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羣衆路線是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保證

羣衆路線是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保證

李丁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它自始至終將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作爲其內在的根本政治宗旨。羣衆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黨的羣衆路線的根本,卻需要以羣衆路線爲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只有始終堅持和切實貫徹羣衆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才能落到實處。中國共產黨通過貫徹羣衆路線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根本宗旨,體現了黨的政治性質和立場、政治追求和情操、政治意志和信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爲充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而創設的根本國家制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民爲本的意志堅定性、理念科學性和措施有效性。羣衆路線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都是中國共產黨踐行政治承諾、履行使命職責、實現發展和維護人民利益的根本條件。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羣衆路線共守相同的價值追求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建立在人民民主專政基礎上的根本國家制度,是保障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根本條件和重要組織形式;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標誌。

黨的羣衆路線體現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立場和根本宗旨,是黨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情爲民所繫從而實現、發展和維護人民利益的思想政治保證。無論是制度保證還是思想政治路線保證,人民主權、人民利益和以民爲本,既是羣衆路線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治靈魂和根本追求。

(一)人民主權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靈魂

在西方,民主權是指國家或政府的最高權力根源於並最終屬於人民。人民對國家擁有的最高權力,成爲國家掌握權力、政府使用權力的社會基礎。人民主權建立在自然狀態說、天賦人權論以及社會契約論等理論原則之上。人民主權內在地包含民有、民治、民享的有機統一。在古代中國,“敬天保民”、“民爲神主”、“君爲民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構成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基本精神。“民本”自遠古“天本”到殷商“神本”演進發展而來的歷程,體現了中華民族敬民的探索精神。近代,譚嗣同將其發展到“君民同體”、“君源於民”、“民決定君”的高度和境界。他指出:“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於是共舉一民爲君。……夫曰共舉之,則因有民而後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夫曰共舉之,則且必可共廢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繼而響亮地提出“三民主義”的革命主張,認爲它是“我們革命的時候所萬不可少的”。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先生,在其《平民主義》中也說:“純正的‘平民主義’,就是把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一切特權階級,完全打破;使人民全體,都是爲社會國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須用政治機關以統治人身,政治機關只是爲全體人民屬於全體人民而由全體人民執行的事務管理的工具。”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權是老百姓賦予的”,而黨則不過是人民實現自己利益和自己解放自己的工具。把權力交給人民,不僅是我們黨近百年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也是我們正確領導人民救國、建國、興國的“唯一的路”。

人民主權實際上是指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真正主人,對國家和社會真正擁有最終表決權和決定權的不是除人民以外的其他一切社會力量,而恰恰是人民本身。中國共產黨通過憲法這一國家根本大法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對人民主權的確認和保障,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科學精神和公正品質。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還首先通過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以此堅定和有效地維護人民主權的根本利益。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最徹底和最真實的民權信念和意志。

以人民民主專政爲基石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據我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國家實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羣衆集體所有制,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按照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和軍隊選舉產生;省、直轄市、自治區、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下一級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

這種民主選舉的制度設計,確保了國家權力在各方面都能始終掌握在人民手中,最充分地體現和實現了“人民主權”的政權理念和國家意志,也忠實地執行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本政治價值觀。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無疑最能適合我國國情,並使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實現了形式和內容、現象和本質的完美統一。根據我國憲法精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於保證我國國家權力體現人民意志,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充分實現;有利於既實現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又能發揮地方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堅強的統一整體,從而促進了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權力的統一;同時,還有利於全國各族人民平等地享受憲法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從而最大程度和最持久地鞏固並發展各民族團結互助與共同繁榮的平等關係。

(二)一切爲了人民是羣衆路線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的羣衆路線中,“一切爲了羣衆”是根本價值觀,全黨在任何條件下的問題根源和癥結,歸根結底在於是否真正地堅持“一切爲了羣衆”價值觀問題。

