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豆粕

“此物……莫非是豆花?”

魯肅彈了彈筆桿,若有所思道。

眼見着其他人將好奇的眼光投了過來,魯肅便正色解釋道:

“吾在江東見過一物名爲豆花,據說乃是淮南王求金丹時意外所得。”

“此物狀似黃絮結塊,味酸腥而不耐放且製作較繁雜,多爲稚童伴饗之物。”

這個說法倒是與光幕所說的能完全吻合上,聽着魯肅描述的豆花樣子,再看看這光幕上後世展示的豆腐。

其狀如玉且尤嫩滑,色如凝脂而不覺膩,難怪說文人雅士甚愛之!

龐統也小小嘆了一聲道:

“明明乃是吃食,卻以腐爲名,難怪說此物難登大雅之堂。”

單從名字來說就不太合適。

法正不勝贊同,並與龐統試言此物更適合換個什麼名字。

劉備則是看着那北宋的亡國之人所撰之書名,心中有了小小悵然。

世祖延續漢祚雖定都洛陽,但仍舊尊前漢京都長安。

故而從那時起,時人皆謂洛陽爲東京,長安爲西京。

少時東京求學,走馬鬥狗競衣服,如今臨西京治民,不知那被董卓付之一炬的東京,如今還有幾分人煙?

故而遠看着那兩宋亡國後,其民所著的《東京夢華錄》和《夢樑錄》,劉備也多了幾分唏噓,與其作者倒是也有了幾分共鳴:

如若可以,他劉備何嘗不想於東京庸愚一生,不必掛念天地之威?

要是沒有這麼多禍事,那如今在東京孟德應當還會扒美婦牆頭偷瞄而遭人追毆,袁本初也定會大聲嘲笑但最終還會拉上一把。

公孫伯圭應學有所成後歸幽州領白馬戍邊,他劉備在東京待到倦怠說不定也會領二弟三弟前往幽州拓邊……

劉備一時間有些癡了。

孔明不說話,但手上根本沒停過,被後輩稱簡單的制豆腐四步已工工整整列於紙上。

而在每個操作步驟後面,孔明也在嘗試從簡單四個字當中拆解出更多更簡單更可行的步驟。

就如最簡單的磨豆濾漿,灌入磨盤的是幹豆還是溼豆?溼豆的話需要浸水多久等等。

後輩說根據選用點漿物的不同,所成豆腐便會大相徑庭。

但根據孔明經驗來說,此等制物步驟亦合“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之說,單單第一步的差異就可能會使所成之物完全不同。

因此孔明第一時間也在心裡琢磨,這制豆腐之事,該交予誰合適呢?

……

“汴梁果真丟矣。”

趙匡胤黑黑的臉上也浮現了明顯的幾分疲倦之色。

前面後輩所說的苛捐雜稅與軍費用度之間還沒理出來個頭緒麼,此處便看到兩宋滅亡,文人著錄追憶舊都。

而從其稱呼來看,雖然早前便有預感這北宋改南宋多半牽涉到遷都,但此刻親眼看到定都臨安城,還是覺得分外難以接受。

這地方他也並不陌生,畢竟控吳越國者,便是臨安錢氏。錢鏐此人爲唐朝的鎮海軍節度使,卻先後稱臣於後樑、後唐、後晉、後漢等,他此前雄心勃勃時也曾嘲笑過彼輩,只知偏安一隅作人臣妾,結果沒想到……

趙匡胤頓時覺得臉上火辣辣的,而直至此時再回想起光幕中得知的南宋文人所嘆,心中也多了幾分明悟,心情分外複雜:

“果真是…生子當如孫仲謀……”

畢竟這吳國大皇帝先後定都建業和武昌,皆乃臨江水之城,猶有北進之意。

而這臨安,北上渡江尚需五百里,此等心性較之孫權相差遠矣。

牽涉到遷都之事,趙光義便自動偃旗息鼓,專心看着光幕好似全身心都投入了一般。

趙普則是站出來輕聲安慰:

“如此看來雖遭國難,然百姓亦念官家之治,念我宋之福澤。”

“有敗其罪或多在天,非人所能爲也。”

雖然那交子之禍和昏君之罪都有所提及,但此時趙匡胤也只能暫時讓自己相信這個說法了。

至於這豆腐……

趙匡胤擡手指了指,隨口吩咐一內侍道:

“將其製法抄送於御膳房,可從民間尋一二磨豆腐之熟手加以改進,以添元旦之菜品。”

雖沒吃過,但想來既然這《夢樑錄》能對豆腐有所描述,那民間應當不缺做法纔是,令其看相關記載改制便是,應當不難吧?

