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解決民生

“駕!駕!”

七月的尾巴,即便是早秋,可北京一帶依舊略微能感受到幾絲冷意。

由於朱瞻壑過幾日便要南下,因此這次圍獵的地方並沒有選擇很遠,而是選在了古北口南邊的丘陵之中。

這塊土地在後世被修成了水庫,而在這個時代則是丘陵與水澤共存的一塊地域。

近萬上直兵馬將方圓十數裡包圍起來,朱棣與朱高煦、朱高熾、朱高燧父子爺孫幾人則是各領一千騎兵,指揮軍隊驅趕獵物,最後由他們射殺。

正因如此,歷代皇帝很少吹噓自己在圍獵中的武力,畢竟這不作數,並不是真正的遊獵,除了某個兔子殺手。

“砰!!”

馬背上,當槍聲作響,一頭梅花鹿中槍倒地。

與此同時,幾支箭矢也命中逃跑的野豬,在狂奔十餘步後,這些野豬紛紛躺在了地上。

“籲……”

手拉繮繩,一身甲冑的朱棣在倒下的獵物前打轉,手裡拿着一支馬槍。

王彥策馬上前來,從他手中接過馬槍,爲他裝填彈藥。

在其身後,朱高煦、朱高熾幾人也策馬而來,除了朱高熾,其餘人紛紛穿戴甲冑。

雖然是騎馬,但朱高熾也累得大汗直流,倒是朱高煦雖然多年沒有進行馬術運動,但騎術依舊精湛,而他胯下的赤驩雖然已經年老,但依舊不輸四周的汗血馬。

“爹,我還是第一次看您穿甲冑呢。”

從遠處策馬而來的朱瞻壑激動瞧着自家父親,與他一樣的,還有一直注視朱高煦的朱瞻基。

朱高煦的勇武乃世人所知,但他畢竟困居深宮十六年,身手是否落下很難說。

如今看來,他依舊是當年的他,僅剛纔來說,他持弓在落後朱棣十餘步的距離進行連珠射,幾個呼吸間便斃命數頭野豬,射術令人駭然。

經他手被射殺的野豬多是成年,身上有樹脂和泥土覆蓋,正常來說,力道稍弱的箭矢肯定無法射穿,但朱高煦手中的弓箭卻能一箭洞穿野豬肉身,並且還去勢不減,沒入土中直至箭羽,威力可見一斑。

亦失哈翻身下馬,將箭矢吃力從土中拔出,取來給朱高煦閱覽。

“正值壯年,力氣至巔峰,若是放在十幾年前,我必然射不出威力如此的箭矢。”

瞧着自己射出的箭矢,朱高煦對左右的李失、李察說着,朱棣則是接過王彥裝填好的馬槍說道:

“有了這馬槍,還要那弓箭作甚。”

朱棣一手持握把,一手持槍管下的木質槍托,對朱高熾和朱高燧道:

“你們倆騎射不行,用這馬槍算你們佔到便宜了。”

“兒臣慚愧……”朱高熾氣喘吁吁的說着,朱高燧則是略微氣喘,但不至於像朱高熾那麼恐怖,如風箱般。

“瞻基,你可不能像伱爹這樣。”朱棣無奈看了一眼朱高熾,隨後交代起剛纔表現不錯的朱瞻基。

朱瞻基聞言作揖道:“我爹喜歡讀書,不喜歡騎射,請爺爺勿怪。”

“要怪早就怪完了。”朱棣有些生氣,但還是壓下脾氣,心疼的看了一眼朱高熾。

“老大你身體不行,先回去休息去吧,讓瞻基跟着就行。”

“那……那……兒臣告退……”

面對朱棣的體諒,朱高熾也沒有推拉,而是直接答應下來,隨後調轉馬頭往營地返回。

朱瞻基見狀,對身旁人眼神示意,漢王府的護衛立馬調轉馬頭,派出近百人護送朱高熾返回營地。

“走,我們三代人繼續往裡面走,看看能不能獵到熊和老虎。”

朱高熾一走,朱棣便抖動馬繮,帶着衆人向着更深處圍獵而去。

馬背上,幾乎所有人都時不時看向朱高煦。

興許,他們是在懷念當年的渤海郡王。

“這感覺,我都以爲我年輕了。”

跟在朱高煦身後不遠處的李失嘖嘖幾聲,李察也摸了摸短鬚:“殿下還是那個殿下,這甲冑穿在身上,還有這林子……我都感覺回渤海了。”

李失與李察的話,代表了肇州左右二衛大部分兵卒此刻的想法。

太子很好,但卻屬於天下人,唯有渤海郡王,只屬於渤海。

“爹,你現在還會打仗嗎?”