一方面,“一切爲了羣衆”是我黨的根本價值觀,具有深刻的內在必然性。首先,我黨所尊崇的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及真理精神,內在的規定着“一切爲了羣衆”必須成爲黨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其次,我黨作爲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性質,不允許黨絲毫偏離於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正確軌道;它必須將最徹底地爲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始終作爲自己的第一要務和首要職責。最後,我黨對於政治先進性的崇尚及追求,需要通過貫徹落實“一切爲了羣衆”而不斷實現。我黨羣衆路線中的“一切爲了羣衆”,深刻地詮釋着黨的思想路線的真理性內涵,鮮明地表達着黨的政治路線的價值追求,自然也就最深刻和最清晰地體現了我黨最優秀的政治品德。我們黨由於內在地被賦予最優秀的政治品德,因而它是世界上最能徹

底地堅持一切爲了人民一切爲着人民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奉獻型政黨。同時,我們黨還是爲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利益而正確地將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價值觀同一切依靠羣衆相結合相統一的科學性政黨。這是黨實踐和實現其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價值宗旨的基礎和條件。

另一方面,“一切爲了羣衆”,成爲我黨的根本價值觀,具有充分的自我保障。首先爲“一切依靠羣衆”的根本方法和“從羣衆中來”以及“到羣衆中去”的具體方法所保障。其次爲黨的章程和綱領以及嚴格的組織紀律所保障。最後爲我黨在九十多年實踐中形成和發展鞏固起來的優良傳統所保障。“一切爲了羣衆”是我黨九十多年來一以貫之的自覺實踐,成爲我黨的傳家寶和法寶。一方面,我黨一貫堅持力行羣衆路線的傳統,全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通過長期自覺的奉獻和犧牲,形成了我黨密切聯繫羣衆正確指導羣衆無私幫助羣衆的良好傳統。另一方面,我黨還十分重視以黨內整風促進全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尤其重視在新形勢新條件下不斷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始終將黨的作風建設作爲改善黨和加強黨的領導的重要抓手。可以說,從建國前夕黨內“兩個務必”警示教育至今,我們黨已經形成了以整黨整風促進全黨踐行“一切爲了羣衆”宗旨的優良風尚。在這方面,毛澤東、鄧小平等黨的領袖,以其諄諄教誨和實際行動爲全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成爲激勵和指引當代共產黨人繼續實踐“一切爲了羣衆”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動力和普照之光。

“一切爲了羣衆”成爲我黨的核心價值追求,歷史唯物主義真理是其堅實的科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獨特的政治性質和品質,是其深刻的信仰基礎和道德基礎。爲着最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不斷探索黨的政治、國家政權以及社會制度相結合從而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權益的途徑、方法與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爲我黨長期實踐經驗不斷髮展的重要成果,通過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強有力保障最終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體,從而既在實質內容上也在組織形式上最徹底地實現了新中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歸於人民、決於人民的政黨價值觀和國家價值觀。可以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體和政體條件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羣衆路線的政黨政治,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並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與統一。

二、羣衆路線是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價值的根本保證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說到底不過是人民實現並享受當家作主權益的形式、途徑以及方法,因此工具價值是其內在的根本特性。但必須清楚,一方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作爲革命黨的探索和作爲執政黨的創造的制度成果,它是對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形式理論與實踐的豐富和發展

