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看歷史,必須承認的是草原條件太得天獨厚。
坐擁呼倫貝爾,烏蘭察布,錫林郭勒,科爾沁四大草原,一旦有勢力在其中崛起,中原王朝可能就需要數代人的殫精竭慮才能夠解決。
這方面來說遼國算是比較近水樓臺的一個,因爲契丹本就是在草原上崛起,因此開國就着重打擊並降服了草原刺頭烏古部和敵烈部,確立了對草原的統治。
相較而言金國做的就不是一般的差,金國內部極其不穩的政治生態、對女真勳貴的超國民待遇、以及開國時與南宋絕不和談的態度,都使得金國對草原的控制多少有點力不從心。
尤其是從約1130年至1148年,當時的東亞的百年走勢基本就是由這幾個人的所作所爲決定:
岳飛、完顏構、耶律大石、合不勒、金熙宗完顏亶。
嶽武穆有多強,完顏構有多坑,耶律大石有多猛,咱們都是知道的。
而其中嶽武穆北伐能夠頻頻得手,固然是岳家軍本身強悍、岳飛乃是千古帥才,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金熙宗當時把不少精力都放到了草原上。
耶律大石兩百騎西逃,能在短短八年內建立西遼,靠的當然不是這兩百個人會有絲分裂,更多的是靠着遼國對草原二百年統治積下的餘威取得了如乃蠻部這樣草原部族的支持。
當時金國的皇帝面對這種情況是不可能不憂心的,畢竟南宋北伐也就收復一點失地,草原諸部要是在西遼的號召下凝聚在一起,那老巢就真的危險了。
因此這段時間的亞洲政局很簡單:
岳飛打金人,完顏構打岳飛,金國一邊戰岳飛一邊打草原,草原又聽西遼的,西遼卻跑去西征了。
1141年耶律大石於卡特萬之戰擊敗塞爾柱帝國,威望無限。
但已深入中亞的西遼顯然與立足東亞草原的部落很難有什麼共同利益,乃蠻部由此脫離西遼,契丹建立起來對草原兩百年的控制也至此徹底消亡。
另一方面,這段時間裡金國與草原的合不勒前前後後進行了五次戰爭。
金國要麼不勝,要麼互有勝負,要麼大敗,無奈之下金國主動議和,以割二十七團寨以及每年給予草原一些生活物資爲代價,並冊封合不勒汗爲蒙兀國王,雙方正式罷戰。
契丹脫離了草原深入中亞,金國從始至終也沒能讓草原降服,南宋離得太遠連看熱鬧都費勁。
蒙古的獨立自此而始,成吉思汗便也是在這種環境下出生開始征戰統合草原的。】
“蒙兀國……”
李世民想起來了什麼,疾步到自己書案旁邊一陣翻找,很快便將那氣候變化圖給捧在了手中。
“果然……”
這位天可汗止不住的搖頭:
“果爲後世所說,這金國本可借這百年暖季修治興國,延國祚而興旺。”
“結果卻耽於享樂,最終將這大好時節拱手贈人。”
真的是大好時節!
這張氣候圖之記數方法很是新奇,但根據光幕所說再對照史冊,貞觀君臣還是能讀懂其中大部分的意思,尤其是那氣溫的變化異常顯眼。
此刻這幅圖在甘露殿內傳遞,衆人能清清楚楚看到從兩漢至那明清,可稱氣候極盛者不過三次,一爲漢初,一爲唐初,還有的便是這南宋末與蒙元初了。
而氣候之大用對這殿內之人也再清楚不過——每年的圜丘祈福,哪次不求一個風調雨順?
其中魏徵又覺得格外可惜:
“若是嶽武穆能一展胸中抱負,只需能復河北,趁着天時經略一二十載,未必沒有扶傾覆之能。”
“畢竟其人薨時,歲方三十九,即便再過二十年亦是可戰之軀,且二十年間能興復多少地,能練多少精卒,又能養多少將官也?”
但最終這般構想人人皆知,只能停留在“若是”兩字。於是最終魏徵也自己住了口,輕嘆了一句方纔剛聽過的詩:
“真乃……魑魅喜人過,詩聖不欺人也。”
魏徵還在幽幽慨嘆,李世民面色已經顯得有一點凝重。
他所注意到的是一開始對這草原的評價。
雖不知道後世是依何分四大草原,但對其說草原一旦有雄主便需耗中原數代之功方能平定則很是能感同身受。
劉漢之於匈奴,李唐之於突厥,以及宋遼金之於這蒙古。
漢武帝窮兵黷武起強軍追亡逐北,使匈奴遠遁,使北境得安。
李世民在爲秦王時便常常與突厥作戰,登基後又受渭水之恥,故而對漢武和隋文經營北地的手段皆有參考。
漢匈之戰顯而易見的是,若精兵強襲建功,便可使敵虜元氣大傷,反之大軍出動人吃馬嚼,非大勝則爲敗。
故而對李靖老將軍無論是三千騎雪夜襲定襄滅頡利,還是追亡逐北滅吐谷渾,李世民都很是欣賞。
當然如今那吐谷渾之戰與歷史上已經有了不小的偏差,火炮一戰揚威,本該於此立功的侯君集反倒追亡逐南下了南洋,數日前隨着稻種送來的信中說要繞過林邑繼續往西,不知如今如何了。
嗯……想的遠了。
總之,李世民覺得如今面對這草原上的部落,他可能已經摸索出來了未必最易用但絕對是最有效的征戰打擊之法。
那麼餘下的問題便是——如何才能掌控草原使其不生禍患?
漢武是戰爲主撫爲輔,逼其臣服。隋文則是遠交近攻、離強合弱,使其東西二分。
從後世所講唐史來看,他至崩時也沒解決這個問題,而再往後無論是雉奴還是那武氏女也皆無太好的辦法。
至於李隆基就更不必說了,安祿山便是出身於突厥部落,足可管中一窺大唐對於突厥策略之侷限。
這契丹本是漠南諸部卻最終反入諸夏之統,壓制草原兩百年,或可視爲以夷制夷,但看其樣子……效果恐也着實有限。
殿內若論能揣摩上意者,當屬長孫無忌。
這位外戚眼見陛下手指在那氣候圖上標“元”的位置輕點沉默不語,沉思了一番道:
“陛下何憂?匈奴歷兩漢至今已無可稱禍矣,這蒙元國祚不過百年,那朱明想來亦有制衡之法,這光幕只要還在,我等便總能見到。“
李世民點點頭輕嘆:
“這光幕之中不見明時人,殊爲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