策馬上前,朱瞻壑興致勃勃的看着朱高煦,朱高煦卻瞥了他一眼:“你覺得你能帶多少兵?”

“起碼五百!”朱瞻壑擡了擡下巴,朱高煦聞言搖搖頭:

“你什麼時候能將兵十萬再來問我這個問題,我與你一般大時,已經能將兵近數千了。”

朱高煦抖動馬繮,策馬跟上了朱棣的腳步,把吃癟的朱瞻壑甩在身後。

亦失哈策馬上前,輕笑道:“殿下領兵,便是陛下都不敢輕言取勝。”

“我就是好奇問問……”朱瞻壑有些尷尬的揉了揉鼻子,接着笑道:

“我爹既然那麼能打,爲何不帶兵自己去打,我觀古代御駕親征的君王也不少,我爺爺也是如此,我爹爲何不能。”

在朱瞻壑看來,大明已經步入正軌,自家父親若是想,那完全可以提兵找一個對手收拾。

“殿下說過,爲將者,敢戰能戰不言戰,打來打去,死的都是百姓的兒子,除非必要。”

亦失哈對朱瞻壑解釋着,朱瞻壑卻不以爲意:“那我們打交趾呢?”

“那是爲了後世子孫。”亦失哈解釋道:

“給後世子孫打下宜居的地方,再留下足夠的錢糧,把戰爭都在這代人打完,那後代就可以享福了。”

“不過享福歸享福,善戰必亡忘戰必危這個道理還是得記住的。”

亦失哈說完,便也策馬跟上了前方的隊伍,朱瞻壑聞言皺了皺眉,但還是將這件事情記下了。

距離他不遠的朱瞻基也聽到了這些話,深表認同。

不多時,他們便已經深入林中,而燕山經過多年的禁止砍伐,已經能看到許多大腿粗的樹木了,這些樹木放在以前自然是看不見的。

“這些樹木長得好,如果從燕山到太行山,乃至河套的陰山都長出這樣的樹木,那河北之地也就不會遭遇沙塵暴了。”

駐足樹木前,朱高煦伸出手摸了摸這些厚實的樹木,略帶感嘆的開口。

身旁的亦失哈聞言點了點頭,同時說道:“山西那邊若是也下令禁止砍伐,樹木漲勢也應該會不錯。”

“不一定。”朱高煦搖搖頭道:“砍伐樹木,說到底還是貧窮所致,這些年河北的樹木之所以長得那麼好,除了禁令,主要就是朝廷扶持,而且砍伐樹木遭懲罰後,很難找到工作所致。”

“百姓擔心找不到工作,因此不敢濫砍伐樹木,至於更貧窮的,他們哪裡還會管這些。”

“砍樹和偷鐵軌是一個道理,都是因爲百姓貧窮纔會鋌而走險。”

“若是百姓富裕,誰又會去偷鐵軌,砍樹木呢?”

“我們要做的,是讓天下百姓富裕起來,所以推動工業是必須要走的道路。”

朱高煦一邊在山林道路之中騎着赤驩慢悠悠走動,一邊與身旁的亦失哈解釋着。

亦失哈聞言點了點頭,同時也道:“說來慚愧,除了讓百姓務工,奴婢還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讓他們比現在富裕。”

亦失哈這番話有些道理,畢竟大明現在還是農業社會,從紙面數據來看,大明朝似乎能做到人均耕地七畝多土地,但北方的七畝和南方的七畝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卻很大。