;另一方面這項制度必須始終是在黨的領導和推動下以及在黨的各項政治實踐中,得以現實地存在和發展並實際地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的。因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實現,沒有黨的領導、黨的堅持、黨的推動尤其是黨的實踐,是萬萬不可能的。對此,黨的羣衆路線具有至爲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障和保證人民掌權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家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屬於國家政體範疇,是人民民主獲得實現的組織保障和保證。理論上,人民民主專政體現國家政權的“民權”和“民本”屬性,表明國家不僅是人民的,而且必須由人民當家作主。根據所有權法則,一切各方面的國家權利歸根結底屬於人民,所有國家機關的一切工作必須始終服從於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理所當然是衡量與評價黨和政府工作成敗得失和是否稱職的根本標準。實踐中,人民行使國家所有者權利需要各方面有切實的保障和保證。這是因爲,人民民主專政僅是一個具有集合性質的政治概念,在這個概念中,人民始終具有抽象性而少具象性,具有一般性而少具體性,具有應然性而少實在性,具有理想性而少現實性。更何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特殊條件下,人民的概念會有不同的內涵和不同的成分。現實生活中,人民始終以不同的“羣體”形式散居於各方面的社會生活之中,在人民的“個體”和“羣體”之間,不僅特殊利益訴求千差萬別,就是按照公平正義原則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利能力也都各有不同。儘管人民羣衆各方面的文明素質和權利能力會隨着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而不斷提高,但人民既不能抽象地“集體”管理國家和社會,也不能人人隨心所欲地各行其是。爲着使國家的權力始終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須要在執政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這裡的“途徑”和“形式”,從權利實現的角度上講,顯然就是由人民選出自己的忠實代表,將人民普遍的意志和各方面的權利訴求,轉化爲國家的法律和制度與方針及政策;同時,由人民選出的各方面代表時時處處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對國家運行的各個環節進行最嚴格的監督、最公正的評價和最有效的促進。從而最切實地保證國家權力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現實中始終屬於人民。這就適應了形式爲內容服務、具體性成就普遍性、政體實現國體的客觀要求。

總之,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對於國體具有工具價值,從而體現並貫徹實現國體。這是黨對於國家的制度設計滿足形式與內容相協調和完美統一內在要求的重要體現。

作爲制度範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最符合實際的正確途徑,促進了人民當家作主最切實地成爲現實。現當代中國國體和政體的完全統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條件下的國家民主制度內容和形式和諧一致的本質特徵。

同時,也成爲詮釋民主作爲一種“國家形式”和“國家形態”的本質內涵。

更具有本質意義的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集中和有效地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價值和人民意志。

(二)羣衆路線是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性條件

在中國,不僅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而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民權實現形式,都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探索中的創舉和創造。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同時體現和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權觀和民本觀,是黨的羣衆路線尤其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立場,在實踐中的延伸和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可見,黨是成就現當代中國的關鍵,黨實踐羣衆路線是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中之根、本中之本。

首先,羣衆路線指示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方向。“一切爲了人民”,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情爲民所繫,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物質文化等方面的各種利益不斷增長的現實需求,是作爲革命黨和執政黨始終如一的目

標和方向。隨着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羣衆的各方面利益,黨必須始終保持並不斷加強各方面先進性,在與時俱進中將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落到實處。對黨而言,人民是天,人民的利益是頭頂上的星空,人民的福祉和命運是心靈中的律令。全部共產黨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只要眼中心中行動中裝着人民和人民的利益,每一個黨員也就真正有了趨附。因此,對黨而言,真正的旗幟和方向是人民和人民的利益。黨只有堅持正確的民權觀、科學的民本觀和務實的民生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纔不會成爲制度擺設和流於形式,纔不會成爲既得利益集團和個別別有用心之人獲取私利和滿足私慾的工具。其次,羣衆路線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供着精神動力。人民是天,是衣食父母,黨和人民之間的血肉親情,是全體共產黨員爲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精神動力。我們黨始終注意培養和不斷鞏固同人民羣衆之間的深厚感情,是黨九十三年來長期探索奮鬥、奉獻犧牲的力量源泉。一切真正的共產黨員,絕不可能心裡沒有人民、眼中沒有羣衆,絕不可能只有利己主義的不良動機和狹隘追求,絕不可能一味貪圖享樂和高高在上,絕不可能違法亂紀鋌而走險和自絕於人民。黨和黨的每一個黨員特別是擔任各級人民代表以及在人大任職的黨員領導幹部,只要願意並捨得爲人民和人民利益而奮鬥,那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定能夠實際地成爲人民羣衆具體和現實地享受當家作主權益的切實保障。再次,羣衆路線是落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效實施和貫徹落實,人民羣衆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和維護自身權益,關鍵在黨,核心在各級領導幹部,基礎在廣大黨員,重心在黨的羣衆路線實踐。須知,政治路線確立之後,幹部就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推行和落實,沒有各級領導幹部雷厲風行和廣大黨員起先鋒模範作用的執行,人民利益只能成爲掛在領導幹部嘴角的口號,甚至成爲既得利益集團和個別黨員幹部徇私舞弊的遮羞布和工具。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黨執行羣衆路線,堅持“一切依靠羣衆”的工作路線,必定能夠發揮人民羣衆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和加強他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實際能力。再一方面,黨始終堅持人民代表“從羣衆中來”和“到羣衆中去”,人民代表才能成爲真正忠實於人民意志、全身心投身於實現人民利益的人民自己的人。唯如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能成爲名副其實地體現人民意志和如願以償地實現人民利益的民權武器。

