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娓娓道來

更難得的是,來的這個中年宦官鄒義想要告訴他究竟,對方的風姿儀態不凡,和這些日子來店內吃飯的各級宦官頗有不同,怎麼看也應該是緋袍、紅袍那個層級的人物,可待自己溫和有禮,客氣異常,而且還要告訴自己究竟。

對方的交好結納之意,此刻就算是個傻子也看得明白了。

王通連忙從椅子上站起,抱拳躬身說道:

“鄒公公願意點撥在下自然是最好,王通年紀小還不到十四歲,鄒公公這麼大人的稱呼,豈不是折殺,要是鄒公公不嫌棄,叫王通就是。”

對王通的反應,鄒義內心真正震動了,自己的結納交好之意不難理解,可一個十四歲不到的孩子,能夠這麼迅速的領悟,並且做出得體的迴應,這就算普通的成人也未必做的這麼妥貼。

“直呼名字太生分了,咱家套個近乎,不若稱呼你小兄弟,你叫我聲大哥如何?”

“大哥既然如此,小弟那就不客氣了。”

雙方相視而笑,彼此的關係,最起碼錶面的關係可是親近了不少,鄒義返身坐下,喝了口水潤潤喉嚨,開始講述:

“那日小兄弟你講父母的辛苦,講孝義,別人都是給皇上講大道理,沒人說的這麼實在,皇上聽進去了......”

原來是萬曆小皇帝正在和生母慈聖皇太后李氏嘔氣,萬曆皇帝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主意,難免和人爭執。

偏偏他的身份至高無上,天家之事就是天下事,也沒人敢去勸解,太后有馮保和張居正的支持,身份同樣高崇,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可以廢立皇帝,從小聽話的萬曆皇帝突然執拗生氣,太后李氏也是傷心。

兩個人就這麼僵下去了,周圍的人都是暗暗着急,但即便馮保和張居正內廷外朝第一等的人物,也不適合在這等事上勸諫插手,可任由此事鬧下去,大明的朝綱不穩,也是了不得的大事。

小皇帝整天憋悶着也不是個事情,有人暗示張誠把皇帝帶出宮去散散心,有明一代,皇帝出宮溜達的例子不少,也沒人擔心。

正好張誠聽下面的小宦官說起那美味館的紅燒肉味道不錯,偏偏萬曆被太后和張居正教育要行節儉之法,吃的素淡,小皇帝叫苦不迭。

結果就有了在美味館那些故事,王通那實在話讓小皇帝想明白了一些東西,心情開解,回宮主動去和太后請安,陪着說了幾句閒話。

畢竟親生母子,血肉相連,一向是脾氣執拗的萬曆小皇帝突然做出這等得體孝敬的舉動,當真讓她感慨萬千,少不得要和體已的宮女太監說說“

……孩子真的長大了……

到了這般地位的人物,可不會感慨感慨就算了,少不得要派人打聽下這變化究竟爲何,陪伴皇帝的張誠自然不會有什麼隱瞞。

得知了原因之後的太后也感嘆不已,那些飽學鴻儒、內閣大佬每日裡進宮給皇上講聖賢道理,還不如一個年紀差不多的孩子喝罵管用。

而且嘉靖朝後期、隆慶朝都沒有補充閹人入宮,萬曆登基的時候,宮中的宦官沒有四十歲以下的,宮內的勞力運轉已經有了問題,後來在萬曆二年幾次大規模補充閹人入宮,這才緩過來。

可這個也帶來一個問題,伺候在皇帝身邊,放心的宦官年紀都是不小,對皇帝的影響也和朝中大佬差不多的效果。

有這麼個年紀差不多、有能力、品德端正的人陪伴,對皇帝的性格養成,還有成長那都是大有好處的。

在京師想要查一名在體制內的人實在是太容易了,而且這人又是太后想要查的,東廠、錦衣衛連番動員了起來,把王通祖宗三代查的清清楚楚,查到的消息不斷的報上來,太后對王通的印象也就越好。

太后欣賞,而且這人要和皇帝一起成長,稍微有些政治頭腦的人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想要久盛不衰,富貴長遠,那最起碼要和這個人搞好關係,最起碼的,也要把這人的底細瞭解清楚。

所以纔有那幾日貴客盈門的鬧哄哄景象,不過在萬曆朝來說,內外兩位大佬心態卻又和從前的類似情形不同。

馮保從小看着萬曆皇帝長大,現如今萬曆皇帝看到馮保過來,都要端正身姿嚴肅態度,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而張居正則是皇帝的老師,經常講課教導,萬曆有錯處,往往還要被張居正以祖宗和太后的名義處罰。