北京每畝地也不過產實糧二百斤,南方富碩之地卻三百餘斤乃至四百斤。

南方每斤米二文,北方卻三文。

也就是說,南方糧價雖然便宜,但一畝地卻能販賣到手七八百文,而北方糧價雖然貴,但一畝地卻最多六百文。

一畝地差距不算大,可七畝地的差距就很大了。

在氣溫驟降,糧食減產的這個時代,光靠小農經濟,北方百姓是可不能比南方百姓富裕的,雙方差距反而會不斷拉大。

北方想從農業賺錢,只能搞大農場,但大明並沒有那麼多大農場給北方百姓,所以他們只剩下了打工這一條路。

事實證明,這條路確實不錯,至少在過去十六年時間裡,北方的工人數量從洪武年間的十二萬驟增至如今的四十四萬,比南方多出近十萬人。

四十四萬北方工人,他們身後是數百萬人,讓他們富起來,就等於讓他們身後的人富起來。

只是這還不足以讓朱高煦高興,且不說整個北方如今有多少百姓,單說沿邊近沙漠隔壁的百姓,那數量便不少於百萬,而他們之中能獲得工作的人並不多。

大明當下生產力還沒提升,交通也不算髮達,不然朱高煦倒是真想僱傭這些百姓植樹造林。

“西北缺物資,東南缺銀錢,唯有東北與西南和中原腹地還算均勻。”

“這天下百姓想要過上好日子,還得我們持之以恆的繼續發展才行。”

留下一句評論,朱高煦便抖動馬繮,跟上了消失的朱棣等人腳步。

一行人狩獵至黃昏才返回營地,討論着白日的圍獵。這其中,表現最好的自然是朱棣與朱高煦,其次便是朱高燧、朱瞻基,最後是朱瞻壑。

至於朱瞻坺則是年紀太小,只有七歲的他,今日在朱高熾走後不久也跟着返回營地了。

今日的獵物被隨軍的御廚烹製,隊伍之中撿來了許多枯枝,丟入幾種驅蟲的草藥後,朱棣他們便紛紛脫了甲冑,在大帳面前吃喝了起來。

黑熊的熊掌,以及黃羊、野雞、水鳥等野味和許多野菜被端上桌。

朱棣把朱高煦叫到身旁入座,對着篝火旁的朱瞻基與朱瞻壑說道:

“這倆小子還是不錯的,今日圍獵,指揮手下有一套,雖然不能說將兵數萬,但日後領兵萬餘還是不成問題的。”

朱棣如此說着,朱高煦卻輕笑道:“以國朝當下的實力,萬餘兵馬,只要補給充沛,足夠搗滅胡廷,南下滅國了。”

