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

第308章 父不識子

“一二一”

“一!二!”

“嗶嗶——”

“旗正飄飄,馬正蕭蕭,好男兒,好男兒,好男兒報國在今朝!”

南京觀音山下,當早操與刺耳的哨聲響起,國防大學那佔地二百餘畝的操場上,數千名身穿鴛鴦戰襖的學子正在喊着口號口號,唱着由朱高煦所“編曲填詞”的《從軍歌》,意氣風發。

校臺上,三百餘名身穿曳撒的武官站成方陣,而檢閱他們的,則是一大清早出現在國防大學的大明永樂皇帝朱棣,以及被他拉來的東宮太子朱高煦。

在這羣武官中出現了涇國公陳亨、英國公張玉、武定侯郭英、保定侯孟善等人的身影。

朱棣帶着朱高煦檢閱着他們,直到看到了魏國公徐輝祖的面孔朱棣才停下腳步,不過徐輝祖卻根本不看朱棣。

瞧着他那模樣,朱棣有些惱怒,覺得徐輝祖作爲自家人爲什麼不理解自己。

只是想到了自家徐妹子後,他還是放下了脾氣,掃視了這五位勳臣身後的那三百名武官。

相比較陳亨他們這羣四五十歲的勳臣,後方的三百多名武官年紀不一,其中有百餘名十分年輕,並且長相與漢人有些細微差別。

之所以這樣,是因爲他們都是朱高煦從神機營之中選拔的中高級武官。

這百餘名武官幾乎就是整個神機營的骨幹,他們在交接了手中工作後,便參與到了國防大學的教學之中。

即便如此,卻沒有人敢於瞧不起他們,因爲論火器作戰,這個時代沒有哪支軍隊比他們更有經驗。

“魏國公,彙報大學情況!”

朱棣公事公辦的開口,徐輝祖也向前一步隨後作揖:“國防大學現今爲永樂一期,現有教習三百四十六人,學院四所,班級二百班,合計學子六千七百九十七人!”

徐輝祖彙報完畢後,便後退一步退回隊伍之中,朱棣則是聽得牙疼。

如今雖然已經是永樂元年臘月二十八日,距離除夕夜也不過兩天,可國防大學入學的武官子弟才上了四個月的學。

四個月的時間,一萬四千餘武官子弟跑了七千多,這讓他這個皇帝情何以堪。

要不是還有近六千八百人留下,他恐怕已經沒臉了。

想到這裡,他回頭看一眼跟着自己的朱高煦:“只是開學四個月就跑了這麼多人,到來年二期入學的時候,不會只剩下兩三千人吧?”

“兒臣也沒想到會跑這麼多,不過跑了也好,留着這羣意志不堅定的人也無法畢業。”

朱高煦很是無奈,他原本預計到期末還能有七千人,現在看來雖然不至於像朱棣說的兩三千,但估計也不會超過五千人。

這五千人,能在五年後畢業的人恐怕只有不到兩成,剩下的要麼留級,要麼就退出。

不過他們要是能畢業,那擔任一個百戶綽綽有餘,一千人就能帶好十萬人。

“按照你這麼弄,剩下還沒消息的一萬六千多武官子弟恐怕明年連入學都不會來,直接選擇平授散階了。”

朱棣擔心看着朱高煦,朱高煦卻坦然道:“兒臣早就想過這件事了,因此已經給六軍都督府下了教令。”

“明年正月開始,各地衛所可自行舉薦十名軍戶入國防大學參學。”

“此外,天下武舉也會更改難度,不再有武狀元和武進士,只有武舉人。”

“武舉人不享受任何特權,只有入學國防大學的資格。”

“如此一來,兒臣估計民間與衛所合計能選出上萬人。”

國防大學面向的從來不是武官子弟,而是整個六軍都督府體系下的二百餘萬衛所子弟,以及整個天下有意參軍的儒生。

大明共有內、外衛五百五十六個衛,每個衛舉薦十人便是五千五百六十餘人,加上民間武舉人,每年萬人入學都只是保守估計。

相比較本就抗拒入學的武官子弟,這上萬有意向的學子,纔是朱高煦需要的人才。

“你這麼弄,若是真能弄出點什麼,興許能用在科舉上。”

朱棣聽完了朱高煦的奇思妙想,當即朝他表示肯定。

他沒有壓低聲音,因爲這件事情明年就會曝光,到時候只要廟堂上的那羣人稍微注意些,而日後朝廷又有這方面的意思,那他們肯定不難猜到。

武舉與國防大學的配套看上去有些顛倒,畢竟普通百姓沒有參加武舉的本錢。

不過眼下大明的軍事資源不算多,不可能對民間投入太多,只能維持當下的條件。

等以後基礎軍事資源上去了,國防大學也肯定要在各省紮根。

這個體系一旦利用好,那每年必然會涌出不少有天賦的將領。

想到這裡,朱棣看向了徐輝祖他們:“四個月以來,可有表現顯眼的武官子弟?”

