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主角紅顏 第六版九玄風雲傳

九玄序章中有一段話是:而同世同有玄黃批命的“天下第一貴夫人,歷經六朝若星辰,謹慎孫媳入王府,太皇太后留賢名”之絕代亂世紅顏,坎坷之路,更是史上僅有!何其傳奇的一段歲月!

這話乃是爲九玄中很重要的一位女主角所寫的,在九玄中有近四十萬字的戲份,因此,聽雨專出第六版九玄風雲傳,寫這整個大明,最爲可歌可泣的《九玄》中傳奇紅顏――張如若!

她有多重身份!

洪武皇帝時燕王世子妃,永樂皇帝時的太子妃,仁宗皇帝的皇后,宣宗皇帝時的皇太后,明英宗時的太皇太后(明英宗前幾年實則是她自己聽政,多算一朝),歷經六朝,何等傳奇?

這便是《九玄》書中的重要女主角張如若,朱高熾(離別公子凌離非)的結髮妻子,後面的仁宗朝皇后!

史載很簡單,張如若,永城(今河南永城)人。父張麟,官至兵馬副指揮;母仝氏。諡號“誠孝皇后”。她歷經了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初年三朝,創立了“仁宣之治”,被譽爲“女中堯舜”。

《九玄》書中,哈哈,又不是寫正史,聽雨可就要發揮了!

呵呵,現在的五龍,朱元璋未死,燕王朱棣壯,朱允文,朱高熾已經是四龍長大同在,大家也看見了吧!

剩下一個呢?在如若肚子裡呢!趕在朱元璋未死之前馬上要出生了!

這下面就是講講真實的張如若!深宮血淚史!

明朝初年的後宮爭寵,毫無疑問可以算得是中國後宮爭寵中最“生死攸關”的。因爲明太祖朱元璋開創了“宮妃殉葬”制度,一但皇帝歸天,他留下的一大羣寡婦中,除了嫡妻皇后和太子生母,其它妃嬪幾乎是找不到活路的。上行則下效,於是諸王大臣也紛紛學樣,甚至於有嫡妻都去殉葬的(朱元璋兒子秦愍王妃、郢靖王妃、唐靖王妃、衛恭王妃……)。

最後一直在明英宗(明第六、八位皇帝)手裡纔是廢除了殉葬制度,從此皇室貴戚的妻妾不再殉死,然而此風卻已經在民間愈演愈烈難以遏止,數不清的“烈女”都被這個漩渦捲去了生命。

這個明英宗便是張如若的孫子,“土木之變”的皇帝,荒唐啊,復辟啊,唯一做的好事便是廢了這個!

《九玄》要寫江湖,歷史不會過多涉及,不過大家要知道這個故事版歷史張如若後,便是好看得懂小說了!

張(如若)皇太后兒子是宣宗,第二任皇后兒媳婦是孫皇后,還有第一任皇后媳婦,可是有意思了!

永樂二十二年,太宗(成祖)御駕親征,率領大軍清剿韃靼的阿魯臺,沒想到這阿魯臺膽子小得不得了,聽說大軍將至,在沙漠中躲了個不見蹤影。

太宗親率大軍,卻又徒勞往返,心內煩悶,再加上天氣炎熱,竟一病不起!七月中,大軍行至榆木川,太宗遂去世了。臨死前,太宗夢見許多冤魂索命,這也是太宗一生好殺之報!

經過什麼秘密不發葬之類的……

於是,太子朱高熾登基即位,史稱仁宗皇帝,並封太子妃張氏爲張皇后。

張皇后就是《九玄》中的張如若了!爲人賢慧貞靜、有謀有守,堪稱女中豪傑。

前面先說了太宗後徐氏,《九玄》中朱棣之妻徐王妃,爲中山王徐達長女,亦爲明史上所着稱的賢后,惜於永樂五年七月早死,從此天下再無人能抑止太宗殘酷好殺的本性!

哈哈,《九玄》中幸好多寫了以爲無塵仙子(豆蔻公主)出來!

