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洪熙元年

第470章 洪熙元年

“兒臣叩拜皇帝陛下!”

朱瞻壑抵達北京翌日,一大早他便來武英殿請安了。

那下跪唱聲的動作一氣呵成,讓正在處理奏疏的朱高煦瞥了他一眼,冷淡道:“規矩和以前一樣,不興跪禮。”

“誒!”聽到這話,朱瞻壑連忙起身,亦失哈也笑着親自爲他擡來了椅子。

待他坐下,朱高煦這才慢慢開口道:

“這次讓你跟你爺爺北征,你這一路多看多學,不要輕敵冒進,不要以爲自己能對付幾個遊勇散兵就不把敵人當回事。”

“在戰略上,伱可以輕視敵人,但決不可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也輕視敵人,懂了嗎?”

朱高煦側目質問,朱瞻壑連忙陪笑:“爹您放心,兒臣懂這些道理,書本上都學過。”

“書本上學過不代表會運用。”朱高煦輕哼道:

“古往今來,有多少高談闊論的儒生討論戰事,又有幾人能真正上戰場打仗?”

“紙上全是開闊地,一股腦兒把山頭全忘記,一旦到了戰場上,十有九個都拉稀。”

“我對你這次北征不抱太大的希望,只要你能帶好手上的一個百戶,別讓人幫忙就行。”

“如果你要是戰敗,我對你只有一個要求,立馬自盡,別被人俘虜了來噁心我。”

朱高煦對朱瞻壑毫不客氣,他覺得朱瞻壑就是有一股心氣,覺得自己樣樣不輸人。

這種心氣到了戰場上,是要吃大虧的。

“爹,您不至於這麼說吧……”

見自家父親這麼不看好自己,朱瞻壑汗顏。

“事情你記住就行,如果下不了手,可以讓別人替你下手。”

整理了一本處理好的奏疏,朱高煦便擺手道:“去你爺爺那吧。”

“誒……兒臣告退。”

朱瞻壑心虛的作揖退出武英殿,來到殿外便見到了前來接他的鄭和。

鄭和臉上掛着笑容:“是否如我所說一般?”

“鄭大伴,還真讓你說中了,我爹真瞧不上我。”朱瞻壑尷尬的摸了摸不存在鬍鬚的上脣。

“挺正常,陛下這種人數百年難出,想讓他瞧得起別人,別人就得拿出真刀實槍的功績來。”

鄭和很開明,但也勸解道:“這次北征,奴婢會跟在太上皇身旁,故此殿下你左右便無人幫助。”

“況且,陛下也下了令,旁人不得幫助您,故此這次北征,你還是中規中矩些比較好,能帶一百人已經不算少了。”

“如果能把這一百人帶好,後面便可以帶一千人,一萬人……”

鄭和不斷安慰着朱瞻壑,同時也不忘警醒他。

朱瞻壑聞言頷首,最後在鄭和的帶路下前往了城外的大明宮。

走出皇城範圍,繁華的北京內城也由此被朱瞻壑闊別半年所見。

“昨日回來的時候是夜黑宵禁,如今來看,半年不見,北京繁華了許多。”

朱瞻壑坐在馬車上,看着寬闊街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不免發出嘖嘖聲。

自大明遷都,南京的政治位置一落千丈,只剩下了經濟位置依舊很重。

不過僅憑經濟,南京還需要與蘇州、杭州競爭,如此人口恢復的速度並不算快。

只是在沒有放開人口隨意出行的這個時代,南京的人口恢復速度已經名列前茅了。

“鄭大伴,你說我大明朝現在有多少人口和多少耕地了?”

