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生不逢時

【元朝太子真金之死,其影響足以與朱標之死比肩。

朱標這應當真不用說,可以說是老朱傾盡心血培養的在當時可以稱得上各方面都趨近於完善的一個兒子半個皇帝,其猝亡直接給洪武朝籠上了一層濃厚的血色,並直接導致了明初靖難這個大動盪。

而太子真金死亡的影響就要複雜一些,其直接表現就是斷了元儒的出路。

咱們此前說過元朝一大問題就是不舉行科舉。

其實元朝也不是沒舉行過,比如蒙古帝國時期被提拔的耶律楚材就聯合窩闊臺搞過科舉,當時一口氣遴選了四千名人才填充蒙古帝國的管理系統,效果很不錯。

但後來窩闊臺橫死,他老婆乃馬真氏把持朝政,爲了讓自己兒子貴由繼承汗位,就無底線的討好在胡裡臺大會上具有投票權的蒙古老貴族。

直接導致了耶律楚材這個名相被一擼到底憂憤而死,同時廢除科舉。

元朝時,忽必烈在滅亡南宋以後,有嘗試將科舉重新擡回來議一議。

結果嘛,這個提議當時又被蒙古貴族們聯手給抵制了。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朝當時已經興起了由吏進官的風氣。

封建時代大部分時間來說,官與吏涇渭分明,除非造反,不然吏不太可能晉至宰相,而想要做官就需要參加科舉,科舉又是被王朝中樞把控,這便是封建時代簡單的人才遴選邏輯。

但元朝不一樣,蒙古老爺看你有本事,大筆一揮你就能由吏晉官,當然這個本事就包含了許多,同樣也可以是溜鬚拍馬的本事,也能是賄賂的本事。

而這個風氣盛行的本質就是本該由中央把控的選官權散落到了勳貴手中,他們自然也不會願意交出來,而且明面上也有好理由——南宋之亡就是儒生害國,大汗你還想行儒法?

前面也說過,其他幾個不服忽必烈的汗國之前聯合起來打的旗號就是忽必烈行漢法,於是最終忽必烈暫且捏着鼻子認下。

太子真金本來應該是徐徐改制的後招,但結果現在這個後招沒了,茫然的除了忽必烈,還有當時的十萬餘戶“儒戶”。

儒戶是元朝開國忽必烈就劃分出來的,只要被認定爲儒戶且伱還讀書,不僅給錢免賦稅,甚至這身份還能世襲。

南宋亡國,江南的讀書人再一加入進來,儒戶直接破了十萬,本就富庶的江南藉着給錢免稅的制度,飛速恢復元氣,然後很快發現了橫亙在眼前的玻璃幕牆:

想當官,讀書沒用,你得會給蒙古人當狗。

一部分真正的讀書人自然是不願意的,於是在豐富的物質支撐下,以及無官可做的現實情況下,身處民間的元朝讀書人將宋詞與流行小調糅合在一起,元曲就此誕生,這也算是現代戲曲的祖先。

很多人說起來元曲,下意識只能想到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總覺得元曲在比起來唐詩宋詞完全沒落。

但實際上元曲囊括了散曲和元雜劇,而若論元雜劇,即便不說當時已經處於雛形的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元曲四大家各自的代表作《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等,也是如今還熠熠生輝的經典作品。

當然,元曲當中最著名的還要數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廣政殿中,趙匡胤眼看着諸葛武侯和李世民的話語,於是將略帶琢磨的目光盯上了翰林醫官劉翰。

這使得劉翰頓時連連擺手拒絕,表示給數百年之後的人診治病症什麼的,既做不到也實在不靠譜。

再說了,一個張仲景一個孫思邈,一個醫聖一個藥王,我劉翰何德何能,竟被官家覺得能與這兩位先賢相提並論?

尤其還是從光幕當中汲取過精華,醫術多半更勝往昔的兩位先賢。

趙匡胤頓時有點遺憾:

他還想多與這洪武帝說說話呢。

畢竟這大明也算是承宋之朝,那朱洪武的出身拐着彎算一下還能跟宋朝搭上線呢。

不過眼下,趙匡胤還是決定先將注意力集中到眼下,就如這元曲。

看到那個天淨沙秋思的第一眼,趙匡胤就覺得這也忒俗,但愈讀反倒愈覺得回味無窮。

隨後心中自嘆,果不愧是被後輩拿出來說的精華,且此作雖不和詞律,但讀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於是他乾脆搭上了李煜的肩膀,直接詢問道:

“能不能寫?”

李煜嫌棄皺皺眉:

“粗俗,此結文字上品,凝賢人心血,豈是輕易便能寫得的?”

趙匡胤也不在意,樂呵呵道:

“將其抄寫也成,散於汴梁,令讀書人廣而知之,最終也定有作用。”

“只是這須借從嘉之名了,便說這馬致遠是汝好友便是。”

李煜恍然,原來趙官家竟起的這般想法,但這個想法……似乎還挺有可行性?

……

氣氛稍歇的華蓋殿中,朱元璋直接略過了那些他比較熟悉的元朝情況:

“血色?靖難?大動盪?”

“靖什麼難?”

“誰敢爲難咱大明?”