徐後生有三子:長子太子高熾、次子漢王高煦、三子趙王高燧。漢王高煦,性格類似太宗,善用兵、有謀略,靖難之役,每當太宗兵敗戰危之時,高煦總能及時率領大軍馳援,解除危機。太宗常常撫着高煦的背,說道:“幸得有此虎兒!”對高煦寵愛有加。

朱高熾在太子時,太宗屢次想廢太子高熾,改立漢王高煦,但因世子妃如若深得徐皇后喜愛,朱棣也是不討厭這個媳婦,她又籌謀擘畫,結好大臣,朱高熾才能保住太子之位,終得以即位。

如下便是花絮故事,幾個皇后一起寫,哈哈!

孫氏(張如若兒子宣宗第二任皇后,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七大盜子成後之一!)原籍鄒平,因爲父親孫忠任永城主簿,她的幼年是在永城度過的。孫氏天生麗質又聰明伶俐,小小年紀已經名動一城,很多人都對這個小女孩的美麗讚不絕口。小孫氏的美名漸漸傳開,最後傳到了一位原籍永城的貴婦人耳裡。

這位偶然返鄉的貴婦人有着非同凡響的身份,她是張如若,後來的仁宗張皇后(這時還只是太子妃)的母親彭城伯夫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讓人將小孫氏帶到了自己的面前。一看果然名不虛傳。她多年出入皇宮和諸王府,眼中見過的美女多如過江之鯽,這時卻也不禁對這個小女孩刮目相看,認爲她的確是美貌驚人。

喜歡管閒事的彭城伯夫人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外孫――皇太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雖然眼前的這個小姑娘尚未長成,但是美人難得,又是自己的同鄉,彭城夫人認定她與自己的外孫正是天造地設的一雙。

從永城返回京裡,彭城伯夫人立即不遺餘力地向女兒女婿、乃至明成祖朱棣及掌宮王貴妃(朱棣許皇后死後,永不立後,與他爹朱元璋在馬皇后死後,永不立後一樣情深)等人推薦小孫氏爲太孫妃。

聽了彭城夫人的話,明成祖也不禁好奇,決定召小孫氏入宮。看過之後,成祖對小孫氏確實非常滿意,只是鑑於她的年齡太小,成祖便做出了將她“養於宮中”等待成年的決定。小孫氏從此成爲仁宗張皇后的養女,與自己未來的丈夫宣宗朱瞻基一起長大。

也就是說這個孫皇后是如若的養女,本來是與宣宗竹馬青梅的乾妹妹!

在等待中,時間很快到了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這一年,朱瞻基已經十九歲了,孫氏也終於長成。幾年來兩人如同兄妹一樣青梅竹馬,都認定自己將要與對方結爲夫妻。

然而事情卻在這時候出了岔子。不知道怎麼回事,明成祖忽然改了主意,決定仍然要另行爲孫子朱瞻基選妃。晚年脾氣越來越古怪的老皇帝所做的這個決定,不但成就了宣宗極不情願的第一段婚姻,也成就了未來英宗生母的悲劇人生。

經過一番挑選,濟寧人胡善祥成爲朱瞻基的嫡妃,而朱瞻基一心想要迎娶的“妹妹”孫氏卻只能充當姬妾,成爲“皇太孫嬪”。

這個時候,張太子妃是沒有一絲辦法的!她養大孫氏與兒子,自然有感情,但是朱棣的話怎麼敢不聽?

