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加薪

“臣叩請聖安!,

從耿府出來後,張佳木知道事情已經到了最後關頭,該揭蓋子了。

午朝時間已經過了,不過,皇帝還在見人辦事。以張佳木的身份,連宮門口遞牌子的手續都免了……誰還敢查他的腰牌?

從東華門一路進來,皇帝也正在乾清宮辦事,一聽他求見,便立刻宣召。

因爲是天天見面,所以只是一跪一肅一叩首,然後便可以起身。皇帝倒也不同他客氣,直截道:“這些天你可抓了不少人,怎麼樣,後手打算怎麼辦?”

他的語氣嚴峻,不過,張佳木對皇帝的心思已經知道的清清楚楚,因而,他從容答道:“情形很嚴重,皇上,不要說太遠的地方,輦下都中,就有太多人行不法事。”

“什麼!”皇帝大爲震怒,拍打着御座扶手,怒喝道:“他們怎麼敢!”

“下頭文官們都是狼狽爲奸,朋比爲黨,嘴上說一套,他們以爲,皇上要靠他們辦事,離不得他們,所以越發跋扈了。”

文官難制,這也是妻帝心中很深的忌憚,加上對文官朋黨的先入爲主的印象,張佳木的話,可謂是句句說到了皇帝心晃

“一羣混賬!”皇帝臉上一縷青氣掠過,語氣聲調卻是平靜了下來,看了看張佳木,道:“交給你窮治。以後,錦衣衛不要因循守舊,也不必拘泥成法,反正,朕允許民間告奸,也就是允准錦衣衛有自主的抓人權,以後,再有貪贓不法的,一律抓了拷問!”

“是!”

張佳木很響快的答一句,然後將手中的一本冊子交給皇帝的近侍太監,由着對方再呈上去。

“掌前府忻城伯趙榮……”名單上的第一人便是叫皇帝極爲詫異和意外,再看趙榮,罪名是老而昏聵,不勝任。”

“趙榮似乎”

“臣知道皇帝想保全忻城伯,臣與忻城伯亦無私怨。不過,忻城伯役使的京營兵有一千多人,臣三令五申,以後勳戚武官不能佔役,奈何忻城伯幾家都不理會,而今之計,光辦文官,不辦勳威武官,恐怕文官們也不能盡然心服吧。”

“好吧,朕依你就是。既然趙榮不勝任,叫他不必再管事,以伯爵退回家中休養吧。”

其實皇帝也算是丟卒保車了。張佳木的意思很明顯,勳戚佔役不法之事很多,現在拋出一個忻城伯,雖然和皇家關係不錯,但總也不是很親近,犧牲一個,敲打大片,比大規模的得罪勳戚要好的多了。

一個王朝,文官忠忱的有,但改換門庭也不是特別困難的事。至於百姓,管你皇帝姓誰,一般要納糧。

只有勳戚,公侯伯爵,那是立國之初血戰功勳換來和特權階層,一般情形下,不走到了最後的亡國關頭,這些勳戚可是不會放棄這個王朝的。

百姓和文官武將會在新王朝投機,以獲得幾百年的榮華富貴,勳戚們爲什麼要冒這種險?他們的家族已經是這個王朝的最上層了,除非,有機會取代皇族,成爲新王朝的統治家族,不然的話,造反的代價太高,而收益太低,沒有人會做這種傻事的。

所以皇室對勳戚也自然是極爲信任的,終明朝一世,都督府肯定是公侯伯來領的,現在張佳木彈劾的忻城伯算是地位較低的一個,只是資歷夠老,所以皇帝命他執掌前府事,而如果不犧牲此人,怕是會昌侯等真正的勳親權貴也會受到殃及了。

“都督範雄、都督同知張斌、南京戶部待郎馬諒、右都御史石蝶,皆昏聵不勝任,着,一併革職,回鄉閒住。”

官員到了一定年紀,就可以自請致仕,也就是退休。在明朝,因爲開國高皇帝是個很會過日子的人,所以一般的大臣他是不給退休金的。

只有那些效力多年,而且功勳苦勞極高的大臣,後來的皇帝會特別給予一定的退休金,到後來,官做到一定位置了,都會有這種待遇。以原品致仕之後,回家也是一鄉之望,是在野的大佬,地方官以門生上門來拜,逢年過節闔城滿鄉的士伸都會敬上幾分。

官做到這種地步,纔有味道。

革職回家,退休金也沒有,待遇也消失,算是灰溜溜的被攆了回家,這些官員,自然會是怨氣滿腹了。

“御史樊英、主事鄭英、戶部給事中趙忠、知縣馬雄……等,罪在不赦,立斬!”

皇帝看看單子,張佳木已經將罪行以小字寫在下面,按理來說,這種大案,應該有由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這國家三法司會審,定罪之後,然後秋決時勾決,到時候才能押上刑場,一刀斃命。

但此時以非常手段抓人,皇帝看到證據確實,當然,是錦衣衛的證據確實,當下便也不再多問,自御史以下,六品系七品的官員三十五人,立判斬立決

這般狠手,一邊承旨的司禮監的太監們也是面色蒼白,只在皇帝說話之時,就得濡墨着筆,等話說完,一張詔旨也書寫完畢,而一會張佳木只憑此詔旨,不必再經過內閣副署,直接就憑旨殺人就可以了。

這般輕鬆的誅殺幾十大臣,張佳木的神色倒是輕鬆的很,沒有什麼變化。畢竟,斬決名單其實就是他定的,皇帝不過是按他的意思來決定罷了。

皇帝一口氣唸完之後,面色也是有點發白,畢竟,一下子處死幾十個正經的進士出身的朝廷命官,在他來說,這也是開地闢地的頭一回。

“若是三楊相公都在,怕是要噴我一臉唾沫了吧。”皇帝有點自嘲的想着,不過,這個念頭很快就被別的念頭給擠跑了。

這幫書生,平時說話說的漂亮,結果在下頭卻是抱成團來貪污腐敗,傷朕的國本,壞朕的江山。

而且,那個叫秦永昌的裕州知州,皇帝記的很清楚。一個文官去閱當地的駐軍,原本就已經是違規逾矩,他還敢穿着黃袍去閱軍,明顯,就是有異志!

