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古渡口

辰凌率領大軍出征,兩萬精銳武卒,分成一萬騎兵,一萬步兵,浩浩蕩蕩,從大梁城西郊一路向西進發,糧草的輜重隊則從大魏的糧倉基地敖倉供應,途中補給入隊。

爲了應對這次與秦軍硬戰,提高勝出的比率,辰凌設計了一些裝甲,找白家來秘密打造,關鍵時候武裝上去,一萬根梨花槍,馬匹上得護首裝甲,還有裝備兩千多親衛軍和五十名貼身鐵衛的鐵甲等,辰凌要打造一支辰家軍,作爲自己駐紮魏國的王牌軍,日後方便自己兵變。

雖然辰凌並不精通帶兵佈陣,對於如何紮營,如何行軍,如何盤算糧草軍餉,不甚熟悉,但在軍中,有範睢、龐淮、尚方俊、喬瑛等人做謀士和副手,輔助辰凌,出謀劃策,一路上倒是很省心。

漸漸地,辰凌做起古代將軍越來越順手,帶兵順暢,一路西進,三日後穿過邙山,來到黃河南岸的孟津渡。

孟津渡在孟津城的北面三十里,孟津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有“河圖之源、人文之根”之說,龍馬負圖、伏羲畫卦、八百諸侯會盟、伯夷叔齊扣馬諫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孟津”一詞由來已久,因夏朝爲孟塗氏封國,謂“孟地”,其地置津、故稱“孟津”。

在此時戰國,孟津和邙山都壓屬於韓地邊疆,距離此地南面五十里有兩座城池,包裹與韓國之中,洛陽和成周,有兩個末代周王,被戰國人稱一個西周王、一個東周王。

至於孟津渡,地理位置太過重要,對面又是魏國的河東境,因此孟津渡南北兩岸的河灘渡口都被魏軍把守,韓國無力佔據討回。

當辰凌的先鋒軍來到孟津渡河灘外時,敖倉派來的糧隊也已經趕到了,在此等候歸隊。

辰凌派人在河灘外的一處小丘陵的郊野,安營紮寨,準備食宿。

“參見辰將軍,在下徐威,是負責這次給先鋒軍補給糧草的輜重隊都尉,負責帶領三千人馬,運送三十車糧草,十車酒肉與藥草和魏幣金條等,請辰將軍查收!”

辰凌點頭問道:“很好,賬目清單在哪裡?”

“辰將軍,這裡是賬目薄。”徐威從身旁校尉手中接過賬目遞過去。

辰凌朝着身旁的主薄朱堯澤道:“朱先生,你帶人前去清點一下數目。”

“喏,將軍!”

“末將告退!”

朱堯澤帶侍衛,跟隨都尉徐威等人前去清點軍餉糧草。

辰凌帶着其他麾下偏將校尉,幕僚客卿,走入軍帳內,分主次座位坐好,六名侍衛搬進一張長桌案子,上面鋪了一張巨大的牛皮地圖,供諸將商討軍事,謀劃戰情。

辰凌道:“範先生,將目前行軍位置與魏軍防線、以及秦軍佈置,大致解說給大家吧。”

範睢起身,如今他已是軍務司馬,雖然沒有軍權官職在身,但是相當於將軍助理、秘書長的角色,走到長桌前,手持一根木條,指着黃河沿岸說道:“再往西,就是韓國的邊界,我們要進入河東戰場,就必須從孟津渡渡過黃河,由於秦魏之間的黃河地處中上游,水流湍急,渡口有限幾個,要渡河,特別是大軍渡河,只能從這些渡口,開闊平緩的河灘處登陸,其它沿岸都是高山峻嶺,而且多礁石和洪流,大軍無法橫渡。”

“而秦國的河西大營,與魏國河東大營,隔河相望,渡口爲最大的風陵渡,如今被秦軍掌控,河東方圓數百里被秦國的河西大軍駐紮,黃河兩岸投入兵力超過了十五萬,根據軍情彙報,司馬錯整合了原甘茂兵馬,十萬大軍駐守河東,八萬大軍駐守河西大營,扼守秦川的夏陽、上地一帶,北抗匈奴,東北面與趙國隔河相望,上郡的茅津渡口,是秦國與趙國渡河要塞,主動權同樣把守在秦國手裡,除此之外,秦國還有一個獨立封閉的渡口,那就是龍門鎮的大禹渡口,在渡口的東岸,原本都是魏國的土地,但被秦軍佔領河東三百里土地後,平陽城就成了秦國在河東的儲存基地,拿下平陽,才能徹底切斷河東一帶秦軍的補給,擊垮十萬秦軍,趕出河東地。”

辰凌想不到還有這些細節,由於戰國時代,與他生活那個世紀,相隔了兩千三百多年,就連史書也記述不那麼清楚了,很可能好幾年甚至十幾年,都被史學家一筆帶過,哪會寫那麼詳細!