說是這麼說,但朱元璋卻忽然心生一股無力感。

妻喪子亡,這種境地是他從未設想過的,而經歷過這一切的自己,會做出什麼決定?會有什麼手段?

莫非是有人不服雄英?

那雄英究竟是永樂?還是那好聖孫?

一時間明天子感覺原本以爲已瞭若指掌之事,愈發撲朔迷離的了起來。

【出身平微,以文入仕,知民疾苦,心繫民生,作風節儉,彈劾貪腐,這是張養浩。

可以說放在任何朝代,張養浩都很有可能綻放全部光華實現人生理想,但可惜偏偏生在了元朝。

同情百姓被同僚排擠,作風節儉被蒙古人嘲笑,彈劾貪腐要不是跑的快估計當場就要被誅殺(乃變姓名遁去)。

而等到皇帝更替,他又不怕死的回來重新張羅開科舉之事,事成之後看透了元朝官場的他悄然隱退。

八年之間元廷七召,許尚書不從,許太子詹士不去,許翰林學士不鳥,許廉訪使不接,一直到1329有召: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陝西行臺中丞。

張養浩這才毫不猶豫奉詔。

上任救災的四個月裡,變賣的全部家產化作流水消失的絲毫沒有聲音,與豪強死鬥奪出的錢銀活民無數,唯獨窮了自己,拖垮了身體,最終自己瘦骨嶙峋的躺在病牀上,卻還在詢問今日有沒有百姓餓死。

臥牀兩個月之後,張養浩病逝,八百里秦川盡悲。

張養浩留下的家訓當中有兩句話,也恰是他人生最好的註腳:

一切疾苦,皆如己身當之。志苟一立,天下無不能爲之事,而況讀書乎?

潼關懷古便是寫於張養浩赴陝救災路過潼關時,這也是元曲當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真真正正的孤篇壓千年,短短八字道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特徵。

相較於張載略爲高遠的橫渠四句,張養浩用樸素的八個字講出了千百年來封建時代的名臣賢相都沒能搞清楚的事實。

自此之後,關於天下的亂平,就只有興亡之嘆的稱呼了。

太子真金死亡導致江南儒戶被忽必烈暫時遺忘,導致了元朝民間文學的興盛,結果反倒是意外給元朝抹上了一層瑰麗的文學粉飾。

這大概是那些連漢語都不會說的元朝蒙古族裔勳貴所沒想到的。】

第474章 長安有二怪第19章 漢中第700章 大爭之勢第3章 阿斗也是不爭氣的373.第372章 公開的秘密第771章 恰到好處第9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196.第196章 我花開後百花殺147.第147章 歸義軍160.第160章 痛擊我的隊友第457章 八百不同十萬同135.第135章 來信去信第474章 長安有二怪第794章 事發開端第424章 一握一帶一同一觀第564章 但是我們造反強348.第348章 益州盡平第502章 新長安369.第368章 喚我徵東將軍第812章 實非帝才371.第370章 陌刀立功250.第250章 打不過猴子162.第162章 燕雲十六州第776章 當唐高祖304.第304章 君子劉阿斗第759章 創作動力第675章 太平方是讀書時第465章 唯一應對之法第458章 權限關閉第540章 破產的老岳家第615章 君不見霍驃騎第652章 東海十字路口386.第385章 中原板蕩第43章 單刀對噴151.第151章 戶口本寫誰名?381.第380章 醃入味兒的漢長安331.第331章 先見之明昏德公第749章 天下將定第668章 曹副丞相風評被害205.第205章 不羨,當昌333.第333章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第476章 打西邊來了個太陽第63章 三國與認知失調第426章 朕跟武侯熟得很第81章 病從口入225.第225章 太上皇第525章 改弦易撤第451章 交子割韭菜203.第203章 天外之敵第477章 載歲祭年第529章 西市更有性價比第498章 千秋畫卷330.第330章 玄學型中醫第404章 爐渣的另一種用法第669章 鄴城茶話會第740章 寬仁仁慈272.第272章 以德服人第477章 載歲祭年第623章 提兵百萬紅海上352.第351章 還定三秦第705章 窮死的獨一份第733章 奇葩聚合特性135.第135章 來信去信第587章 五七對開第789章 誌異與克己第538章 人中之龍,聲動華戎第62章 武聖歸途354.第353章 拔營五丈原第679章 秋風漫卷征塵路第594章 退而不休第548章 三呼渡河遺恨第480章 小年第587章 五七對開356.第355章 擊砲第529章 西市更有性價比第695章 關鍵人物第754章 看得見摸得着第496章 吃飯自由第818章 《太學傳抄》第97章 協同作戰第45章 八百敢從第811章 利劍與劍鞘與劍臺第85章 玄德念陸遜341.第341章 中道崩殂鴻門宴第443章 又見玄武門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第599章 沒頭腦和不高興第648章 夏民燦燦168.第168章 蒼天已死石第528章 兩科三舍治太和第525章 改弦易撤第594章 退而不休第644章 大明按察使李自成第614章 伴生之患118.第118章 圓車船393.第392章 氣候週轉與紅丸第514章 雍熙北伐第664章 不差錢的辛憲英171.第171章 年年歲幣污封禪231.第231章 詩聖詩仙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