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明亡原因三

當稅目增多時,稅收水平必定提高,但這種一般的看法卻不適用於明朝的雜色收入的徵收。儘管稅目非常多,但稅收總額卻比較小。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所能徵收到的最大數額也不過378萬兩白銀[這個數字已經是把所有的如鹽稅茶稅都統統包括進去了],這相對於帝國的需要而言,則十分可憐。……相對於如此廣泛的徵收範圍,可以認爲其徵收水平實際上低的可憐”

“雖然許多學者批評明朝稅收過重,但是他們主要是從道德層面進行批評。他們主要關心的是揭露徵收者的貪婪和民衆的艱辛,而不是去探討稅收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問題。他們的描述給人們造成這樣的印象,那就是主要的問題都是稅收過重造成的,而實際上這些困難的產生更可能是稅收過低造成的。應該指出,雜色歲入的378萬兩白銀如果按照16世紀晚期1億5千萬人口平攤,則平均每人只有17文銅錢。”

而從具體來看,明代除了運河沿岸及北京南京附近,其他地區商業關稅幾乎沒有。“七大鈔關,除了九江外,其餘六個河西務、臨清、滸墅、北新、揚州、淮安都在運河沿線;門稅、崇文門稅的徵稅對象是出入北京的貨物;通過稅中有五十萬兩左右都集中在運河沿岸及北京南京附近。其時國內商路的開闢已經有相當規模,而徵稅設卡相對滯後,連江湖要津的設榷都難以充分”

還有就是各地區商稅徵收之間的不平衡,發達繁榮的地區,商業稅反而更少“分省區營業稅額與各省區商業水平之間存在着嚴重脫節,具體表現有二:對多數省區而言,商業水平和營業稅額與其在全國的地位不相符合;各省區商業水平與營業稅額之間不相稱,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尤爲明顯”

而黃仁宇則舉的一個例子更說明情形的荒謬。

“山西汾陽縣,1609年商稅是6606兩白銀,稅額很高(其實這個稅額本身來說很低了,所謂的高也是相對於其他地方低到幾乎等於沒有的商稅)。但是在浙江金華縣,這是一個很繁榮的地方,1578年所列出的定額不足7兩,地方誌中坦率的承認商稅徵收已經停止了很長時間了”

再從一些比較重要的稅收項目來看明代工商業稅低下的程度。

比如明代市舶稅(相當於現在海關的進出口稅收),只需要和一些私人海上貿易集團的收入比較,就可以看出明代政府收的稅低到了什麼程度。比如根據記載,崇禎時期崛起的鄭芝龍集團“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二千金,歲入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和鄭芝龍集團競爭,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貿易上,都是如此。德國學者Aldreehewiltn說“他除靠那一項強暴的營業稅收(每舶例入二千金),又靠本身的投機生意,而終於積攢起一筆莫大資產,他的船隻計有三千,他令其船主們巡航到暹羅、馬尼拉、馬六甲等地,就豪華以及財富而論,他凌駕在他君主之上”。當時就連鄭氏家族手下其他成員,都富可敵國,如戶官鄭泰“守金門,資以百萬計”“富至千萬”“少者百萬”。

這雖然是在崇禎時期的事情,但是也可以拿來做一個對比。鄭芝龍集團完全是依靠海上貿易崛起的,但僅僅憑藉海上貿易的利

潤以及每舶例入二千金的徵收費用,就達到了“歲入以千萬計”,再對比一下明朝政府,全部商業稅收加起來,一年也就是可憐的三百多萬兩(其中的市舶稅只有區區4萬兩)。

再比如鹽茶業:

以前唐宋國家財政收入中的大頭,鹽茶專賣,到了明朝,政府卻獲利極少。關於關於鹽的專賣,“1550年,戶部尚書估計實際上政府僅僅徵收了兩淮產鹽總量的40%,其餘60%的食鹽則落入了販賣私鹽的商人手中。

……

正鹽根本無望截斷私鹽市場,因爲正鹽的價格毫無競爭力。到16世紀晚期,私鹽販賣在一些地區已經有固定的市場,分配給巡卒私鹽定額實際上更象是對變化了的餘鹽銀的隨意管理。

簡而言之,專賣制度,由於政府投資不足和接連的管理失誤而受到妨礙,完全不能有效地利用可獲得的全部資源。儘管這些資源十分豐富,可以想象其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但是專賣制度無力去開發這些資源。”

宋應星《野議.鹽政論》中的記載也足夠說明問題:“萬曆盛時,(鹽商)資本在廣凌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只以百萬輸帑”

至於茶葉方面的收入就更是少的可憐。

1542年,根據官方的報告,在四川課稅的茶葉數量超過500萬斤,還不包括政府茶園生產的茶葉。然而在1578年,省級官員徵收的茶葉收入總共還不超過2萬兩。……16世紀中期,四川巡撫也承認廣泛存在私販茶葉現象。

