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苑在孫總眼中什麼都好,就是這點不接受現金,讓孫總非常的不感冒。你說沒有停車的,沒有迎客這些都無所謂,來這地方的人,說好聽一點都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怎麼也是混的人模狗樣的,大家來這也不是爲了吃而來的,主要還是一個面子問題。
而且天朝的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既然大家都是一樣的待遇,這就只能入鄉隨俗了。至於說沒有服務人員,這一點也沒什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嗎,這不是也能體會一下常人的生活,大家對這一條沒有強烈的牴觸的情緒。
而且這麼做的話,更能先的這竹苑背後的大佛個頭太大了,大家更是要給竹苑的面子,雖然看這情況,竹苑的老闆也不用這些客人給面子。只是對於那些白手起家,或是說本來就是草根階層,通過自己的努力,纔有今天的一番事業的人來說,這付賬還是喜歡用現金。
不說俗,而是習慣使然,就好像吃以大米爲主食和一面食爲主食,都是一種習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更沒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只是習慣,僅此而已。
但是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既然是沒辦法或是沒有改變這個遊戲規則的實力,那也只能讓自己好好的適應它,這就是現實,人力有時盡啊。
上菜的速度很快,三人坐下也沒有說幾句話,這涼菜倒是上的七七八八了,而且孫總大手一揮,讓上菜的一起把熱菜也上了,這是考慮到陳實和小唐兩人,開那麼長的時間,一定沒好好吃一頓。
現在先把肚子給填一下,再喝酒的話,那也不遲。
竹苑的名字起的真實太貼近現實了,而且竹苑的菜單也只提供一種,那就是全竹宴,不管客人喜歡不喜歡,反正就只有這些。客人來了是愛吃不吃的,實在不喜歡的話,竹苑也不強求,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等着排隊定竹苑的酒席呢。
說起全竹宴,顧名思義,就是拿與竹子有關的東西做菜,這在南方,尤其是竹子資源豐富的地方,尤其盛行,都是作爲地方的文化和特色來推廣的,在西平市能夠吃到純粹的全竹宴,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全竹宴是以竹筍、竹蓀蛋、竹蓀菜、竹菌、竹海臘肉、竹筒豆花、竹筒竹、竹蓀酒、竹泡菜等“竹”菜。
匯成的“全竹宴”,可謂滿桌皆是竹,無竹不成席,令人大開眼界、垂涎欲滴。“全竹宴”共計有十多個大類100多個菜品,每一道菜都與“竹”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從竹的根菌,到竹筍、竹竿,再到竹的枝葉每一部分都得到充分利用。素雅醇香脆嫩,讓人垂涎欲滴。山珍第一珍——竹蓀,除富含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外,更是高效抗癌的良好藥物,爲廣大老饕所喜好。“全竹宴”的各個大類又有許許多多的烹飪方法,根據廚師的技藝和消費者需求,可燒、燉、炒、烤、蒸、煲、燴、涼拌等等。
而竹苑的全竹宴是挑選民間全竹宴的精華菜品,可不是把那100多種菜都端上來,竹蓀湯,竹胎兒,竹胎盤,泡椒煮竹燕窩,竹肚,竹海火鍋雞,春筍燴鮭魚,鹽肉燉筍,清炒筍片,糖醋筍條,麻油筍絲,乾煸筍,油燜筍,三鮮筍。
而且這竹苑主推的也是竹筍和竹蓀。據說竹苑的筍子都是從青蓮的故鄉蜀南竹海空運過來的。蜀南竹海一年四季有鮮筍,一月二月冬筍,三月四月春筍,五月苦竹筍、麻竹筍,六月甜龍竹筍、蘆竹筍,七月八月硬頭黃竹、慈竹筍,九月十月雞爪竹筍、綿竹筍,十一月十二月又有冬筍,可以說竹海產什麼筍,竹苑就用什麼筍做菜。
