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孜孜不倦

第51章 孜孜不倦

“這小子看的還挺入迷……”

穎國公府內,傅友德在耳房偷看朱高煦的反應,瞧着他一會拍案叫絕、一會不斷搖頭,心裡不由的升起一種自豪感。

瞧吧,我傅友德寫的兵書也不差。

這也得虧朱高煦聽不見傅友德的心聲,不然他恐怕會有些木然。

畢竟在他看來,傅友德口中的兵書,實際上就是一本中長篇的日記罷了。

“我去瞧瞧這小子看得如何了。”

傅友德心裡驕傲之餘,不免想看看朱高煦從兵書裡學到了什麼。

他對傅忠交代一句,便走出耳房來到前院,倒座房門前的兩名兵卒似乎也見過他,因此慌忙作揖:“國公!”

“嗯……”傅友德應了一聲走進屋內,而朱高煦也早早聽到了腳步聲,因此放下書起身,爲傅友德端來了一把椅子。

見傅忠進來,他又自己動手端了一把椅子。

他的舉動讓傅友德和傅忠都十分滿意,二人坐下後,傅友德便看了一眼自己的“兵書”,頗爲自滿的詢問:

“如何?這書中內容還算可以吧?”

“自然不錯!”朱高煦坐下後興高采烈的回答:

“這本《遊記》之中的許多內容對小子幫助很大,尤其是關於北邊、西南的風俗地理。”

“遊記……”傅忠只覺得自己似乎聽到了自家父親心碎的聲音,側頭看去,卻沒想到傅友德還能鎮定。

強壓着脾氣,傅友德勉強擠出一個笑臉:“你說它是遊記,那其中的軍情記載呢?能否算作兵類的叢書?”

“這個……”朱高煦看出了傅友德的勉強,連忙改口道:

“雖然不能稱作兵書,但確實算是兵類叢書,可以供南方將領瞭解北方和西南。”

“嗯……”傅友德得到了一個不算完滿的答案,也算有了幾分安慰。

“不過書中有些東西小子不甚瞭解,所以想請國公賜教。”

朱高煦開門見山的詢問,引得傅友德好奇:“不解,是什麼?”

“您看,小子不解的地方就是這個軍戶逃亡的問題。”朱高煦拿起了書,指着其中內容詢問傅友德。

傅友德低頭查看,這纔看到本頁書寫的是洪武三年底,大都督府給內廷的報告。

【丙子,大都督府言:“自吳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終,軍士逃亡者計四萬七千九百八十六人。”詔天下諸司追捕之。】

在這段簡短的記載中,明軍從朱元璋受封吳王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的時間裡,全國軍士逃亡數量已經達到了四萬七千九百餘人。

這種逃兵現象讓大都督府警惕,傅友德也認爲要嚴加治軍,而在後續的記載中,朱元璋下達了制度化清查逃兵與缺員的行動。

先是制訂連坐的條例,軍士逃亡軍官負責,接着派出專人領導“清軍“工作,後來又在全軍編造“清勾冊”,清查軍士員額,形成明代“清軍”制度的雛形。

如“小旗逃所隸三人,降爲軍。上至總旗、百戶、千戶,皆視逃軍多寡,奪俸降革。其從徵在外者,罰尤嚴”。

此外,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又命五軍府檄外衛所,速逮缺伍士卒,給事中潘庸等分行清理之。

十七年,兵部尚書俞綸也上疏,稱“京衛軍戶絕者,毋冒取同姓及同姓之親,令有司覈實發補,府衛毋特遣人”。

二十一年,朱元璋又詔衛所覈實軍伍。

可以說,從吳王元年到眼下,這二十幾年的時間中,明軍軍戶的逃亡是一直持續的。

如果在不懂明代軍戶制度的人看來,這恐怕是朱元璋苛虐軍士後,軍士們集體反應的體現。

畢竟洪武三年正是大明朝高歌猛進,實施第二次北伐的一年。

這一年左路徐達大破王保保,讓王保保木板渡黃河而逃。 右路李文忠攻破應昌擒獲元昭宗之子,元昭宗僅領數十騎遁逃。

五月,明軍又發兵攻佔河州打開吐蕃門戶。

整場戰役下來,北伐明軍大獲全勝。

可就是在這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背景下,明軍軍士竟然不斷逃跑,三年時間逃了四萬七千之多。