“範先生,這幾個渡口,能不能細緻講解一番,我們好研究一下如何下手對秦軍造成威脅的打擊?”辰凌迫不及待問道。

範睢胸有筆墨,文韜出衆,客氣道:“請辰將軍,諸位大人過來仔細觀看地圖。”

“好,都起身,圍圖論戰!”

辰凌、劍客柳巖、副手喬瑛、都尉曹暉、校尉滕虎、沈錚、巢蓋、古驊、馮章、千夫長林噲、張昊、羅荊、景硯、張承影、許明圍攏在長桌地圖前,觀看山河走勢,縱橫兩米的大圖,繪製着山川河流,戰國七雄以及其它十幾個小國和番邦胡人的位置,都聚集了十二分精神。

範睢解說道:“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晉、陝、豫三郡的交通要塞,跨秦、魏、韓三大諸侯國的地區邊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商周之後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爲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裡,走入秦晉,它的作用,等同於函谷關要塞,因爲一旦失守,從此進入河西丘陵,穿過華山峽谷,等於繞過了函谷關,直接來到秦國最後的一扇大門,潼關腳下,潼關作爲最後的屏障,遠不如函谷關的地利優勢和懾人氣勢,並非難以攻破;如果北上則是河西的三川之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所以歷來秦國人都把風陵渡作爲重中之重,絲毫不亞於函谷關。”

辰凌微微點頭,輕嘆道:“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範睢動容,心中敬佩着辰凌的才華,繼續道:“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極爲重要的渡口,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爲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歷來是三晉出入南方諸省的門戶,又是“三晉屏藩”之地,如今是秦國與趙國兵戎對峙,必爭之地,雙方都在對岸設下重兵,無論哪一方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遭受對方突然襲擊,導致大軍長驅直入進入自己的國度。”

“距今三百五十年前,晉獻公假道於虞,伐滅虢國,即由茅津渡河;三百二十年前,秦穆公伐鄭,晉出奇兵從茅津渡河,以逸待勞,敗秦軍於崤山,這兩場春秋時期的大戰,都發生在那裡!”

“大禹渡,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在此歇息,所以得名,在黃河北岸爲主渡口,曾是魏國的軍事要地,進入秦川的便捷之途,商鞅變法之後,秦軍東進,奪取河東三百里疆土,把大禹渡也落入秦軍之手,這樣一來,秦軍掌控了三大古渡口,又有函谷關做天險,無論陸地礙口山關還是黃河流域渡口,都阻擋住了東方六國的大軍,只能秦國進攻東方六國,而東方六國難以合縱抗秦,這也是秦國處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

第968章 魏公子之死第415章 野火晚宴第174章 暗局第305章 歡喜冤家第507章 逢場作戲第683章 情敵見面分外眼紅第652章 黨派內鬥第173章 用計第579章 圍而殲之第950章 留宿雙棲第999章 秦燕生死戰(中)第955章 戰爭爆發第853章 齊宋之戰第42章 美人入浴第387章 賽詩會來臨第733章 出訪燕京城第166章 初戰大捷第890章 白起對廉頗第439章 就差他了第431章 一泄泯恩仇第355章 洛雨詩社第530章 探訪故友第767章 引胡決戰(下)第612章 一夜難忘第98章 楚大夫屈原第453章 圍城打援第101章 辰凌稱象第803章 夜探素兒第42章 美人入浴第140章 範睢出場第878章 沙丘之變(中)第928章 與楚才女同浴第573章 鋌而走險第386章 堅守底線第199章 外交施壓第728章 反制裁第750章 轉攻爲守第920章 戰死沙場第512章 陪寢第383章 念君別第857章 宋國乞降第1004章 英雄不許見白頭第10章 熱血反擊第148章 兵事臨近第475章 臨別之前第734章 洛才女的粉絲第642章 紈絝子弟第696章 終嘗所願第401章 情真意切第877章 沙丘之變(上)第362章 劍手雲集第308章 顛覆士農工商第830章 逼入絕境第287章 帶着美女逃命第868章 海軍遠征第441章 血濺金鑾殿第759章 視察基地第816章 擒拿叛徒第206章 巡視軍營第54章 辱者必殺之第864章 搶灘作戰第975章 王朝走向沒落第353章 故友敘舊第724章 真的是你第371章 馭人之道第631章 與蘇秦傾談第172章 下戰書第231章 奔襲櫟陽第413章 狩獵大典第620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第400章 真正身份第44章 反襲殺第239章 大義滅親第43章 引敵入甕第872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145章 青樓爭風第182章 兵臨城下第982章 夜襲燕軍營第712章 天下無人不知君第194章 國破山河在第800章 談論同一男人第567章 玄女的消息第189章 司馬錯病危第413章 狩獵大典第449章 局勢平穩第92章 齊國大才女第851章 咸陽對策第814章 激戰峽谷口第1005章 韓降第201章 百廢待興第645章 仙子芳心軟第497章 探望丞相第459章 以退爲進第324章 控制大局第143章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994章 白起鬥廉頗(下)第551章 勘察敵營第53章 殺身之禍第1015章 引蛇出洞第1014章 尋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