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權-五軍都督府朱元璋爲分散中央軍事機構的權利,撤銷大都督府,改設前,後,左,右,中,所謂的五軍都督府,並規定五軍都督府管兵籍,掌軍政,但無調動軍隊的權力。兵部掌管軍官的選拔和軍令,但無直接指揮軍隊的權力。這樣,兵權也完全掌握在了皇帝手中。
五軍都督府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各屬左都督一人正一品都督府右都督一人正一品都督府都督同知無定員從一品都督府都督僉事無定員正二品都督府經歷一人從五品都督府經歷司都事一人從七品都督府京衛指揮使司指揮使一人正三品京衛指揮使司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京衛指揮使司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京衛指揮使司鎮撫二人從五品京衛指揮使司鎮撫司經歷一人從七品京衛指揮使司經歷司知事一人正八品京衛指揮使司吏目一人從九品京衛指揮使司倉大使一人未入流京衛指揮使司副使一人未入流京衛指揮使司王府儀衛司儀衛正一人正五品王府儀衛司儀衛副二人從五品王府儀衛司典仗六人正六品王府儀衛司留守司正留守一人正二品留守司副留守一人正三品留守司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留守司經歷一人正六品留守司經歷司都事一人正七品留守司斷事一人正六品留守司斷事司副斷事一人正七品留守司斷事司吏目一人未入流留守司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都指揮使司經歷一人正六品都指揮使司經歷司都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揮使司斷事一人正六品都指揮使司斷事司副斷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揮使司斷事司吏目一人未入流都指揮使司司獄一人從九品都指揮使司司獄司衛指揮使司指揮使一人正三品衛指揮使司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衛指揮使司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衛指揮使司鎮撫二人從五品衛指揮使司鎮撫司經歷一人從七品衛指揮使司經歷司知事一人正八品衛指揮使司吏目一人從九品衛指揮使司倉大使一人未入流衛指揮使司副使一人未入流衛指揮使司所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千戶所副千戶二人從五品千戶所鎮撫二人從六品千戶所百戶十人正六品千戶所。
土官宣慰使一人從三品;宣慰使司同知一人正四品;宣慰使司副使一人從四品;宣慰使司僉事一人正五品;宣慰使司經歷一人從七品;宣慰使司經歷司都事一人正八品;宣慰使司宣撫司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宣撫司同知一人正五品宣撫司副使一人從五品宣撫司僉事一人正六品宣撫司經歷一人從八品宣撫司經歷司知事一人正九品宣撫司照磨一人從九品宣撫司安撫司安撫使一人從五品安撫司同知一人正六品安撫司副使一人從六品安撫司僉事一人正七品安撫司吏目一人從九品安撫司招討司招討使一人從五品招討司副招討一人正六品招討司吏目一人從九品招討司長官司長官一人正六品長官司副長官一人從七品長官司吏目一人未入流長官司皇子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明朝的軍隊建制是衛下轄千戶所,千戶所下轄百戶所,百戶所下轄總旗,總旗下轄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在正規軍的394個衛所中,有65個守禦千戶所是獨立建
制不受衛的約束,它們一般都分佈在要害地區或兩衛之間無法銜接的部位。通常情況下一衛統轄五個所,兵員5600人;衛的指揮機關叫“指揮使司”,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衛鎮撫二人,從五品經歷一人,從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吏目一人,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一人,各司其職,逐級負責。一個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兵員1120人;千戶所設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二人,從五品所鎮撫(鎮撫是專管軍紀的官員,百戶缺員時可代百戶行使職權)二人,從六品吏目一人,與上文提到的65個獨立的守禦千戶所的官兵配置大體相同。一個百戶所下轄兩個總旗,兵員112人;百戶所設正六品百戶一人,從六品試百戶一人。總旗下轄五個小旗,兵員56人;小旗管轄10名士兵。明朝的衛所分內衛和外衛,外衛的管理機構叫都司,省級管理單位叫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明初按地域劃分都司使司23個,所轄衛所347個,分別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即前後左右中五軍)直轄於兵部。