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和光同塵

第558章 和光同塵

“砰!”

“砰!”

四月初,當鐵錘敲打鐵軌的聲音在南京南邊的太平府境內持續不斷作響,從天空俯瞰,數以千計的百姓正赤膊上身賣力幹活。

他們臉上笑臉洋溢,有的在將碎石挑到前方鋪設,有的則是固定鐵軌,鋪設枕木。

他們在幹活期間說說笑笑,似乎每個人都有着可以期盼的未來。

“這地方怎麼會有那麼多老人?”

揹負雙手,于謙眉頭緊皺的看着眼前的工地,十分不滿。

面對他的詢問,負責此處工地的主事當即作揖道:“回經歷大人,這是朝廷的旨意,年五十五以下,十六以上的百姓若要前來應募,地方皆準。”

“荒唐……”聽到這話,于謙直言不諱的打斷,同時搖了搖頭。

對於他的話,旁邊的主事不敢迴應一句,反倒是站在主事旁邊的一名縣官對於謙作揖道:

“於經歷,朝廷這麼做也是爲了百姓好。”

“此間工價遠高於商賈募工工價,雖說四十五以上便可稱老邁,但正因如此,那些商賈纔不會僱傭這些人。”

“這些人沒了人僱傭,家中又無足夠的田地,若是朝廷不調整政策接納他們,他們又該從何處尋覓生活來源?”

這名官員的話讓于謙轉醒側目:“你叫什麼名字?”

“下官太平府推官李賢……”青年官員畢恭畢敬作揖回禮,于謙見狀頷首:

“這你這話說的在理,是我着相了。”

于謙能糾正自己的思維,這讓李賢感到詫異,但卻並不覺得於謙先前的話有問題。

在大明朝僱傭五十歲以上的人勞作,相當於在後世僱傭七十歲以上的人勞作一樣。

哪怕是出自好心,但社會輿論卻並不一定會偏向好心人。

對於朝廷的僱工政策,李賢一直都覺得是一大善政,但許多年紀大的官員卻並不覺得,尤其以此前的江南官場官員爲最。

江南是最晚接受新政改革的幾個地方之一,故此類似李賢這種已經在河南接受新政新學的時候,江南的學子依舊還在學着傳統的四書五經與算術。

朱高煦不斷清洗官場,爲的就是讓新思維佔據主流。

只有新思維,才能應對接下來的新事物。

“此間工地,每日五十文的工價是如何結算的?”

于謙見過了太多吃回扣的貪官污吏,故此詢問這個讓他眼前一亮的官員。

“由下官調撥給主事,主事調撥給監工,監工發給工人。”

李賢畢恭畢敬回答,于謙卻皺眉道:“不怕中途有人盤剝?”

于謙會這麼問,是因爲大明朝許多工地此前就是這麼結算工錢,但盤剝之人卻數不勝數。

以至於到了現在,大部分官營工地的每日結算,都是以排長隊,縣官監督,主事與監工發放爲主,雖然每日僅發工錢便需要耗費半個時辰的時間,但有縣官監督下,倒也不容易發生盤剝事情了。

然而對於他的質問,李賢卻作揖道:“所謂盤剝,與縣官是否監督關係不大,主要在於選人用人。”

“倘若選的都是老實本分之人,那工錢該是多少便是多少,一分不少的都會落到工人手中。”

“倘若選的都是見利忘義之人,那即便有縣官監督,該有的盤剝依舊會有。”

李賢這話倒是別有一番深意,于謙聞言頷首:“看來你對你所選之人格外自信。”

“確實乃下官精挑細選,又如何不信呢?”李賢作揖迴應。

見狀,于謙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在工地範圍內走了走。

期間他也見到了一些健婦在勞作,這種場景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能見到的。

不過對此,于謙並沒有再提出質疑,因爲健婦也需要賺錢養家。

幾番巡視後,他記下了李賢的名字,隨後便騎馬向太平府其它工場趕去了。

在他調查江南民心的時候,大明朝的西進運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

四月初六,朱棣在朱高煦的監督中帶着夏原吉、朱祁鉞前往了哈密。

與此同時,一輛輛火車也隨着開春後的氣候轉暖將一車車物資送往西北的哈密。

甘州與肅州不知何時,突然集結了上萬騎兵和數萬從關中前來務工的民夫。

民夫們穿着鴛鴦戰襖,外套一件胸甲,便完成了從民夫到輔兵的轉變。

“好男兒!好男兒!好男兒……報國在今朝!”

