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一聲小喇叭響聲,靠近山頂陣地的志願軍戰士朝敵人甩出了一排排的手榴彈。
在靠近敵人陣地而且雙方戰鬥人員又沒有絞在一起時,手榴彈就是最好的進攻武器。它即可以炸燬敵人的火力點大量殺傷敵人,又可以產生大量的煙霧讓敵人無法對進攻部隊實施精確的射擊。有經驗的老兵就知道,這時候對防守部隊來說,往往是等到看清敵人的時候,敵人的刺刀已經在面前了。
手榴彈的一片轟響過後,看着戰士們就耍殺上山頂陣地,我心下不由一鬆。只要戰士們衝上山頂陣地,勝負幾乎就可以說已成定局了。甥團戰士的拼刺技術那可不是蓋的,就算是當年的小日本在他們手下也討不了好,更何況是這些在美國文化薰陶之下的小日本。
但就在我以爲大局已定的時候,天空中突然升起了幾顆信號彈,緊接着四面八方都響起了密集的槍聲。
“報告,西面發現敵人軍隊進攻!,小
“報告,敵人援軍開始進攻!”
“報告,東面匆高地朝我4咕高地後方進攻,試圖切斷我軍與大部隊的聯繫!”
戰士們的報告一聲接着一聲的傳到了我這裡,不由讓我暗暗心驚,這小日本的嘴巴可是越張越大了,這回他們不是進攻4刃高地,而是想把舶,高地也一口氣包在肚子裡頭。想到這裡我不由冷笑了一聲。這可是整個躬8團啊,你們能吃得下嗎?
“滿塞日語:萬歲”。這時只見我正面刻,要被攻下的醜凹高地上,那些守軍大喊一聲就端着刺刀從戰壕裡跳了出來,居高臨下的往下衝,跟朝山頂上衝鋒的志願軍們絞殺在一起。
相傳在二戰時,美軍舊瞅立營就曾經上刺刀,高呼着“萬歲。朝駐守在對面的德軍發起了第一次在意大利戰場上的“萬歲”衝鋒。當時的德軍在這些的猛的日裔美軍的攻擊下,個個暈頭轉向的紛紛潰逃,結果四獨立營成功的打敗了兵力佔據優勢的德軍,還俘虜了他們不少人,從而讓德軍對這些小個子“美國佬”另眼相看。
但說到拼刺刀,志願軍又什麼時候怕過人了。戰士們最希望的就是那些聯合國輪番的跟咱們比拼刺刀,面對這些小日本同樣也不例外,這回一見那些小日本挺着刺刀衝了下來,不由精神一振,不需有人命令,互相之間很有默契地稍整了下隊形。就朝衝下山來的敵人迎了上去。
見此我心中不由暗讚了一聲,從某種意義來說,拼刺刀更像古時的冷兵器作戰,而冷兵器作戰最講究的就是隊形,最講究的就是互相配合。所謂雙拳難敵四手,這句話在熱兵器作戰上也許不成立。就像我一樣,只要手裡才一把槍,只要身上還有子彈,我想打倒十個、八個的敵人那是不成問題。但如果是在冷兵器作戰上。因爲一個人體力、時間、無法兼顧等原因,一個拼刺技術高超的戰士也很難在同時面對兩、三個敵人時取勝。當然,如果對手是被大喝一聲就嚇得雙冊發軟、動也動不了的菜鳥,那就該另當別論了。
甥團的戰士不是菜鳥,美軍四獨立營的同樣也不是,所以戰士們在接刺之前調整了下隊形,以便戰友之間互相配合的選擇無疑是很明智的,特別是志願軍戰士還處在地形的弱勢下。
正想着。敵人的刺刀已經和戰士碰上了。霎時金鐵交擊聲、槍聲、摔打聲、慘叫聲交織成一片。整個醜凹高地的斜面就變成了一個血與火的世界。
小日本也着實不簡單。他們拼刺技術高超,或許是與他們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和很多人都玩武士刀有關吧!與志願軍戰士們衝鋒一樣,他們也把所有居高臨下衝鋒的慣性用在了刺刀上,一個照面就有一些志願軍戰士因爲擋不住敵人的衝勢而犧牲在刺刀下。
