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朕的銀子這麼好拿

京城這邊,張靜一依舊還是每隔幾日要去東林軍校的。

軍校現如今,兩支教導隊被調去了封丘。

剩下的除了一支教導隊,便是一個特別行動教導隊了。

當然,在這裡也招募了許多教員,教員什麼稀奇古怪的人都有。

其中一個特殊的機構,便是研究所。

招募的都是從各地來的匠人。

甚至還有不少從澳門趕來的佛郎機人。

都是聽說這裡能發財,本着發財的心思來的。

當然,這研究所距離學校有一段距離,在新區的一處偏遠深山裡。

畢竟大家也不傻,當初的王恭廠爆炸,其實就是火藥庫爆炸,在京城裡的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因而這麼些傢伙,是人憎狗嫌,但凡這些研究所的人出現,大家都是一副你不要過來的表情。

所以,張靜一隻好換了一個招牌。

從原來的火器研究所,將招牌重新摘下,變成了人文研究院。

果然,效果很好,至少這些匠人們,不再遭受歧視了。

大明最奇葩的地方在於,他除了軍人和大夫是世襲,就連匠人也是世襲的。

可更奇葩之處就在於,這些世襲的匠人,倒是頗有創造力,他們腦洞大開,瞎琢磨出來的各種火器,竟是五花八門。

甚至可以說,後世幾乎所有的火藥武器,在明朝基本上都可以找到雛形。

更讓張靜一覺得奇葩的是,這五花八門的火器,卻往往因爲工藝不過關,粗製濫造的問題,在軍中反而沒辦法大規模的推廣。

說穿了,就是炸膛率太高,畢竟火藥是用來傷敵的,不是自爆的。

因而,張靜一得出的結論是,在大明,至少火藥這門學問而言,匠人們屬於開創性過高,但是基礎技藝問題難以解決。

解決不了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確實是工藝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大量的銀子被貪墨,偷工減料嚴重。

除此之外,還有使用火器的官軍,其實也疏於管理和儲藏,甚至沒有專門的操練,這便導致,根本無法有效的發揮效能,平日的時候根本不去熟悉火器,等到戰時再去抱佛腳,不出問題就怪了。

針對這三個問題,張靜一成立了這人文研究所。

主要是從人文入手,用軍校的資金,來解決一部分的資金的問題,而且在這裡,也確保了不會出現貪瀆的情況。

另一方面,請了一些佛郎機的匠人,就是用來解決基礎工藝問題的。

在歐洲,戰爭非常頻繁,各國林立,其實某種程度,這數百年來,整個歐洲都處在春秋戰國的時代。

因而,各國能否生存,完全取決於軍事,誰能造出更精良的武器,更大的艦船,誰就能不斷地壯大自己。

總而言之,整個歐洲已經開始慢慢地從騎士戰爭,演變成了總體戰階段,戰爭變得更加的殘酷,戰爭的後果越來越無法承受。

因此,軍工已經成了所有國家不可或缺的東西,甚至整個國家體制,都已開始向着這方面傾斜。

張靜一成立這個研究所的目的,就是讓大明不至在這場競爭中落後。

當然,針對這個時代的情況,張靜一倒也按照他的預想,設計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巡視完了軍校,張靜一便往往要回新縣的縣衙裡辦公,各坊各區的官長,都要向張靜一彙報。

不過今日,他卻還需去一趟千戶所。

千戶所裡,一封詳細到了極致的文牘送到了張靜一的面前。

這是那武長春從李永芳那兒弄來的。

武長春如今專門負責刑訊和逼供,如魚得水!

