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還不清楚蘇軍裝備的這種二百零三毫米重榴彈炮的威力,但是按照諾門罕戰役時期蘇軍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彈炮的威力來看,這種口徑更大榴彈炮的威力肯定不會小到哪裡去的。如果在戰鬥之中蘇軍一口氣出動上幾十門這種大口徑重炮,那麼這結果?
蘇軍的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彈炮的威力,在實戰之中已經充分讓日本人領會到了,自己的火炮性能和射程上與人家的差距。蘇軍的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彈炮的射程,足足比日軍最新式的九六式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遠了六公里。
你有射程夠遠的九二式和九六式一百五十毫米加農炮,可人家也有射程相差無幾的A十九式一百二二毫米加農炮和三零式一零七毫米加農炮。火炮性能上的差距,就造成了你想打人家夠不着,人家想打你一個耳光,隔着老遠就直接扇了過來。
對於關東軍來說,蘇軍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彈炮和一二二榴彈炮的威力已經很驚人。要是這種威力只能更大的二百零三毫米口徑的超級榴彈炮,砸在自己陣地上還有什麼能抗的住?儘管日本人也有類似的榴彈炮,而且這種四五式二百四十毫米榴彈炮口徑更大。
但自己那種重榴彈炮從運輸到安放,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的。而且只要進了陣地,再想移動就困難了。可人家蘇聯人的這種是機動的,自己長腿的可以用大功率拖拉機牽引着到處跑。只要蘇聯人願意的話,可以將他們投入到任何他們想要的戰場上。
諾門罕一戰日軍雖說對蘇軍的航空兵戰鬥力不以爲然,甚至可以說嗤之以鼻。對其裝甲部隊的戰鬥力和戰術,也多少有些不服氣。大部分的日軍官兵認爲自己是輸在了數量上,而絕對不是輸在了質量上。
日軍裝備的九五式坦克和首次參戰的九七式坦克,性能並不比蘇軍的BT快速坦克和T二六坦克有絲毫的遜色。而且日軍坦克乘員的技戰術水平,也遠遠的高於蘇軍。步坦協同作戰能力,也不是蘇軍可以相比的。關東軍與蘇聯人相比,差的是與蘇聯人鋪天蓋地的坦克數量上的差距。
但是在這一戰之中,真正留給日軍印象最深刻的是蘇軍那無時無刻不在的,鋪天蓋地的炮火上。關東軍上下,在這一戰之中真真正正被蘇軍的炮兵給打怕了。在那場戰役之中蘇軍打過來的鋪天蓋地炮火,成爲幾乎所有參戰日軍官兵永遠難忘的噩夢。
日本人一向自認爲自己做事很有眼光,爲了避免在未來戰爭之中,蘇軍那近似恐怖的炮火將自己的炮兵陣地一鍋端了。在國力有限不可能太大幅度增加炮兵編制的情況之下,關東軍在反覆考慮之後,還是決定將通遼地區築壘地域的炮兵陣地,全部改爲地下和半地下。
而在今年年初,面對着抗聯咄咄逼人的態勢,擔心受到來自西面的蘇軍和來自北面抗聯兩面夾擊的關東軍。更是又調集了兩個直屬工兵聯隊,並從南滿徵集了兩萬勞工,又對通遼地域原有的工事羣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加固。
爲了加快進度,關東軍採取了以人命換速度的辦法。通過壓榨中國勞工在短時間之內,對原有的工事羣做了一個大的改善。尤其對面向北方的側翼工事羣,做了進一步的調整和修改。在此次戰役發起的時候,雖然還沒有全部完工,但是主體工事卻是已經基本完成。
只是這些日軍苦心經營,原本用來對付蘇軍大集羣裝甲突擊的所謂國境築壘地帶,沒有用到蘇軍身上,卻是先讓抗聯趕上了。無論是林西戰場的王光宇,還是通遼戰場的陳翰章都在這上面沒有少吃苦頭。
相對於林西戰場上在無奈之下,動用在外蒙古搞到的蘇制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彈炮和一二二毫米加農炮直接平射。這些大口徑火炮平射,幾乎以摧枯拉朽之勢,將這些日軍修建的永備和半永備工事羣,直接送上了西天王光宇。沒有這個條件的陳翰章,吃的苦頭更大。
在相對於通遼戰場,林西戰場的那些築壘地域幾乎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王光宇捅出了天大的簍子,但是他在外蒙的行動,卻給其快速解決林西戰場創造了相當的條件。可以說沒有這些大威力的蘇制火炮,他在地形更加不利的林西戰場,估計推進速度還不如陳翰章。
這些蘇制榴彈炮和加農炮,不僅死死的壓制住二十三師團的炮兵,在對付其永備工事方面威力更大。尤其是A十九式一二二毫米加農炮,在五百米距離平射,其殺傷力和摧毀能力可謂相當的驚人。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日軍永備工事,能夠抵擋住五百米距離內的平射。
