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赤足隊

bookmark

《倫敦記》的演出非常成功,人們驚訝於來自大明倫敦知府湯顯祖創造的藝術形式。

在過去演出的戲劇基礎之上,有了更多演的成分以及音樂,尤其重要的是爲照顧百姓,除幾名大明演員外,所有人使用英語,更便於百姓理解。

不過同樣也有場次使用漢語,觀衆付出一樣的票價,在漢語場次中能得到更加優質的服務,比如說冷飲、啤酒、水果,還能和英格蘭如今真正的掌權者坐在一起。

當貴族階層與教會力量被掃除,來自大明的漢文化摧枯拉朽地席捲島嶼已是板上釘釘。

誰也擋不住了。

北方邊境的劉汝國,也如願以償地得到能夠武裝部隊的大批軍火。

包括四門鎮朔將軍、十二門佛朗機、六十門虎蹲炮,三百支鐵炮與五百杆南洋造以及供這些軍火打上一場大仗的千斤火藥。

軍用物資中混入了奇怪的東西,鐵炮。

這些鐵炮來自駐紮在亞洲西部沿岸的日本部隊,說實話這些年他們的日子過得還不錯,除少數幾個諸侯依舊有能力領兵,大部分首領在武士難得的平靜中得到善終。

還有一部分首領在上了歲數得病後交出兵權,在北亞帶部分家臣屬兵分得田地做了大地主。

即使成爲農夫,他們依然因忠心從徵而得到保留武備的權力,只不過像鐵炮、甚至是部分諸侯攜帶的國崩就沒有必要保留了。

而此次英女王入東洋,也讓東洋軍府大臣倍感欣慰,又嚮應明再度增兵,便將許多沒老到可以養老、尚能一戰的日朝部隊送入英格蘭。

一方面是爲做援軍,另一方面是爲避免日朝部隊在東洋軍府繼續增加影響。

說起來諸如上杉景勝之輩,在東洋數年都算鎮守有功,可陳沐不想給他們升官,隨其想要封地或歸國的願望愈加強烈,送出門打仗自然也是應有之意。

此次支援應明的,便是日朝聯軍的先頭部隊,由上杉景勝所率四千步軍,登陸南安普敦。

他們登陸時應明專程去港口接了,說實話……這幫人真的是大變樣了。

應明來的時候,有一支船隊已經繼續往歐羅巴走了,運兵的不是軍艦,統統是乘坐李禹西送貨福船過來的。

近海停泊着十幾艘大福船,數十艘運兵小槳船一撥一撥地將士兵往返運送,海灘上黑壓壓的士兵正在扎帳,沙灘上堆放着成箱的軍事輜重。

當海螺號被起起伏伏地吹響,不論是扎帳的還是休息的,所有士兵就近披掛裝備,在帳前依所屬部隊站成方陣等待檢閱。

上杉景勝是他們的直屬長官,但調至英格蘭,應明就成爲所有軍官的頂頭上司。

宗藩軍的特點就是位卑權重,謙信在路上喝酒喝死,從徵好歹算個工傷,接班的景勝領受衛鎮撫的官職,後來常駐金城被編入金城右衛。

從官職上來說只是個從五品,但在金城很受知縣吳中行信賴。

因爲他們文武不分家,被當作繼承人培養的人物以前在老家不但掌軍而且還能管民,正是吳中行需要的好手。

景勝在金城五年,起初乾的是衛所事,第二年就兼主簿,成了縣城第三把手,後來還當了三年練兵僉事。

當時正值吳中行北征黑腳之後,黑腳人給金城送去了大量奴隸,吳中行自其中摘選強壯之輩編爲保甲,都由景勝訓練。

金城保甲到現在軍紀都非常好,只不過就是漢語不太好,因爲這幫人漢語全是景勝教的。

知縣吳中行曾向東洋軍府表達過擔憂,認爲以後金城會出現方言。

應明過去也是見識過日本部隊的,各路諸侯的兵往那一站,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入眼到處是旗子,現在可好,那些旗子基本上都不見了。

如今景勝這已經登陸的千餘部隊,僅有百餘人背插小旗,看上去整潔多了,也容易認。

軍旗,是戰場上用來分辨敵我、番號的東西,過去他們的背旗多,多到需要人手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分封混戰帶來輕整體、重局部、小規模等特點決定的。

武士、足輕,裝備口糧自備,一名千石武士麾下十二名足輕裝備各不相同,有的有甲、有的無甲;有的有陣笠、有的沒陣笠。

打起來如何區分敵我、區分統屬?