其他省份的茶課名存實亡。絕大部分地區仍然沿用寶鈔來評估地方稅額,當16世紀折成白銀時,稅額減少到了可笑的地步:雲南17兩,浙江約爲6兩。當時的一位學者對此作了如下的概述:‘內地茶戶不知官茶、私茶之說久矣。天下之言生財者,亦罔聞知’”

浙江應該是產茶大省,而茶葉的稅收居然僅僅只有6兩,這可以當成是荒唐的笑話來看。正稅本身就低,而偷稅漏稅現象也是相當普遍。這點從崇禎時期的西方傳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國志》的有關記載中就能看出來。

“在海關……有更多的方便。沒有堆放、過磅和檢查貨物的房間,也不需從船上取出貨物,只察看一下並根據商人的簿冊,徵收一筆適當的稅。若旅客不是商人,即使他一人帶着奴僕,載運五、六口箱子以及許多其他物品,他從一地赴另一地時,一般都把東西留在船上,並不打開檢查,更不付稅。這對歐洲的海關和稅務所是一個好榜樣,歐洲的窮旅客遭到兇狠野蠻的劫掠搜奪,隨身攜帶的所有東西還抵不上向他索取的稅”

從這段記載來看,所謂檢查商人的貨物不過是走走形式,基本上商人自己願意交多少就交多少。甚至如果假裝不是商人,那就無論帶多少貨物都不會被徵稅。

在這種裝裝樣子的檢查之下,大量偷稅漏稅的行爲恐怕是佔所有商業交易的絕大部分了。

而許多偷稅漏稅行爲甚至是政府官員故意鼓勵的結果,他們似乎覺得只要自己徵收來的那點東西可以交差就行了,其他就不管了。

黃仁宇記述如下的怪誕事情,“何遜在1510年以後的十年中管理沙市稅課使司。一旦完成定額,他就減少對

木商抽稅。在16世紀20年代,邵經邦開始主管了沙市稅課使司,他採取了一項更爲驚人的改革,在三個月內完成定額之後,在本年度餘下時間內啓關任木商往來。1560年,楊時喬榷稅杭州,建立了一個令人敬佩的制度,令木商自署所入(就是自己寫下自己的收入)進行稅收評估。這三個官員贏得了傳統歷史學家的高度讚揚”。

這裡就已經根本談不上什麼稅率高還是低的問題。如果稅率很低,比如明初規定的三十分之一,但能夠真正落實的去收取,那好歹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而看這幾位的做法呢。一個是隻收三個月的稅,完成定額(所謂的定額自然是過去傳下來的),等於把原來很低的稅率再乘以四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的稅率變成了1/120(其實更抵,因爲連收稅的那三個月裡,都未必認真的收)。另一位呢,乾脆就是讓商人們看着給,你高興給多少就給多少吧。或許哪個商人當是做慈善事業,就多給一點(說句老實話,那些真慈善的商人給討飯的錢恐怕都比給政府的稅多)。

他們這樣忠實的爲工商業集團謀取利益,自然是能贏得傳統歷史學家(這些人基本上也是工商業集團的利益代言人)高度讚揚。

正是因爲有這樣怪誕的情形,我們也就理解了爲什麼有如下情形的發生。

“在帝國早期,有400多個稅課司局,但到了17世紀早期僅存112個。其餘的因無利可圖而被關閉。1568年,戶部報告某個稅課司巡攔每年俸糧工食費不下400餘兩,而其徵收折鈔銀僅爲110兩”。

徵收來的銀子還不夠收稅人員吃飯用的,也確實只能關閉了。

我們還可以和唐朝宋朝時期的情況對比一下。

“唐代大曆年間僅食鹽一項即達600萬緡,佔全部財政收入的一半。宋代紹興末年,鹽、茶榷貨爲2400萬貫,佔全部財政收入的49%。而至淳熙、紹熙年間,茶、鹽、酒等抗冶榷貨更高達3690多萬貫,佔據全部財政收入的56.5%”

“到了中唐時期,榷鹽利稅佔整個徵賦的一半以上,《舊唐書·劉晏傳》:‘大曆末,通計一歲徵賦所入,而鹽利且過半。’”

黃仁宇說“一些明朝的官員在閱讀史書時,驚奇地發現唐朝僅從兩淮地區每年就可得鹽利600萬緡銅錢”。

唐朝飲茶尚非很普及,對茶葉徵收的稅率就已經相當高,一開始是10%,到後來增加百分之五十,再後來還實行了專賣“《新唐書·食貨志》又記曰:‘武宗即位,鹽鐵轉運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稅。是時,茶商所過州縣有重稅,或掠奪舟車,露積雨中;諸道置邸以收稅。’對於私商販運茶葉,採取殘酷的重罰,販運之百斤以上都是死罪。”

