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落荒而逃

巨大的火球從夜空中消失的時候,站在“長門”號司令艦橋外面的高野五十六悄悄的摸掉了嘴脣上的一絲血跡。那不是從傷口流出的鮮血,而是從齒印裡流出的鮮血。

“將軍,外面風大,還是進去吧。”

高野只是搖了搖頭,仍然目不轉睛的看着西方的夜空。隨着一股陣風颳過,他摘下了海軍軍帽,向着西面的大海深深的鞠了一躬。

隨即,站在他身後的日本海軍軍官也都摘下軍帽,向着西面的大海深深的鞠了一躬。

不知道他們是在悼念逝去的戰友,還是在向擊敗他們的對手致敬。

也許,高野料到可能在巴西蘭海峽遭到攔截,可是他怎麼也沒有料到,最終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可以說,高野在戰鬥開始後下達的一系列果斷命令並沒有錯。

也許,他差的就是那麼一點點運氣。

讓第5戰隊儘量纏住敵人的時候,高野就預料到,第5戰隊將爲聯合艦隊做出犧牲,結果確實如此。除了“妙高”號幸運的逃脫劫難(被打成重傷,直到日本戰敗都沒有修復)之外,另外三艘重巡洋艦全部戰沉。

接着,高野命令第1水雷戰隊發動魚雷攻擊。

毫無疑問,這也是爲了拖住西面的強敵,爲陷在海峽內的艦隊轉向爭取機會。與第5戰隊一樣,第1水雷戰隊的行動註定是爲整支聯合艦隊做出犧牲。結果也確實如此,十二艘驅逐艦。僅僅只有第17驅逐隊的四艘“風”字號驅逐艦逃脫了劫難,其中“穀風”號還因爲損傷嚴重,在返航地途中沉沒。

按照高野的判斷,即便第1水雷戰隊的魚雷攻擊不能消滅敵人的主力艦,也至少能夠迫使敵人的主力艦轉向,甚至能夠擊傷敵人的主力艦。

緊接着,高野又命令西面的第3水雷戰隊發動魚雷攻擊。

與第1水雷戰隊一樣,高野並沒有對第3水雷戰隊的攻擊抱多大地希望。說白了。大明帝國戰列艦上專門安裝了一百毫米速射炮,就是爲了對付日本海軍的驅逐艦。不然早就換成了更大口徑地副炮。

如果第3水雷戰隊能夠立下戰功,在迫使敵艦隊轉向的同時,擊傷幾艘敵人的主力艦,那自然再好不過了。

高野的期望很快得到了回報,祖壽清不但被迫轉向。而且“宣宗”號被魚雷擊傷。

問題是,高野並沒料到,他也會遭到對手的魚雷攻擊!

在幾乎所有日本海軍軍官地印象中。大明帝國海軍都不是一支擅長魚雷戰,也不重視魚雷的海軍。

魚雷誕生之後,並沒有得到傳統海上強國的重視。

當時。大明帝國與英國甚至認爲魚雷是“非道德”地海戰武器,還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了“禁雷”活動,希望通過國際條約禁止海軍使用魚雷。

當然,就如同《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不可能完全禁止海軍擴軍備戰一樣,任何國際條約都不可能禁止魚雷成爲海戰的利器。

相反,如同日本海軍這類二流海軍(當時日本海軍只算得上是三流),不但不反對使用魚雷,還非常重視魚雷在海戰中的作用。畢竟,拼主力艦。拼炮戰。二流海軍絕不是一流海軍地對手。

直到上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明帝國海軍的魚雷技術纔算有所進步。

戰後。大明帝國海軍一如既往的重視火炮與炮戰,對魚雷技術以及魚雷戰術仍然不太重視。不說別的,大明帝國的驅逐艦在魚雷作戰能力方面就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差的,比已經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氧氣魚雷技術的日本差了很大一截。

可以說,魚雷技術與魚雷戰術是日本海軍能夠引以爲傲的少數優勢之一。

問題是,聯合艦隊就在自己地優勢力量面前栽了跟頭。

當時,第二艦隊已經在向海峽外撤退,而且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正在對付那艘從屁股後面冒出來地,不知死活的輕巡洋艦。

