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茉正翻看手中的傳記,不知從哪裡傳來一陣“咕咕咕咕”的鴿子叫聲。
秋桐吩咐梅香,“快趕出去,別嚇着小姐。”
楊茉看着一笑,“拿把粟米來,我看它是餓了。”
梅香應了聲,忙下去拿來。
楊茉將米抓在手中慢慢地向前伸,鴿子跳過窗櫺,展動翅膀立在她胳膊上,倒將屋子裡幾個丫頭嚇了一跳。
從前她也害怕,不過去廣場餵了幾次鴿子,漸漸的她就覺得有趣。有些事越想越可怕,真正到了發生的時候,卻有解決的方法。
“小姐。”春和慌張地進屋,梅香意會地將屋子裡的小丫鬟都帶下去。
“不好了,”春和低聲道,“常家族中來人了,府裡的媽媽說都是不請自到,恐怕是爲了……爲了……那些傳言。”
該來的一定會來,總是要經歷這一遭才能讓常家解除婚約,外面鬧的越大,常家越沒有臉面,她才能光明正大地提出要出去。
常家是算準了她不敢出府,纔將她緊緊地攥住,殊不知經歷過變妻爲妾,又被人算計致死,她已經沒有什麼好害怕。
秋桐比春和鎮定的多,“我再去聽聽消息,看都有誰來了。”
楊茉屋子裡一片安寧,常老夫人房裡卻如同炸了鍋般。
“她一個小孩子能有什麼能耐。”
“楊家若是有起死回生的醫術,還能去安慶府做知府,豈不是要比過上清院的道士,不過是太醫院和請去的郎中將董昭治的有了起色,您沒聽到外面一片罵聲,多少郎中都不服氣。”
常家的嫂子扇着扇子,“真有救人的能耐,便是當做菩薩供起來也不爲過。”
常老夫人皺着眉頭,“不要聽別人亂說。”
常家嫂子冷笑一聲,“哪裡是我亂說了,京裡的大街小巷都在議論,可憐咱們五爺還沒有連中三元就成了響噹噹的人物。”
不過是一個孤女,竟然不自量力起這種歪心,不然不可能有好結果。
兩個人正說着話,只聽外面門上的媽媽來稟告,“文正公夫人來了。”
常家嫂子立即收起臉上輕謾的神情,和常大太太一起迎了出去。
常大太太面容有些憔悴,隱隱透出幾分的愁苦,董夫人見了不禁歉然,“本是幫襯我家,哪知會有這樣的話傳出來。”說着上前去給常老夫人行禮。
常老夫人親切地將董夫人拉過來坐下,“事關我們兩家的名聲,我也是不得已纔將夫人請過來商量,夫人說怎麼辦纔好。”
京中也有過這樣的情形,都是兩家乾脆結親了事。這一次卻不同,楊茉蘭是常亦寧未過門的媳婦。
讓常家退一步,沒了名聲的楊茉蘭自然不能再做常五爺的正妻,反過來讓董家解決,世子爺也不可能明媒正娶楊茉蘭。
董夫人眼睛一沉,“不瞞老夫人,若不是有楊大小姐,我兒真的救不回來了。那日在府中的郎中皆有見證。”
董家找來的兩個郎中,怎麼能擋住悠悠衆口。
常家嫂子不以爲然,“我們自然相信夫人,只是族中不好交代,過兩日宗長就要親自上門,便是老夫人也護不住。”
董夫人不由地靜默,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名聲,事由董家而起,按理她也該出面找一個兩家都體面的法子,只是楊大小姐是罪臣之女,就算她有這個心,只怕也不能成事,常家偏又咬住不肯鬆口。
真讓楊大小姐做昭兒的妾室,先不說委屈了她,那個聰慧、內斂帶着許孤傲的女孩子,絕不會點頭。
董夫人正想着,只聽外面道:“楊大小姐來了。”
常家嫂子擡起頭,喪婦長女不娶,無教戒也,說的一點也沒錯,鬧到如今的地步,她還有臉出門。
楊茉蘭進了門,先看到屏風後常亦宛的繡鞋向前挪了挪。
常亦宛已經迫不及待地要看她的笑話。
常老夫人屋裡的氣氛已經和平日裡不一樣,下人臉上都帶了些輕視,只有董夫人一臉的歉然,常大太太目光復雜,讓人看不清神情。
常家嫂子眼看着嬌滴滴的女孩子走上前來跪下,現在想到認錯已經來不及了。破鏡難圓覆水難收,說出去的話,做出來的事,如何還能反悔。
常老夫人究竟不忍見楊茉這般跪着,吩咐丫鬟,“快將大小姐扶起來。”
楊茉擡起頭,從袖子裡取出支玉簪,“孫女有一事求姨祖母。”
楊老夫人和常老夫人是同族姐妹,楊大小姐叫出姨祖母,是想要常老夫人維護。屋子裡的女眷紛紛看向常老夫人。
常老夫人伸出手來,“好孩子,你說,姨祖母答應就是了。”
常老夫人慈祥的模樣,任誰見了都會動容,彷彿終有了長輩可依靠。
楊茉眼睛微垂,“孫女想請姨祖母親手束髮戴笄。”
自己提出及笄,是想要常家按約娶她進門,真是好不要臉。常家嫂子忍耐不住,“雖說及笄之年便可成親,婚事還要長輩安排,豈有自己提起的道理。”
董夫人於心不忍地別開臉,楊大小姐這樣做確實不妥。
跪在地上的人挺直了脊背擡起頭,“祖母託姨祖母養育孫女成人,如今孫女已經及笄,已是該出府的時候了。”
屋子裡所有人的表情頓時僵在臉上。
“孫女家逢鉅變,孑然一身,不求比肩姻語秋,也只盼能再拾藥經,治病醫人,若能如此,再無他求。”
姻家是前朝名臣,詩書大族,尚有女子一世行醫,如今她提出要效仿有何不可。
楊大小姐不是來認錯,而是要離開常家。
就算董夫人這個外人也驚訝地張大了嘴。常家好歹是名門望族,多少人想要攀親,楊大小姐卻這樣輕易地放開這門親事,主動提出要出府自立。
董夫人忍不住勸說,“這可不是小事,你要仔細思量,切莫意氣用事。”
楊茉規規矩矩地叩首,“請姨祖母嘗孫女所願,讓我楊家醫術得以流傳。”唯有搬出楊家,才能在常老夫人面前據理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