肅州城外,一隊隊輔兵正在進行體能訓練。

他們之所以這樣刻苦,不僅僅是爲了每日五十文的工價,更多是爲了朝廷承諾他們的工作。

“都給老子跑整齊點,凡是通過選拔成爲輔兵之人,日後可任兵馬員、衙役!”

“不用老子說,你們也知道這代表什麼。”

“想要過上好日子,就給我專心訓練!”

馬背上,一名年輕將領暴躁罵着這羣兩個月前還只是普通百姓的輔兵們。

輔兵的隊伍拉的老長,近四萬輔兵的隊伍幾乎將肅州城都快包圍起來了。

站在城頭上,六十三歲的朱能捋捋自己的短鬚,笑談道:“這徐韜雖然名字有文韜,但脾氣倒是和長春侯(徐晟)如出一轍。”

“確實。”五十四歲的陳懋爽朗一笑,畢竟徐晟與陳昶在武英殿廣場和文官們動手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對於徐韜對輔兵訓練如此嚴苛,他們倒也不覺得奇怪,反倒是樂見其成。

“這四萬輔兵,陛下估計是準備在拿下西域後準備他們駐紮當地。”

“至於剩下的十一萬輔兵,大概率是在戰後遣返回原籍,亦或者詢問是否就地安置。”

朱能眼光毒辣,他很清楚如果只是招募輔兵,那完全不用刻意挑出四萬青壯來高強度訓練,並承諾會在戰後給他們衙役、兵馬員等差事。

兵馬員和衙役的俸祿是每年十五貫,如果是偏遠地區,那還有大約三貫的補貼,加起來也就是十八貫。

儘管爲朝廷做工,一年也能賺十八貫,可問題在於,工地並非處處都有,而衙役和兵馬員這些差事卻可以長長久久。

以大明朝的規矩,最少可以做到五十歲纔會被罷免,而正常一家五口的消費,一年也不過就是十二三貫罷了。

如果能好好工作二三十年,那積攢一二百貫,購置二三十畝田地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對於沒有遠大抱負的一些平頭百姓來說,衙門永遠是最穩定的差事。

“四萬人,這最少又是八十萬貫的支出,也不知道西域能不能產出八十萬貫的賦稅……”

朱能唏噓幾聲,陳懋也眺望起了肅州城外的景色。

“我記得三十年前,這肅州城不過才幾千人家,而今光是城內便已經有近七萬人了,這發展的速度還真是快啊……”

陳懋感嘆着看向城內,城內街道由石磚壘砌,房屋由混凝土與石磚修建而成,街道整潔乾淨,甚至在人行道上有用於綠化的樹木。

百姓人頭攢動的穿梭街道上,因爲數萬輔兵的到來,當地的經濟發展迅猛,商販根本不愁有東西販賣。

這樣的景象,放在洪武年間,那是連關中都難以見到的,必須得前往江南、湖廣一帶才能看到。

而今,這樣的場景已經遍地都是,大明一千九百餘縣,超過八成縣城發展都不比肅州差。

剩下那兩成,要麼就是海外,要麼就是西南剛剛改土歸流結束。

相比較陳懋看城內,朱能則是主要看城外。

祁連山流下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肅修建的一條條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進入地下坎兒井,然後一直流向灌溉區的一座座水井。