這時候,高野已經知道,向西突圍沒有可能,只能向東突圍。

爲了縮短航行距離,高野命令四艘主力艦單獨左轉向,然後以原本留在最後面地“陸奧”號爲首,向東返回。也就是說,四艘戰列艦各自在海上轉半圈,然後再恢復到編隊航行狀態,由“陸奧”號領隊航行。

這道命令本身並沒有錯誤。在狹窄的海峽內,集體轉向不但轉彎半徑更大,而且消耗時間更多。另外,敵人就在不遠處,隨時有可能殺過來,因此採用更便捷的單艦轉向,不但能夠更迅速的轉到新的航向上,而且在完成轉向後,速度更快的兩艘“長門”級戰列艦將位於前方,速度稍微慢的兩艘“伊勢”級將留在後面。

問題就出在了這裡。

單艦轉向,屬於戰術規避動作,一般情況下,只有艦隊以戰鬥隊列與敵艦隊交戰的時候,爲了規避敵人的炮擊,或者是魚雷攻擊,或者是戰艦受損退出戰鬥,纔會進行戰術機動。一般情況下,艦隊都是集體轉向。

這些在海軍推行了幾百年的戰術規則肯定有其存在的道理。

單艦轉向的最大問題是,各艦的轉向半徑不一樣,因此在完成轉向後,很難再保持整齊的隊列,對艦隊作戰極爲不利。另外,在單艦轉向時,艦隊指揮官將無法指揮每一艘戰艦,只有在轉向完成之後才能重新指揮。

如果在交戰中,高野絕不會下達這樣的命令。

結果,四艘戰列艦隻轉過了九十度。也就是艦首向南,右舷朝西的時候,危險來了。

四艘驅逐艦突然從南面巴西蘭島地海岸線附近殺出,然後在距離四艘日本戰列艦大概八千米(當時帝國海軍重型魚雷的最大射程)完成了魚雷齊射,隨即又迅速向西脫離了戰鬥。最要命的是,四艘戰列艦上的日本瞭望員都在觀察西面的炮戰,以及日本驅逐艦的魚雷攻擊,根本沒有注意到近在咫尺的危險!

當了望員看到海面上的“雷跡”(用高壓空氣做氧化劑地魚雷在航行時會產生很多氣泡。形成明顯的尾跡),大聲喊出“魚雷襲擊”地時候。做任何機動都來不及了。

雖然四艘驅逐艦齊射的三十二條魚雷只有兩條命中(後來證實,命中了至少五條,其中有三條沒有爆炸),但是這也足夠了,而且兩條分別命中了“日向”號與“陸奧”號。最要命的是。兩艘戰列艦的動力系統或者推進系統都受到了損傷。

可以說,帝國海軍驅逐艦在“薩蘭加尼海戰”與“巴西蘭海戰”中,對日本戰列艦發動的唯一一次魚雷攻擊不但隱蔽、迅速、果斷。而且運氣好得驚人。如果這兩條魚雷沒有破壞“日向”號與“陸奧”號地動力與推進系統,哪怕是震死了兩艘戰艦的艦長,這兩艘戰列艦也不會因爲掉隊而葬身大海。

反過來。對高野來說,就是運氣差得驚人了。

危機關頭,幾乎所有的參謀軍官都驚呆了。當時如果不是“長門”號艦長果斷下令加快了轉向速度與航行速度(實際上是躲到了“陸奧”號地後面),不然連旗艦都要遭殃。至少有兩條魚雷與“長門”號擦肩而過。

對高野來說,這個結果是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詢問了“陸奧”號與“日向”號的情況後,高野命令第二艦隊地第2水雷戰隊立即折返,掩護“陸奧”號與“日向”號撤退。

顯然,這個決定有點多餘。第2水雷戰隊的那些驅逐艦是敵人戰列艦的對手嗎?

