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歲月催人老

第536章 歲月催人老

“兒臣朱棣,偈拜皇考,願大明江山千秋萬代,繁榮昌盛……”

正月初四,南京紫金山明孝陵明樓內,隨着朱棣下跪作揖,朱高煦與朱祁鉞也跟着作揖行禮起來。

朱棣言行發虛,朱高煦畢恭畢敬,朱祁鉞草草應付……

這爺孫三人各有心思,直到將手中祭祀所用三炷香插入香爐,他們才稍微收斂了心神。

擡頭仰望那高懸的四幅畫像,其中居中的朱元璋與馬皇后國畫還好說,但旁邊高懸的兩幅油畫就讓朱棣有些心裡發虛了。

從素描到油畫,大明繪畫從單方面的寫意到如今雙向發展的寫意、寫實,幾乎可以說是靠朱高煦一人喜好來推動的。

儘管在許多繪畫大家看來,寫實的畫作無疑太過“匠”氣,但架不住當今皇帝喜歡,所以他們只能一個個的去鑽研寫實的畫風。

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兩幅畫像,是由宮廷之中最後一名見過朱元璋、馬皇后的畫師所繪畫的畫像。

在繪畫兩幅油畫不久後,他本人也正常去世了。

朱高煦得知後,當即授予了他世襲降替的正六品文散階,也算讓他六七代兒孫不愁吃喝了。

“你這兩幅畫什麼都好,就是畫的太過寫實逼真了。”

朱棣不免抱怨,而朱高煦卻很滿意。

這兩幅畫就寫實的技藝來說,已然領先於當下的歐洲油畫了。

“既然要追求寫實,至少要讓後世兒孫知道我等長相才行。”

“父親您長得又不差,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朱高煦這話倒不假,不管是後世的朱棣畫像還是將朱棣畫像寫實的風格,老朱家前幾代人長相都絕不算差。

不過從“佑”字輩開始之後,老朱家大氣的寬鼻闊臉就偏向小臉了。

“我不是擔心我……”

朱棣猶猶豫豫,還是沒敢直接當着太孫子的面說自己害怕自家老爺子,而是咳嗽着走向明樓外。

朱高煦牽着朱祁鉞的手跟隨他身後走去,不多時便見到朱棣登上了不遠處的一座高塔。

那座高塔是水泥鐵筋出現後所建造的一座十層高塔,每層高丈許,十層高三十三丈。

朱高煦他們跟隨朱棣走了上去,而這座佔地一畝的高塔也越往上越小。

到了第十層,頂層的面積除了中間採光的樓梯,便只有不到二百餘平的環形走廊了。

站在此處,依靠紫金山,可以俯視整座南京城。

在爺孫三人眼前,一眼望不到邊的南京城十分廣袤,建築渺小。

“這江南鐵路修建兩年有餘,還沒有修抵南京。”

“若是等修抵南京,這南京想來又要重複曾經繁華了。”

朱棣眺望南京城,感嘆着這經久不衰的南京。

至少在這個時代,南京城依舊是保三爭二的城池,哪怕經歷了遷都一事,它的繁華也在隨着時間流逝而慢慢恢復着。

當下大明朝有五座人口超過五十萬的城池,其一爲北京、次之爲蘇州、再次爲南京、然後是杭州。

再過十幾年,估計北京人口會提前歷史一百年突破一百萬人口。

自從鐵路通車,北京的糧食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人口驟增神速。

一旦江南鐵路竣工,估計整個泛江南的人口也會被虹吸到南京、松江、蘇州、杭州幾座城市。

“父親在感嘆什麼?”

朱高煦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詢問朱棣在感嘆什麼。

“怎麼,我現在連感嘆都不行了?”