詹姆斯·布賴斯曾講:“道德科學、社會科學或政治科學之本質特徵是它的方法。”

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門現當代中國的“政治學”,其各自的本質特徵自然在於它們各自的“方法”,即:前者以後者爲方法及形式,後者以全黨貫徹羣衆路線爲前提與基礎。

三、貫徹羣衆路線落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長期的重大課題

羣衆路線是黨的優良作風,也是黨的傳家寶。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心繫人民,團結並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爲着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主權權益進行了長期鬥爭和探索。三次革命戰爭時期,我黨創造性地實施了根據地政權建設,運用黨的權威和革命領導能力組織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長期探索通過制度創新,不斷推動人民依照憲法、法律以及各項制度實行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以來,全黨堅持實踐羣衆路線,在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和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不可否認:因爲勝利和不斷取得成就以及黨執政環境條件的不斷改善,“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特別是在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中滋長的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消極腐敗等嚴重脫離羣衆的現象,現實中在日益嚴重地生長着。這使我們黨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地面臨着“四種考驗”和“四種危險”的嚴峻挑戰,以至於使我們黨又一次陷入聲譽受到玷污、形象受到損害、地位受到質疑的嚴重境地。在當前歷史條件下,全黨只有進行一次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徹底的“洗澡”、“治病”、“糾錯”行動,纔有希望在廣大黨員特別是各級主要領導幹部中間,最牢固最堅定最自覺地樹立起正確的民權觀、科學的民本觀、務實的民生觀和理性的政績觀,纔有希望不斷增強與時代相協調、與人民羣衆日益增強的權利觀相適應的羣衆路線修養,從而纔有希望正確地實行、務實地推進、高效地實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纔有希望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真正言行一致和不折不扣地實現百分之百的人民當家作主。

歷史和現實表明,黨的先進性本質上就是黨堅持和實踐羣衆路線的自覺性、堅定性、徹底性、切實性以及實效性。可以說,在任何條件下,全黨的羣衆路線修養和工作實效,是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敗得失的關鍵。黨的歷史上特別是當前條件下,由於黨的各級有關領導幹部犯有嚴重錯誤,因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一定程度和某種意義上形同虛設,並沒有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國家一切權力歸於人民的核心價值追求,究其根由莫不出在羣衆觀淡薄、羣衆路線修養薄弱、羣衆工作不到家不到位不到點問題的嚴重性上。理論和實踐表明,黨的先進性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和一勞永逸的事情,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和其它任何社會現象和事物一樣,黨也存在一個長期隨時面臨內部危機和外部風險的現實問題。這種現實和趨勢,客觀地規定着全黨加強羣衆路線修養和以貫徹實踐羣衆路線爲動力和條件,不斷促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全面實現,始終是一個嚴肅的永久性課題。

總結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都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以及實踐創新和創造,黨的這些偉大創新和創造,是實現國家權力歸於人民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條件;第二,中國共產黨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從而最真實最切實地實現和維護並不斷髮展人民利益,政治根基和精神動力在黨的羣衆路線思想和實踐;第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羣衆路線共有民權、民本、民生價值觀,前者的實現需以後者最徹底的貫徹爲前提和條件;第四,在中國,共產黨是“先鋒隊”、“領導核心”、“主心骨”和“力量中堅”,沒有全黨最堅決最自覺最徹底最頑強地貫徹實踐黨的羣衆路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只能被淪爲少數不法分子和貪官污吏營利的工具;第五,60年實踐深刻闡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黨在國家政權組織中貫徹羣衆路線、充分發揚民主的最好實現形式。因此,對於國家權力歸於人民和由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專政是基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全黨實踐貫徹羣衆路線是核心和關鍵。唯有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首先最問心無愧地堅決貫徹實踐黨的羣衆路線,人民羣衆各方面的利益纔有希望充分實現。

