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五年正月二十三日,是蕭湘華的添妝禮之日。
這一日,與蕭家有親的人家都或送來禮物,或親自到場給蕭湘華添妝。
林婉婉給蕭湘華準備的添妝禮是銅座琉璃鏡,仍是今日的禮物裡面最奪人眼球的。
不過因爲之前在雙胞胎姐妹蕭淑蓮和蕭麗薇的添妝禮上,已經出現過琉璃鏡,這一次再出現,大家已經沒有像第一次見到那般震驚了,但還是咋舌不已。
都知道蕭家這位外孫女,有一位遊俠兒師兄給了她許多稀奇古怪的舶來品,富可敵國,這出手是真大方啊。
大舅母袁氏在兩位庶女的添妝禮上見到琉璃鏡時就暗暗想過,庶女都有的東西,她的嫡女自然更會有。
今日見林婉婉果然又取了一面琉璃鏡給蕭湘華添妝,袁氏自然春風滿面。
雖然林婉婉沒有因爲蕭湘華是嫡女而備更厚的禮,讓袁氏有那麼一絲絲的不舒服。
但到底琉璃鏡太稀罕了,很快就衝散了她的那絲不舒服。
今日蕭湘華的屋子裡特別熱鬧,來來往往的親戚,既送添妝禮,又說吉祥話。
只這場喜事的主角一直坐在垂牀上,非常沉默,態度不積極,人家來送禮了也只是一板一眼地按規矩行禮道謝。
雖然不熱情,但不能說她失禮,該有的禮儀蕭湘華一點都沒缺,只是神色冷淡罷了。
旁人哪怕不喜,也說不出什麼來,只會說她有榮辱不驚的大家氣派。
就是那種彬彬有禮地拒人以千里之外,挑不出錯,又親近不起來。
袁氏在屋子裡幫着應酬,不時跟往來的賓客抱怨一句:“到底還是小孩子呢,一到這種時候就不會說話。”
來人便會附和一句:“年紀小臉皮薄,等嫁做人婦就會不一樣了。”
南蘭陵蕭氏和琅琊王氏的親事,肯定是一樁美談,哪怕雙方都只是旁支,別人也願意給一些體面的。
因此今日來給蕭湘華添妝的親友特別多,連平日裡不走動的許多遠親都送來了禮。
林婉婉也是在這一天第一次見到蕭母的另一位女兒,也即林婉婉的大姨蕭氏,閨名玉寧。
這位大姨嫁到了臨海縣龐家,雖然龐家不是世家,但屬於新貴。
蕭氏大伯官運亨通,算是寒門貴子,目前在長安當差。
有龐大伯頂門立戶,龐家在當地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家。
這一次蕭氏之所以會來錢塘縣,給蕭湘華添妝只是順便的事,他們一家子要從杭州大運河乘船去長安投奔龐家大伯纔是目的。
蕭氏自出嫁後,二十多年來,回孃家不足五次。山長路遠是一方面,出嫁女不能隨意回孃家又是一方面。
蕭氏的郎君龐遺風是個地主閒人,靠家裡的佃租和鋪子收入維持上流社會的生活。讀過書,但未能考中功名。
他們的嫡長子龐寶晏完美繼承了父親的“讀書能力”,想靠自己讀書科舉入仕是很難了,靠舉薦和祖蔭更沒有戲,於是就把腦筋動在了別的地方。
前幾年天下初定之時,大唐因爭天下所需甚大,財稅枯竭,難以爲繼。
爲了解決朝廷官員的俸祿和衙門的辦公經費等問題,唐高祖李淵就設計了一套方案來解決這個難題——由政府放貸和出租,即公廨錢和公廨田。
置公廨本錢,爲諸司辦公費用。
然而放貸和出租,也不是誰都能做得起來的。
放高利貸這件事,沒經濟頭腦的人碰這一塊兒,有可能虧得血本無歸。
而經營土地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爲土地不可能是旱澇保收。
土地的出租和收租,糧食的買賣等等,那都不是簡簡單單的事情,一個不對,就會影響官員收入。
那咋辦呢?
於是皇帝就又冒出了一個奇思妙想,設置了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捉錢令史”,專門來管理公廨錢事宜。
捉錢令史KPI指標有且只有一個:放高利貸。
朝廷的三省六部都設有“捉錢令史”,每個衙門9人,每人掌管五萬錢,通過市場放貸給老百姓,每個月繳納利息給朝廷。
這就爲某些不能靠祖蔭,也不能靠才學當公務員,但是家裡又有那麼一些資產的人,提供了一個入仕的機會。
其實就是變相的在賣官,而且還是合法的。
爲了防止虧掉本金,李世民還規定了必須實現盈利。
李世民研究了一下大唐的金融市場,一拍腦袋,認定高利貸這件事兒每年獲得百分之百的回報是可能的。
所以每個捉錢令每個月都要給朝廷納利四千,一歲凡輸五萬。
每個月完不成kpi的就挨懲罰,沒什麼好說的,而完成kpi的就給予獎勵。
如果連續十二個月都完成了kpi,那就可以去吏部排隊,等着分官做了。
有官可以當,這是多大的誘惑啊!相當於一年五萬塊買個官身,還不用純支出,高利貸放的好還能賺一筆,有錢無權的人自然爭先恐後。
朝廷的高利貸業務,也就在這羣人的帶領下做得如火如荼、風生水起。
朝廷文武百官的俸料錢和衙門的行政開支,就用這些錢。
當然了,畢竟不是正規的途徑進入仕途的,授的不會是什麼好位置的官,就是個芝麻小官,而且也有上限,升職加薪的空間很有限。
但對於考試不行,又沒有人舉薦自己的富人來說,這已經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
朝廷和有錢人這一波就屬於各取所需。
爲了兒子龐寶宴有個好前程,龐遺風攜妻蕭氏玉寧帶着家小去長安投奔龐大伯,打算競爭一個“捉錢令吏”的職位,換個官身。
雖然“捉錢令吏”這個名頭不好聽,而且發展上限也是被定死的,沒有什麼向上爬的空間。
但對於野心並沒有太大的龐家人來說,這就是個好前程了。
唐朝初期,這項公廨錢的制度只在京師範圍內實行。
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衆人也不敢太過分的。
而且李世民、李治、武則天等皇帝也強勢,壓得住底下的官員。
所以這項制度的危害還不是太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皇帝缺錢的窘境。
但到了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每況愈下,這個高利貸業務就漸漸推廣到了全國。
李世民當初規定的百分百的利息變成了百分之二百、三百,甚至一千,成爲了老百姓傾家蕩產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