但好在志願軍剛纔調整了隊形,很快就擋住了敵人下衝的勢頭與敵人拼殺在一起。
一名戰士舉起了手中的步槍迎上了敵人的刺刀,但由於敵人手中…步槍佔了重量上的便宜,而且還蘊含着往下衝的慣性,只聽“鏗。的一聲脆響,志願軍戰士手中的步槍就被瞌得歪向一邊。美軍的刺刀衝勢不減,毫不費力的就刺進了戰士的胸膛。但美軍帶着勝利的微笑要抽回手中的步槍時,卻愕然地發現志願軍戰士手中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多了一把匕首。志願軍戰士一個挺身,乘着對手收刺刀的勢頭衝到他面前,接着拼盡了最後一口氣將匕首送進了敵人的胸膛。
一個大鬍子戰士剛剛將刺刀扎進面前的敵人身體裡,另一名敵人就大吼着挺着刺刀朝他刺來。他來不及抽出刺刀擋格,也不能躲避,因爲身後就是自己的戰友。大鬍子知道如果自己避開了,那麼身後的戰友就很有可能會在瘁不及防下替自己捱上這一刀。於是他就大吼一聲伸出雙手朝那把寒光閃閃的刺刀迎了上去。
血光乍現,刺刀“噗。的一聲刺穿了大鬍子的左手掌、並割斷了他右手的四根手指。身後的戰士很快就衝了上來一刀就解決了敵人。大鬍子那隻被串在刺刀上的左手痛礙手指亂顫,但我卻聽到了他發出了一聲笑聲,那意思似乎是在說,用幾個手指換敵人的一條命,值了!
拼刺刀的戰場上其實很簡單,就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致敵人於死命。刺刀、手槍、衝鋒槍、手榴彈,等等凡是可以用得上的武器在這裡全都用上了。雙方混亂的殺成了一團全都殺紅了眼,經常就是一名戰士刺死了一名敵人,卻因爲刺刀留在敵人體內來不急拔出,緊接着就被另一名敵人刺死,接着這咋。敵人又被另一名志願軍戰士刺死”
所以在拼刺刀的戰場上,常常會看見幾個敵我雙方的人串在起。
“團長!”這時一名滿臉灰黑的通訊員冒着敵人的炮火跑到我的身旁,在槍炮聲中用嘶啞的聲音向我報告:“敵人的援軍越來越多,大慨有一個團左右,我軍偵察員發現敵人裝甲部隊正繞過
“唔!”聞言我不由愣了下小大慨是美軍的鈕步兵團全都上來了吧!鈕步兵團雖說也只是一個團,可他們一個營的兵力都比我們一個團還要多了。而且他們的裝甲部隊不用說也比只有十五輛坦克的我們強大的多,現在又從側翼包抄過來,”
“通知鍾營長,立即放棄正面谷口。”我當即下令道:“所有的坦克插入互凹高地和盛6高地之間,配合其餘戰士一舉拿下醜凹高地和幽6高地。命令一營長,在4削高地上立即組織火力爲鍾營長的穿插部隊提供掩護,命令二營長、三營長,全力進攻醜凹高地和,盛6高地,務必在敵人收攏包圍圈之前拿下這兩個高地!”
“是!”通訊員應了聲,轉身就把這些命令分給了其它幾個通訊員,接着再分成幾個部隊朝各個方向跑去。
現在的局勢是我們包圍着醜凹高地和咒6高地上的敵人,而敵人又在包圍着我們,只有把皿口高地和,毖6高地快速吃掉,我們纔會有一個立足之地,纔不致於被敵人困在谷裡壓着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於是我朝身後的戰士們一揮手,大喊一聲:“同志們,最後的時候到了,爲了,爲了新中國,衝啊!”
“衝啊!”
“殺再!”
