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好人

萬曆這個年號對大明子民有截然不同的意義。

比方說愛爾蘭島迎來的新客人,一艘搖搖晃晃的破舊福船停靠在泰隆東方的拉幹河河口,擁擠的甲板上有數不清生着大明面孔的百姓排隊下船,登陸這塊對明朝子民而言幾乎完全陌生的土地。

這艘船過去屬於李禹西,現在的船頭名叫張四,才從南洋到大東洋沒兩年。

張四生在興化府的仙遊。

大奸大惡之人多爲膽量超羣之輩,張四沒那膽量,卻也不甘心生逢此世終年聽着別人一夜暴富的傳說過一輩子。

真要說起來,張四覺得以前自己應該是個好人。

善良、勤勞,且沒什麼用的好人。

當年倭寇橫行、同鄉們一股腦扎進朝廷禁止通船的南洋時,他窩在府城外種地,一年到頭抱着四五兩銀子的結餘,過着安分守己的日子。

倭寇被戚家軍趕到仙遊,他家地被燒了,官府沒給補償他也不跟着同鄉去縣衙請願,忙着應募聽召,給平定倭寇的戚家軍運送糧草、開路架橋,沒少出力氣。

後來沒了生計,就去幫巡檢司跑腿、給縣衙做衙役,雖說日子難捱,沒抱怨過什麼。

正趕上隆慶爺開海,商賈、百姓、官軍一股腦地涌入月港……膽大的想方設法弄到船引,開船出海日進斗金,他也跟着去月港,因爲月港碼頭搬貨給的工錢比別的地方傭工高一分日銀。

後來時日長了,便興出跟着出海的心,但他不會做買賣。

有本錢的大人物們出海動不動行船數條,宗族兄弟子侄數百,載貨數十萬斤販行海外,那是穩賺不賠;沒本錢的黔首小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數人,各負包裹揹着能買到的東西,一道租船出海,路上人貨同睡不說,假使避過那年頭仍如秋後蚊子般蹦達在海上的倭寇,弄不好也要賠個血本無歸。

因爲他們知道的信息少,大商人向外海販瓷器、綢緞、棉布、鐵器。

張四也背了一個大包裹,路上小心翼翼就算同行問詢也只笑眯眯地不回答,他包裹裡裝的是什麼?

六十六雙草鞋!

出海前張四就跟這東西熟,質量最好的草鞋他五六日就能穿壞一雙,一雙要三分銀,地毀了之後借錢度日,後來做衙役、力夫,確實攢不下什麼錢。

四兩銀子的積蓄,就換了六十六雙草鞋。

他尋思這東西不論在哪,誰不需要穿鞋呢?別人說的什麼一匹棉布能賺得三倍,他太老實了,不信。

但他覺得這草鞋,質量這麼可靠,多少一雙能賣上個四分銀吧?那他這一趟可就能賺上一兩多了,到時候在呂宋隨便買點香料,回來總是能賺錢的。

再不濟再不濟,只要有個溫飽,咱這天朝上國子民,懂得啥不比夷人多?

結果到了馬尼拉,那的人真的就不穿鞋。

平民百姓腳底都有厚厚一層的老繭,比草鞋底兒耐磨多了,那達官貴人又有誰看得上草鞋呢?

後來他的經歷可想而知,在舉目無親的馬尼拉,可謂顛沛流離。

在潮州人開的理髮店給人修理過鬍鬚、也在礦場掄過大錘,當然最熟練的還是在馬城港口乾起老本行,給人搬貨。

另外一條退路,也沒給他多少表現的機會。

張四是真的沒什麼本事,要能耐沒能耐、要人脈沒人脈,他所擁有的只剩下大明子民這個身份了。

問題是明朝人太多了,多到南洋都不缺明朝人。

他甚至在馬尼拉郊外的農田裡穿行,逢着那呂宋佃農便問:老鄉啊,你會不會種地,我從大明來的,這農具、耕地、施肥,我都懂,讓我見見你主人吧。

結果接待他的是個泉州人,渾身上下透着一股子剛從鄉下出來一夜暴富的氣質,出則騎高頭大馬,入則綢服錦繡,帶着屬於農戶老繭的手上獅子國寶石戒指得戴仨,笑眯眯地告訴他人家早就被地主僱來指導生產,您另尋他處吧。

同樣的情景張四經歷了不下四次,每次都是這樣,令他的自信備受打擊……合着出海以後跟他競爭的還是他孃的明朝人。

慾求不滿的現實生活與南洋軍府刊行吹鼓天朝上國子民征服海洋的話本格格不入,尤其在高拱主政南洋軍府時代,似乎全天下都將大明、開海、南洋軍府這一系列大事件比喻爲是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達則兼濟天下。

可他張四就不是天下人了嗎?