朱棣的本意,也許是不願意讓同一個地方出兩位皇后,造成外戚坐大(當然也不排除老頭就是存心不想“便宜”彭城伯夫人,不惜讓孫子也跟着受折騰)。總之,朱棣的這一記“神來之筆”,無疑使朱瞻基如同捱了當頭一棒。迫於祖父的壓力,他不得不接受毫無好感的胡善祥“侵佔”自己心愛的孫氏應得的嫡妻之位這一事實。

十九歲的朱瞻基無比鬱悶地開始了他的新婚之喜。

作爲帝王,朱瞻基雖然只愛孫氏一人,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和其它宮娥花前月下。然而,胡善祥卻好象從來沒有、或者是極其稀少得到這樣的機會。不用說,在這樁婚姻裡,朱瞻基眼裡的胡善祥不但是可有可無的人物,更是一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被丈夫反感的人物。婚後不久她就明白了所有的前因後果,從此在丈夫的冷淡中抑鬱寡歡,並因此久病難愈。

八年後,明成祖和明仁宗先後去世,二十七歲的朱瞻基終於成爲大明王朝的皇帝即宣宗。

這是,如若成了,皇太后,天下第一貴婦人哦!唉,皇后未當上一年,就成了皇太后!

離別公子凌離非,逆天改命的後果,英年早逝啊!

其實她很傷心,可是她開始忙了,因爲其實國家大事,她開始在處理了!

宣宗登基後的第二個月,便着手冊立皇后。如果按照他自己的心意,當然是要冊立孫嬪,然而胡善祥是成祖欽定的太孫妃、仁宗欽定的太子妃,是毋庸置疑的原配嫡妻,宣宗沒有別的選擇。他只得將皇后的鳳冠戴到胡善祥的頭上,將心愛的孫氏封爲“貴妃”。

張皇后對仁宗是有感情的,自然是贊成遺訓!教訓兒子,不能忘本,哈哈!

按照明初的定製,冊封皇后時,授皇后以金印金冊;皇貴妃以下只有銀冊印章而沒有金寶。然而在冊封孫貴妃的時候,宣宗堅決要賭這口氣,一定要讓孫氏享有與皇后同等的待遇。如若這時已是太后,孫氏自幼由她撫養長大,對於宣宗和孫貴妃之間的情形,再沒有誰比她更清楚的了。這位被稱之“女中堯舜”的太后,在理政時恪守先朝規制,但這件事上終於沒有忍心讓兒子難過,她答應了宣宗的要求。

慈母啊!

於是,大明王朝施行了幾十年的輿服規制到這裡發生了改變,孫貴妃成爲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冊金寶的皇妃。

不過從事情的發展來看,宣宗和孫貴妃真正的願望以及當務之急,並不是當什麼皇貴妃,而是讓孫氏成爲太子之母、並且正位中宮。

這個時候的如若,宣宗一朝以及英宗初年的朝政,幾乎都是掌握在她的手裡,她連朱棣對“靖難之役”的定論都敢於推翻併爲建文帝立傳,可見是不是狠角色?

在孫貴妃破天荒地拿到金冊金印之後不久,就傳出了她“有孕”的消息。這自然令整個後宮乃至整個朝廷都喜出望外。因爲年近三十的宣宗雖然妻妾成羣,卻膝下荒涼,孫貴妃雖然專寵,但是也只生了一個女兒常德公主,胡皇后更是連女兒都沒有生過。現在總算孫貴妃又有了身孕,所有的人都盼望她“先開花後結子”,爲宣宗生個男孩。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子”並不曾結在孫貴妃的腹中,而是在另一個女人體內孕育。宣宗雖然專寵孫貴妃,可是她在生下女兒之後就再不見懷孕,倒是另一名宮人成爲他登基後第一個懷上身孕的女人。這件事說起來是喜事,但是對於宣宗和孫貴妃來說,也意味着潛在的恐懼。

宣宗幾乎從不光顧胡皇后,胡氏是永無希望誕育“嫡子”的。那麼自然應以“庶長子”爲未來太子。在這方面母因子貴,萬一宮人生下了庶長子,那麼即使孫貴妃跟着再生十個兒子,也只能被封爲親王,更改變不了宣宗百年之後,胡氏當上太后,她有可能被迫殉葬的命運。

因此,打從知道宮人懷孕開始,宣宗就聲稱懷上身孕的是孫貴妃,這樣的話,無論生出來的是公主還是皇子,都萬無一失。只是可憐了那名宮人了……

聽雨注:《明史》說此事完全是孫貴妃一人包辦,未免有點太說不過去了!宣宗與她夫妻多年,又如此盼子心切,難道會懷孕十個月都不認真瞧瞧那個大肚子?!太醫院的太醫和接生婆難道都瘋了,沒有頂頭上司的默許,他們敢異口同聲地說瞎話?整個孕期和產期都在誰那兒忙乎他們自己能不知道?