朱瞻壑突然詢問起了鄭和,鄭和聞言愣了愣,隨後沉思片刻後才道:“雖說文冊沒公佈,但若是算上西南改土歸流的人口,怎麼說也應該突破九千萬了,至於耕地應該不到七億畝。”

“這麼慢啊?”朱瞻壑居然覺得人口增長的很慢,這讓鄭和語塞道:

“在陛下沒有推廣醫院前,國朝百姓的夭折率可不低,即便到了當下,夭折率也在20%左右徘徊。”

“這一年若是有二百萬嬰兒,那大概有四十萬會死在週歲前,剩下的一百六十萬裡,能活到成年的恐怕也就一百二三十萬吧。”

鄭和這話說的有些嚇人,但事實確實如此。

儘管大明朝已經開始推廣府級醫院,但大明二百多個府,每個府需要的各科醫生最少不能少於一百五十人,醫護更是不能少於四百人。

看上去不多,但放眼二百多個府,那就顯得很多了。

如今大明兩京十五布政司,僅有兩京與瀋陽、吉林、西安、河南、太原、杭州、南昌、交趾這十個地方有成體系的五年醫學院。

每所學校每年新生多則四五百,少則二三百,每年能畢業的學生也不過四千多人,其中能成爲醫生的僅有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基本考試不合格,需要在地方擔任醫護三年後回醫院學習重考才行。

也就是說,大明每年培養的醫生,頂多也就能滿足十一二個府級醫院罷了。

就這樣,還是大明不斷向小學畢業生、中學畢業生不斷推廣的結果。

可以說,在大部分學子看來,醫生或許是個不錯的職業,但在整個時代背景下,醫生就是中九流的行當。

當下有醫院的府城,算來算去也不過才四十幾個罷了。

按照這個速度下去,起碼還需要二十年才能讓大明的醫療覆蓋所有府城,而府城下還有一千七百多個縣城……

只是相比較來說,當下的醫療環境和衛生環境比洪武年間好上太多了,故此城鎮嬰兒夭折率纔會有所下降。

“日後若是醫院能全面推廣,那朝廷的人口增加恐怕十分恐怖吧。”

朱瞻壑嘖嘖幾聲,鄭和頷首道:“以朝廷現在的情況,人口多些反而好,繼續維持下去,恐怕日後連現有的疆域都守不下來。”

“例如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其地少民多則三四百萬,少則百餘萬,而漢人多則二百餘萬,少則幾十萬。”

“若是能遷徙數百萬人進入西南,朝廷興許能更進一步的對三宣十慰進行改土歸流。”

“況且不提南邊,單說北邊也是一樣的。”

“儘管東北有百姓近五百萬口,但相比較東北的疆域來說,這五百萬口百姓分散太廣,很難串聯起來。”

“東北要面對的,是人口四百餘萬的朝鮮,以及人口一千二百餘萬的日本,這份壓力太大,最少需要在當下的基礎上翻上三倍才能解決問題。”

“至於燕然都司就更不用多說,儘管名義上掌控漠北東部和漠南地區,但擁有漢人的地方只有開平和海喇兒,兩城以軍事邊塞爲主,居住的百姓合計也不超過五萬人。”

“漠北之地有許多露天礦藏,可由於人力不足而無法開採。”

“若是太上皇設想的鶴城火車可以一直修到忽蘭忽失溫,那朝廷就可以從漠北開採礦藏,用鐵路和惱溫江運入關內,再購買糧食運往漠北。”

“有了這些,我漢家就能在漠北紮根,將蒙古人抵擋在金山(阿爾泰山)以西。”

鄭和畢竟和朱棣在草原打了十幾年的仗,對於漠北的情況,他雖然不是很瞭解,但從開平衛北上數百里的情況他還是十分了解的。

況且他與王彥常交談漠北的事情,漠北的情況他也略有耳聞。

漠北不是沒有資源,只是大明朝無法開採,無法運輸。

這點就像當下的山西一樣,山西的煤礦足夠滿足這個時代大明朝的所有百姓所需,但由於交通不便,煤炭利潤低,故此煤炭難以運輸出山西。

不過只要西北鐵路修通,這種現象就能得到改善。

想到這裡,鄭和與朱瞻壑繼續交流起來。

在雙方的對話中,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他們乘坐的馬車也駛出了西直門,向着西北的大明宮緩緩駛去。

不多時,一座坐落在兩湖之間的“城池”緩緩從遠方清晰起來。

耗費數百萬貫的大明宮,如今還未徹底建成,但其中半數建築已經完工。

大明宮的宮城周長六裡,城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城池由燕山左、右衛的王聰、陳武等人拱衛。

城內有園林、宮室羣、溼地、湖泊、河流,可以說就是一方安靜的小世界。

現如今朱棣、朱高熾、朱高燧、朱瞻基、朱瞻坺等人都居住其中,侍奉他們的宮女太監合計二千二百餘人,但俸祿都由內帑來出。

“這麼大?”