統一國家是不需要那麼多旗子的,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前,平氏統治時所有人都用紅旗,源氏與之對抗因而用白旗,兩個陣營,紅白兩色就夠了。

但進入戰國時代,自然不夠用。

這名武士也沒有資財爲所有人配置統一的鎧甲與裝備,但他能讓每個人準備一塊布。

人人一面軍旗非但不費錢,而且還是最省錢的方法。

現在就不一樣了,應明眼前的這支部隊,裝備還是那個樣子,由於當年從徵皆爲各個家族抽調之精銳,哪怕是足輕也有像樣的鐵甲和鐵陣笠,幾乎除了頭盔,跟武士在裝備上不差什麼。

所有人的盔甲全部在胸口後背加了勇字鐵牌,編制亦被統一爲小旗有靠旗、總旗有盔旗,除此之外只有傳令兵背旗。

不僅盔甲統一、他們也頭一次穿上了統一布料與顏色的兵服,是由東洋軍府批下布料,由景勝差人制作。

倒不是爲避免他們打仗時穿不慣,主要還是趙士楨懶得記錄了,頭一次是由軍府製作製作制式兵服兩萬套,結果北亞保甲兵能穿,景勝的兵普遍反應兵服做大了不合身。

沒辦法,北方的兵服較厚實,智利那邊的兵用穿不上,陳沐只好再收上來,打包送去西班牙,也不知道如今賣出去沒有。

反正後來是又由軍府直接給景勝批的布料,讓他們自己做了,這人也挺實誠,做好兵服剩的布料還全上交回去。

挺懂事一人。

他們也確實省布料,不用做軍鞋,縫個足袋穿草鞋,足輕們自己都編得挺利索。

如今這會,應明瞧見的就是一羣穿着扎甲,光着腳丫列隊的士兵,他們剛從船上下來沒多大會兒,足袋和草鞋都掛在腰上,整備自己的裝備,照景勝的話說,這些赤足隊已經準備好投入戰鬥了。

第八十七章 功績第一百七十九章 出海口第二百八十章 吸納第三章 應龍第十四章 恐懼第一百四十四章 暴脾氣第十七章 玳瑁第三十章 國名第八十九章 將門第一百一十五章 頭題第一百零九章 防務第六章 毒打第二十二章 海瑞第八十九章 春寒第三十五章 要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變革第三百二十九章 請求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日第一百七十三章 飛魚第七十八章 利馬第一百七十章 迎接第三十三章 馬車第五章 番夷第一百零一章 二事第二百六十二章 胭脂坊第三百五十五章 交涉第二百四十三章 空想第六十七章 教授第二百一十章 順差第六十五章 庫存第二十七章 漁船第一百二十八章 禁軍第五十七章 清化第五十三章 三衛第四十一章 賑災第七十七章 要贏第二百四十六章 夢想第四十五章 爺們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勝第一百零六章 開張第二百三十一章 酋首第三百七十五章 義烏第八十六章 蒸汽衙門第三百九十章 墨灣第十章 得罪第一百一十二章 猜測第二百五十九章 深思熟慮第八十九章 絕境第七十九章 不必第四十四章 黑死病第一百一十七章 老薑第九十八章 崩潰第三十一章 志願第三百八十五章 路耗第四十六章 交鋒第三十二章 緣由第四十二章 狼馬第四十八章 名單第二百四十三章 空想第二百七十六章 殺降第九十八章 崩潰第八十三章 雙簧第二百零一章 夜襲第三百三十八章 改名第二十八章 金扇第二十一章 計劃第四百一十七章 廠衛第二十六章 方案第一百九十八章 飯鍋與勺子第一章 播州第九十五章 會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不解第三百五十九章 草原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子第一百零八章 石矛第八十二章 柱石第六章 酒館第五十八章 唯我第三十八章 撞角第六十二章 炮鳴第六十七章 來襲第七十二章 寶刀第一百六十九章 騰驤第一百七十九章 米飯第二十六章 澳門第二十七章 說項第一百八十三章 工具第四百一十六章 開墾第三百四十五章 桃花源第二百八十九章 旋轉第五十章 海難第三百五十三章 差不多第一百四十一章 策反第二章 都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熊貓眼第三百二十章 地不能荒第二百二十一章 比賽第九十四章 放假第七十九章 會議第四百七十五章 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