如果把鹽茶還有其他商稅收入總和在一起,則在國家整個財政收入中佔據的比例當是遠超過一半。

事實上,這還是常規的稅收,如果算上其他臨時徵收的則就更多了,比如“肅宗即位,遣御史鄭叔清等籍江淮、蜀漢富商右族訾畜,十收其二,謂之率貸。諸道亦稅商賈以贍軍,錢一千者有稅。”這就相當於對每個商人徵收百分之二十的財產稅了”。

(以上資料,來自於網絡整理)

(本章完)

第230章 唉……第216章 食八珍第一百零七章 工業起步,白虎軍成(續完)第一章 爺沒笑,爺是皇叔了第八十二章 糧食有了,還怕女人不來嗎第一百六十九章 圈錢(求月票、訂閱)補充3.奪皇太極最愛的女人,文中女主之一的海蘭珠第一百零一章 輪流作戰,南北水道第一百二十五章頭角崢嶸(上)第263章 火器和騎兵第五十章 本王也算腹黑之輩吧?第一百八十五章 名號“橫海”第六十三章 止戈爲武,挖人祖墳第一百三十九章 出行商榷第289章 槳聲燈影,巡視改革成果第219章 是誰唱情歌?明亡原因探究一第265章 朝廷裡面有奸佞之徒第278章 走到哪裡都是爺第二十八章 向福王打醬油(求收藏啊!!!)第九十三章 封元化,聊文程第一百八十九章 正月初一第224章 鎧甲披掛第一百七十八章 坐下再說藉着本書的大封說點實在話主角三哥福王朱常洵的歷史原貌主角三哥福王朱常洵的歷史原貌請假的奇葩!第224章 鎧甲披掛第295章 對皇太極的最後一擊(下)第255章 全力造船,北上靖邊補充4 明初分封的藩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女人肚皮上定乾坤(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坐下再說崇禎的亡國路(下)第一百八十九章 正月初一第一百一十章 王於興師第十五章 爲國不忠者,殺第六十一章 分兵漢中(下)(關注極品皇叔吧)第253章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零四章 工業起步,白虎軍成(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工業雛形(下)(求訂閱)第一百六十七章巡視驛路,定計士紳(中)第八十一章 朱常浩的臉笑腫了第七十九章 知道本王乾的又咋樣(求收藏)第五十章 本王也算腹黑之輩吧?第一百五十六章 女人肚皮上定乾坤(終)第四十六章 尼瑪,這是新隆中對啊(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圈錢(求月票、訂閱)第一百八十六章 這個就叫奶罩吧(求月票)補充1.文中女主之一的歷史原形——李香君藉着本書的大封說點實在話第一百一十四章 谷城夜話(求訂閱)第四十二章 興洛倉還是福王的糧倉第十二章 命裡犯賤第290章 房子掃完,獠牙盡顯第296章 男人要發揮自己的特點眀亡原因一第一百五十八章 商賈進京第一百零五章 工業起步,白虎成軍(下)第一百零七章 工業起步,白虎軍成(續完)補充2.文中女主之一的歷史原形——陳圓圓第一百八十章 用手,還是用嘴?(求訂閱打賞)第223 我不是傻子第227章 風煙俱淨第十三章 老子是一把手從寶鈔看明代商品賦稅的失敗(一)第一百六十七章巡視驛路,定計士紳(中)第一百六十六章 巡視驛路,定計士紳(上)第五十八章西殺漫記(下)第一百八十章四章 大明七十二式那個圖第一百零八章 六月漢江,槳聲燈影第十五章 爲國不忠者,殺第四十九章 等着挨炸啊第三章 我執刀柄,靖家安府第一百四十六章 做一名合格的攪屎棍(上)第284章 風蕭蕭兮邊鎮寒第七十章 王妃情話第206章 大王今晚來巡山第246章 欲哭無淚的鰲拜和索尼差點活不成了……第九十五章 大手筆前的家事座談會第三十六章 水戰思想第273章 外出身存才飛躍第一百四十二章 寸海必爭第278章 走到哪裡都是爺第297章 北國八省,收歸大明第二十五章 大清朝會不會要斷種了?第一百七十四章 男女之情,要發銀元(求訂閱、月探究明亡原因三第九十九章 計劃都捋順了補充5 明朝的糧食變化和食物淺談第一百三十一章 本王有種了(求訂閱)第九十六章 別有一番風味的女錦衣衛第一百九十五章 三分推手(求訂閱月票)第263章 火器和騎兵第八十二章 糧食有了,還怕女人不來嗎第五十五章 不如歸去,收穫頗豐第五十九章 漢中分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