朱高煦這話倒不是開玩笑,在歷史上南洋各國正常發展一百多年後,依舊被裝備火繩槍的數千歐洲各國殖民隊伍打得抱頭鼠竄,期間雖然也有國家能夠反抗,但大部分都被直接統治。

等他們好不容易裝備火繩槍,歐洲人又開始使用燧發槍,一個個小國被滅,唯有中南半島那幾個國家因爲國力雄厚而多撐了幾百年,可結果依舊被歐洲殖民。

當下裝備燧發槍的一萬明軍,確實可以搗滅漠北任意一部,甚至南下滅亡暹羅、甘孛智、占城等國家。

這些國家都是大明朝的藩屬國,對於他們,朱高煦還是抱着貪多嚼不爛的心理,採取着文化和商品入侵的手段。

如此一來,日後如果大明有人口和實力吞併它們,也能方便不少。

如果沒有心思吞併,那則是可以依託這些國家防備日後南亞出現什麼強國。

如此想着,朱高煦繼續低頭吃飯,而時間也一點點過去。

幾日的遊獵很快結束,燕山植樹的工程也讓朱棣、朱高熾、朱瞻壑他們意識到了植樹的好處。

時間進入八月,朱瞻壑帶着沐氏南下返回南京,朱高熾他們則是繼續在北京居住,因爲朱高煦看出朱棣有些捨不得他們,況且朱高熾的身體似乎因爲無人壓制而越來越差。

對於大侄子他沒什麼感覺,但對於好大哥,他還是有些不捨的。

正因如此,他也想讓朱高熾多陪陪朱棣,說不定這就是父子二人最後的見面了。

與此同時,隨着時間一天天過去,大明的東洋航道也開始不斷完善,期間更是經停夏威夷羣島。

組織東洋航道的鄭峻將此地命名爲檀香千戶所,對當地的土人進行招撫,在島上建設檀香港。

此外,北洲宣慰司初具規模,其城以北洲城(舊金山)爲主。

過去兩年朝廷流放了近三萬人前往北洲,但抵達並活下來的只有不到兩萬人。

儘管只有兩萬人,但這兩萬人卻並不用自己親自幹活,因爲北洲衛給他們裝備了甲冑和兵器,加上這羣人中也有知兵的流配官員,因此很快就將他們團結到一起。

他們與北洲北部的土著爆發衝突,俘虜土著開墾耕地。

這羣曾經動不動就之乎者也的文官,如今成爲了他們平日裡最瞧不上的武夫,並且俘虜了大量土著。

除了他們在俘虜土著,北洲衛也在俘虜那些朝他們進攻並吃人的土著。

這些土著沒有被北洲衛派去開墾耕地,而是被派去北洲城附近的河流中淘金。

超高的死亡率,讓戶部暫停了對北洲遷徙百姓的想法,刑部倒是樂意將人發配到北洲。

至永樂十六年臘月,隨着兩京十四布政司及六軍都督府、宣慰司的文冊進行彙總,大明的財政情況毫無疑問得到了極大的躍進。

“東洲宣慰司的金銀礦貿易量倒是讓我有些吃驚。”

坐在春和殿內,朱高煦看着市舶司上註明的東洲貿易量,不免咋舌幾分。

【黃金五萬二千六百五十二兩三錢二分、白銀六十二萬三千四百一十六兩三錢七分,銅錠二百一十六萬四千三百零五斤】

“這些相加,差不多有一百五十萬貫了,這還只是開始。”

朱高煦嘖嘖幾聲,坐在他面前的夏原吉與郭資則是作揖道:

“按照東洲宣慰使王任的奏疏,明年的開採量應該能增加四成,五年左右當地的礦藏就能保持每年七百萬貫的貿易輸入。”

“這樣大的利潤,臣建議將東洲城設爲東洲府,派遣知府及兵馬司前往。”

夏原吉與郭資可不會放過五年後能年入七百萬貫的金銀銅礦,另外他也覺得王任治理南國的手段過於粗糙,因此需要派遣知府去對南國進行治理。

對於他們的想法,朱高煦十分高興,但對於派遣知府去當地,朱高煦卻擔心這所謂的知府會在日後給大明弄出麻煩。

思慮再三,朱高煦還是決定派遣知府,將當地的金銀銅礦產量給提高。

即便這知府日後帶着南國百姓造反,但大明只要能獲得足夠多的利潤,就絕對不可能放棄南國這個聚寶盆。

南國治理的越好,開採的金銀越多,大明就越不會放棄這裡。

“按照你們所說,派遣官員前往吧,不過你們現在有人選了嗎?”

朱高煦詢問二人,夏原吉聞言作揖道:“臣等準備從明歲的科舉中選擇。”

“嗯,你們看着辦吧。”朱高煦頷首應下,隨後拿起另一本文冊翻閱。

這本文冊記載的是大明的官營工廠生產情況,例如鐵料七萬噸,水泥五十七萬噸,煤炭一千九百餘萬噸,紡織一千四百三十二萬匹,土化肥五十二萬噸,火藥……

大明現有的工業和手工業產值,朱高煦時而點頭,時而搖頭,讓夏原吉和郭資心懸到了嗓子眼。

不多時,朱高煦合上了文冊,這纔開口道:

“鐵料、水泥、煤炭和土化肥的產量都得到了提升,不過這其中除了煤炭的增長速度令我滿意外,其它的增長速度卻令我不是那麼滿意。”

朱高煦話音落下,夏原吉不得不硬着頭皮開口道:“殿下,各類工業產出,如果是在鐵路沿邊還好,可以直接運抵作用在工地上,可若是距離遙遠,那即便生產出來,也難以運出進入市場。”

“就拿煤炭來說,過去一年,朝廷煤炭產出雖然增加,可能走進百姓家的並不多,大量煤炭生產出來後,都囤積在煤場,無法消化。”

“這種情況下,若是繼續開採煤礦,那無疑就是在消耗國庫。”

“臣以爲,必須要等西北鐵路連接各地煤礦場,再一點點的增加產量。”

夏原吉想要穩紮穩打,但朱高煦很清楚,一旦鐵路開通,那以大明現在的產量,根本解決不了大明需要面對的問題。

“穩紮穩打是對的,可兩京鐵路一旦修通,江南急需的便是煤炭。”

