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妨,就算投入再大,也改變不了我要興辦教育的決心。”黎安明聞言擺了擺手毫不在意的說道。
要想在如今的明末搞工業革命難度不是一般大,除了要解決糧食問題,社會制度問題,各貴族門閥的問題等等外,人才技術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關緊。
首先糧食問題,在別人都不一定能吃飽誰還會跟你搞工業革命,各朝代變遷除了制度問題之外,最主要的是各種天災導致糧食產能不夠纔會發生大規模起義,只有起義殺掉一批人然後天災殺掉一批人導致人口銳減剩下的人才夠吃。
糧食問題黎安明已經在着手解決了,對他來說,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
第二個是社會制度問題,各朝代到了一定程度制度都會腐朽但是腐朽之前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改變,或者說就算想改變但是會觸碰到一些人的利益然後又打回原點。
這一點黎安明同樣也不用擔心,如今的他要槍有槍,要人有人,待到時機成熟,這個問題也將不是問題。
再一個是貴族門閥或是士族官紳,要搞工業革命,那就必然會觸碰到他們的利益,除非你是貴族,而且是最上層那一批,可以先拉攏他們到了一定程度再搞掉他們,不然你會被他們吃乾淨。
岱山會便是黎安明用來分化瓦解那些士族官紳的第一步,至於後續動作,同樣待時機成熟,無非是清洗一批而已。
工業革命的前提是資產階級發展壯大,使其對提高生產效率有着極大的需求,從而促使國家重視科學,重視提升技術,從而使工業近代化,提升了國家實力。也就是說資產階級發展壯大是工業革命的前提。
竊以爲,別相信什麼所謂明末資本主義萌芽的鬼話!明末的現實就是,官紳階層自成體系了!所謂江南的資本主義萌芽,其實就是明帝國的官紳階層。這個階層實際上已經成爲了明帝國的統治階級!
而且,絕對沒有資本主義!所謂資本主義,最核心的一點是私有制。而這一點,在中國是最薄弱的。無論是在中國哪一個時代,私有制都沒有完好的發展起來。強取豪奪,纔是中國統治階級的習慣。
其實明末和清末在資本主義發展上有絕對的相似,都是江南發展最好,都是以官僚資本爲背景。。。如果沒有外族入侵,都是腐爛到發臭!
所以這種資本主義是不會想着技術進步的,沒有官方背景的技術進步,也不過是給下一次強取豪奪輸送養料!奇技淫巧,在沒有被奇技淫巧的國家力量打破腦袋之前,是不會被書香門弟看重的!
滿清、沙俄、奧斯曼土耳其……這些近代政權是一類的:它們內部都沒有爆發革命或大政變,統治集團依然是封建地主階層的利益代表;但它們都因內憂外患主動向資本主義學習工業革命,例如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等,依靠所學的東西續命一時。
但它們最終都爆發了革命,因爲不打倒封建主義是無法真正實現工業化的,或者說封建地主必然是阻礙進一步工業化的,這些政權主導下的工業化都在很膚淺的層次。
工業革命需要高強度的人文科技做支持,一定程度上來說,因爲八股文的出現,中國的思想就開始僵化了。所以要想在這個時期搞工業革命,培養自己的人才體系、打破僵化的傳統思維必不可少。
回想一下大教育家蘇格拉底這樣的偉人,他的教育方式並不只是努力地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人們來到他的身邊也並不只是學習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或者得到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哲學理念。而是想來蘇格拉底身邊學習知識以外的東西,學習他的思想,並不是謀求答案。
王陽明在招收學徒的時候也是如此,並不只是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他的心學就是以培養學生思想而出名,這樣的思想才能夠流傳千古。
現在全球的教育體系,包括小學、中學以及大學這樣的一套體系有多長時間的歷史呢?其實非常短,只有150年左右的歷史,這樣的教育體系其實是爲了滿足工業革命所誕生的教育體系。
在工業革命時代,機器的誕生使得生產效率驚人提升,人類的手工勞動根本不可能與機器相比。但是這些機器由於要人來完成關鍵操作,所以就需要將人作爲機器的一部分進行不斷重複、高度準確地進行訓練。也因此,工業化教育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標準化的產品。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高級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後提出了高等教育大衆化的要求。
不得不說,儒學確實是一門高大上的學問,至少指引了華夏兩千多年的文明走向。但它再怎麼高大上,也只是一門的哲學。
以後世科學的眼光來看,儒學可以當做信仰,但卻無法真正的認識這個世界,解讀這個世界。指望着一門哲學,一種信仰就把全天下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現實嗎?
顯然不現實,而且還有些幼稚。
不可否認,華夏文明是偉大的,儒學思想也是偉大的。
唐朝開始,華夏就是世界的中心,萬國來朝。
宋朝時,東南沿海就停滿了阿拉伯商船,這個時候的大宋朝,已經開始從原始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形。
西方傳教士明朝就來到了這片土地。
但是,沒用!我們根本不信他們的。你說出大天來,還不是看着我大中華的繁榮流口水?說出大天來,你的國家不也沒有我的國家強?我的,就是最好的!
一直都是外族跟在我們的屁股後面學我們,哪有我們學外族的道理?
孔子周遊列國,見天下紛爭不斷、禮崩樂壞,這纔有了儒學兩千年的璀璨歷史。孔子的本意是用儒學教化世人,尊禮治,重德治、尚仁治。
儒學創立的初衷其實就是一門哲學,一門治世的哲學。這正對了咱們的胃口,來的正好!咱們吃的飽,穿的暖,缺的就是一門治世之學。
於是,儒學一出來就火了,從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脫穎而出。
到了漢代,董仲舒更是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學推到了一個至高無尚的地位。儒學一下子變成了皇權統治百姓的手段,治理一切,解釋一切,高於一切!
再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開始,學儒成了下層百姓通往上層社會的唯一通道,自然科學的上升通道和生存空間徹底被封死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何意?
意思是,就算你是研究原子彈的,也不如一個讀書人考上科舉,當一個九品小官兒有地位。
就算你是把雜交水稻弄出,造福億萬國人,也不如寫得一手好酸詩,被人傳頌得更久遠。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有能力,有條件的,都去讀書做官了,誰還管什麼科學不科學?
所以,儘管我們發明的指南針,也只用他去看風水,而不是航向大海。
儘管我們製造了火藥,也只用它綻放花火,而不是建造巨炮。
儘管我們在前秦之前,就已經初步的掌握了物質轉換的奧妙,也只是用它來煉丹,而不是進一步探索世界的真諦。
爲何會如此?
無他,火藥、指南針、化學,都沒有讀聖人書有用,因爲...當不了官!
所以不管是從提高國民素質,或是自己想要工業革命的需求上來說,教育是黎安明要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百年大計,教育爲本!”小平同志爲改革開放說的這句話,放到三百多年前的如今也同樣適用。
國家發展,教育先行。一個國家、民族的競爭力歸根結底靠人,而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
至於發展教育所需的錢,或者銀子,黎安明不缺,或者說,作爲任何一個穿越客來說,只要不蠢,以超前的眼光見識,在古代賺錢是輕而易舉的事。
更何況黎安明早早的便把如今賺錢的玻璃、肥皂、香水等產品給做了出來,馬上他還會涉足鹽業、紡織業等行業,到時銀子將會源源不斷的進入他的口袋。
銀子多少,對黎安明來說不過是一個數字而已,掙得再多,得把它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