看到大明宮第一眼,朱瞻壑的反應就是太大了,隨後便是維護所需。

“這麼大的城池,得花多少錢才能維護得過來啊?”

面對朱瞻壑的問題,鄭和輕笑道:“差不多八十五萬貫。”

“我爺爺還有錢嗎?”朱瞻壑詢問起這個現實的問題,畢竟內帑的收入主要就是戶部撥給的二百萬貫,以及報社的收入罷了。

如今自家父親依舊在紫禁城住着,加上還需要維護南京紫禁城,那能留給大明宮的錢糧能有多少?

“殿下這次回宮,沒發現宮中宮人少了許多?”

鄭和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詢問朱瞻壑。

見朱瞻壑點頭,他這才解釋道:“皇后殿下將紫禁城宮女及太監數量控制在一千五百人,算上庖廚也不過一千七百人。”

“加上陛下崇尚節儉,故此北京宮城每年消耗也不過才四十餘萬貫,算上南京維護的二十萬貫,尚有一百八十餘萬貫可供支配。”

“陛下每年調撥一百五十萬貫給大明宮,僅留下三十餘萬貫給宮城。”

“如此一說,殿下應該能明白了吧?”

鄭和一番解釋,朱瞻壑算是清楚了。

對於自家父親節儉的事情,他自小便知道,反正在他印象中,送往春和殿的飯菜基本沒超過五道。

相比較之下,幹清宮和前寢宮的飯菜基本都在十幾道和七八道左右。

自家父親對自己節儉,倒不要求旁人節儉,這確實很難得。 當然了,這個所謂節儉也就是對比皇家及親王罷了,如果對比百姓,那朱高煦吃的也是極好的。

在朱瞻壑還沉浸回憶中時,他們的馬車也來到了大明宮的城門處。

在經過盤查後,朱瞻壑下了馬車,走入宮城內,乘坐早有準備的步輿前往了大明宮的養心殿。

儘管大明宮的修建沒有頤和園與圓明園耗費錢糧,但大明宮內的山水風景也是一絕,不然頤和園也不會在這裡選址。

城內的山水湖澤波光粼粼,有人乘船在湖上捕魚,而這些新鮮的魚會在第一時間被做成佳餚送往養心殿。

除了魚獲,城內還有一片千餘畝的草場,其中散養牛羊牲畜,專供屠宰。

乘坐步輿穿過金磚鋪設的廣場,又穿過高大寬闊的長廊,不多時步輿便停在了一座宮殿門前。

朱瞻壑走下捕魚,殿內也傳出唱禮聲。

“太子殿下求見……”

“宣!”

班值太監得到迴應,側身讓出位置,並對朱瞻壑作揖。

朱瞻壑頷首打了招呼,隨後帶着鄭和走入殿內。

這宮殿不算大,畢竟也不用上朝。

走入其中,朱瞻壑便見到了坐在桌子前的朱棣,以及坐在一旁的朱高熾、朱高燧、朱瞻基、朱瞻坺等人。

“爺爺,大伯、三叔、大兄、坺弟……”

畢竟自小學習,雖然比不得那些儒生在禮節方面面面俱到,但朱瞻壑也算是宗室中懂禮貌的那批人了。

“添兩副碗筷,瞻壑你與馬和坐下來吃。”

朱棣聲音中氣十足,一點也不像詔書中年老且病的模樣。

他習慣性稱呼鄭和爲馬和,朱瞻壑聞言也作揖回禮,而後跟着鄭和入座。

如此近距離下,他這纔有時間觀察起了自家爺爺。

朱棣現在的狀態,用容光煥發,精神滿滿來形容再適合不過。

雖然已經五十有八,但他除了兩鬢有幾根白髮外,整體來說頭髮都是烏黑的。

這狀態別說五十,就是四十五都有人信。

“爺爺,您身體不錯啊……”

