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太古時代君主之地皇氏
在位起訖:距今約170萬——70萬年前。
生卒年:略。 出生地:熊耳山(今河南宜陽市西)。
立都:龍門(今河南洛陽市南)。 年號:地皇氏。
地皇又稱地皇氏,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史書上說:“天皇之後,地皇興起”。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興起於熊耳、龍門等山。
在天皇晚期由於全球氣候轉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猛漲,陸地大面積被洪水淹沒,許多居住在低窪地帶的人類和動物都葬身於洪水之中。當時天皇的統治已經衰落,中華人的活動中心從雲貴高原轉移到水草繁茂的華北平原。
這時,地皇氏兄弟十一人,各領一支隊伍佔據平原中的高地,建立起新的氏族部落。推舉一人爲領袖,號稱地皇。其餘兄弟十人也各據一方,各傳國一萬八千年。
地皇執政時期對人類有三大貢獻。
一爲“定三辰”:地皇以前雖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並無名稱,統稱爲“光”,太陽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細光。地皇給“三光”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細光叫“星”。人們把這項發明稱之爲“定三辰”。
二爲“分晝夜”:地皇把有太陽的時間稱爲“白晝”,把有星星、月亮的時間稱爲“黑夜”,白晝與黑夜合稱爲“一日”。人們把這項發明稱之爲“分晝夜”。
三是“有歲月”:地皇以三十日爲週期定爲一個小循環,稱作“月”,又把每個月與十二支相配,構成以十二個月爲週期的大循環,稱作“歲”,統稱爲“有歲月”。
地皇時期的地質年代爲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的中期。考古年代爲舊石器時代早期。
1964年,我國考古工作者於陝西藍田發現了距今約115萬——110萬年前的古藍田遺址,挖掘出許多當時古人所使用的石器。其中有刮削器、大型砍砸器還有一種一頭尖一頭厚鈍,斷面呈三角形的尖狀器,是利用石英礫石製成的。它和1957年發現于山西芮城匼河澗的石器基本相同。
據考證“匼河文化”的主人約生活在距今70萬年以前,“匼河文化”和“藍田文化”爲研究當時的人類生活狀況提供了珍貴資料.
地皇時期的人類社會組織仍屬於血緣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依然是血緣羣婚。他們當時過着羣居生活,食物主要是獵取動物和採集野果野菜。他們把石塊磨製成鋒利的武器用來打獵,打到動物後,先喝乾動物身上的血,然後再切割獵物的肉分享。他們此時還不知羞恥,男女老少常年都**着身體。也沒有男婚女嫁,男女隨意交合,生了孩子由女人照看,男人負責外出獵取食物。
在匼河與藍田兩處遺址都發現有用火的痕跡,進一步證明那時的人類已經知道用火。
地皇時期的人類除一部分居住在華北平原外,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長江中下游平原。
1975年,我國考古界在湖北十堰市鄖縣龍骨洞發現了距今100萬——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牙齒化石,命名爲“鄖縣人”。1976年又在湖北十堰市鄖西縣神霧嶺白龍洞發現兩顆古人類牙齒化石,據考證同屬於距今100萬——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被命名爲“鄖西人”。 “鄖縣人”和“鄖西人”的發現,證明在距今100萬年前後,中華人種的一個分支已經生活在長江流域。
考古爲古史的地皇時期提供了有力佐證:在距今70萬年前,中華人種的兩個分支分別居住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他們正緩慢的向着遠古時代的文明靠近。
地皇時期的世界考古發現,除中國的藍田人(距今約110萬年)、匼河人(距今約70萬年)、鄖西人(距今約90萬年)、鄖縣人(距今約90萬年)外,還有十九世紀西方考古學者在南非德蘭士瓦的石灰岩洞穴發現的,距今約15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遺骸化石。
南方古猿分粗壯型和瘦小型兩種:粗壯型體態笨重,以食用植物爲生,後來在發展進程中逐漸滅絕。瘦小型體態靈巧,以植物和肉類爲生,其中的一部分,後來發展成爲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