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兵力

探明西洋軍府的兵力對阿克巴來說並非難題,西洋大臣殷正茂都不覺得這事是秘密。

恰恰相反,殷正茂恨不得讓天下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多少兵,並以此來震懾周邊所有國家。

因爲西洋軍府的兵力構成與南洋、東洋的情況有所不同,儘管他們一樣用着大明最先進的炮艦,但士兵大多自國內徵調,因此有着數量最多的兵力——從緬甸到巴林,西洋軍府在這片海域數年來逐年增軍,至今已設二十餘衛,兵力超過十二萬。

就連殷正茂都無法確定西洋軍府兵力的明確數目,因爲他的將領都有許多家丁。

兵力構成亦極爲混雜,除開超過半數的雲南、廣西兩都司的歷戰老兵,更多軍兵自國內各地招募。

有河南開封的三班衙役兵與蘇杭一帶改邪歸正的打行拳手,駐防果阿彈壓地方;嵩溪諸縣的毛葫蘆兵,持長矛負獸皮藥箭囊,與河南盧氏、永寧、靈寶一帶招募的礦兵一同穿行於德干高原山地,確保收買礦產、棉花的商路不受當地土酋襲擊。

他們熟悉小規模爭鬥與大軍山地作戰,但不太擅長與正規軍陣對壘,平坦地帶對抗騎兵也處於劣勢。

因此,當他們收到警兆,隸屬於印南總兵官戚繼美麾下的浙東鳥銃手與同徐州募來的箭手、山東招攬的長杆手組成的混編軍隊,便會快速支援他們。

在印南諸省,這些大多不精熟火器的僱傭兵是西洋大臣殷正茂最得力的助手,在陸地上幾乎很難看見西洋軍府的正規軍,他們的旗軍都常年活在海上,驅馳着以南方城鎮爲名的戰艦橫行於印度洋,保護着沿海地區每年上萬船次的大明商船隊。

在殷正茂看來,把極爲珍貴的賺錢時間拿去與薩菲波斯或奧斯曼開戰是極爲愚蠢的,同這兩個國家開戰都將使航線收到襲擊,商船全部軍管徵用以運輸輜重,一場仗少說要打上半年,帶來的直接損失便會超過五十萬兩白銀,而間接損失則是這個數目的十倍。

所以西洋軍府一開始做出的戰略選擇就是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們有多強大,以此來避免戰爭,絕不會對兵力藏着掖着。

但要想讓阿克巴相信西洋軍府真有這麼多兵力是困難的——對比西洋軍府,阿克巴能看到的世界太小了,莫臥兒連孟買都沒能納入手中,唯一一個臨海省份是古吉拉特,位於印度次大陸西海岸的北方,有卡奇灣與肯帕德灣兩個大海灣。

別誤會,阿克巴看到的西洋軍府不在果阿,而在吉吉拉特省南方沿海的一個小島,第烏島。

這個島嶼過去被葡萄牙人佔領,在葡萄牙人失去果阿後,島上的葡人爲避免受到西洋軍府直接威脅,大多尋求莫臥兒的庇護,島嶼便被西洋軍府接受了,島嶼便被西洋軍府接受了。

在島上他們僅駐軍一千戶,即便如此一年到頭軍士吃用還是不能滿足,往往要由商賈運送糧食才能養活自己。

因爲在這片沒開發過的土地上,島上的原住民太少了。

阿克巴看見的是這裡,他又怎麼能相信使者帶回的情報中,描述西洋軍府在這裡有十幾萬軍隊呢?就連奉命前往果阿的使者也根本看不出西洋軍府軍隊超過一萬的樣子。

果阿港除了一些裝備精良的將領家丁外,最多的就是並不佩戴甲冑的衙役,看上去——看上去就和他們的普通士兵一樣,只是穿着鞋而已。

當較爲明確的情報傳回,阿克巴着手準備一場大戰,第烏島對岸的防禦工事要修好,隨後兩千來自國都裝備精良的北方騎兵入駐。

做好針對西洋軍府的防禦措施,阿克巴纔開始在國內集結大軍,準備東進消滅搗亂的和尚。

但比起西洋軍府的兵力,其實天時和尚的兵力才最令莫臥兒宮廷擔憂。

“前線的敵軍,越來,越多了。”