由於太學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壓井機,故此現在即便沒有抽水機,也能用人力來手壓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這種手壓井機比後世一些獨門獨院壓井水的手壓井機要大一些,需要兩個人操作。

流出來的水不算大,所以需要連續壓一刻鐘才能讓水渠充滿水,灌溉四五畝耕地。

儘管效率不高,但造價遠比抽水機要便宜,而且比起人工挑水灌溉來說,它的效率是人工挑水的好幾倍,更適合普及。

正因如此,外面的廣袤農田區域都有幾個矗立在鄉道水渠旁的手壓井機。

再眺望遠處,一片片經過種植呵護的林區爲肅州城阻擋了風沙,這就是大明這三十幾年來對西北的改變。

類似這樣的景象,在西北大地的各個城鎮隨處可見。

科技將地區的生產力提高,使得原本因爲世界氣溫降低,降水線東移而不適合宜居的地方變得宜居,難以耕種的地方變得容易耕種。

曾經耕地稀少的肅州,如今卻零零散散的擁有着六十餘萬畝耕地。

當然,光有耕地還不夠,即便有了足夠的水源澆灌耕地,但耕地的產出依舊保持在每畝百斤左右徘徊。

然而,隨着硫酸與磷礦石製作生產的磷肥和土化肥投入使用,當地的畝產也被拔高到了每畝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三十斤之間。

曾經五畝地才能養活一個人,而今只需要四畝就足夠,這便是生產力提高帶來的改變。

當然,由於磷肥價格昂貴,所以現在的推廣全靠朝廷自掏腰包來補貼農民,所以還做不到全天下推廣,只能在一些急需糧食的地方緊急推廣,亦或者是產出高的地方推廣後運送缺糧的地區。

蒸汽機、化肥、水泥……

這三種產物改變了如今大明的環境,而朱高煦之所以支持北方注重工業,也是爲了未來的小冰期做準備。 “磷肥的造價,如今已經降低到了每百斤八十文。”

“以這個造價,其實只需要朝廷補貼二十文,就足夠讓百姓購買磷肥,帶回家從事生產。”

武英殿內,朱瞻壑坐在主位翻閱奏疏,而站在殿內的則是戶部尚書王回。

王回正在彙報大明朝未來的北方工業佈局,同時將這幾個月取得的成績也一同彙報。

朱瞻壑看着奏疏上的內容,他沒有自家父親預卜先知的能力,但他知道事情慾速則不達,所以並沒有對當下正在進行的三項新政催促,反而是讓他們不用趕時間,而是要注重細節。

“磷肥的事情你看着辦,至於工業的事情也不用太着急。”

“陛下此前休息前便說過,欲速則不達。”

“農業轉工業這種事情古今未有,我們是第一批這麼走的人,所以不要太着急,要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

“慢一些,那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繼續向前走。”

“此外,告訴下面的官員,若是出現了什麼差錯,只要上報都不會記錄考功冊中,倘若不彙報而被考功司查出,那便不要怪孤不近人情了。”

朱高煦在時,朱瞻壑像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倒是朱高煦前往幹清宮休息編著書冊後,朱瞻壑反而有主見了許多。

“謝殿下體諒……”

王回不知道該如何評價眼前這位,他沒有前幾任皇帝的雄才大略,但卻足夠有耐心,做事不急不躁,從不催促臣子。

單從這點來說,他絕對是大明眼下幾代皇帝中,最體諒臣子的人。

當然,必要時刻朱瞻壑也會展露自己的威嚴,例如一些貪腐紅線,他是絕不容忍的。

“還有事情要啓奏嗎?”