即便是沿着山脈修建的日軍永備工事羣,也無法抵擋住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彈炮的射擊。可以說,沒有這些蘇制火炮,就沒有現在的林西戰場。穿插的時候,裝備與陳翰章相似的王光宇,恐怕現在還在外圍啃骨頭。
縱觀整個二戰,甚至是中日戰爭的進程來說,其實日本人的戰略眼光真的不咋地,但是凡是往往也有些例外。這次關東軍從年初開始突擊加固的工事羣,現在卻是真的瞎貓碰上死耗子,給抗聯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這些永備工事雖說在改建和加固的時候顯得有些倉促,施工的時間也有些短。但是對於一貫講究細緻的日本人來說,質量卻並不差。所有的工事全部採用了高標號水泥構築,所有的核心工事鋼筋混凝土的厚度普遍在七、八十公分左右,甚至有的工事羣更厚,厚度達到了一米。
雖然無法與能抗衡一百五十毫米以上火炮平射的虎頭、東寧等地,日軍修建在東部地區的要塞羣相比。但是其工事的厚度,也遠非原有的簡易野戰工事羣可以相比。至少陳翰章目前所擁有的火炮,對其核心工事基本上無可奈何,這些工事羣,尤其是核心永備工事,別說五七無後坐力炮的炮彈,以及火箭筒發射的火箭彈,在近距離之內直接命中連一個坑都留不下。即便是七十五毫米野炮平射,也無法摧毀這些核心永備工事,直接命中也不過是在外表上刨一個淺坑而已,根本就無法擊毀。
尤其是抗聯裝備的火炮數量雖多,但卻因爲自身軍工生產能力的原因,只有普通的殺傷爆破榴彈和燃燒彈,缺乏混凝土破壞彈等一些特種炮彈。再加上缺乏大口徑火炮,陳翰章的炮兵對於這些皮堅肉厚的永備工事羣,就更加無可奈何了。
關東軍在佔領東北之後,爲了北上進攻被自己樹爲假想敵的蘇聯在東北究竟修建了多少工事,別說現在的抗聯,就是幾十年後也無人得知。這些所謂的要塞和國境築壘地域,不僅分佈的廣泛,火力配置相當的嚴密,其堅固程度也相當的堅固。
在缺乏重炮的攻堅戰之中,陳翰章在攻擊之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採取十四毫米和十二毫米高射機槍,在遠距離平射封鎖其射擊孔。以及利用坦克炮在雷區外圍對其射擊孔進行精確射擊,掩護步兵先逐步肅清周邊的地堡。
同時利用集中團營屬迫擊炮和山野炮,以密集的炮火,先掃清工事周圍的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雷區。再掩護坦克和步兵集羣上前攻佔,或是由工兵使用大裝藥量炸藥包的炸掉核心工事。
但是這種戰術雖然取得了相對較大的進展,但在日軍後方炮火的干擾之下,進展並不是順暢。而平射的十四毫米機槍,雖然可以輕易的穿透日軍除了核心工事之外,絕大部分的掩護地堡。
但是這些地堡高低與明暗結合,有的甚至是步兵已經衝到核心工事周圍,暗堡才暴露出來開火。而且日軍各個核心工事周圍的地堡和工事羣,大多成梅花形部署,形成了子母堡的整體構造。
其不僅有面向正前方,與主堡成相互配置,交叉掩護的地堡羣。還有爲數衆多部署在側翼,專門掩護核心工事羣的側翼暗堡羣。而這些構築在側翼的暗堡和地堡,很難被發現和擊毀。
這些高度很低,高出地面最高不超過五十公分,而且設置角度極爲刁鑽的暗堡,即便被發現。但俯射角度根本就達不到那麼低的平射高射機槍,對其幾乎毫無辦法,根本就無法封鎖住其火力點。
同時在這個三角形的整個築壘地域之中,不僅有大量的永備工事羣。在諾門罕戰役之後日軍還根據此戰的經驗,在東起西遼河與東遼河交匯處,西到開魯地區新開河東岸。南起科爾沁左翼後旗,北至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新開河南岸,構築有大量的反坦克壕溝和完整的戰壕體系。
這些反坦克壕在新開河與西遼河之間,形成了一個寬大的反坦克防線。而最讓陳翰章和他的坦克兵鬱悶的是,雖說日軍反坦克火炮質量一如既往的差,數量也是一如既往的少,對他的坦克部隊造成的威脅幾乎可以說是忽略不計。
但是這次陳翰章卻是發現日軍在戰場上佈設了數量龐大的,之前從未見過的大量反坦克地雷。爲了掃清這些對坦克威脅比那些肉彈也差不多的地雷,在日軍密集的步兵火力面前,不得不盡可能的使用炮火清除。但是用於掃雷的炮彈消耗,又進一步的加劇了炮彈的無謂損耗。
而穿插部隊因爲行動所需,並沒有攜帶大口徑的火炮,尤其是缺乏大口徑的直瞄火炮。因爲對速度要求很高,所以配備的炮兵裝備,除了機動性比較好的火箭炮之外,一百毫米以上的火炮全部留在了後方。
特別是笨重的大口徑火炮,全部留在了後方。陳翰章所部兩個師,一個坦克旅和一個騎兵旅,所有的炮兵加在一起,除了一個一百毫米榴彈炮營之外,還是以七十五毫米的山野炮爲主。而作爲突擊主力的坦克二旅,全旅只有十六輛使用七十五毫米三八式野炮改裝的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