至於李永芳,到現在還活着……只是……這種活法,實在是生不如死。

自他的口裡,關於遼東的情報源源不斷地彙總起來,這給張靜一一個十分直觀的感受。

恰恰是這樣的感受,卻讓張靜一憂慮萬分。

可以說,整個大明,其實都是需要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的,因爲這個時代的食利階層,已經完全墮落。

某種意義而言,如果沒有建奴,當真來了一場起義,對這天下,未必是一場壞事。

這是張靜一來到這個時代,最深刻的看法。

不過農民起義,終究還是有侷限性,終究得有人教導,而這方面,張靜一已決心在封丘,做一次示範。

這事兒……不急。

帶着這些文牘,張靜一當即就入宮去見天啓皇帝。

天啓皇帝最近心情不錯,聽聞張靜一居然前來覲見,倒是頗爲高興,難得這傢伙主動上門來。

緊接着,來不及寒暄一番,當張靜一將這洋洋上萬言的奏報送到天啓皇帝的面前時,天啓皇帝便打起了精神,他開始細細地看奏報。

越看,卻越是觸目驚心。

“情況當真如此嗎?”天啓皇帝冷着臉,同時臉上帶着一絲吃驚。。

張靜一今兒的臉色也有些不太好看,道:“若不是如此,遼東怎麼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天啓皇帝的臉色,越發的森冷起來,道:“平日裡,不斷地催着朕押解遼餉去,朕年年爲了遼餉的事弄得焦頭爛額,可這些人……實在太可恨了。”

說着,天啓皇帝焦慮起來,他站起來,煩躁地來回走了幾步,而後皺眉道:“若是如此,那麼遼餉,還放不放?”

張靜一卻是道:“這得看陛下自己。”

天啓皇帝的憤怒,是可以想見的。

李永芳提供的大量情報,足見建奴人對整個遼東的情況瞭解得非常透徹。

整個遼東,早就爛了,而且已爛得不成了樣子。

各個軍頭,根本就無心打仗,他們拿了軍餉,首先不是派發給士兵,除了貪墨一部分,剩餘的則發給自己的親信家丁。

所謂的家丁,其實就是奴隸,大明不允許有奴籍,於是軍頭們便將驍勇的人,入戶到自己的家裡,成了‘自家人’,而這少數的家丁,本質上就是他們的私人武裝。

藉助這些私人武裝,軍頭們就有了資本,而至於最底層的軍戶,其實就是他們剝削和壓迫的對象。

一方面,他們有了這些資本,則不斷地要求朝廷給餉,另一方面,又因爲這些資本,私下與建奴人聯絡。

某種程度而言,建奴人的出現,對他們是有利的,因爲朝廷有了腹心之患,所以纔有了遼餉。

而很明顯,咱們這位正在氣憤不已的天啓皇帝,則成了冤大頭,想盡辦法的,源源不斷地將銀錢輸送到他們的手裡。

也因爲有建奴人需要攻略整個遼東,所以也一直都在想方設法的拉攏這些軍頭,不斷地提高價碼。

這些人等於是不斷地培植自己的私人武裝,兩頭都吃。

可這些遼餉,本質是關內百姓的民脂民膏,關內爲了應付遼餉,哪怕災難頻繁,卻還不得不一次次的加徵,而後送到這些人的手裡。

於是乎,軍頭們的家丁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雄厚,他們早就沒將朝廷放在眼裡,也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個大明天子了,在那遼東,可謂是如魚得水。

當然,袁崇煥也沒好到哪裡去,事實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真實的情況,可是對於這些情況,他卻是不聞不問,反而將心思都用在了爭權奪利的上頭。

真正受苦的,其實還是遼民,大量的遼民之所以投靠建奴,難道不知這些建奴人對他們動輒打罵?可好歹,跟着建奴人去搶,怎樣都還能有口飯吃。

而在遼東,尋常的遼民幾乎成了壓迫的對象,被徵用了去當兵,卻幾乎不給餉銀,家裡有一些土地的,則很快被用各種名目兼併掉。

在整個關寧一線,運氣最好的人,則是那些身體強壯的人,他們若是能有幸被將軍們看中,成爲將軍的奴隸,做了家丁,便算是光耀門楣了。

而這些將軍的家奴們,眼裡自然只有自己的主人,至於王法和朝廷爲何物,和他們又有什麼關係?

這些情況,比廠衛奏報的還要嚴重,而且更爲可怕。

天啓皇帝面沉如水,目帶寒霜,此時不由冷冷地道:“朕終於知道,那些客軍,長途跋涉到了遼東,爲何……如今都遭毒手了。朕也終於知道,爲何熊廷弼屢屢上書,請朕不可用遼民,他所言的遼民,就是這些樹大根深的遼東軍將,只可惜……朕誤信了人,竟讓熊廷弼冤死。”

張靜一也是心裡感觸萬分,此時嘆了口氣道:“陛下,那這遼餉還發不發?”