反正就是,張皇太后知道的,但是她與孫貴妃是母女啊,忍她一回吧!

反正,宣德二年(公元1427)冬十一月,在深幽的紫禁城裡,在宣宗和孫貴妃緊張的關注下,一個嬰兒呱呱墮地。

宮人生下的果然是一個男孩。這是宣宗的庶長子,在沒有嫡子的情形下他是毋庸置疑的皇位繼承人。一出孃胎,這個男孩就歸在了孫貴妃的名下,他只知道孫貴妃是他的母親。即使他貴爲帝王,都再也沒有得到過親生母親的絲毫消息。到底是誰生下了他?她的結局如何?她是何方人氏?沒有任何人知道了。

無論如何,宣宗終於有了自己的兒子,他的興奮自不必說。立即就下令大赦天下,免除稅賦三分之一。

接下來,宣宗決定快刀斬亂麻,立即確定孫貴妃之“子”的地位,好讓孫貴妃母憑子貴。

當然,宣宗也知道,想要馬上就確定皇長子的繼承人地位,實在是多少有些困難。――在這方面,明初曾有嚴格的規制,藩王若想以庶子爲世子,必須等到嫡妻年滿五十,再也不可能生出嫡子之時,才能以庶長子襲封。――雖說皇帝與藩王不同,但是皇后胡善祥畢竟未滿三十,何況這位皇長子又實在太小,說白了,在那個年代,這個嬰兒連出生之後的危險期都還沒有過去,怎麼好就冊爲太子呢?

沒事,宣宗自有辦法。他來到坤寧宮,暗示胡皇后主動上表請立皇長子爲太子。胡皇后臥病在牀,還以爲久未露面的丈夫是來看望自己的,卻沒料到他會提出這樣的要求。立庶長子爲嗣,那就等於是說皇帝已經決定不再給予皇后生育的機會,從此在事實上結束夫妻情份。胡皇后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宣宗的態度很明確,對一個女人的愛情是以對其它女人的薄情爲代價的。不幸的是,胡皇后正是這些“其它”女人中的一個。

於是,胡皇后不得不主動上表,請求宣宗“早定國本”,儘快冊立皇太子。

接下來,孫貴妃不免也要做一番表示。她緊接着也上了一份表章,故意推辭說:“皇后無子是因爲身體不好,只要病一好,自然能夠生下嫡子來。我的兒子怎麼能夠佔嫡子的先呢?”

這一番你推我讓的表演看在大臣們的眼裡,自然人人心照。更何況如今是皇帝和皇后都提出要立庶長子,那還有誰敢說不立?

於是,羣臣聯名上表,也請求冊立皇長子爲太子。

接下來,當然是宣宗“從善如流”,答應皇后和羣臣的“強烈要求”嘍。

宣德三年(公元1428)正月,宣宗大祀天地,隨之而來的二月初六,他下詔冊立皇長子爲皇太子。這位皇太子是明朝最小的皇儲,入居東宮時雖然號稱是“兩歲”並且確實過了一個新年,實際上僅有兩個月零二十五天的“年紀”。因爲他實在太小了,所以就連太子冊寶都是由他人代領的。

在冊立了這位皇太子之後,宣宗廢胡皇后的心情越發迫切。於是他召來親近重臣,商量廢后之事。楊榮等人認爲但廢無妨,並舉出宋仁宗降郭皇后爲仙妃的舊例;然而楊士奇等人認爲仁宗廢后是一生污點,更何況以宗法制度而言,嫡後無子根本就不成其爲被廢的理由。這一場討論兩方意見針鋒相對,毫無進展。