【換個角度看,明朝能將豆腐的科技樹完善除了時間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也是因爲從春秋戰國開始研究的農耕技術在帶明時達到了一個初步的完善。

在大豆種植上,秦漢認識到了施肥的重要性。

兩晉南北朝時,鐵齒耙發明使百姓更易於平整土地,作物混種的技術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

唐宋兩朝,南方的水旱輪作和北方的犁深耙細各有特點,切切實實提升了田地畝產量。

元朝時更進一步,先人們首次認識到了保墒的重要性,開始學會利用平整土地的手段,使土壤上層密實以鎖住下層水分和養分。

另外就是雖然古人看不到也不知道大豆根瘤菌的作用,但同樣也發現了大豆的種植能很好的保證土壤中養分的存續。

增加土地肥力,改善農作物輪作制度,這些東西並不需要顯微鏡也能看的清清楚楚,再加上大豆種植技術的改進,終明一朝,大豆的種植面積是一直都在擴大的。

從明中期開始,大豆的種植面積就超過了兩千萬畝,年產逾三百萬噸,達到了歷史高峰期。

大豆畝產量飛速提升,以大豆爲原料的豆腐製作技術也被改進,這種食物也正式走進了千家萬戶,王侯黔首皆食。

而製作豆腐的殘餘物豆粕,則引領着明朝再次攀上了一個傳統封建帝國新高峰。

就像宋繼承了唐的造紙技術併發揚光大一樣,唐宋的百姓就已經發現可以利用大豆榨油,而且無論是榨油還是制豆腐過程中殘留下來的豆粕豆渣,都是極爲優質的牲畜飼料。

而對完全不缺大豆的大明來說,此物最大的意義就是使民間養馬更爲容易。

明朝的馬政相比較漢唐兩朝並無多少新意,但靠着價格極爲低廉但營養豐富的豆粕,明中期的全國馬匹數量遠逾漢唐。

雖然其中有多少合格戰馬還是兩說,但對明朝來說,大豆產量的迅速攀升,確確實實降低了養馬的難度門檻。】

171.第171章 年年歲幣污封禪第420章 正主第582章 中流砥柱第478章 壓歲錢第410章 你一直在笑根本沒停過第62章 武聖歸途256.第256章 隋唐嘉話330.第330章 玄學型中醫297.第297章 姜維學習筆記第4章 大舅哥第39章 襄樊戰略351.第350章 街亭大舞臺第808章 人情窠臼第463章 身在曹營392.第391章 人類根深蒂固之疾112.第112章 南中半策第443章 又見玄武門第548章 三呼渡河遺恨第732章 謝謝大哥第761章 操之過急第568章 御批敕牒第664章 不差錢的辛憲英第686章 就當我信了吧第546章 報國第543章 共勉海疆第565章 飲酒而亡第498章 千秋畫卷363.第362章 荊南變第536章 北宋與政治正確286.第286章 崽賣爺田不心疼第624章 優勢絕對在我第477章 載歲祭年第411章 何故騙我?第495章 從太一到上元第601章 損天下肥私己142.第142章 星墜五丈原145.第145章 魏延之死237.第237章 北伐第417章 儀表堂堂第671章 募糧徵丁第515章 金匱之盟第537章 滿川龍虎舉216.第216章 鬱標川神將第44章 湘水之盟第733章 奇葩聚合特性第476章 打西邊來了個太陽220.第220章 御駕親征382.第381章 勝天半子張仲景第693章 時代侷限性364.第363章 兩州四地皆死戰326.第326章 新手村羣島366.第365章 誰識天下英雄221.第221章 忠良飼狼第725章 非常人非常事238.第238章 巨舟橫江314.第314章 皇極女皇第500章 察微方能顯物第467章 平地好作歸魂鄉第694章 孰勝孰負第666章 大父賈太中114.第114章 漢民猶存141.第141章 雍涼不卸甲,中原不釋鞍第610章 好男兒不豁達第460章 這孩子是懂巧變的235.第235章 偃月刀第763章 兄弟相會第407章 亂世呵第491章 近代曙光第529章 西市更有性價比第584章 環環相扣第789章 誌異與克己第805章 熱臉貼個冷屁股192.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第737章 俺也姓趙第521章 請客吃飯第3章 阿斗也是不爭氣的第550章 奪淮第750章 別來無恙第792章 真收那兩百金第696章 何故咒我第665章 兩難無所選287.第287章 大非川第681章 終入潁川第807章 名臣作傳172.第172章 一脈相傳第796章 你每自做第766章 聽牆角230.第230章 《祭侄文稿》第2章 江淮與江東第506章 終須一試337.第337章 奔赴求戰385.第384章 逾時代之見第499章 煤炭抗寒第691章 以民命爲重第553章 渡河,北伐第461章 教育興社稷第97章 協同作戰第423章 大炮開兮轟他第755章 大漢萬年第661章 螳臂當車與脣亡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