只是,高野不想這麼快放棄兩艘戰列艦。可同時。他也沒有想過要讓另外兩艘戰列艦留下了一同等死。

隨着第2水雷戰隊迅速返回。高野命令“長門”號與“伊勢”號加速航行。

也就是說,這時候“陸奧”號與“日向”號已經被拋棄了。能否回到本土,就得看這兩艘戰艦的運氣了。

當然,按照日本海軍傳統,臨別時,高野沒有忘記發去“爲天皇效忠”的勉勵電報。

“陸奧”號與“日向”號的艦長也沒有忘記發出“武運長久”的“臨終遺言”。

這也是兩艘戰列艦發出的最後電報。

隨後,“陸奧”號與“日向”號戰列艦,還有第2水雷戰隊的十二艘驅逐艦爲了掩護高野所在地聯合艦隊“撤退”,阻擋了快速戰鬥羣近一個小時,並且用數千名官兵地生命證明了他們效忠天皇的決心。

“陸奧”號發生大爆炸時,高野所在地“長門”號戰列艦已經在東面二十海里之外了。

那團巨大的火球,連一百多公里外,奧盧丹牙島上的日本陸軍瞭望員都看到了。

直到這個時候,高野才認識到,他徹底的輸掉了這場海戰。

歷史上,一般稱其爲“薩蘭加尼海戰”與“巴蘭西海戰”。

因爲雙方都是同一支艦隊參戰(名義上,快速戰鬥羣與主力戰鬥羣都屬於帝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所以這兩場海戰又被稱爲“薩蘭加尼與巴西蘭海戰”。

按照帝國海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定義,“薩蘭加尼與巴西蘭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太平洋戰爭(也被稱爲明日戰爭)的關鍵轉折點。

今天第三更了,繼續求票,

第13章 瘋狂構想第3章 再開戰局第23章 慘烈代價第8章 戰略佈局第56章 海軍寫照第20章 垂死掙扎第50章 緊急維修第7章 慘重損失第38章 雙雙捱揍第9章 得意忘形第19章 重新佈局第35章 德軍將領第30章 落荒而逃第3章 再開戰局第60章 趁機揀漏第16章 有勇有謀第24章 警告在先第8章 心情可好第20章 窮途末路第62章 完勝死敵第5章 重擔壓肩第19章 不爲所動第6章 先海後陸第41章 鑄造榮譽第7章 將領素質第46章 利益衝突第15章 大難不死第40章 反客爲主第69章 角色轉變第37章 絕對優勢第23章 盡職盡責第23章 慘烈代價第14章 渾水摸魚第19章 趁勝追擊第19章 誘敵送死第33章 糧食危機第3章 軍事技術第42章 海上賽跑第24章 見好就收第21章 敵後包抄第25章 兩害相權第17章 過度冒險第44章 後悔晚矣第37章 戰雲密佈第39章 得意忘形第27章 紛紛擾擾第3章 孤島之行第17章 繼續前進第18章 炫耀實力第10章 敵軍動態第62章 運氣使然第23章 無聲追殺第28章 最後機會第40章 全面突擊第45章 寶貴經驗第51章 疑雲重重第1章 借題發揮第27章 以儆效尤第43章 打打跑跑第36章 反道而行第29章 勝利到來第20章 勇追窮寇第40章 和平條約第20章 單向屠殺第43章 打打跑跑第43章 戰後重建第47章 危機並存第20章 垂死掙扎第35章 忙中出錯第15章 繞道而行第2章 悼念戰友第33章 主力決戰第25章 敵情分析第11章 創造思維第31章 搶先開火第9章 完美計劃第28章 義無返顧第五捲回 天夢滅第五捲回天夢滅第30章 爭先搶前第27章 紛紛擾擾第32章 拼死堅持第1章 翹首以待第39章 明確目的第31章 破交艦隊第6章 孤島血戰第25章 兩害相權第24章 見好就收第60章 無力招架第44章 後悔晚矣第4章 元帥到訪第39章 偵察前哨第20章 不是運氣第32章 戰爭難民第27章 信心決心第46章 頂級戰俘第40章 二十分鐘第18章 軍歌嘹亮第12章 毀滅序幕第13章 焦急等待第5章 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