爭辯結束之後,看見宣宗廢后決心已下的楊榮(媽媽的,楊士奇,楊榮,楊浦三楊賢相,也有分歧,汗死!)決定拍馬屁就要拍大力一些。回到家裡,他立即挖空心思寫了一份奏摺,洋洋灑灑地列出了皇后非廢不可的二十條“罪狀”,呈交給了宣宗。

沒想到這個馬屁拍到了馬腳上。宣宗雖然對胡皇后薄情,但是絕對還不曾到絕情的地步,奏章還沒看到一半,他就已經怒火中燒了:“皇后也是可以污衊的嗎?她絕不可能做出這些事情來!”楊榮碰了一鼻子灰,不敢再吱聲了。楊士奇隨即進諫道:“廢后乃非常之事,非國家之福。宋仁宗因一時急性廢后,以至終身追悔。請皇上三思。”宣宗悻悻地盯着幫倒忙的楊榮和不幫忙的楊士奇,只得又再次中止辯論。

然而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即使是同情胡善祥的楊士奇也知道,廢后之事已經無可挽回,自己再堅持也沒有用。當宣宗再一次單獨向他詢問廢后事宜的時候,他提出了要求,希望“無過而廢”的胡後仍然能夠在宮中享有不亞於從前的待遇。她與其它失寵妃嬪不同,皇帝和新皇后應該對她加以禮遇。

宣宗答應了楊士奇,於是他再次向胡善祥提出了主動請辭後位的要求。

胡善祥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一讓再讓,最終將自己逼到了懸崖邊上。然而身爲萬乘之尊的丈夫一定要偏心,她又能有什麼辦法?她只得公開上表,請求遜位。也就是主動提出離婚啦。宣宗當然立即同意,簽字離婚。

在冊立皇太子一個月之後,宣宗發佈詔書,廢胡皇后,冊孫皇后。在詔書中,他表示自己其實是不想離婚的,但是老婆非要離,自己也沒有辦法,只好答應她。爲了表明心跡,自己的贍養費給得高高的,離婚後胡氏稱“靜慈仙師”,服飾侍從等一切待遇照舊。

胡氏從此退出了宣宗的生活,而孫貴妃,經過十幾年的折騰,終於等到了自己自幼年時就在等待的皇后鳳冠。

胡氏成婚十年,爲後兩載,處處禮讓謙恭,從沒有做過任何有違規矩的事情,何況她的多病不育也完全是宣宗的冷淡造成的,因此她的被廢實在是冤枉得很。這一點即使是宣宗的親生母親、一手將孫貴妃撫養長大的張太后也忍不住要爲胡氏抱屈。

哈哈,這是,如若已經是張太后了,國事繁忙,但是皇宮後院是她的後花園,她說了算的!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的!

胡氏被廢后,張太后經常將她從別院召回,將她安排在自己的清寧宮居住。除了國家典禮以外的朝宴儀禮,張太后都將胡氏的位置安排在孫皇后之上。孫皇后沒想到把自己養大的婆母在這件事上卻一定要幫胡氏出頭,自己做了皇后卻仍然象當初做姬妾時那樣處於胡氏之下。孫皇后心裡自然很不是滋味,但是在彼此相見時她仍然執禮甚恭,不曾違拗張太后的意旨。

其實,孫皇后能算壞人嗎?誰知道?

換一個角度來看,張太后對孫氏生下皇長子的內情也多少是有些明白的。只是她知道兒子與胡善祥之間冰冷的夫妻關係,也對自己一手養大的孫氏有母女之情,因此她並不反對孫氏撫宮人之子,也不反對早早冊立庶長子爲儲君。她只是沒有料到兒子最後竟然會藉機廢后。胡氏畢竟是得到了自己丈夫(仁宗啊,離別公子凌離非啊)確定的兒媳婦,就這樣廢掉,張太后難以接受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總之,在張太后的主持下,胡善祥總算是沒有陷入其它廢后所經歷過的那種難堪境地。

胡廢后和孫皇后的生活,就在張太后實際控制的後宮中,平淡地過下去。

如若,辛苦了!

