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發行歐元或歐洲馬克,都是赫斯曼所追求的目標。這不僅是爲了方便在戰後領導世界經濟考慮,也是世界大戰的需要。
歷史上,德國面對的三個主要敵人中的兩個——英國和美國都擁有一種“國際硬通貨”,可以用紙幣從國外購買到戰爭所需要的物資。
而德國卻沒有自己的“硬通貨”,想要從國外得到物資,要麼靠搶要麼靠換。
搶的前提是佔領,而佔領許多不準備吞併的國家,又會給德國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負擔。而且被佔領國家的生產效率,也不可避免會變得低下。
換的前提是德國擁有足夠的富裕產能可以生產出用於交換的物品,比如機器、飛機、汽車和武器等等。但處於戰時的德國並沒有這樣的生產能力。
所以赫斯曼早在二十年代,就開始佈局歐元和歐洲銀行,希望可以通過發行一種超主權的歐洲貨幣,讓德國也擁有自己的“硬通貨”。
如果“歐元”或“歐洲馬克”可以在德國節節勝利的時候出現,是很有可能被那些需要仰仗德國保護的歐洲國家所接受。而一個由德國領導的歐洲聯盟也就會在德國打敗英國的同時出現在歐洲大陸上。
“領袖,”赫斯曼緩緩地說着自己的打算,“金錢的作用是巨大的,這一點我們不應該忽視,它不僅是貿易交換的憑證,而且還是資本的象徵物。國家社會主義應該引導資本而不是消滅資本,也不是完全控制資本。德國統治下的土地是可以吸收歐洲友好國家的資本進行開發。譬如在西烏克蘭新建鋼鐵廠和礦山的投資,完全可以從瑞典、瑞士或荷蘭吸納。如果我們用進口的機器和進口的資本去開發西烏克蘭,那我們自己等於什麼都沒有付出。
而且,發行‘歐洲馬克’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能讓德國用債務而不是佔領的方法從荷蘭、丹麥、挪威、瑞典、瑞士等中立國家獲得戰爭所需的資源。而讓這些國家繼續保持中立則能在德國不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讓歐洲繼續從全世界獲得資源供應……”
在赫斯曼看來,現在歐洲的國家是分成兩種的,一種是需全部或部分合併入德國,或者需要在打敗後實行軍事控制的敵國——德國是將來歐洲聯盟的主幹,當然要儘可能壯大,但是也不能胡亂吞併土地。
而另一種則是沒有必要合併入德國的國家。
對於前者自然要佔領,比如東線西烏克蘭、立陶宛、波蘭,還有西線的比利時和法國,以及和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本土。
而後者,則儘可能不要去佔領。因爲一旦佔領,不僅會造成管控上的麻煩,而且還會增加整個歐洲的物資供應緊張。讓這些國家保持中立,用“歐洲馬克”和“德國債券”去獲取他們的物資,是最爲有利的辦法。
“可是這並不容易……”阿道夫.希特勒聽完了赫斯曼的話,微微皺起眉頭。他並不是第一次聽赫斯曼說這些話了,實際上赫斯曼控制的陸軍政策會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一直在推動“歐洲貨幣”和“歐洲一體化”。在1939年的歐洲特別是西歐,不知道這兩個概念的成年人還真的不多。
但是認爲“歐洲一體化”和“歐洲貨幣”真的可以實現的人,卻沒有多少。德國領袖兼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同樣不相信這一套可行。
“如果我們在1940年在陸地上擊敗法國,到1941年在地中海擊敗英國,”赫斯曼頓了一下,加重了語氣,“那麼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在1940年擊敗法國是肯定的!而1941年在地中海擊敗英國,看起來也沒有太大的難度。只要達成這兩個目標,德國看上去就鎖定了勝局,將會成爲歐洲(除蘇聯外)的主宰。
在這種情況下,成立“歐洲聯盟”或“歐洲共同體”,發行“歐洲馬克”,不過是建立德國主導下的新秩序而已。
如荷蘭、瑞典、挪威、丹麥甚至瑞士這些比較親德的國家,是不會有太大牴觸情緒的——畢竟德國主導的歐洲聯盟是一個非常大的共同市場。
至於法國、比利時這兩個被打敗的國家,加入歐洲聯盟和參與歐洲馬克發行直接寫進和平條約就是了。
而且,赫斯曼還會提出一個“歐洲殖民地共享計劃”。法國和比利時的海外殖民地都會成爲全歐共享共管的殖民地,將來被德國收回的非洲殖民地同樣會成爲歐洲共享殖民地。
“領袖,”赫斯曼最後說,“我們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一直在宣揚歐洲共同體的理念,想必是有許多人會贊成的。因爲目前的歐洲正在失去世界霸權。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和東方的蘇聯,都是擁有幾乎無限資源和潛力的‘洲際國家’,而歐洲所謂的列強,實際上都是一些‘中等強國’。
如果歐洲的‘中等強國’團結起來,那就是一個可以壓倒美國、蘇聯,繼續支配世界的超級強大的歐洲。反之,歐洲將會失去權力,隨後就會失去所有的殖民地。昔日輝煌強大的殖民帝國都將不復存在,世界將會被美國、蘇聯這樣的洲際大國支配。
所以我們現在要進行的不是毀滅歐洲的戰爭,而是將歐洲團結起來的鬥爭。德國要通過戰爭先成爲歐洲的領袖,然後才能帶領整個歐洲繼續領導世界!”