朱瞻壑哪壺不開提哪壺,朱棣聞言瞥了他一嘴:“油腔滑調,好好吃飯吧,稍許爺爺給你和你大兄安排點事情做。”

“誒!”朱瞻壑應下,隨後便埋頭吃飯。

期間朱高熾詢問他與沐氏發展如何,感情如何如何,活脫脫像一個喜歡八卦的長舌婦。

好在朱瞻壑性子活潑,面對朱高熾的話,不僅能回答上來,還能時不時反問他問題來鬥嘴。

不過你大爺終歸是你大爺,交流幾次後,朱瞻壑最終還是說不過朱高熾,只能埋頭吃飯來緩解尷尬。

一刻鐘後,衆人已經吃飽喝足,朱棣這纔對朱瞻壑說道:“你和你大兄這幾日替我去巡查武庫、軍械庫,按照時間來算,我們三月就該出發了,現在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爹,您真要親征啊?”

朱棣這邊話音才落,朱高熾便一如既往的勸阻起來:“爹,您已經五十八了,不如這次還是讓王義和孟章、朱能他們帶兵去吧。”

“荒謬!”朱棣冷臉對朱高熾叱道:“我才五十八,還能吃三碗飯,拉九鬥弓,你比我年輕,你看看你能不能拉九鬥弓?”

“兒臣身子虛弱拉不動,但您也不能和兒臣這虛弱的身子比較啊。”朱高熾牙尖嘴利。

“您若是要比,也應該與朱能、老二去比,他們纔是上戰場的將軍。”

“混賬話!”朱棣再次叱道:“你是不是看老頭子我現在是太上皇了,所以來耍威風來?”

“兒臣沒這個意思……”朱高熾連忙起身作揖。

“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朱棣抓着大鬍子冷臉道:

“現在的皇帝是老二,老二都沒勸我,你勸什麼。”

“要不是看你身子虛弱,我真想拽着你去漠北走一圈,看看你現在這樣子!”

朱棣脾氣上來就開始人身攻擊了,不過朱高熾也確實有些胖了,而且他的胖就是單純的胖,而非朱棣、朱高燧、朱瞻基的壯。

不過畢竟被攻擊了半輩子,朱高熾也不覺得有什麼,反倒是厚着臉皮繼續道:

“您要是真去,那兒臣也去,若是出了什麼事,那也有個照應。”

“哈哈哈哈……”朱棣被老大氣笑了,旁邊的朱高燧幾人則是低着頭默不作聲,唯有朱瞻壑賊頭賊腦的四處打量。

正因如此,朱棣把手指向他:“瞻壑,你說爺爺老沒老?”

“自然是老了!”朱瞻壑脫口而出,但又補充道:“不過身子依舊強壯,別的不說,至少比大伯和三叔強壯……”

“誒!你這小子……”朱高燧莫名躺槍,立馬看向了朱瞻壑,但礙於朱棣在場也不好教訓這小子。

“聽到沒?”朱棣看向朱高熾,朱高熾聞言還想再說點什麼,朱瞻基卻站出來作揖道:

“爺爺,我爹也只是擔心您罷了,您要去,我們是攔不住的。”

他先安撫了朱棣,又轉頭對朱高熾道:“爹你放心,這次有我和瞻壑看着,爺爺不會出什麼事的。”