朱瞻壑詢問王回,王回回過神來之後作揖回禮:“沒有了,臣告退。”

“嗯,下去吧。”朱瞻壑將注意力放到了自己面前的奏疏中。

王回退出了武英殿,而殿外則是以楊榮、楊溥爲主導的殿閣羣臣。

陳昶和薛瑄除了在關鍵時刻會站隊皇帝,其它時候基本就是朝九晚五的正常處理奏疏,不參與任何黨爭。

這一年多來,三派的爭鬥一直沒有停下來,如果不是現在三派都在忙着各自地區的經濟轉型,恐怕早就如當年三楊對紀綱一樣鬧起來了。

瞥了一眼楊榮等人,王回便收斂心神向外走去。

走出武英殿後不久,他剛剛走下臺階便見到了走入廣場的徐碩。

二人目光碰撞,面色如平常一般走上前作揖行禮。

“聽聞西南鐵路興修密佈,平緬戰事也連戰連捷,若是緬甸宣慰司和八百大甸、大古剌的事情都解決,那西南恐怕還能更上一層樓。”

王回主動開口,徐碩卻略皺眉頭,而後才道:“都是爲了朝廷在做事,西南若是能有所產出,那北方也會受利。”

“這是自然。”王回頷首認可,同時開口道:

“朝廷給北方撥了兩千萬貫,又給西南和江南分別撥了一千萬貫。”

“加上西南和西北、南洋的三處戰事,國庫之中的積存只剩下了不到四千萬貫。”

“這其中,還有百姓的近三千萬貫國債。”

“老實說,我身處此高位,反倒是最希望你們新政取得成效之人。”

王回這話沒有撒謊,他看過徐碩和楊士奇的奏疏,如果算上他自己的奏疏,那三份奏疏所代表的經濟轉型,總投入將達到九千六百萬貫。

以大明朝現在的狀況,如果國庫沒有錢,那需要積攢十幾年才能存下那麼多錢糧。

“惟中,戶部的事情我也知道,你將北煤南運,南糧北運,這一手倒賣,便爲朝廷增收百萬貫,我不相信伱沒有把握應對幾年後的國債。”

徐碩直言不諱,王回也只是笑笑,並未反駁,而是伸出手示意徐碩與自己走一走。

徐碩皺了皺眉,本不想與他走一遭,但還是跟上了他的腳步。

二人並排在武英殿廣場上游蕩,王回直言說道:“西南與北邊本是一體,北邊要的是中土的市場,而西南追求的是海外的暴利,二者並無衝突。”

“反倒是江南,他們既想要中土的市場,又想要海外的暴利,這纔是你我需要提防的。”

“說到底,庚戌案爲何在江南發生,爲何江南履興大案卻還能屢次崛起,論到底無非就是因爲江南人口稠密,佔據國朝近半人口。”

王回所說江南,已經包含了湖廣、福建、廣東等地。

對此,徐碩不可置否,但他也繼續說道:“正常競爭便可。”

“正常競爭……”王回笑了笑,雖然他沒說什麼,但嘲諷意味十足。

“你還想挑起黨爭?”徐碩皺眉,他是一個不喜歡黨爭的人。

對於王回的手段,他作爲官員還是昔日好友,心裡都感到十分佩服。

但對於王回針對江南而兩次施展手段的黨爭,他尤爲不齒。

他是一個公正的人,鮮少有取巧的時候。

如果他願意取巧,那當年的他也可以在四川任期結束後,立馬賄賂顏李黨來換取拔擢入京的機會,但他沒有。

他選擇了前往貴州、廣西、雲南,一點點累功入京,並拉出了屬於自己的班子。

“黨爭是爲了爭取資源,而江南資源本就豐厚,所謂平等,實際上是不平等。”

王回坦然自己黨爭的事情,若是三楊,那一定不會承認,因爲君子不結黨。

“朝廷對地方的截留是三成,運入朝廷是七成。”

“江南的賦稅遠高西南和西北,倘若他們齊心一處,北方和西南必然不是對手,這也是陛下打壓江南的黨派的原因。”

“以千年形成的觀念,只要商賈崛起,必然會尋求政治上代言人,這點你應該比我清楚……”

王回略有深意的提醒徐碩,徐碩對此臉色一黑,他知道自己在西南與商賈的事情被王回知曉,但對此他只是略微驚詫,便很快擺正了態度。

“西南交通複雜,離不開商賈幫襯,這點我比誰都乾淨。”