這樣的現象,在朱高煦看來實在是難以置信。

不過面對朱高煦的驚訝,傅友德倒是表現得十分淡定。

他接過這書,指着上面的內容說道:“三年逃兵卒四萬七雖然多,但比起歷朝歷代,我們已經算是治軍甚嚴的了。”

“你看秦國變法,獎勵耕戰,秦國農民也是變着法逃亡。”

“唐朝的太宗、高宗開疆拓土,但是府兵也是出現寧願自殘也不去打仗。”

“更近些就不必多說,兩宋廂軍逃亡,北虜治下的蒙古人也是爭先逃亡。”

“比起前朝,我們的逃亡數量算是很少的了。”

“況且,這些逃兵逃了也好,最少讓隊伍的不穩定變得鞏固,再往後的逃卒也越來越少了,都是些不願意服役的軍戶子弟。”

傅友德給朱高煦上了一課,不過這也是和朱高煦不瞭解古代和近代軍事史所導致的。

如果他但凡前世上點心,那他就知道哪怕到了近現代,在開國之初的逃兵數量也不在少數,甚至在報告中出現過一個地區逃亡兩萬有餘的記錄。

不過對此,大部分將領都是從擔心變得逐漸放心。

近現代都如此,更別提明初軍戶了。

雖然明初軍戶待遇不錯,往往能在駐地得到二十畝至一百畝的屯田,還擁有包括“月糧”和“行糧”的軍餉,但同樣他們承擔的責任也更大。

一戶軍戶中,除了擔任軍士的父外,其餘諸子也會被授予餘田。

一戶軍戶要先耕種衛所的軍屯田,然後才能種自家的餘田。

前者的五十畝軍屯田所產糧食,僅有十二石屬於軍戶,而後者的餘田不論多寡,都要承擔每畝一斗二升的徵糧,接近民戶徵糧的四倍。

除此之外,一年下來雖然還有二十四斤鹽的福利,但要命的是他們還得做好隨時被移民的準備。

這樣的條件下,洪武年間一百八十萬軍戶中逃亡數萬戶也能接受。

不過以朱高煦過往查閱的府軍制度來看,軍戶子弟往往大多三代而滿,四代則逃。

如今的洪武朝軍戶大多還在第二代,第三代還沒有成長起來。

一旦這第三代子弟成長起來,那衛所制的崩壞也就要開始了。

不管怎麼樣,日後大明都得像大唐一樣轉爲募兵制。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對傅友德作揖:“小子受教了。”

“好了,你還有甚不解的東西,都一一道來,我給伱解釋。”

傅友德見朱高煦聽得進去,當即也來了興致,毫無保留的詢問起了他。

朱高煦見狀也高興,連忙將自己不解的問題一一拋出,並在傅友德的解釋下逐漸明瞭。

即便時間一點點逝去,太陽一點點西斜,卻也無法打斷朱高煦如海綿般吸取知識的舉動……

(本章完)

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23章 爺孫較勁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36章 以利誘之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547章 雞鶩爭食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422章 新年氣象第605章 地府翹首以盼朱高煦第521章 西方來敵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134章 以待天時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587章 後記景泰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552章 各抒己見第583章 後記宣德(2)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599章 後記永曆(2)190.第190章 百步穿楊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45章 爲朱氏孫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第423章 殺雞儆猴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532章 諸君慢行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37章 一舉一動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106章 倭夷入寇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571章 君臨河中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25章 春和宮內第70章 何不燒煤第16章 閒暇日子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442章 環球航行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18章 小子野望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443章 未雨綢繆第6章 陰晴圓缺第355章 忘恩負義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32章 採生折割第558章 和光同塵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533章 數據治國244.第244章第82章 拓土之論第71章 燕府勢大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第132章 得隴望蜀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第591章 後記正德(2)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593章 後記正德(嘉靖)第558章 和光同塵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273.第273章 勝券在握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37章 一舉一動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538章 伶牙俐齒兒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第26章 羽林左衛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432章 生擒元裔第496章 枕戈待旦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614章 地府傷風敗俗朱厚照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93章 謹言慎行第591章 後記正德(2)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352章 永樂大閱兵第589章 後記弘治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40章 燕府三子244.第244章第579章 時光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