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後,月球貨物轉運三號飛船組合體即將開始着陸月球。
其實早在兩天前,月球貨物轉運三號飛船已經抵達月球,併成功完成了近月制動和繞月飛行。
經過兩天的繞月飛行,飛船已經從橢圓環月軌道變爲近圓形環月軌道,並在十個小時之前進行了分離。分離後,着陸艙承載着大約十噸的貨物,開啓了着陸程序。
整個過程面向全球直播,浩宇科技的吳浩和張俊也在心月狐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觀看了整個着陸過程。
與之前的兩次着陸相比,這次非常順利,沒有出現任何意外,穩如老狗!
在經過十五分鐘驚心動魄的降落後,月球貨物轉運三號飛船的着陸器穩穩地將貨物放置在了月球知海月面科學考察站的着陸場上。
在着陸器旁邊是已經退役的月球貨物轉運一號飛船的着陸器以及月球貨物轉運二號飛船的着陸器。
一號飛船的着陸器已經大部分被拆解,用於科學考察站的建設;而二號飛船的着陸器由於搭載了大量科學儀器,目前仍在工作狀態。
不過,它們也將面臨被拆解的命運,因爲許多零部件和資源在那裡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月球貨物轉運三號飛船成功着陸月球的消息傳遍全球,引起了人們的歡呼和喜悅。然而,也有一些人對此感到失望,嫉妒和憤怒的情緒溢於言表。
不過,這些紛紛擾擾與項目本身無關,因爲現在重要的是後續工作的展開。首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貨物從飛船中卸載下來。
當然了,也不能一股腦地全部都卸下來,得按照計劃有選擇地進行。其中大部分物資可以承受月球晝夜溫差的影響,但也有一些設備無法承受。因此,這些設備和零部件暫時存放在着陸器的貨艙中以提供必要的保護。
工程運輸車是卸載的關鍵設備之一,儘管目前還看不出車的樣子。爲了方便運輸,這兩輛工程運輸車已經被拆解成數百個零部件並放置在着陸器上。
其中較大的部件被掛載在飛船着陸器外側的掛架上,以便儘可能利用空間和資源。
通過智能操控機器人的幫助,工程運輸車的車體框架被從着陸器上卸載下來。接下來,第一臺工程運輸車的其它部件將被多用途工程機器人運輸到幾百米遠的知海月面科學考察站進行組裝。
這個多用途工程機器人上還可以加裝一個小型車斗以承擔一些運輸工作。實際上,知海月面科學考察站的建設所需的月壤運輸工作都是由這兩臺多用途工程機器人承擔的。只不過它們畢竟不屬於專業的運輸車輛,所以能夠承載運輸的貨物比較少罷了。
這也是爲什麼要費這麼大的力氣往月球上運輸兩輛專業的工程運輸車的原因,可不光是爲了運輸那可黃金隕石星核。雖然這個黃金隕石星核的價值比較高,但也沒有高到專門運上來兩輛工程運輸車的地步。
爲什麼不在原地組裝完成而是轉運到知海月面科學考察站那邊進行組裝呢?這主要是因爲整個組裝過程需要人爲操控進行,而考察站這邊的通訊比較便利,便於地球操控指揮。
另外,相比於着陸場這邊,知海月面科學考察站的環境相對來說更好一些。
着陸場那邊都是較爲鬆軟的月壤沙地,而考察站這邊則是利用月壤打印出來的地磚鋪設了一個工程操作平臺。像很多物資的拆包以設備的組裝維修工作都是在這裡進行的,設施比較齊備。
至於先運輸一輛工程運輸車回來就是爲了將它先快速組裝好,然後參與到運輸其它物資的過程中來,
這樣整個運輸速度就會更快一些,不至於在物資轉運過程中花費太多的時間。
整個工程運輸車的組裝其實是比較簡單的,因爲在設計時候就考慮到了如何在月球上進行組裝。並且在拆解運輸過程中儘可能拆解成較爲完整的部分,因此在月球上,只需要將這些部件按照相應的順序像搭積木一樣組裝在一起就可以了。
組裝完成,就可以爲這款工程運輸車進行充電了。這輛工程運輸車依靠電池驅動,爲了方便貨物運輸它上面是不會攜帶安裝什麼太陽能電池板,同位素溫差電池等這樣的補電系統的,因此需要外接電源進行充電。
如果得不到及時充電的話,那它那就是一次性的設備,而在知海月面科學考察站則是有專門的太陽能電站進行供電, 完全可以滿足日常的使用需求。
因此,爲了方便運輸,也是爲了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所以這兩輛工程運輸車所會用的超級固態電池是不攜帶任何電量的。儘管超級固態電池已經非常安全了,但考慮到在飛船發射以及航行着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劇烈震動會導致電池出現短路從而引起火災。所以貨艙內所運輸的電池通常是不帶電的。這樣即便是發生了短路,也不會出現問題。
爲了提升整個工程運輸車的工作效率,節省時間,這兩臺工程運輸車,不,應該說他們前期送到月球上的三臺機器人和這次的這兩輛工程運輸車都採用了快充技術,因此充電非常迅速。像這輛工程運輸車裡面所裝備的那塊一百度左右的電池,整個充電時間只需要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
這個充電速度在地球上不算什麼,因爲吳浩他們的超高壓無線遠程充電技術只需要不到十分鐘就可以充滿一百度的電池,半個小時的時間差不多可以充滿三四百度的大電池了。
可這是在三十八萬公里之遙的月球上,所以爲了安全起見還是選擇了一個非常穩妥可靠的充電方案。因爲高壓充電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稍不注意就可能會出現問題。
月球上的環境非常的嚴酷,貿然使用太過激進的方案很可能會帶來很多問題。所以很多探測器上面的技術其實並不是最先進的技術,而是最可靠的技術。畢竟相隔太遠,鞭長莫及,一旦某個系統或者某個部件出現問題,那麼就將導致整個探測器失敗,這樣的例子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