秘一樣的女子,和平卻又威嚴!

宣宗朱瞻基是明朝歷史上被公認的一位明君,他理平藩亂,整頓吏治,繼續了父親仁宗施政寬仁的方針。在宣宗爲帝的時間裡,大明王朝民生逐漸富庶,百姓安居樂業,使得國勢持續向上。從個人角度來看,他雅擅丹青,文采武略俱佳,雖然在廢后一事上有過失,但是並不隱晦,而且他對待離異之妻的態度,也就算是歷代帝王中數一數二的了。史家將仁宗與宣宗父子爲帝的時間,稱爲“仁宣之治”。

可惜的是,仁宣之治的時間太短了。

宣德九年的冬天,宣宗朱瞻基染病臥牀,一個多月之後終於不治,於宣德十年正月初三離開人世,享年僅37歲。

宣宗一生,只有兩子兩女,除了太子朱祁鎮,還有吳賢妃爲他生下的次子朱祁鈺。此外就是孫皇后所生的常德公主和生母不明的順德公主。

宣宗去世之時,太子年僅七週歲(稱九歲),皇次子僅六歲。因此他留下了遺言,國事家事均交由母親張太后決策。

如若終於是親自上陣了!

幸好不是武則天,呵呵,如若可是一心爲大明的!

然而宣宗去世幾天了,張太后卻還沒有傳下讓小太子繼位的懿旨。

一時間朝臣紛紛議論,都認爲張太后不願讓太子繼位,而是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宣宗的同母弟弟襄王朱瞻?登基。

唉,兒子好還是孫子好呢?

楊士奇和楊榮逐率羣臣上奏,表示天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

張太后接到奏章之後不久便傳下旨意,召內外大臣百官齊至乾清宮,當衆喚出小太子朱祁鎮,一面用手指着他一面流着眼淚說:“這就是新天子了。”

正月初十辰時,宣宗去世整整六天後,朱祁鎮終於登基爲帝,即明英宗。二月,尊張太后爲太皇太后,孫皇后爲皇太后,弟弟朱祁鈺爲?王。

可以看出,她最後選擇了孫子,還是顧全大局的,要知道,她明知道皇太子是血統不行,果然是個明英宗,明朝初期的世界第一的走向敗亡的皇帝!

宣宗去世了,在張太皇太后的一手操辦下,宣宗生前的妃嬪侍姬幾乎盡數殉葬,只有胡廢后、孫皇后以及?王之母吳賢妃(這個就是土木之變後代宗親身母親)倖免。

傷心啊,我們如若能有什麼辦法?其實她也是有陰暗面的,《九玄》中講!不差明版《金枝欲孽》!

後宮殉葬這個場景對孫太后來說已經不陌生了,成祖和仁宗的妃嬪殉葬她都經歷過。然而這一次給她內心帶來的驚恐只會比前兩次更強烈。假如不是“兒子”朱祁鎮的降臨,假如不是宣宗堅定不移地要將她冊爲皇后,那麼無論丈夫活着時對自己有多寵多愛,自己恐怕都只有一條死路可走。

孫氏怎麼也不會想到,丈夫居然會死得這麼早。她雖然是成爲了王朝的皇太后,但其實只不過是一個三十剛出頭的可憐寡婦。話說回來,孫氏多年都生活在丈夫的庇護之下,她也沒有栽培自己外戚的想法或曰機會,在朝廷和宮廷的鬥爭中,她並不是一個強者。現在丈夫沒有了,她事事都必須聽從婆母的安排。

與宣宗青梅竹馬、受到他萬千寵愛的孫太后所體會到的喪夫之痛,比早已離異心如古井的胡氏,毫無疑問要強烈得多。然而喪夫之外,她還不得不接受另一個事實:英宗即位時年紀太小,所有的權力都事實掌握在太皇太后張氏的手裡。張氏一如從前,對“靜慈仙師”胡氏禮遇有加。她雖然不能給胡氏上太后的尊號,卻能給予她不亞於太后的生活條件。孫太后仍然不得不坐在胡氏的位次之下。兒子險些不能即位的現實使她接受了婆母的安排,宮苑中的生活就這樣在平靜中日復一日地繼續下去。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她在五年間先後操辦了庶出女兒順德公主、親生女兒常德公主的婚事。

張太皇太后,唉,如若已經是太皇太后了!

