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釋龍

鄭老大見那銅燈燈芯熄滅,心中一時起了雜念,想自己去點燃銅燈,討好龍王,多得點什麼好處,就劃燃火柴去點那燈芯。旁邊的衛老大見了,急忙喊道:“鄭老大,使不得——龍王爺說要黃晨去點,你點有麼子用?”

可是,衛老大說話完了,鄭老大的火柴已經觸到燈芯。然而,奇怪的事發生了——那鄭老大用火柴去點燈芯,怎麼點也沒用,燈芯好像浸的不是油是水,任鄭老大的火柴梗燒完了,也點不燃燈芯。這會,衛老大方明白過來,早上有人來拜龍王,不是他粗心沒點燃長明燈,而是他根本就點不燃。

鄭老大此時也有些羞愧,自己不是替龍王點燈的料,卻偏偏充能,鬧笑話了不是,說不定龍王還會怪他。他微紅着臉,悻悻退在一邊,不再說話。瞧着衛老大把一包火柴遞給黃晨,叫這幼兒去點那銅燈。

竹娟對兒子說:“晨晨,聽衛伯伯的話,去把那油燈點燃。”

給神龕上的長明燈點火,是件極好玩的事。以前在家,媽媽從不准他玩火柴的,怕失火燒房子。有時偷偷玩了,還挨媽媽揍屁股,今天不錯,竟成了一項大人支派的使命了。黃晨樂陶陶接過火柴,取出一支就在銅燈上劃——那時的火柴盒沒有磷皮,火柴梗隨便在什麼地方劃拉,只要乾燥就能劃燃。

咦!怪了,鄭老大怎麼點也不燃的燈芯,黃晨的小手將火柴湊攏,那燈芯即刻“呼呼”燃燒起來。燈芯有筷子頭粗細,一點燃,廟子內彷彿一下子大放光明,立刻亮堂了不少。

恰在此時,又來了幾位給龍王爺燒香的村民,大約在附近住,知曉這燈芯從來都是點不燃的。此刻一進廟門,見一位幼兒竟把這燈芯點燃,俱都個個稱奇,驚訝咋舌。皆說,這個小兒不得了,肯定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不然怎麼會點燃別人點不燃的燈芯。

原來,這廟子裡供的是位蟠龍神仙。據說,蟠龍是東海龍王的十四子,因私放走一條蛇精,觸犯了天條,被剝去龍甲,逐出東海龍宮,流落在凡間。後來,蟠龍得天上一位神仙指點,要他守在這長江邊,多爲老百姓做善事,等有一天,一位菩薩之子來到時,爲他點燃這盞點不燃的長明燈時,他就會得道成仙。

於是,蟠龍就來到這江邊修行,爲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老百姓感念蟠龍四季行雲布雨的善舉,就籌資爲他建了這座龍王廟,同時也按傳說在他神龕前的香案,置放了一隻長明燈。說來也是蹊蹺,那長明燈添滿了油,卻始終點不燃。沒想到今日,竟真的被一位幼兒點燃了——難道這幼兒真是菩薩之子?

大家瞧黃晨的母親,就一位農村婦女,哪有半點菩薩之相——當然,人的模樣還是有幾分俊俏。不管怎樣,這事後來在小龍鎮一帶傳開了,特別是那天早上不久後又發生的事,更催促這傳言越傳越玄。傳到後來,竟演變成了觀音菩薩帶善財童子,來蟠龍廟點化蟠龍,讓蟠龍一舉飛昇,成了天上的大羅金仙。

再說竹娟與她的兒子黃晨,點燃了那盞銅燈,就跟着鄭老大衛老大回到船上。兩位船老大將此事說給船上的夥計聽,大家都感到驚訝萬分,且又自豪無比。尤其那衛老大船上的夥計,經歷過****扶船的事情,更是興奮莫名,好像竹娟母子乘坐了他們的木船,他們都沾了點貴人的貴氣,默想今生恐怕要跟着貴人發點財什麼的。

