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15章 大發展(3)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22章 趨同性(2)第15章 大發展(3)第35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3)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3章 我的疑惑(1)第5章 我的疑惑(3)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6章 發明我們自己(1)第4章 我的疑惑(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28章 選擇必然(2)第48章 科技的軌跡(8)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41章 科技的軌跡(1)第23章 趨同性(3)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26章 傾聽科技之聲(2)第39章 尋找歡樂(3)第16章 大發展(4)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49章 科技的軌跡(9)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24章 趨同性(4)第42章 科技的軌跡(2)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11章 外熵的擴展(1)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21章 趨同性(1)第35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3)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24章 趨同性(4)第22章 趨同性(2)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39章 尋找歡樂(3)第26章 傾聽科技之聲(2)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11章 外熵的擴展(1)第28章 選擇必然(2)第20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4)第32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4)第42章 科技的軌跡(2)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13章 大發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