朱棣發着牢騷,朱高煦卻無奈道:“兒臣只是覺得您年紀大了每次感嘆,都讓兒臣提心吊膽罷了。”

朱高煦這話不假,畢竟朱高熾去世後,他最擔心的並非老三,而是老頭子。

歷史上朱棣只活了六十五,而今他已經七十一,自己身爲人子又如何不擔心。

“唉……”

似乎是因爲朱高煦這話的緣故,朱棣忍不住想起了自家徐妹子和老大。

“其實能走在前面,也挺好的。”

朱棣感嘆着,隨後看向朱高煦:“老二,你和老三可得走在我身後啊。”

“父親別說這種不吉利的話。”朱高煦聞言不太高興,朱棣卻苦笑道:

“人終歸要死的,我死了之後,你可得按照我的意思辦,把我葬在北京,和你娘一起。”

“活了七十一,其實也夠本了……”

朱棣唏噓着,隨後看向朱祁鉞:“這小鬼不錯。”

“是不錯”朱高煦頷首,對於這點十分認同。

朱祁鉞見自家爺爺和太爺爺這麼說自己,也不由得雙手抱胸,偏着頭道:“俺自然不錯!”

“……”

見他這模樣,朱棣和朱高煦恨不得收回剛纔的話。

“行了,你先下去吧,我去看看你大伯。”

朱棣準備去看朱標,朱高煦聞言卻沉聲道:“您帶鉞兒去吧,我準備去甌寧王府看看。”

“甌寧王府……”

朱棣略微失神,這纔想起了被自己一家圈禁了三十一年的那幾個侄子。

不知朱棣是何種想法,總之朱高煦準備去看看朱允熥他們幾人。

他率先走下了高塔,帶着亦失哈便往朱標陵墓不遠處的甌寧王府趕去。

甌寧王府先後經過兩次擴建,第一次是失火擴建爲四十六畝,有亭臺樓閣及湖泊水榭。

第二次擴建,是洪熙二年負責看守此地的渤海千戶官上奏府內人丁興旺,奏請擴建後,朱高煦准許擴建的。

第二次擴建後,甌寧王府面積便達到了二百六十餘畝,足夠容納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四人子孫後代居住。

當然,朱高煦也沒準備關他們一輩子,只等朱棣去世,他便準備釋放他們。

徒步走到甌寧王府面前,早已收到消息的渤海兵卒連忙行禮作揖。

“陛下千秋萬歲!萬歲!萬萬歲……”

“行了,他們到承運殿了吧?”

朱高煦打斷了百餘名兵卒的作揖行禮,詢問着身旁的亦失哈。

亦失哈頷首道:“都已經聚集在一起了,當下有建庶人一子四孫,吳庶人三子十一孫,衡庶人五子十八孫,甌寧郡王三子十七孫。”

亦失哈只是稍微介紹,朱標這一脈人口居然不知不覺就達到了六十五人。

要知道朱棣的兒孫也不過才五十多人,可見朱高煦對朱標這一脈很不錯。

“走吧……”

朱高煦頷首表示知曉,隨後便拔腿走入甌寧王府內。

走入王府之中,映入眼簾的就是前門、端禮門,而後是寬闊的承運門廣場。

承運門廣場左邊是山川壇、社稷壇,以及宰牲畜的宰牲房和宰牲亭,以及馬房和典膳所,存儲糧食的糧倉。

廣場的右邊世子府、六局、承奉司、內使歇房等一排排建築。

前方是高二丈左右的承運門,穿過不足兩丈的甬道後,出現在朱高煦面前的就是高大的青瓦承運殿了。

僅是一個外府就足可見朱高煦對朱標這一脈的優待,要知道他當年的渤海王府還沒這裡的外府大,更別提後府了。

朱高煦走上臺階,身後跟着百餘名渤海衛兵馬。

他胯步走入了承運殿內,而承運殿內此時此刻聚集着朱標這一脈的男丁及女眷。

他們分成左右,規模約二百餘人,此時此刻臉上充滿了惶恐與慌張。

“臣參見陛下,陛下千秋萬歲萬歲萬萬歲……”

幾道聲音先後響起,隨後殿內二百餘人紛紛跪下五拜三叩,對朱高煦畢恭畢敬的行禮。

一些年紀太小的五六歲小孩不明白爲什麼要下跪,黑白分明的眼睛時不時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走到了承運殿的金臺下,低頭看着匍匐在自己面前的四人:“平身吧!”