此外,竹海中還有玉蘭片、清水筍、罐頭筍、鹽漬筍等幾十種竹筍,可供選擇的餘地非常多,只是這些筍子的價錢都花在的運費上了。
竹筍鮮、嫩、細、脆,炒、蒸、燉、燒、燙無不咸宜。用竹筍做主菜,或作佐料、調料,能做成近千道菜餚。楠竹筍、苦竹筍、水竹筍、斑竹筍,在廚師們的手中經過一番蒸煮炒爆之後,就變成了色香味俱佳的白油冬筍、竹筒筍燒白、乾煸筍尖、芽菜筍片了。
竹海無處不在的還有竹蓀。竹蓀是竹的腐殖質產生的一種真菌,它是真菌大家族中營養最豐富、味道最鮮美的菌類。竹蓀有竹蓀蛋、竹蓀菌蓋、竹蓀裙和菌柄杆系列。用竹蓀烹飪菜餚,葷素皆宜,每個種類的竹蓀可烹調成數百種菜餚。那長長的裙衣,細細的菌柄,光是看,都覺得可愛。用竹蓀烹飪菜餚,葷素皆宜,每個種類的竹蓀可烹調成數百種菜餚。將其與鮮肉同燉,或與雞丁蔥白共炒,肉鮮菌嫩,美味非常。要是想再吃得清淡一點,就直接用一、兩朵竹蓀煮個清湯。那味道之鮮就足以讓你的記憶裡平添許多悠長的回味了。
西北這地方的一直屬於苦寒之地,本地人吃的一般都非常油膩,偶爾來吃一頓全竹宴,去去肚子裡面的油水,還是一種非常好的享受,只是要讓西北人頓頓吃竹子的話,那也受不了。
這不孫總招呼陳實和小唐兩人開動以後,陳實和小唐兩人真的就像是用對待敵人一樣對待這些菜餚,只能用秋風掃落葉來形容。兩人一路沒有吃什麼東西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加上這全竹宴確實很有特色,這讓陳實和小唐兩人拿起筷子就停不下來了,欲罷不能。
孫總在一邊只是對他感興趣的菜餚,是不是的夾上兩筷子。菜吃的少,但是孫總這酒可沒有少喝,估計以後要是喝酒的時候,酒桌上擺的都是這種酒的話,孫總都不用人來勸酒,自己一個人包圓了都可以,可見陳實給孫總帶的酒有多麼的醇厚。
孫總典型的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酒沒少喝,也沒少數落陳實,“你啊,你小子不地道,有這麼好的東西也不早點拿出來,自己一個人藏在那,算怎麼一回事啊,獨樂樂不如衆樂樂,知道嗎?”
陳實哭笑不得,這都是什麼人啊,好東西要是早拿出來的話,那還能留到今天,就像
“回沙茅臺”、“茅春”、“茅臺燒春”這些精品一樣,是喝一點就少一點,而且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要不是陳實現在有底氣的話,也不會把這些好酒拿出來。
早在二百年前,山西鹽商到邊遠的貴州省經商,因爲當時交通不便,黔晉相距九千里,鹽商攜帶汾酒不便,就在貴州用當地的水和玉米、大麥,採取汾酒的釀製辦法造酒,沒料到貴州的泉水奇特,生產出的酒別具風味,從此茅臺酒就成了山西鹽商的私釀酒。當地詩人吟“家唯儲酒買,船隻載鹽多”即指此而言。
歷史上最早記錄赤水河畔釀酒史的,爲司馬遷的《史記》。《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公元前130多年,漢武帝劉徹飲到來自夜郎(今黔北一帶)所產的名酒“枸醬”,情不自禁地贊曰:“甘美之”。以後便有了漢武帝派大將唐蒙到貴州開闢夷道,專門繞道茅臺所在的仁懷的歷史,有道是“漢家枸醬爲何物?賺得唐蒙益部來。”茅臺古稱益部,而枸醬,經考證爲仁懷赤水河一帶生產的用水果參加食糧經發酵釀製的酒。
在中國的釀酒史上,真正完整用食糧經制曲釀造的白酒始於唐宋。而赤水河畔茅臺一帶所產的大麴酒,就已經成爲朝廷貢品。至元、明期間,具有必定範圍的釀酒作坊就已經在茅臺鎮楊柳灣(今茅臺酒廠一車間片區)陸續興建,值得注意的是,茅臺當時的釀酒技巧已首創了獨具特點的“回沙”工藝。
至明末清初,仁懷地域的釀酒業到達村村有作坊。在此期間,茅臺地域獨步天下的回沙醬香型白酒已臻成型。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茅臺白酒的品牌開端涌現。以“回沙茅臺”、“茅春”、“茅臺燒春”爲標記的一批茅臺佳釀,成爲貴州白酒的精品。
在過些年,陳實的太白就估計就可以與回沙茅臺相媲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