天啓皇帝心說,方纔不是朕來問你嗎,現在你倒反而問起朕來。

張靜一繼續道:“發了,就等於是將這珍貴的錢財,送給了這些軍將,軍將們又可藉助這些銀子,培植自己的私奴。可若是不給,那麼下頭的官軍,便連一丁點的餉銀都沒了,人餓了肚子,只怕又要譁變。”

天啓皇帝眼裡掠過了殺機:“朕的銀子,有這麼好要的嗎?這大明的天,還沒有變呢!”

說着,天啓皇帝冷笑連連地道:“軍民百姓,不知有朕,卻還想要朕的錢,朕的銀子,是大風吹來的?”

第七十八章:兵敗如山第七百七十四章:百年大計第三百四十九章:請皇兄盡誅亂臣第二十一章:忠勇雙全第四百零一章:午門大爆炸第三百八十章:罪臣伏法第四百七十章:帝心難測第二百四十二章:入宮第五百六十一章:李家團滅第十四章:家裡有地第四百二十七章:天崩地裂第七百零八章:神人第二百八十二章:人心所向第十八章:上達天聽第十一章:大漢將軍第九十六章:覲見第二百九十六章:衆望所歸第一百三十三章:拔劍四顧心茫然第六百四十三章:斬盡殺絕也無可厚非第三百六十二章:絕殺第四百六十二章:入瀋陽宮第九十七章:發達了第一百九十章:萬歲第二百一十六章:打得你片甲不留第二百七十四章:大獲全勝第三十九章:購地第二百七十三章:格殺勿論第五百四十六章:大喜第七百七十八章:如獲至寶第五百九十八章:什麼叫真正的天兵第五百六十二章:剷除乾淨第五百九十一章:一個不留第三百二十七章:個個該殺第四百二十章:別具一格的賞賜第七百五十四章:秋後算賬第四百六十三章:我有神兵利器第一百四十三章:真相大白第六百二十二章:與皇帝共治第一百八十九章:入城第七百三十二章:斬盡殺絕第二百六十七章:天塌下來了第三百八十七章:一網打盡第二百三十七章:歐洲來的消息第七十章:我盧象升可以做到第七百六十七章:大捷第二百四十三章:大賺第四十五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第七百三十四章:神機妙策第六百三十章:生機勃勃的大明王朝第二百二十七章:誅其滿門第二百二十四章:大功一件第一百四十二章:陛下 大喜第六百二十一章:剪除乾淨第三百零二章:皇太極開口了第四百二十八章:捉拿奸商第六百一十八章:我即王法第三百二十九章:世外桃源第三百一十七章:大白天下第三百零一章:御審第四百一十六章:太子殿下在此第四百七十二章:國喪第一百三十五章:高產似母豬第四百零六章:重大突破第四百七十章:帝心難測第五百三十章:大開殺戒第三百八十二章:護駕有大功第三百八十八章:滅門第六百四十六章:一個個都得死第四百五十章:誰贊成 誰反對第三百三十九章:肉食者鄙第三百零二章:皇太極開口了第七百七十五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六百四十章:完蛋了第七百六十四章:聖賢第二百五十九章:喜上加喜第四百八十一章:攔我者死第三百零三章:碾碎皇太極第四十二章:明察秋毫第七百四十章:不好了 不好了第四百五十一章:宜將剩勇追窮寇第四百五十章:威風凜凜遼國公第四百四十七章:吾皇萬歲第三百五十章:秋後算賬第五百五十章:國運興隆第八十三章:謀國之臣第七百三十七章:屠戮第五百四十八章:萬全之策第四十三章:皇帝出巡第十三章:日月可鑑第七百三十四章:神機妙策第七百七十一章:黨同伐異第二百零三章:真相第五百九十一章:一個不留第七百三十七章:屠戮第四百六十四章:獻禮第六十八章:盧象升第四百九十五章:紫禁城風雲第四百零四章:誰是亂黨第六百章:炮聲隆隆第六百零一章:毀天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