“謝陛下聖恩……”

四人之中年紀稍大,唯一讓朱高煦有幾分熟悉的人率先開口,而後小心翼翼的起身。

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還有……朱文奎。

朱允熥比朱高煦大兩歲,如今已經五十有三,身材十分消瘦。

或許三十八年前的那一夜,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在朱高煦面前如此卑躬屈膝。

當時的他還保持着兩不干預,只想着當一個藩王享福的日子,只可惜他的好二哥朱允炆最終丟失了江山,還讓自己一家人陷入了困境。

老四朱允熞,他比朱高煦小五歲,如今四十六歲,身體還算不錯,神情緊張。

老五朱允熙,他整整小朱高煦十一歲,如今四十歲,與朱允熞一般緊張到不行。

最後一位,便是逼朱高煦起兵靖難,朱允炆的長子朱文奎。

如今的他不過三十五歲,長相濃眉大眼,神情緊張,姿態謙卑。

刨除神情和姿態,他的長相倒是讓朱高煦記憶中朱允炆那模糊的相貌清晰了起來,不免還有些懷念。

相較於他的放鬆,朱文奎則是萬分緊張。

這是他出生以來,第一次見到朱高煦。

靖難結束時他才五歲,對於父母的記憶已經十分模糊,但他自小長大,不管是呂氏還是自己的叔叔們都交代自己謹言慎行。

在幾人之中,他對當今天家的威脅最大,而他自己也清楚,故此現在雙股顫抖,十分丟人。

在他緊張萬分中,一雙大手拍了拍他的雙臂。

“你倒是與你父親長得相似,放輕鬆些……”

朱高煦這話不僅沒有讓朱文奎放輕鬆,反而把他嚇得癱軟跪在地上。

朱允熥見狀也連忙跪下叩首道:“陛下,此臣罪侄已經知罪,請陛下留他一條性命!”“請陛下留他一條性命!”

朱允熞與朱允熙也紛紛跪下,朱文奎則是嚇得不知所措。

“伱沒繼承你父親的骨氣啊……”

朱高煦嘆了一口氣,似乎略微失望。

儘管朱允炆微操甚多,但個人骨氣不必多說。

朱文奎雖然與他相似,但畢竟自小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雖說成年後漸漸放鬆下來,但膽小的性格卻與朱允炆南轅北轍。

只是對此,朱高煦這個始作俑者之一自然不會嫌棄,只是有些感嘆罷了。

“都起來吧,沒讓你們動不動就下跪,況且大明朝除了正旦與祭祀,早就不興跪禮了!”

朱高煦走上承運殿上的王位坐下,儘管只是一張郡王的椅子,卻依舊被他坐出了龍椅的氣勢。

見朱高煦沒有要論罪的意思,幾名二十出頭的年輕子弟紛紛上前將朱允熥等人給攙扶起來。

在朱允熥的帶領下,他們轉過身來低着頭,謙卑等待朱高煦開口。

朱高煦的目光看向朱文奎,而後才緩緩開口道:

“你父親的罪過是你父親的,我曾經答應過太祖高皇帝會盡心輔佐他,只是他不肯放過我。”

“今日來這裡看看,就是確保你們過得如何。”

“現在看來,你們過得還算滋潤,那我也就放心了。”

他的語氣帶着幾分唏噓,同時目光打量了殿內,隨後才道:“懿文太子妃已經薨逝了嗎?”

“回陛下,洪熙四年便薨逝了……”

朱允熥算是衆人中唯一能壯着膽氣與朱高煦主動交流的人,而他的回答讓朱高煦頷首。

他對呂氏倒沒什麼想報復的,只是單純詢問一句罷了。

想到這裡,他收回了目光繼續道:“好好待在這裡生活吧,再過幾年,我便會放你們自由。”

說完這句話,朱高煦便起身向外走去,朱允熥等人紛紛跪下送禮。

在路過朱允熥面前的時候,朱高煦駐足看向朱允熥,這讓朱允熥心裡萬分緊張。

過了片刻,朱高煦才緩緩開口道:“有什麼缺少的東西,亦或者受什麼欺負,現在便與我說罷。”

“這次過後,日後你我怕是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朱高煦這話一經說出,若是換做朱允炆的性格,他一定會以退爲進來索要東西,可朱允熥註定沒有那份心氣與能力。