“嗯……”瞧着自己勸不下老爺子,朱高熾只能悻然點頭。

朱棣見狀,臉上也重新掛上笑容,繼續與他們討論起了北征的許多事情。

不多時,朱瞻壑和朱瞻基被打發去巡視武庫了,而與此同時的朱高煦也拿到了不少報捷的奏疏。

大半個月過去,傅讓、沐春、李景隆三人的推進可謂迅猛。

諸如威遠、勐定、孟璉、車裡等第土司均被破城改土,受降的少民數量近百萬衆。

面對這些土民,三人的意見都大同小異,那就是趁他們還沒安定下來前,把他們遷徙前往內地。

不過問題在於,當下的所謂內地都已經有了不少的少數民族。

四川四百餘萬百姓中,近半數是從貴州和西番遷徙而來的少民。

廣西原本就少民衆多,儘管遷徙了數十萬前往廣東,但當地少民和漢民也不過半半之數。

交趾更不用多說,當地漢民至今沒有突破百萬,而少民是漢民兩倍逾。

至於湖廣,接收了貴州的少民後,當地的比例也達到了極限。

因此,朱高煦思慮過後,最終決定將當地的少民進行遷徙。

半數以上的少民遷徙昆明、曲靖等府,剩餘留在當地,等待日後遷徙漢人來同化。

如此一來,雲南直轄的大部分土司已經改土歸流結束,只剩下一下隱匿在山中的小土司還未改土歸流。

這樣的規模,已經沒有必要讓三個國公在當地坐鎮,因此在作出安排後,朱高煦也針對大明的情況做出調整。

調曹國公李景隆、潯州伯盛庸、慶遠伯劉真前往甘州,總鎮甘肅。

傅讓撤兵返回交趾,繼續對長山之中的黎利進行圍剿。

沐春繼續坐鎮雲南,但由於滇西、滇北都比較安定,朱高煦建議沐春坐鎮石屏或建水,方便隨時應對滇南地區的少民叛亂。

作出一系列調整,朱高煦這才放下硃筆,揉了揉眉頭。

“陛下,喝茶……”

亦失哈端來茶水,朱高煦接過抿了一口,而後繼續道:

“敕令六部與雲南布政使司,將滇南各地地名作出更改,這是我所繪地圖,按照這個地圖來細分各府。”

爲了方便回憶,朱高煦將後世雲南的不少地名照搬了過來,例如普洱、臨滄便是。

至於車裡府,朱高煦倒是沒有更改地名,畢竟後世的地名也是傣語漢譯的稱呼,而且當地沒有什麼漢地名,想通篇修改着實有些困難。

“雲南改土歸流後,下一步應該就是三宣十慰了吧?”

亦失哈收起地圖,好奇詢問一聲,但朱高煦卻搖了搖頭。

“雲南的少民數量還沒統計出來,但不會少於四百萬。”

“想要同化這塊地方,起碼要再遷徙二三百萬人前來,這在火車沒有修通前,是需要好幾代人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三宣十慰這塊地方面積比雲南還要大,其中人口比雲南只多不少。”

“雲南都短時間內吃不消,更何談三宣十慰呢?”

“不過對於這塊地方,倒是可以效仿太祖治雲南,在三宣十慰各地的重要山口設置衛所,以此方便日後朝廷對當地改土歸流。”

“當然了,這件事得等雲南安定下來後再做決定,現在最主要的還是消化好雲南、貴州、廣西、交趾這些地方。”

“貪多嚼不爛,先把能嚼爛的嚼爛了,再進一步對三宣十慰着手佈置也不晚。”

朱高煦深吸一口氣,目光看着眼前的奏疏,略有幾分憂慮。

“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就足夠……”

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515章 天家無情第596章 後記崇弘中衰第11章 親親相爭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81章 孝陵之上第337章 離經叛道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72章 小鬼難纏第56章 陳年往事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第492章 衣冠禽獸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第389章 日本國變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第569章 安西北庭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57章 入宮覲見第111章 喜事連連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567章 甕中之鱉第92章 鳥盡弓藏第548章 夜郎自大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391章 大明孝子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613章 地府不裝難受朱重八第402章 甕捉野豬第496章 枕戈待旦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41章 兄仁侄狠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545章 風向南吹第69章 爺孫和睦第497章 洪熙八年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第605章 地府翹首以盼朱高煦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51章 孜孜不倦第429章 三徵蒙古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425章 人君姿態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411章 喜上加喜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557章 各方局勢第56章 陳年往事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364章第524章 以一持萬第88章 晉府難安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32章 採生折割第2章 大教場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58章 以鈔抵稅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74章 二子善謀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第560章 朝日孝子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386章 波斯之亂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523章 歲朝兆佳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第57章 入宮覲見第97章 龍江船廠第355章 忘恩負義第336章 未竟之業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573章 恩威並施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55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