時間很快就到了英宗登基的第七個年頭。正統七年(公元1442),張太皇太后爲十五歲的皇帝孫子選定了都督同知錢貴十六歲的女兒爲皇后。這對小夫妻在五月十九日完成了他們的終身大事(這也是一對悽婉的故事,情比金堅!不過,與《九玄》無關!)。

英宗成婚不到半年,十月來到的時候,歷經五朝(實際六代)的太皇太后張氏終於離開了人世。

就這是如若的一生!《九玄》中主角紅顏張如若的一生!傳奇紅顏的一生!

再補完這個故事:張氏的離世,對孫太后來說是有悲有喜,悲的是畢竟多年母女婆媳,喜的是從此真正成爲王朝第一貴婦人。但是對於胡善祥來說,卻是莫大的打擊。雖然孫太后遵照張氏生前的意願,仍然維持她的物質生活,但是她仍然爲婆婆的去世而日夜痛哭不止。

唉,婆媳情深,現代的人多學學吧!

張太皇太后去世一年後,正統八年冬十一月,胡善祥也隨之而逝。

孫太后倒並沒有因爲丈夫和婆婆都不在了,就將胡善祥隨便打發,她傳令大臣公議胡氏的治喪規格。

重臣楊士奇提出,應當按皇后的禮節,將胡氏入葬於宣宗的景陵。

不過楊士奇的主張卻沒有其它人敢於附議。每個人都知道孫太后的心思是什麼:別說她是太后,換了任何其它人,都不會打心眼裡願意讓別的女人和自己的丈夫合葬一穴、生死相依的。

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胡氏以妃禮下葬於金山。

現在,孫氏終於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貴婦人,她終於可以隨心所願地過日子了。孫太后是一個沒有太多權力**,也沒有什麼軍政天份的人,因此她也沒有管兒子的政務,只是在後宮中過自己好不容易盼來的舒心日子而已。但是她沒有想到,老天偏偏不讓她安靜,就連這樣無聊的日子都不曾讓她享受幾天。

問題出在英宗自幼跟隨身邊的一個太監身上。

這個太監名叫王振,英宗從小就由他侍奉起居。英宗叫他做“先生”,對他言聽計從。即位不久就讓他當上了司禮太監,有爲天子代筆的權力。王振也因此渾身發輕,一心一意要藉着小皇帝抖擻威風。

早在英宗剛即位的時候,王振就曾經慫恿不到十歲的英宗主持衛戍部隊大閱武――說是皇帝閱武,實際上都是王振在吆三喝四;說是“代傳旨意”,其實小皇帝能有什麼主見,還不是王振說啥他說啥!

事情被張太皇太后聽說之後,她勃然大怒,小皇帝越是爲王振求情,她就越是要當即將這個得志小人處死。但是在場的五大臣卻鬼使神差,想要賣小皇帝的人情,居然也加入了求情的隊伍之中。太皇太后可以管教孫子,卻不好讓五大臣掃了面子,只得饒了王振的性命。張太皇太后萬萬沒有料到,十年後大明王朝和孫兒的前途,果然就壞在了這個閹人的手裡。

如若啊如若,若是殺了王振,該是多好?

後面不說了,因爲第一大家熟悉,是“土木之變”――明朝從強到弱的轉折點!

可是《九玄》會結束於張如若這一絕代傳奇紅顏之死,不再後寫,因此不講下去了!

張如若馬上會出場,看看離別公子逆天該命的後果?