內衛分京營和親軍都護府,京營又分南京京營和北京京營,共設衛35個,主要負責京師的守備;親軍都護府設衛12個,主要負責皇宮的守衛、皇帝的護駕等項事宜,親軍都護府由皇帝直接指派的親信大臣統轄,不受兵部領導。親軍都護府的第一衛叫錦衣衛,下轄17所,主要負責皇帝出行的護駕、護衛、儀仗和皇帝交辦的緝捕刑獄、密偵查抄等項事宜,在錦衣衛中由皇帝欽典忠誠奉守,武功高強者180人爲帶刀侍衛,用以守護皇宮大殿,時刻不離皇帝左右,享有無尚的權利。錦衣衛同內務府的太監有着本質的區別。以上各衛所的隸屬關係和統轄規模在朱元璋死後的歷代繼承者中,根據個人的需要都有很大的變動。上述以守禦爲目地的軍隊建制如果遇到大規模的戰事時,則由皇帝親自點將稱“大將軍”一名,“副將軍”多名,由兵部酌情徵調各衛所由指揮使和正千戶分別帶隊集結從徵,戰後官軍各回其衛所。在衛所中佔壓倒性多數的是分散設置在中國全境的外衛。在和平年代外衛的職能是:戍軍(從事戍守城池、巡邏和海防),屯軍(從事軍屯之耕作),運軍(從事運輸通訊),班軍(輪流上京城執行勤務的番上和輪流在邊境執行勤務的番戍)等。當然,根據衛所所在地具體情況的差異,有的以戍軍爲主體,有的以軍屯、運輸和執行勤務爲主等等多種多樣。明朝禁衛軍指駐紮京師以衛京城之軍。明太祖定都南京,集全國衛軍精銳於京師。遇兵事以京軍爲主力,抽調各地衛軍爲輔。洪武中有留守等四十八衛。永樂遷都北京後,以京師置於國防前線,成爲全國的軍事中心,增爲七十二衛,並定製立京軍三大營,有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永樂八年(1410),分步騎軍爲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五軍營。除統領在京衛所外,還統領每年從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輪番到京師操練的兵士十六萬人。三千營以邊外降丁組成,分爲五司。神機營專用火器。永樂時,徵交阯,得火器法,立營肄習。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的設置同三千營。皇帝親軍共
26衛(不隸屬五軍都督府):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以上12衛,洪武時設置)。金吾左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以上10衛,永樂時設置)。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宣德八年設置)。錦衣衛:掌侍衛、儀仗、緝捕、刑獄。旗手衛:掌旗鼓、守衛。府軍前衛:統領幼軍(補充兵)。金吾、羽林等十九衛,掌守衛巡警。騰驤等四衛,掌隨駕護衛。明代的軍制,繼承發展了唐、宋、元三朝的兵制特點,建立了衛所制。明代的軍籍是世襲的,衛所兵有定籍,兵農合一,屯守兼備,不但保證了兵源,也滿足了軍隊的供給。明代的衛所極其龐大複雜,分爲直屬皇帝的親軍京衛和五軍都督府下轄的衛所。其中又有屯墾衛,駐守衛、戍軍衛和護衛。全國的衛軍人數多達二百餘萬,在明中後期都超過了二百六十萬。親軍上直二十六衛,分別是: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錦衣衛、旗手衛(以上舊爲上十二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武功中衛、武功左衛、武功右衛(此三衛爲軍匠,隸屬工部管轄)、永清左衛、永清右衛,已上俱不屬五軍都督府管轄。五軍都督府所屬衛所既有在京的也有在外各省的,其中左軍都督府在京管轄:留守左衛、鎮南衛、驍騎右衛、龍虎衛、瀋陽左衛、瀋陽右衛六衛。在外下轄浙江都司十六衛、三十八個千戶所;遼東都司二十五衛、十八個千戶所;山東都司十九衛、十六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三個羣牧所。右軍都督府在京管轄留守右衛、虎賁右衛、武德衛三衛。在外下轄直隸都司一衛,陝西都司二十八衛、十六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三個羣牧所。陝西十二衛、三個千戶所。四川都司十一衛、十個千戶所,二個儀衛司、一個羣牧所。廣西都司十衛、二十三個千戶所、一個儀衛司。雲南都司二十衛、二十個千戶所。貴州都司十七衛、十二個千戶所。中軍都督府在京下轄四衛,在外下轄直隸都司二十六衛、十六個千戶所、中都(鳳陽)七衛、一個千戶所。河南都司十二衛、六個千戶所、七個儀衛司、四個羣牧所。前軍都督府在京下轄三衛。在外下轄直隸一衛,湖廣都司二十七衛、三十三個千戶所、四個儀衛司、三個羣牧所。湖廣七衛、九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福建都司十六衛、二十個千戶所。江西都司四衛、十一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二個羣牧所。廣東都司十五衛、五十一個千戶所。後軍都督府在京下轄二十衛。在外知直隸三十四衛、十二個千戶所。河北都司二十三衛、八個千戶所。山西都司九衛、九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三個羣牧所。另外其他都司下轄三百八十四個衛所,實際皆爲少數民族的土官衛,同樣在雲南、四川、貴州和甘肅也有爲數衆多的土官衛所,但並不屬於明代的正規衛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