(本章完)

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地方人大工作的核心點、着力點、拓展點和支撐點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憲法機構發展和變遷的60年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黨的歷史與民主法治建設的足跡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憲法機構發展和變遷的60年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黨內協商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統一關係研究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完善憲法監督制度始自保障公民知情權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羣衆路線是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保證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制度在西城區的實踐發展與經驗啓示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憲法機構發展和變遷的60年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首都的實踐創新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地方人代會會議籌備工作制度研究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完善憲法監督制度始自保障公民知情權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憲法機構發展和變遷的60年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從羣衆路線到人大制度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完善憲法監督制度始自保障公民知情權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完善憲法監督制度始自保障公民知情權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黨內協商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統一關係研究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地方人大工作的核心點、着力點、拓展點和支撐點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新時期領導幹部如何強化民主和法治思維的教育培訓?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地方人大開展全口徑預決算監督治理的實踐與思考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憲法機構發展和變遷的60年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是實現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地方人大工作的核心點、着力點、拓展點和支撐點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完善憲法監督制度始自保障公民知情權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推進區縣人大工作實踐創新的現實路徑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黨的歷史與民主法治建設的足跡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理論的主要內容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地方人代會會議籌備工作制度研究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是實現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地方人大工作的核心點、着力點、拓展點和支撐點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新中國選舉制度建設的實踐和經驗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地方人大工作的核心點、着力點、拓展點和支撐點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理論的主要內容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首都的實踐創新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推進區縣人大工作實踐創新的現實路徑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從羣衆路線到人大制度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以教育實踐和憲法法律共同促進羣衆路線的落實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是實現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是實現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地方人大開展全口徑預決算監督治理的實踐與思考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人大代表履職的北京立法探索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黨內協商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統一關係研究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發揮地方人大作用推進人大制度與時俱進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以教育實踐和憲法法律共同促進羣衆路線的落實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從羣衆路線到人大制度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人大代表履職的北京立法探索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發揮地方立法引領作用破解地方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充分發揮人大在領導幹部問責制度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是實現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地方人大開展全口徑預決算監督治理的實踐與思考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新時期領導幹部如何強化民主和法治思維的教育培訓?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黨內協商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統一關係研究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理論的主要內容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地方人大開展全口徑預決算監督治理的實踐與思考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充分發揮人大在領導幹部問責制度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黨內協商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統一關係研究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黨內協商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統一關係研究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制度在西城區的實踐發展與經驗啓示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人大監督與時俱進的正向選擇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新時期領導幹部如何強化民主和法治思維的教育培訓?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新中國選舉制度建設的實踐和經驗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理論的主要內容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新中國選舉制度建設的實踐和經驗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從羣衆路線到人大制度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黨內協商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統一關係研究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是實現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以教育實踐和憲法法律共同促進羣衆路線的落實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憲法機構發展和變遷的60年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人大代表履職的北京立法探索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人大代表履職的北京立法探索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以教育實踐和憲法法律共同促進羣衆路線的落實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制度在西城區的實踐發展與經驗啓示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發揮地方人大作用推進人大制度與時俱進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以教育實踐和憲法法律共同促進羣衆路線的落實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以教育實踐和憲法法律共同促進羣衆路線的落實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人大代表履職的北京立法探索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完善憲法監督制度始自保障公民知情權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憲法機構發展和變遷的60年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制度在西城區的實踐發展與經驗啓示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人大監督與時俱進的正向選擇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制度在西城區的實踐發展與經驗啓示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地方人大工作的核心點、着力點、拓展點和支撐點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黨的歷史與民主法治建設的足跡專題三 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_新時期領導幹部如何強化民主和法治思維的教育培訓?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發揮地方立法引領作用破解地方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專題一 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_地方人代會會議籌備工作制度研究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發揮地方立法引領作用破解地方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專題二 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_憲法機構發展和變遷的60年專題四 大代表選舉與人大工作_人大是實現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