衝鋒號響了起來,戰士們紛紛從掩蔽處跳了起來,舉起手中的步槍,就朝互凹高地衝了上去。
這些戰士是直接隸屬於我的警衛連,大慨有一百多人,他們都是從鰓團中精選出來每個人都有一、兩手絕活的戰士。由於我們纓團在前幾回的戰鬥中減員很大、兵力吃緊,所以這也是我們團唯一的一支預備隊。
在之前的戰場上,警衛連因爲兼顧着保護團部的責任,所以一直沒有輕易把他們用上。這時候如果還不用,只怕就沒有用的機會了。
“殺!”我也大喊一聲。提着步槍就朝高地上衝去。徐永維和張明學兩人幾乎是寸步不離地一左一右護在我身旁。旗手就更是一馬當先地揮舞着紅旗朝高地上狂跑。
志願軍的紅旗有些奇怪,因爲那上面沒有我們熟悉的五角星,就是一塊光禿禿紅布。曾經的我也爲這樣的團旗而疑惑,後來才知道,這其實跟我們“志願軍”這個名字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之所以稱爲“志願軍”那表示我們是志願來朝鮮參戰的,並不代表中國。這就可以避免聯合把戰火燒到國內。所以,志願軍一入朝的時候,就把所有像徵着中國的東西都摘掉了,比如說領章、帽徽等等,甚至在紀律中嚴格要求每位軍人都必須打好的綁腿,都被下令不許打。
有時政治就是這麼莫名其妙的東西,誰都知道這其實就是中國的軍隊在跟聯合硬碰硬,但因爲國際上形勢上聯合不想、同時也不敢把戰爭擴大化,竟然也默認了這種做法。甚至於麥克阿瑟被解職的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因爲一直叫囂着要把戰火燒到中國去,”
於是,咱們志願軍的軍服就像這面紅旗一樣,光禿禿的什麼也沒有,就是一個帽子和一身普通的棉衣,要不是手上拿着槍,乍一看就跟平民百姓沒什麼區別。我想,這也是那些人民軍的傢伙老是嘲笑我們是游擊隊的原因吧!
但穿得好不好看是一回事,能不能打仗又是另一回事。
“轟轟!”的幾聲巨響,幾枚手雷在戰士們中間爆炸,立時就有十幾名戰士被炸倒在一旁生死不知。
美軍居高臨下地守在山頂上就有這好處,他們可以遠遠的朝我們投出手雷以阻隔我們的援軍,其中有一枚手雷甚至落在離我只有幾米遠的地方。好在徐永維和張明學兩人動作快,手雷的黑影網甩下來,我就被他們倆人不由分說的撲到在地。所以只感覺到一陣熱風從頭頂上刮過,彈片沒有傷到我分毫。
我不由分說的一把將身上的張明學推開,舉起手中的步槍就朝山頂上瞄去。
我必須站着,因爲只有這樣視線纔不會被前面的戰士擋住。我得承認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因爲在那山頂上。黑暗中只要有一個敵人注意到我和我手中的步槍,我很有可能會就此完蛋。
我得承認這時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我是一團之長,如果我被敵人擊斃了,部隊還不致於崩潰,因爲按照志願軍的軍規,我犧牲了很快就會有人頂上來。但這至少會影響到戰士們的士氣。
但人在戰場一旦殺紅了眼,就不會顧上那麼許多,我心裡只想着不能讓那些小日本再把手榴彈投下來,不能再讓戰士們這樣犧牲!
“砰!”的一聲,一名美軍網從戰壕裡探出身來,就被我一槍摞倒在地。
皿高地斜面中上部是敵我雙方混戰的地段,美軍要投下手雷阻隔我們這些援軍,就必須探出身來儘量把手雷投得遠些,否則很有可能投入混戰的人羣中造成誤傷,這也就給了我狙殺他們的機會。
“轟!”的一聲,沒過多久,剛纔被我擊斃的美軍的個置就傳來了一聲爆炸聲,照想也是他還沒有投出的手雷在自已戰壕裡炸開了。
這也是狙擊手在戰場上的作用了,有時一發子彈產生的價值絕不只是擊斃一個敵人那麼簡單。
“砰砰”接着又是幾聲槍響,我再次扣動了扳機打倒了幾名正要投下手雷的美軍。接着讓我意外的是,只聽到美軍陣營中發出一聲巨大的轟響,一團類似蘑茹雲一樣的火焰騰空而起,把在戰場上搏殺的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不會有這麼好的運氣吧!我在心裡暗道一聲,這該是美軍自己的手雷引爆了他們的炮彈了!
“殺!”一愣之後,戰士們大吼一聲,乘着美軍被炸得還沒清醒過來的進候,揮舞着刺刀朝山頂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