“不提江南全境,光南京城來說,拿去年上元與江寧記載的數據來說,全年運入城內的木柴高達八十萬噸,而南京去年僅有五十多萬人。”

“整個江南的情況你們瞭解,起碼有三成百姓缺乏柴火,也就是說幾近一千五百萬。”

“這一千五百萬人需要多少柴火,換成煤炭可以減少五成,但即便如此,依舊有兩千多萬噸的缺口。”

朱高煦說着,夏原吉卻作揖道:“殿下,一擔河柴百斤,值錢三十三文,而五十斤煤炭雖然耐燒,卻值錢六十五文。”

“即便兩京鐵路通車,百姓也只會選擇河柴,不會選擇煤炭。”

“我知道,所以要把煤炭價格降低下來!”朱高煦打斷道:

“這幾日,你們親自往大同走動,看看我朝北疆還有多少樹木。”

“北方柴火每擔七十餘文,江南三十三文,而煤炭在北方每百斤已經降低到了七十餘文。”

“若是能繼續提高產能,一旦煤炭方便,價格也能降低到三十文每百斤,那北方和江南的人還會選擇河柴嗎?”

朱高煦要把煤炭價格降低下來,夏原吉等人卻皺眉道:

“國朝採煤,每個工人最多每天採出價值二百文的煤礦,工價近一百三十文。”

“若是煤炭降到每百斤三十文,那各地煤礦場便會入不敷出,需要朝廷撥發錢糧才能維持。”

夏原吉把煤炭價格貴的原因擺在朱高煦面前,朱高煦聞言則是開口道:“正因如此,纔要提高開採質量。”

“就拿一個礦坑來說,二十名礦工,起碼需要十個人抽水,能工作的只有十個人。”

“如果安裝抽水機抽水,那二十名礦工只需要派出一個人專門負責抽水,其餘人只管挖礦就行。”

“如此一來,開採煤礦的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朱高煦的話讓夏原吉和郭資面面相覷,他們明白朱高煦的意思。

當下煤礦工人數量很多,但有一半都負責抽水,生產力被嚴重耽擱。

如果這批礦工能被釋放出來挖礦,將抽水的任務交給抽水機,那各地煤礦場也就減少了人力浪費的情況。

只是這一塊,起碼就能節省每個礦場除運輸外一半的支出,煤礦開採量會提高,百姓也能享受低價煤。

“雖說抽水機已經實驗過,但大批應用還沒有數據支持。”

“況且朝廷那麼多礦坑,需要多少個抽水機才能滿足,這又是一筆支出……”

夏原吉抱着懷疑的態度質問,朱高煦卻輕笑:

“捨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一臺抽水機不過幾百貫,但它卻能用許多年。”

“這筆買賣朝廷怎麼算都不會虧本,低價煤炭一旦出現,配合火車,那能極大解決大明城鎮人口的柴火問題。”

“不過你說的也對,必須要先做好配套的交通。”

“在此之前,各地煤礦場的煤炭就暫時存儲起來,以此應對日後龐大的城鎮煤炭市場。”

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376章 貪心不足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454章 北上之旅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第442章 環球航行第86章 施以恩惠第554章 辛亥變法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59章 東窗事發230.第230章 否極泰來第71章 燕府勢大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476章 大明銀行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488章 欣欣向榮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543章 堯趨舜步第445章 解縉案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470章 洪熙元年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11章 親親相爭244.第244章第25章 春和宮內第413章 狗咬狗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500章 朱門父子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99章 閉門思過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43章 春和不和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370章 父子合謀第83章 擅寡而長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571章 君臨河中第105章 匹夫無罪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61章 校臺比試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66章 宮中密談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22章 《削藩論》第564章 多方唱罷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第79章 中元祭日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129章 百廢待興第472章 瓦剌西遷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42章 環球航行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244.第244章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426章 瘋狂作死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65章 上架感言第540章 衣錦還鄉第543章 堯趨舜步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53章 難成大器184.第184章 火繩槍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528章 民康物阜第528章 民康物阜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386章 波斯之亂第537章 蘇州遊行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41章 兄仁侄狠第471章 西南事終183.第183章 收復忽喇溫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578章 帝悲慟第513章 提振民心第377章 明滅錫蘭第516章 自爆第31章 謠言害人第46章 爲孫補償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