即使是與萬字軍交過手的貴族,派人跑到紅堡的彙報也只能得到這樣的消息,他們看上去永遠都無法知道和尚究竟有多少人。

這有什麼辦法呢?就連天時法師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從各地集結了多少人。

所有僧人,是所有,他們都散在各個村莊,弘揚佛法,告訴信衆金銀財寶乃身外之物,教他們領會把黃金送到寺廟這件事的重要程度。

他們總得吃喝,天時對此詬病頗深,但他和六羅漢都無法像軍隊那樣控制僧兵,人們到這來的意圖非常明確——求富貴。

沒有仗打就沒有戰利品,沒有戰利品他們萬事皆空的心就會躁動不安,只能把他們打發到各個部落、村莊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一開始是七八千人,後來緬甸僧兵來了變成三萬多,而當如今,朝鮮的僧兵也來了。

對小大明來說,打仗興許不行,但爲大明動員僧兵還是很順溜的,天時的人過去簡單說明情況,拿出加蓋皇帝印信的西少林方丈任命書,朝鮮王便馬不停蹄地讓這消息傳遍八道。

上萬朝鮮僧兵跟着收買棉花的商船一路駛過馬六甲海峽,抵達孟加拉。

日本的動員速度就低多了,因爲他們有太多僧兵。

足利義昭與陳八智一封聯名命令下達地方,短短七日,京都附近足足彙報出超過一萬個應募名單。

當今的日本,掌權者爲本島大將軍陳九經、關西總兵官李如柏,大明萬曆皇帝冊封的國王足利義昭,九州總兵官王如龍、以及下屬的將軍德川家康,他們最有權勢的人。

在這幾個人之後,本願寺顯如則是實力最爲雄厚的宗教人士。

但毫無疑問他是受到排擠與偏見的,上頭那幾個人都不願意見到他擁有能讓僧人拿起兵器的權勢,偏偏僧兵在日本又不好管理,他們喝酒吃肉殺人娶媳婦,不守清規戒律。

甚至也沒多少人學習漢傳佛學,但天時和尚的求援讓本願寺顯如極爲振奮……他能帶着佛徒去海外開闢屬於淨土真宗的新天地,這有多激動人心?

同時這也與足利義昭、德川家康的想法相合,仨人一拍即合,轉眼就給陳八智交上一份讓他肝兒顫的計劃。

在這份名爲僧人渡海令的計劃裡,他們要在三年的時間裡向印度先後運送十五萬名信佛的農民、僧兵與武士。

由南洋軍府承擔運輸的第一批,已即將抵達馬六甲。

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八十七章 障礙第五百章 飢餓第三百二十七章 接管第八十三章 分崩第六十六章 兵書第五十一章 援軍第二百六十章 連天第九十七章 援軍第三十二章 督軍第七十八章 銃牀第三十章 修心第八十五章 掙扎第二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八十三章 獵場第三百四十七章 對峙第五十五章 仁義第八十章 商隊第一章 播州第二十六章 棱堡第四百一十九章 刁民第六十六章 惡人票第十八章 界碑第二十六章 潞水第十五章 愚蠢第四百一十五章 集權第二百四十二章 除害第六十一章 水陸第六十五章 蘇祿第一百七十八章 誑人第四百三十五章 考成第十五章 毒物第一百八十一章 勝負第三十一章 都掌第一百七十一章 蠻牛第四百四十三章 寂寞第二百五十五章 山倒第三十二章 宿務第六十五章 來換第二十二章 撲克第八章 遊擊第四百七十四章 申明第九十二章 脫繮第三十八章 起航第三十三章 尾巴第三百七十七章 炒花第九十七章 坍塌第十八章 由我第二百八十一章 震撼第二十章 築港第六十八章 單騎第五十二章 爭論第二百九十五章 餵魚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我第五十三章 三衛第五十七章 述職第二百二十六章 覺悟第二十四章 藥筒第一百五十三章 突破第二百一十九章 選擇第三百八十章 殺陣第一百章 光頭第二百三十二章 折返第三百三十二章 騰驤第二十三章 初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叛亂第九十五章 林鳳第一百七十七章 國寶第二十六章 邊防第八十八章 燕歸第十三章 錯船第四百四十九章 餘光第二百九十九章 裝飾第二十七章 指揮第一百三十三章 黑洞第七十三章 顫動第四百七十章 人才濟濟第三十章 問詢第一章 明朝第三章 黑話第二十二章 海瑞第六十一章 編書第二百三十九章 另一個世界第四十六章 屯兵第四十五章 調度第四十二章 威望第五十三章 軍令第二十章 趁虛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亞第七十七章 幕府第八章 養子第六章 貿易第三百三十一章 報酬第一百零一章 新船第八十二章 柱石第三百四十章 博弈第三百三十二章 買賣第三百四十五章 愛屋及烏第九十三章 多得第七十九章 鐵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