什麼天譴?玄天神鏡,太湖?

第2章 無法鎮壓,只能龜息第37章 相見有期,鎖妖四年第72章 十招二十,分毫不差第58章 頂缸,南少林皈依第11章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第9章 出去,看熱鬧第49章 死門歸位,遁甲顯威第11章 走漏風聲?誰人爲之第40章 步法加掌力,終佔優勢第40章 青城最弱!九大門派第46章 華山淘汰,不再內戰第4章 蒼然古風出名城第4章 孩童雖小,劍比天高第57章 妖獸內丹,此爲炙火第12章 淳樸江南,朗朗乾坤第66章 逼東燕人,達成一致第36章 四變之後,自有高明第3章 合二爲一,雙流歸宗第70章 魚腸七星,分頭逃命第26章 天下人皆有秘密第12章 初見端倪,燕大搶戰第23章 星卦箴言,一人得第33章 無知教訓,兩人開脫第49章 第三輪第28章 一一道來,絕世好問第137章 魔教之子,光明正大第41章 魚腸有難,遇人不淑第128章 最後三強,誰人上場第61章 蛇頭鷹爪,無功而返第23章 別過陰山,西上崑崙第125章 劍神血劍,誰爲劍生第4章 不配瞻仰,出劍教訓第22章 未出世、最爲神秘第56章 龍魂再出,對抗天意第5章 梅花藏人,西山縹緲峰第21章 衆小比試歡滿山第5章 回山聚首,滿山神光第4章 孩童雖小,劍比天高第27章 恨代傳藝,劍出如風第56章 龍魂再出,對抗天意第6章 解開謎底,時辰已到第99章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第127章 魔教魔功,擋住餘劍第118章 用心良苦,他人做嫁第31章 兩王迥異!大廈將傾第5章 走爲上計,耿耿於懷第16章 擒龍鬥寒冰,誰勝負第23章 一同赴會,與毒爲伍第5章 天圓地方,四人挑釁第21章 誤爲雙龍第2章 九宮玄字,點蒼極陽第26章 殺往京師!風雲際會第4章 猶作少年鬧第72章 捨車保帥,苦不堪言第26章 神龍弟子?溪匯大海第50章 不許放水?跪下大機密第52章 星相卦示,莫殘上山第73章 混沌血盡,碎木成灰第113章 天意不讓,揭穿身世第48章 醍醐灌頂,傳功禁法第1章 皚皚峨嵋,少年笑第9章 魔教聖女,毒王寶鑑第52章 千年煞氣,二十年冤第4章 陰陽天地交震脈第2章 瘦骨崎峋!女童慘死第44章 報仇雪恨,神秘出手第84章 第九版九玄風雲轉(4)第82章 武學日下,高潮低谷第10章 少年性起,出手抗敵第6章 暗隨流水到天涯第25章 前往九幽,衆人西行第42章 水克火,生死符化劍第5章 逼人太盛,生死決鬥第37章 玄武武當!敢爲人先第71章 最後一關,誅仙親出第71章 多情戲言,那堪少年第73章 混沌血盡,碎木成灰第25章 祭奠,虔誠滿天南第53章 再一次配角,獻出來第17章 雪花漫天,梅自暗開第77章 恍然大悟,無可奈何第19章 玄蛇不平,搶先出手第32章 武林大會,旌旗飄展第54章 怨女幽魂,盡待排名第52章 刀刀見血,好男兒第10章 自找沒趣,硬碰硬第3章 色狼酒狽不爲奸第36章 準備第二輪,在明日第40章 全是男人,女子上場第18章 劍化銀針,百鍊精鋼第5章 陽光少年,再會故人第21章 第二大禮,掌門之位第13章 第一國公,傳奇王妃第1章 分手交心,三小闖天下第43章 羅漢睡夢大法(上)第4章 不配瞻仰,出劍教訓第22章 衆人散去,準備比武第43章 羅漢睡夢大法(上)第39章 黑道高手,傾巢而動(下)第5章 開說書,五大名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