他沉默不語,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朱高煦對他們野心的試探。

見狀,朱高煦長嘆一口氣:“你被那人養廢了,若是你承襲大位,我父子或許能過得逍遙些。”

朱高煦這席話像是針紮在朱允熥心頭,而朱高煦則是對身旁的亦失哈吩咐道:

“從內帑調撥綢緞製成成衣,甌寧王府宗室每人調撥三套,另外你看看還有沒有什麼缺少的東西,也一併調撥吧。”

“奴婢領命”亦失哈應下,朱高煦便拔腿向外走去。

“多謝陛下!”

朱允熥的聲音從後方傳來,沒能阻礙朱高煦前進的腳步。

他忍不住看向朱高煦的背影,那背影雖不如年輕時,卻依舊雄壯,宛若自家爺爺在世時。

在他的注視下,朱高煦的身影漸漸消失在了他的目光中,而他的目光也一瞬間暗淡下來。

相比較他,其餘人則是紛紛露出了笑臉。

儘管朱高煦禁止甌寧王府的宗室走出王府,但永樂年間的《邸報》,以及當今天下的《大明報》,甚至是各地報紙都會備份送來王府內。

除此之外,王府內也有渤海調來的教習,教導的也是官學的小學、中學課本知識。

朱高煦極爲自信,他從不擔心朱標的後代會擁有威脅自己的實力。

爲了不讓他們如歷史上的朱文圭、吳庶人那般連牛羊都不認識,朱高煦保持着他們對外界的單方面瞭解,所以他們心中積攢了許許多多的好奇的東西。

大海、沙漠、戈壁、火車、黃包車、馬車……

那些他們從報紙上了解到的東西,一直是他們所好奇和嚮往的東西。

除此之外,他們也能從報紙上了解到朱高煦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在他們看來,這位當今的洪熙皇帝既然開口答應會在幾年後放他們自由,那便一定會做到。

他們在王府內雖有勾心鬥角,卻不如廟堂陰暗,所以並沒有多想。

相比較他們,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三人就心情沉重許多了。

他們並不覺得朱高煦會釋放他們,畢竟當初朱允炆可是奔着要他命去的。

能留他們性命,便已經是朱高煦寬宏大量了。

至於自由,那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

他們怎麼想朱高煦不知道,但朱高煦確實沒想關他們太久。

燕府的人除了張輔、朱能、孟瑛等人外,其餘人早已退出一線,渤海這邊也大差不多。

幾年後將他們釋放,這並不會影響什麼。

思緒落下,朱高煦也帶着亦失哈向着紫金山下走去。

不多時,他們來到了山腳下的涼亭坐下休息,四周則是被吉林、燕山等衛兵馬檢查許多遍,十分安全。

當然,安全只是一時的,隨着熱武器不斷地開發,終有一天他的子孫會被困宮城之中。

只是在民智開啓後,百姓會如何對待他的後代,這點朱高煦卻並不會去想。

如果大明按照他規定的路線去走,那再怎麼走也不至於把他的後代趕盡殺絕,除非所有海外藩王都被推翻。

“陛下,太上他們下來了。”

朱高煦還在想着未來的事情,卻聽到亦失哈一聲提醒,他便起身看向了孝陵的臺階。

見朱棣他們下來,朱高煦走出涼亭來到馬車旁邊。

雖然他也五十一歲,在這個時代也算得上老邁,但他的身體和相貌卻像四十出頭的人,他也沒把自己當五十多歲的人對待。

護着朱棣他們上了馬車後,他這纔跟着走上馬車。

這次南下的太監只有亦失哈和鄭和,王彥則是在大明宮待着。

寬大的馬車內僅有爺孫三人,朱棣看着朱高煦詢問道:“看過了?”