“我不懷疑你。”王回打斷,隨後又看向了不遠處等待徐碩的一些官員:“但你身邊的人就不好說了。”

“……”徐碩順着王回的目光看去,隨後笑道:“這點你還是擔心擔心自己吧。”

徐碩沒點名,但北方貪腐的案子並不少,官員就更不用說。

王回提醒自己,那自己也以此手段提醒他。

然而面對他的提醒,王回卻笑道:“非黑即白,那是孩童纔會認爲的把戲。”

“只要能做事情,哪怕是陛下,也不會因爲黑白之分而來處事論人。”

“陛下雖不想,但若是事情鬧大了,也是要處理的。”徐碩搶先開口,王回露出笑意。

二人向着那羣人走去,眼看距離越來越近,王回這纔開口道:“西南與北邊若是不聯手,日後大明恐有禍事。”

“呵呵……”徐碩冷笑:“若是放任你們繼續黨爭,那纔是禍事。”

徐碩加叫腳步,而王回卻停住腳步輕蔑道:“若非我攪動,你們能看到這位置的風景嗎?”

徐碩停頓,轉身看向王回:“你的意思是,我等的功績還得靠你才能登上這位置?”

“大差不差。”王回沒有否認,這讓徐碩大爲惱怒:“你們就攪吧,把天下攪成了一鍋粥,攪到陛下必須收拾你們的時候,到時候你們才知道什麼叫雷霆之怒,天子之威!”

“到了最後,還得是陛下與我們來收拾你們留下的爛攤子!”

“爛攤子?”王回輕笑道:“是不是爛攤子,以後你就知道了。”

“史書上會寫我對大明朝的貢獻,而對於你們……”

王回搖頭走向了武英門,徐碩見狀也拂袖而去。

二人分道揚鑣,其麾下的幾名官員紛紛跟上。

一名戶部的官員從外向內走來,陽光照在他身上,王回等人卻站在甬道陰暗處。

雙方停下腳步,只是相互對視一眼,便各自擡手作揖。

“王尚書……”

“江尚書……”

二人擡手作揖間,互相行禮問好。

瞧着從南京返回的江淮,王回特意詢問道:“江尚書是來述職的?”

“乃陛下召見,不過在此之前,在下得先去向殿下彙報一些南邊的事情。”

江淮作揖行禮:“事情繁忙,便不逗留了。”

“慢走……”王回側過半個身子,身後之人也紛紛讓出道路。

“多謝。”江淮行禮後便快速走入了甬道內陰暗處,向着光亮的武英殿廣場走去。

王回看着他的背影,過了片刻後也帶人穿過了甬道,來到武英門外的光明處……

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55章 忘恩負義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第483章 恩賞難爲第38章 宋國公府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134章 以待天時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559章 洪熙之隆第349章 梟雄終焉第108章 諸王態度第431章 硬頂上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575章 永樂無憾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612章 地府獐頭鼠目朱老四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576章 烈士暮年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第488章 欣欣向榮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349章 梟雄終焉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59章 東窗事發第116章 末路盡忠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第565章第588章 後記成化第40章 燕府三子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108章 諸王態度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448章 遷都北京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第83章 擅寡而長第30章 父子相似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100章 燕府女諸生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111章 喜事連連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89章 孤家寡人第19章 衛所尚足第98章 但願海波平第432章 生擒元裔第570章 城頭論政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34章 戰亂之苦第82章 拓土之論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第77章 北地難安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30章 父子相似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120章 各有難處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464章 丁酉新政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第26章 羽林左衛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495章 孝子慈孫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591章 後記正德(2)第409章 資本道路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第410章 倭奴叛亂第82章 拓土之論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614章 地府傷風敗俗朱厚照第86章 施以恩惠第520章 與時俱進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131章 日出松江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451章 繁花似錦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