爲何他窮則思變,變則堵,堵則更窮,窮則再思變啊?

他不是壞人,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也沒想過去偷去搶去害人,沒變通就算了,也沒見誰來兼濟一下他啊。

難不成這年月一個大明子民想要在海外混出頭,就必須要與刀槍爲伴?確實話本里都是這麼說的,那些將軍們全是從一個小兵成長起來,可他張四參不了軍。

長年累月勞作,後腰動不動就疼,早年爲戚家軍運糧草推的車軸斷了還砸傷腳骨,到現在走路都有點跛,讓他跟人打仗分生死,這不是送命麼?

後來他聽說,東洋軍府跟西夷見仗,立出常勝縣,這些年大東洋向朝廷輸送的金銀、木方逐年增長,國內流傳着金城遍地黃金,金子能從河裡淘出來的傳說,吸引了許多膽大之人拋家舍業坐上開向常勝的船。

也許張四自己都沒感覺到,生活並未給他太多善意,但窮困潦倒的磨練給了他比旁人更多的慾望與膽量,他的膽子確實越來越大了。

沒混出個人樣讓他不想回家,第二次變通去往東洋軍府駐地常勝,這一次他嚐到了甜頭。

儘管去年整個冬天,他一個人在金城野外跑遍了好幾條河流,卻沒能淘到一塊金子,但在常勝他有五百畝租賃給新西班牙逃過來百姓的田地。

這一次,張四被兼濟了。

經歷讓張四學會總結經驗,而真正讓他改變命運的經驗只有一條:往大明新開闢的土地走,同行的大明子民越少,他的機會就越多!

所以,他從李禹西的公司買下一條快散架的大福船,船上載滿了大西港裡和他有一樣想法的失敗者。

飄飄蕩蕩,跟着東洋軍府先鋒軍的腳步抵達愛爾蘭島——投入建設艾蘭王國這一轟轟烈烈的事業中來。

第四十一章 三陣第十七章 乘涼第一百七十三章 迷茫第七十六章 紅土第二百四十八章 聯合第二百九十二章 野性第一百一十二章 猜測第四十章 面子第三百零二章 劇本第八十一章 學長第四百零五章 糞土第五十一章 文化第一百四十二章 求援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信第一百三十七章 恨意第二百九十七章 擺錘第二百二十三章 賺城第二十四章 藥筒第九十二章 脫繮第三十章 留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騾馬第三百九十章 墨灣第四章 伏擊第二百九十五章 杭蓋第四百七十五章 油水第八章 萬曆第八十五章 書信第四百八十六章 忌憚第二章 南洋第四十二章 堪輿第九十章 番薯第七十八章 銃牀第三百三十九章 喜訊第三章 好吃第三十三章 尾巴第三百三十八章 改名第四百二十七章 萬佛朝宗第一百八十章 廢立第三章 直房第二十九章 歃血第六章 倭婆第一章 懸賞第三百五十一章 馬賽第四十三章 道理第二百九十三章 幕賓第五十四章 看賞第三百三十六章 長島第四十章 炮擊第八十七章 功績第二百七十三章 拆家第一百三十六章 時苗第四百二十四章 沙門釋子第五十二章 絲綢第二百七十四章 交鋒第一百一十三章 圓滿第五十八章 下限第二百七十七章 鐵路第十二章 三月第三百一十九章 霹靂第四十七章 歡呼第八十一章 抗命第二百零六章 管吃管住第九十九章 七百第五章 朝議第九十五章 失算第七十七章 要贏第五十章 屏障第四十五章 騰衝第六十章 望風第三十九章 三寸第一百一十章 苦兀第一百二十八章 相好第十一章 岱善第七十三章 美食第五十四章 船廠第三百二十三章 祥瑞第七章 隊列第八十九章 將門第五十四章 快來第一百章 封賞第三百四十一章 回家第四十九章 書坊第一百二十三章 航線第九十八章 大略第十章 得罪第三百四十一章 回家第二百五十五章 山倒第二百九十六章 勞塔羅第六十章 廣海第三十四章 數目第九十九章 百廢第三百三十一章 核心第二百零三章 今夜第五十六章 困擾第七十四章 重賞第三章 欠款第七十七章 要贏第二百五十一章 判斷第四百八十八章 一千里第三百八十四章 不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