皇帝自從一廢一立,對這種事的容忍只能說是零容忍了,任何可能會威脅到皇權,並且被發覺得實質證據的事,皇帝都絕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寬恕的可能。

秦永昌被顯戮,而當地的布政使、巡按,因此事被殺被關或是流放的有十幾人

很難說,這些要被處死的官員,有沒有和秦某人一樣的異志者。

皇帝的臉上,也滿是陰冷的笑容,無論如何,給文官們一點教訓,是皇帝也樂意看到的,他用欣慰的眼神看看身前不遠的張佳木,大感滿意。

無論如何,這個錦衣衛使算是開竅了。看來,張佳木懂得應用權力,並且用權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只是,權力用的越多,是不是就越用越順手……突如其來的,也是頭一回,皇帝有一點擔憂的感覺。

“王越和餘子俊等人,你預備怎麼辦?”

皇帝把不該有的念頭先轉到一邊,笑着向張佳木問道:“他們是革職,還是充軍,要麼流放,你有什麼建議?”

“大半革職”小半充軍。至於王越和餘子俊兩人,臣請皇上判他們以文轉武,到錦衣衛效力贖罪。

“這樣”

皇帝也是有點遲疑,王越和餘子俊算是他知道的人才,還好犯罪不深,而且皇帝對他們的印象也算好,所以不打算重處,但張佳木把這些人才要去,他是有點不捨得了。

“皇上,臣還有各陳要奏。”

“什麼?”這個時候提出來的話,肯定極爲要緊,因而皇帝把身體稍稍前傾,極有興趣的問道:“你有什麼話要說?”

“這麼辦下去,顯然不是常法,所以,還是要從根子上杜絕地方官員專權,貪腐、浪費,當然,政務缺失,律令不通,也是要解決的大麻煩。”

“是的,是的,那麼你的看法是如何。”雖然所論者極深至大,但這個話題實在是太古老,很多人給過皇帝很多次不同的答案,而且很多時候,根子都是指在皇帝身上的。

似乎皇帝不言不笑,不近聲色,不理宦官,把德行弄的好好的,天下就自然而然的大治特治了。

如果說話的不是張佳木的話,這種話題,皇帝簡直連聽也不要聽。

就算如此,皇帝在問的時候還是情不自禁的打了個呵欠。

“臣的意思”,張佳木忍住笑意……皇帝現在的反應,肯定是在他的意料之內,而接下來的反應,就更加不必懷疑,他忍住笑,向着皇帝正色道:“要給官員加銀子了。”

“什麼!”這一回,皇帝的眼瞪的滴溜圓,張大了嘴,似乎無限吃驚的樣子。

“皇上,不加錢,官兒就必定要貪。而且,有正大光明的理由貪,官風就是這麼貪壞了。加了銀子,好官就不必貪,壞官也找不到理由,官風就能保掛清正,最少,絕大多數官員會如此。”

“卿這般說,“

皇帝自然還在震驚之中,事實上,有明二百多年,還真沒有過官員提起加薪這一條的。可能是中國士大夫固有的情節,似乎讀書當官,就只有窮才光榮。至於武官……很多時候連武官自己也不把自己當正經官員的。

勳戚麼,有世田,有很高的年俸,日子過的很不壞,當然也不會有人動這種念頭了。

所以,大明這一百年來,在皇帝面前正兒八經提加薪的,張佳木當屬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

第426章 今夜如何第88章 威風殺氣第512章 封侯第539章 謀利第692章 潛藏第547章 京營第577章 大事第340章 餘百戶第597章 威風第499章 定局第538章 胡鬧第513章 喜事第541章 新旨第262章 夫妻第240章 不虛此行第145章 升座第400章 變化第五卷權傾天下第五百八十四章第261章 行樂第183章 世家第485章 東朝房第378章 示威第502章 宮保第26章 惡戰第362章 寶貝第279章 討教第148章 大義名份第164章 釡底抽薪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七章 叫陣第13章 舊識第691章 傳承第41章 意外收穫第358章 駕臨第38章 投壺第638章 武制第168章 新氣象第473章 關鍵第55章 底線第269章 基地第283章 外勤第72章 逼債第504章 寬恕第95章 夜行第83章 異常第383章 異客第655章 艱難第133章 斷手第172章 結納第108章 心有山川之險第571章 家國第363章 江湖第66章 急變第220章 縱騎第161章 人生百態第360章 邊患第349章 送信第363章 江湖第260章 受辱第396章 覓封侯第297章 翻第164章 釡底抽薪第31章 升官第596章 德王第240章 不虛此行第396章 覓封侯第410章 力士第658章 喬裝第300章 零五章焚香第63章 發財大計第113章 排擠第410章 力士第644章 黯淡第195章 贖身第609章 攤派第677章 酒話第410章 力士第111章 請示第12章 靖遠伯第70章 贈馬第368章 金山第48章 保證金制度第295章 行宮第610章 羅網第277章 索駕帖第512章 封侯第315章 狂歡第563章 意氣第239章 軍中耆舊第480章 知兵事第130章 升官第28章 巧遇第22章 亂第559章 賢妻第382章 石府外第86章 商議第684章 淒涼第342章 大宅第69章 太上皇第126章 敲鐘第557章 正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