這二人對萬曆的態度,臣子對皇帝的恭敬是有的,但長輩看小輩心態恐怕更是濃重些,他們對王通並不怎麼着緊,來看的目的反倒是要看看王通適合不適合做這個伴,小皇帝能不能從中獲得什麼益處纔是最重要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小皇帝失去了興趣,那王通這個人對他們來說同樣無所謂,不過是個錦衣衛的校尉,軍兵士卒而已。

再說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脾氣性格不定,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變的快,誰也不能計較什麼不是。到時候給那小子升個百戶,也算仁至義盡,這可是尋常人八輩子也碰不到的大運氣。

鄒義說話緩慢但清晰,所說繁雜但條理分明,許多事情沒有明言可王通已經是猜到,莫名的背後居然滲出了冷汗。

今日間皇帝那種“微服私訪”的舉動被拆穿,感覺到無趣的情緒,還真有可能讓這個天大的運氣從自己的手裡飛走。

鄒義說的口渴,王通連忙給倒了杯水,手裡還拿着壺的時候,卻想到了一件事,既然大佬們都覺得無所謂,那張誠的用意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王通遲疑了下,決定還是趁這個機會問問,難得這位鄒義願意講,眼下身在高處,看的越明白,摔死的可能就小些。

他放下水壺,搓搓手,遲疑的問道:

“鄒大哥,多謝你說的這般明白,天意難測,陛下的心意臣子也不能妄加揣測,不過……”

王通欲言又止,用手指了指桌子上的“尚膳監食檔”,鄒義放下茶杯,滿臉都是讚賞的神色,雙手輕輕一拍,笑道:

“王兄弟慧眼,一下子就問到了點子上!!”

----

週末愉快,謝謝大家

第1117章 騎兵如火掠咸鏡第994章 打不打 打不打第93章 出氣立威兼生財第566章 語焉不詳驚天子第322章 無好處一席談第623章 歸程夜宿 欲睡不寧第1054章 傾國之利第636章 非心腹至親不能做第663章 朝堂激辯第1116章 臨戰微調第588章 社稷爲重第67章 贓物?宮裡的?第725章 佈置第894章 祖母親孫 親情權謀第575章 除夕抓賊說古怪第148章 要不是小爺第25章 無心插柳第294章 知機投靠 如此暴利第576章 坐看賊亂 朕心甚憂第421章 人心微亂 禁軍出行第1021章 天子之怒第263章 御書房金花銀第540章 商鞅立木 周全佈置第621章 不同往日 何人爲相第299章 天家無兄弟第1097章 彼此第70章 世情冷暖人自知第941章 寧夏鎮第674章 城內行軍法第509章 心有大義我知敵知第716章 微服聽戲 突然之事第671章 錦衣憊懶 笑顏以對第375章 急轉直下第238章 知實情方大怒第96章 誰前倨後恭第44章 非長久之計第761章 城外激昂 城內生亂第151章 來龍去脈根基漸穩第308章 猶豫第529章 宮中第753章 後發制人第712章 萬事有始 起於微末第974章 誰說蠻夷不知兵第888章 順勢而爲第959章 宣府總兵李如鬆第959章 宣府總兵李如鬆第180章 天子撒潑 首輔直言第210章 前倨後恭自取辱第909章 臣請辭官第366章 相見歡迎客勤第914章 京師好大雪第964章 難得糊塗急流勇退第499章 此去兇險 軍人本份第612章 早晨第953章 威乎 恩乎第199章 治安司有用第463章 何人所爲第327章 湯山告密 千戶借馬第75章 大翻盤第480章 誰在後 又一村第758章 聽我號令 向前衝鋒第265章 醜事不遠揚第773章 明辨 挑撥 留客第416章 御馬監虎威營第606章 入夜第112章 溫柔鄉是死地 帝王家無常理第730章 談笑威壓 封店罷官第342章 冬日海河相遇不識第486章 正常反疑火器規矩第123章 賬實相符 子懼嚴父第31章 多問多答第950章 差距是全方面的第42章 娓娓道來第597章 天子探病 心不在焉第741章 北疆動第820章 婚禮第714章 宗祿舊難 戲院開張第92章 你忍我不能忍第6章 怪僕 沉悶差事第121章 如此重禮 莫名受之第1013章 兜住第225章 何談規矩第432章 驅奴攻城 喊聲如雷第13章 規矩第306章 看得開不給活第83章 平凡無趣的日子第202章 新官上任難第304章 知進退明分寸第118章 橫豎皆十 帝在腹心第608章 夜深第611章 天明第510章 有險不守列陣攻第1110章 馬踏倭寇血如泥第476章 以利換助 將入山東第380章 說海防 萬家店第814章 少年閒談第804章 大明良心第226章 痛快第698章 名將亦** 嚴打立見功第660章 罵人隨意 罵君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