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

一九三四年夏天,突然間我得了病。

我從小氣管和肺就不好,那一年暑假得了兩次肺炎,生命垂危,幾度又是氣若游絲的狀況。

我父母很憂愁,有位醫生跟他們說:“她這種肺,應該到北方乾燥的地方,會好一點。”祖母那時還住在北平,得知我的病情,寫信說:“把她送到北平來吧。”祖母身體也不好,因爲父親的關係,經常上德國人開設的“德國醫院”。

我記得跟父親坐津浦鐵路到北平去,自己並不知此程的真正目的,只因爲父親親自帶我,讓我感到很快樂。

火車好似走了兩天兩夜,第二天過黃河鐵橋的時候,我第一次坐到餐車吃飯。父親把牛排切成小小的一塊塊給我,教我怎麼切、怎麼拿刀。在火車經過長長的鐵橋發出雄渾的轟隆聲中,我第一次和爸爸面對面坐着,那幸福的感覺我記得清清楚楚。

北平德國醫院的醫生診斷後,對我父親說:“這孩子如果這樣下去,恐怕保不住了,你最好把她送到療養院。”

父親又親手牽着我,把我送到離城二十里、位在西山山麓由德國人和中國人合資開設的“西山療養院”,那位德國醫生保證我到那裡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

療養院採西式管理,病人是一個人住一間房。雖然我是院裡唯一的小孩,也得一個人住。

每到晚上,我一個人睡在房裡就很怕,住了整整一年也怕了一年。

那時候肺病是重症,有些人會治好,有些人治不好。因此院裡經常有人死去,死後院方會在病人住過的屋子裡撒石灰。本來我不懂,後來我知道,一撒石灰,就是有人死了。死亡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一看到撒石灰就開始哭。

院中有一位送飯的老王,是個白白、壯壯的男人,那時大概有三、四十歲吧。他有個女兒和我差不多大,他都叫我“丫頭”。每次我一哭,老王就說:

“丫頭別哭!我去給你煮土豆!”

土豆就是洋芋,那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我到今天和好朋友出去吃飯,誰有一個煮好的、圓的洋芋,都會給我。每想起這事我仍悲傷難抑。

六十多歲的祖母每個禮拜六坐二十里路轎子到療養院看我。每回她要走的時候,我就哭哭啼啼地想下牀追,但又不能下牀,就在牀上喊:

“我跟你回家!我跟你回家!”

祖母的轎子走很遠了,還聽到我在哭,但又不能帶我走。有一次臨走時,她也哭了,眼淚在皺紋裡是橫着流的,至今我才明白何以古人文章裡說“涕淚橫流”……。

療養院有一位女病人,我記得叫做張採蘋,大概二十五、六歲,我叫她張姐姐,老王說她是失戀生病的。她覺得我這個小孩滿靈的,對我很有興趣,她講什麼我都懂,常常偷偷叫我到她的病房〈醫院不許我們到別人病房去〉。她有很多新文學的書,大多是一九三五年左右的中文翻譯作品。她的書我都看了,至今還記得一本林琴南譯的《茶花女》,當時很喜歡他的筆調。

有一天下午,我記得很清楚,有人在她的房間撒石灰,我就問老王:

“張姐姐的房間爲什麼撒石灰?”

老王說:“丫頭,我去給你煮土豆。”

雖然我不太曉得死是怎麼回事,但是知道她也死了。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死亡跟我的關係,因爲石灰撒到我朋友的房間去了。

我想那時候我大概鬧得太厲害了,整天哭哭啼啼的,把祖母鬧得夠受。我一生常常懷念祖母,她自我誕生之初開始,直到多病的老年還要爲孫女這麼操心,我常常覺得虧欠她太多。幾年後,我們由漢口顛沛流亡許久到重慶,輾轉得到她逝世的消息,我始終很難相信,那冬天抱我的溫暖身體會變冷。

我父母親七十歲的時候,搬到內湖安居直至去世,那是我們團聚最多最快樂的時期,也是父親與我談話最多最密切的時期。有一天晚飯後,他送我到湖邊等公交車,我對他說當年在西山療養院的心情和它影響我終生膽小怕黑暗。

“你們好殘忍,把我一個人送到那荒山上的醫院去。”

他嘆息說:“我們那個時代,很少人懂得兒童心理學,我多年投身革命,出生入死,不知道小孩有那麼複雜的心理。那時我用每月三分之一的薪水把你送去療養院,只希望你能活下來,親友都說我是很好的父親呢!”

我們坐在等車的板凳上,無言許久,車到了才驚覺。

他一定在想:“如果那時我懂這些,我會怎麼做?”但是我知道自己是幸運的,父母生我、養我,辛辛苦苦留住我。

住療養院那一年在無可奈何中,把讀書當作唯一的消遣,漸漸成了終身的興趣。書好像磁鐵,會吸引我。有時回想這深植我生命的書緣,大約可稱之爲因禍得終身之福吧。

記得出院時,在一位留學回來的表叔家看到中文版的亞當.斯密《國富論》(AdamSmith,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當然看不懂,但也看得很快樂。我似乎抓到什麼就看什麼,同時也看《小朋友雜誌》,裡面有畫阿貓、阿狗的漫畫,我很看不起,可是我也看。我還記得用號碼連一連畫一隻狗,這些我也做。

一年後醫生說我病好了,父親把我接回南京。我的大妹妹已經快兩歲了。

最初我仍回鼓樓小學上學,但是同學都不跟我玩,後來才明白,因爲他們的家長知道我曾得過肺病、上過療養院。我還記得有個同學名字叫萬芳,本來跟我最要好,是個長得嬌滴滴的小美人,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說:“我媽媽叫我不要跟你玩。”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錯事?不懂人家是怕傳染。

後來家搬到新小區的寧海路,正好就把我轉到山西路小學。因爲是轉學生,所以來往的都是轉學的和降班的邊緣人,相處得不錯。我作文特別好,老師對我很照顧,身體也漸漸健康進步,無憂無愁地就小學畢業了,那一年有很多可愛的回憶。

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前言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戰雲密佈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生命之初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節 溯江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大學聯考第11節 大學聯考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楔子第1節 戰雲密佈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大轟炸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節 溯江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4節 戰爭結束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變樹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