赫斯曼現在所說的,其實是德國的戰爭目標,以及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有點類似於歷史上的《霍斯巴赫備忘錄》(這是希特勒在歷史上的1937年11月提出的,在這個時空並沒有這份備忘錄),不過卻要溫和許多。其中的大部分內容,是可以直接刊登在報紙上告訴歐洲人民的。因爲德國的目標一旦實現,對絕大多數歐洲人(除了蘇聯人和英國人)而言,都是有利的。
希特勒靜靜的聽着,直到赫斯曼將他的全部觀點一一闡述完畢,才淡淡的問:“那麼,我們現在要做什麼呢?我是說在打敗法國之前,我們有什麼可做的?”
打敗法國似乎沒有那麼快,德軍在波蘭戰役中暴露出不少問題,士兵需要加強訓練,裝備需要修理升級,軍官還需要換思路,沒有幾個月準備看來是不行的。
“當然是讓全歐洲的中立國都把我們當成好人,把英法當成壞人了!”赫斯曼笑了笑,說,“我想,‘確認中立’原則可以讓所有人都看清楚英法的真面目。領袖,這件事情進行的還順利吧?”
希特勒點了點頭,笑道:“非常順利,裡賓特洛甫已經說服了荷蘭人和意大利領袖,荷蘭將扮演控訴者,意大利領袖將扮演仲裁者……這是他非常喜歡扮演的角色,而觀衆將是全世界!”
……
“巴甫洛夫同志,不要愁眉苦臉的,全世界勞動人民都在看着我們,僞社會主義者用12天就打敗了波蘭,我們用1個月把波蘭再打敗一次有什麼問題?”
明斯克郊外,佈列斯特快速集羣的司令部裡面,師級政治委員福米內赫正在給集羣司令員巴甫洛夫加油打擊。
“1個月……”雖然天氣已經比較涼爽了,但是巴甫洛夫的大光頭上卻滿是汗珠。
他本來是一個裝甲集羣的司令員,可是幾天前一道命令,就成了一個什麼“快速集羣”的司令員。
說是快速集羣,可是卻有步兵第4軍、步兵第16軍、步兵第23軍這三個根本不快的步兵軍。另外,再加上騎兵第6軍,坦克第6旅、坦克第22旅、坦克第25旅等四個獨立坦克旅,以及臨時拼湊的坦克第15軍(3個坦克旅、1個摩步旅)和坦克第25軍(編制和坦克第15軍一樣),組成了所謂的“佈列斯特快速集羣”。
比起原先配屬給巴甫洛夫的兵力,他現在掌握的兵力增加了近3倍,多了3個齊裝滿員的步兵軍和2個坦克旅、1個騎兵師。兵力達到了20萬人,坦克多達1300餘輛,大炮1500餘門。
不過那麼多的兵力、坦克和大炮也不是白給的。根據白俄羅斯方面軍的命令,佈列斯特快速集羣必須在1個月內推進350公里,並且拿下波軍在布格河以東最大的據點佈列斯特要塞!
這樣的事情在8月份的時候還沒有人敢想象——一個月走完350公里已經算快了,還要攻陷一座十幾萬人駐守的要塞。這怎麼可能完成?
可是現在,德國人12天內就打敗了擁有100多萬軍隊的波蘭,巴甫洛夫還有什麼膽子說不可能?
巴甫洛夫嘆了口氣,擡起手腕,看了下時間。現在已經是莫斯科時間9月15日凌晨2點30分了。他點了點頭:“差不多了,開始進攻吧!9月25日前,先頭部隊要推進到佈列斯特……我們的時間很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