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覺用了差不多一個小時,詳情介紹了與敵酋陳天華遭遇戰的整個過程。
洋介四郎和在場的所有日籍教習們聽了,越來越覺得整個過程疑點重重,非常的不可思議。
這位支那人陳天華,像是一位能洞察一切,實戰經驗豐富,並且十分了解對手整個行動計劃的資深軍事家。
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還十分了解目前島國陸軍的最新戰術,並能活學活用。
可現實中,這個敵酋陳天華也就二十五六歲年齡,據查實他沒有上過武備學堂,更沒有留日軍事訓練經歷。
那他這些軍事理論與戰術,又是從何而來呢?
“各種跡象表明,這位陳天華是個天才,是支那人數百年也難得出現的一位青年民族英雄。他善於從事各類國內外新聞報道整理,軍事情報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戰爭評估報告剖析等,從中學習與汲取營養,再在實踐中感悟與提升。”
洋介四郎率先開口作出一番評論,他研究陳天華這個人物已經很久了,剛纔這番評論,實際是他數年來研究的結果。
客觀的講,他的研究分析是卓有成效的,這個結論能基本詮釋陳天華爲什麼能屢戰屢勝,取得匪夷所思的結果。
“總而言之,此人是十分可怕的對手,好似他的降生,就是專門對付帝國的煞星。”洋介四郎又專門強調一句。
對於總教官的這個天才論觀點,在場的許多日籍教習,都不由得點點頭,不認同不行,否則,就無法解釋許多奇葩現象。
“可是老師,學生以爲這次咱們的整個行動計劃,有人事先全盤出賣給了敵人,這才使他事先制定出對策,輕而易舉擊敗我們。”
小林覺基本認可老師的觀點,但內心還是爲自己今日戰敗,而且一敗塗地叫屈。
“胡說八道,危言聳聽!有關本次行動計劃與伏擊詳情,除了軍部參謀科,就是在座各位清楚,沒一個支那人蔘與,他們從何而知?照你這種說法,你是在懷疑本座學堂裡的日籍教員囉?!”
洋介四郎立即進行了反駁!
關於這個問題,他仔細分析過,有關到橫山地帶進行挑釁計劃,在去年底就開始設計,如果有奸細的話,陳天華早就清楚,那他不會在這個時候,故意來撞槍口吧。
就算他敢來,也不會只帶百餘人的隊伍過來,更不會當晚冒然進學堂軍營安宿。
這些跡象表明,昨天傍晚之前,他對日方計劃與自己的危險,毫不知情。
在橫山古道設伏,是傍晚他們幾個教官商議後的一個臨時計劃,陳天華怎麼可能馬上得到詳情!
“不不老師請別誤會,學生豈敢無端懷疑指責!只是覺得此事很蹊蹺,敵人不走大道偏走小道,而在小道上居然派兵突襲了我方的伏擊點,事先悄然派驛兵去請援兵,又讓輜重隊通過山道到營盤山設伏,整個反制方案就是有預謀,若他不時先了解到我方行動計劃,何來這些反制措施呀?”小林覺爭辯道。
看來他說這些並非空穴來風,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關於小林君的疑惑,總教官閣下,讓我來補充一下今天調查的情況,供諸位思考。”旁邊一位學堂教官起身說道。
“請說,不必介意!”洋介四郎微微翹了翹仁丹須,示意發言。
“謝謝洋介閣下,諸位帝國同仁,從今早開始,本職派人對有些情況作了跟蹤調查,情況如下…”
那名負責軍事情報的教官具體說了開來。
首先,關於敵方請求援軍一事。
據昨晚看守轅門的學堂保衛隊員後來講,傍晚前,學堂徐總辦前往轅門口迎接敵酋陳天華,並邀請新軍紮營在軍營內,陳天華興高采烈地同意了。
可是那名姓顧的指揮官有顧慮,他旋即私下派出三騎,以尋找水源名義離開軍營,後來就沒見迴歸。
從這點分析,請求援軍並不是陳天華的決定,而是那位姓顧的軍官,不明白他是怎麼就嗅覺到危險氣息,私下作出的這個現在看來,是事關全局決定,這也令人匪夷所思。
第二點疑惑,關於夜間學堂保衛部突然加強巡邏一事。
據查,是當晚敵酋陳天華,從徐總辦帥帳喝完酒離開之後,徐錫林專門召集保衛部長官,明令要求的。
從這點看,徐錫林應該嗅覺到在軍營裡有不尋常現象,馬上意識到日方正元株式會社,跟煤廣自治區之間的多年怨恨。
而他並不希望雙方,今晚在學堂軍營裡發生武裝衝突,這對他仕途不利,所以,他才下達的加強巡邏,暗中保護新軍的命令,這點不難理解。
至於他在與敵酋陳天華喝酒過程中,是否透露或提醒過軍營裡的異常情況,不得而知,但從事後跡象分析,應該是提醒過。
可以肯定地說,徐錫林並不清楚日方的企圖與整個計劃,他只是猜測咱們要對新軍及陳天華不利,因爲,正元株式會社跟陳天華之間的明爭暗鬥,在整個大清官場和商界,已不是什麼秘密。
第三點疑惑,就是他清晨不走古道正道,偏走山間小道之事,據查,他用十五塊銀洋找來了一個當地嚮導,此嚮導是個獵戶。
這個獵戶很自然指引了這條山道,這個沒什麼大驚小怪,既然我們能知道這條山道,陳天華當然不可能忽略掉。
所以,他突然走小山道,是認爲古道上有埋伏的可能性大,所以才他選擇了部隊走小山道。
“總座閣下,諸位同仁,以本職之見,我們的整個計劃並沒有泄露,敵酋陳天華只是根據徐錫林的當晚提醒,以及他的手下觀察到當晚的可疑現象,立即判斷出他下一步可能面臨的諸多危險!”
“這隻能說明敵酋陳天華確是位不同尋常之人,正正經經的天才軍事家,他能舉一反三,立馬推演出一系列假設,得出我方有可能制定出的行動計劃。”
這位情報教官的一番據實分析,入木三分,引起在場的十數位日籍教官教習們的認可、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