衆人議論紛紛,倏地,江面遠處上空的烏雲乍響一聲驚雷。緊接着,一道金色的閃電從烏雲中鑽了出來,恍若一條金龍在天空飛舞盤旋。那金龍閃電,一忽兒在烏雲裡翻滾,一忽兒探出濃雲,如是三番折騰了好一陣,才驟然消失。金龍閃電消失之後,天空旋即放晴,長江上空頃刻紅日藍天,如碧如洗,甚是朗朗。

這會,江面風起,正是揚帆航行的大好辰光。鄭老大吩咐,拔錨啓航,此去上海還有上千裡之遙,雖說昨夜今晨之事,令人稱奇,但他畢竟當不得飯吃,他還需掌舵駛船,運輸貨物,賺幾塊大洋養家餬口併發放工錢給船工。

不過,有一事鄭老大不知道。他的船離開小龍鎮時,那龍王廟真的出了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在江面金色閃電之後,有人發現,廟子神龕供的那條蟠龍不見了,僅剩下一根光禿禿的石柱,石柱上龍身盤繞的痕跡還清晰可辨。幸好,那青年公子的塑像還在。於是猜測,這蟠龍真身已經上天,但依然留下他的化身在此,一如既往保佑這方老百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倘若鄭老大此時去那廟子,見石柱上的蟠龍不在了,恐怕他硬是會大驚失色。畢竟,纔多會的事嘛,剛纔都瞧見那蟠龍還在,一會功夫就沒影了,怎能不令人錯愕萬分。

鄭老大的木船在長江上又航行了幾日,漸漸大家對小龍鎮的事也失去了談興。因爲,大家怎麼瞧,這竹娟母子都不像是神仙,再者,聽她說起程家村的事,亦是存穀子爛醉芝麻的家常,無論如何是靠不上神仙菩薩的。不過,竹娟母子是貴人這卻是確鑿無疑。不然,那黃晨幼兒怎麼能點燃龍王廟的銅燈;還有,沈掌櫃說竹娟是南記東家的貴客,那可是鄭老大親耳所聞。

當然,大家對竹娟母子還是格外照顧。比如,竹娟母子說的許多忌諱話,大家都當充耳不聞。舊時,長江上航行的木船,說話是有許多講究的。諸如吃飯不能說吃飯,只能說吃食,因那“飯”與“翻”諧音;還有晨、程、成等之類的話也不能說,“晨”跟“沉”同調,那也是犯忌的。想想看,船在水上走,“翻”呀“沉”的話,誰聽了都心裡發怵。

須知,那個時候長江上跑的船,可不敢與今天的遊輪貨船比。那個時候的長江,跑的都是木船,則長江水域頗多怪魚水獸,譬如揚子鱷、闊口鮎等等,俱是吃人的傢伙,一旦船沉人落水,水急浪險不說,真遇到了它們,那可就不是說來玩的事了。所以,跑船的多忌諱也就不難理解。

不過,竹娟母子在鄭老大的船上卻是例外。

竹娟一直住在鄉下農村,不曉長江上的許多忌諱,也沒有誰去提醒他們,他們母子說話自然就常犯忌諱。從家鄉出來時,船上人多沒有人注意,在三峽時,又多半與七婆說話——可現在,竹娟母子極受大家關注,偏偏她兒子又叫“晨晨”。但任那竹娟怎麼叫“晨晨”,鄭老大以及衆船工只當沒聽見,他們心裡想的是“反正他們是貴人,貴人百無禁忌”嘛。

對了,那衛老大的船,這幾天也跟着鄭老大的船走。衛老大比鄭老大更願意相信竹娟母子是大富大貴之人,因爲他可是親身經歷了那次****事件。在江上航行風險總是有的,有句老話形容“下井挖煤是人沒死就埋了,水上行船是人死了還沒有埋”,說的就是航船危險的意思。

所以,衛老大決定,這趟走船就跟着鄭老大他們的船走,早點遲點就不管他了。反正跟着竹娟母子坐的這條船走,一定平安無事,倘要有事,也會受到貴人的庇護。莫說,衛老大還真有點先見之明有,在快到九江時,果真就出了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