“看過了,日子都不錯,人丁女眷起碼二百人。”朱高煦笑着搖了搖頭。

朱棣聞言鬆了一口氣,頷首道:“這樣就好。”

他話音落下,便不再說什麼,只是安靜坐着發呆。

朱高煦看着朱棣,心裡十分惋惜。

其實朱棣也沒想過讓自家好大哥絕嗣,不過朱標這一脈被朱祁鎮放出後,還是在萬曆年間漸漸銷聲匿跡。

銷聲匿跡的原因很簡單,主要便是地方官員不敢參與這一脈的事情,導致這一脈生活的十分困苦,最後甚至被傳出了絕嗣的消息。

歷史上朱標這一脈是否是在萬曆年間絕嗣了,這點朱高煦並不知道,他只知道這一世朱標這一脈不可能絕嗣。

不僅是爲了自家父親不被黑,也是爲了自己。

“在紫禁城住幾日嗎?”

朱高煦特意詢問朱棣,朱棣聞言恍惚幾下後才後知後覺反應過來:“啊?”

“要在南京住些日子嗎?”朱高煦並沒有不耐煩,而是繼續詢問。

“住幾日吧,也別住太久。”朱棣點了點頭。

現在的他因爲年紀上來,記性已經不如曾經,身體機能更是如此。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只准許他前往有火車通車的地方,因爲乘坐火車相較於馬車來說,對身體的損害最小。

顛簸的馬車,足夠把朱棣這身老骨頭顛散架了。

“去紫禁城吧。”

朱高煦對車外的亦失哈等人吩咐,亦失哈聞言頷首。

不多時,兩衛騎兵便拱衛着馬車向着紫禁城駛去。

馬車還沒抵達紫禁城,忽然在南京鬧市區停了下來。

敲門聲傳出,隨後鄭和打開了門並作揖道:

“陛下,北京有急報……”

朱高煦聞言果斷接過打開,隨後眉頭緊皺。

“怎麼了?”朱棣詢問一聲,朱高煦則是嘆氣道:

“夏原吉年紀大了,前幾日患了風寒,御醫讓他安心養病,他也上奏請求致仕。”

“你準備怎麼做?”朱棣詢問。

“讓他在北京安心養病,養好病後再風光送他還鄉吧。”

朱高煦嘆了一聲氣,隨後對鄭和吩咐道:

“按照我的意思迴文,另外派人去長沙府湘陰縣,擇一地重新爲夏原吉修建一座安養的宅邸。”

“是!”鄭和作揖應下,見朱高煦沒有多餘的吩咐便退出了馬車。

在他離去後,朱棣這才唏噓道:“夏原吉也要致仕了,唉……致仕也好,他走了也就沒人攔我出巡了。”

朱棣話裡雖然在慶幸,但語氣卻止不住的有些落寞。

“漠北雖然安全,但避免有東遷的胡虜侵擾,我還是派張輔和孟瑛率燕山衛騎兵護衛您吧。”

朱高煦交代着,朱棣這次也沒反對,只是點了點頭不說話,似乎還沉浸在夏原吉致仕的事情上。

不多時,隊伍繼續向着南京的紫禁城前進,四周百姓則是並不知道這是天子的隊伍,只當是哪個皇親國戚前來南京。

在隊伍離去後,街上又繼續熱鬧了起來……

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第23章 爺孫較勁第529章 封王就藩第554章 辛亥變法第501章 天子點兵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76章 造船平倭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88章 晉府難安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488章 欣欣向榮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516章 自爆第441章 父慈子孝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589章 後記弘治第52章 街頭鬥嘴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461章 解決民生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70章 何不燒煤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532章 諸君慢行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14章 常鱗凡介第410章 倭奴叛亂第82章 拓土之論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472章 瓦剌西遷291.第291章 兵臨福岡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83章 擅寡而長第16章 閒暇日子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565章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63章 書房論兵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87章 老謀深算第564章 多方唱罷第536章 歲月催人老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第105章 匹夫無罪第590章 後記正德(1)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510章 漠北大捷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184.第184章 火繩槍第14章 常鱗凡介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616章 地府始秦終明第583章 後記宣德(2)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69章 爺孫和睦第98章 但願海波平第31章 謠言害人第68章 武英理政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130章 秦王樉薨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67章 大本堂內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53章 難成大器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506章 父強子壯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552章 各抒己見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593章 後記正德(嘉靖)第413章 狗咬狗332.第332章 窮途末路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537章 蘇州遊行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