Wшw● ttκá n● ¢ ○

“成山伯之子王通不錯……”徐輝祖回答,這熟悉的名字也讓朱棣高興:“是他啊,前幾日王真找我說過他,準備等他畢業後讓他襲爵。”

“能得到你的誇讚,看樣子這小子也差不到哪裡去,哈哈哈……”

朱棣爽朗笑着,可站在他身後的朱高煦卻十分汗顏。

王通,那不就是在柳升戰死交趾,而後畏怯棄地的那個將領麼,儘管他命長活到了景泰年間,期間還參與了北京保衛戰,立下了戰功,但這樣的人放在大明開國將領之中,能力或許還不如徐達手下的一個淮西指揮使。

這樣的人都能被單獨提出來誇讚,這讓朱高煦不敢想象這羣武官子弟到底廢材到了何種程度。

在心底嘆了一口氣,朱高煦只能慶幸自己手下大多都是青壯派。

“好了,既然有出色的苗子,那伱們就好好培養,不過最後還是得靠實力說話。”

朱棣吩咐了一句,隨後便轉身下了校臺。

朱高煦跟上,父子二人開始在孟善、陳亨、張玉等人的陪同下在國防大學遊走。

國防大學的建築都是後世的現代建築,以熟鐵、混凝土澆築而成,三所學院各有教學樓十棟,每棟佔地二畝,高四層,有教室四十八間。

乘上大輅,而來仰望那一棟棟教學樓,朱棣不免抓了抓鬍子:“這水泥是好東西,只可惜產量不高,不然可以讓全天下的城池都用上。”

見朱棣這麼說,朱高煦也彙報道:“孫鋮在遼東置辦水泥場七十二處,兒臣也讓亦失哈在各省置辦水泥場各一處,南北直隸各十處。”

“如今這一百零三處水泥場早已開始運營,年產八萬六千餘噸。”

“噸?”朱棣對這新出的詞有些好奇,朱高煦也解釋道:“一噸爲一千斤。”

“嗯,這麼多水泥,你準備用往何處?”朱棣詢問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官道的修建,以及城池的城建和下水道,還有水渠、河道、堤壩都需要它。”

“兒臣算過了,官道修三丈寬,厚三寸的話,每年留出一半的水泥,可以修建三百里左右的官道。”

“三百里官道雖然看上去不多,但日後各地水泥工場還會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出現,只需要百年的時間,就能修建起串聯各府縣的混凝土官道。”

朱高煦訴說着自己的暢想,可朱棣卻皺眉:“朝廷需要官道,這混凝土官道走起來也舒服,不過朝廷只需要幾條主要的混凝土官道就足夠。”

“自吉林到金州,自瀋陽抵達全寧,自全寧抵達北京,北京至揚州……”

朱棣似乎是覬覦水泥很久了,表面上不詢問,可私底下已經在腦中構築了一條龐大的交通網。

他的想法就是能讓軍隊以最快速度開拔進入各省,對於混凝土道路的用處,與秦馳道的觀念差不多。

“主要幹道先修建是必須的,但日後朝廷若是富裕了,再做到串聯各府、各縣才能更好統治地方。”

“更何況,官道也能給商賈和百姓使用,可以促進各地商品往來,這是好事。”

朱高煦信誓旦旦的說着,儘管他用來修路的混凝土強度連後世的C15都差着級別,可問題這個時代的大明朝也沒有負重幾十噸的車輛在道路上行駛。

就大明最爲常見的十六輪馬車來說,這樣六匹馬才能拉動的長排馬貨車也不過五六千斤罷了,折算後世的噸位,連四噸都沒有。

以後世標準來看,這批混凝土官道連豆腐渣工程都不算,可放在大明,它就是勾連地方,能保障地方百年交通通暢的存在。

“修建道路和你所說的城池道路、下水道,你準備動用徭役還是發放工錢?”

“還有,這混凝土產出如此之高,你動用了多少工匠,每年花費多少?”

朱棣記得朱高煦說過,徭役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故而詢問他。

“發放工錢,朝廷從海外獲取了那麼多銅錢,始終得花出去,讓錢流轉起來才行。”

“至於水泥場的用工數量是二萬六千餘人,每人每日工價十文,現結現走。”

“修建官道與城中道路、下水道的工價,也以每日十文來作價。”

說到這裡,朱高煦開始與朱棣詳細說起了經濟類的問題。

徭役可以節省錢糧不假,但也耽誤農時和百姓開荒時間。

眼下朝廷每年從海外與西南賺取數百萬貫金銀銅錢,單銅錢就不下二百萬貫。

這二百萬貫銅錢對於大明來說就是超發貨幣,絕對不能在單一地區將這二百萬貫用光,這樣會導致地方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這筆錢必須分散的投入地方,才能在保證物價穩定的同時,對大明的道路、城建、水利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

農民手裡有錢了,自然就會去消費,也拉動了地方的經濟,地方的官府只要稅收沒出現問題,也可以通過商稅回收一部分。

相較於蠲免,朱高煦更傾向於以工緻富。

這些東西,朱高煦一直和朱棣說了兩個時辰,直到他們已經在百餘名騎兵的護衛下離開了國防大學,他都還沒和朱棣說清楚。

“這些話,你也與鬱新他們說了?”

朱棣總覺得這些東西似曾相識,但聽得迷迷糊糊。

朱高煦點了點頭:“鬱新、夏原吉他們都是朝廷需要倚重的重臣,自然要與他們說這些事情。” “好……”朱棣頷首,那表情和動作讓朱高煦還以爲他已經理解了自己說的,然而朱棣卻開口道:

“這些東西日後不用與俺說,俺聽着頭疼,你只要保障好地方錢糧,別讓營造北京和北征、疏通運河的事情停了就行。”

“還有,俺覺得那古今典籍館確實有用,若是大明早有你這樣的人去把裡面的書都讀一遍,恐怕大明也能提前富強不少。”

“俺想了想,想把古今典籍館內有用的書籍都抄寫到一起,弄成一部能裝下百家之言的類書。”

朱棣突然說要修書,朱高煦一聽便知道了這書恐怕就是《永樂大典》,不過他並沒有同意。

“修書是好事,但必須要讓書籍傳播開來才行。”

“父親您就算現在讓人修書,以當下的人力物力也頂多編撰出一類書,可若是稍等幾年,等遼東那邊的學子畢業,您則是可以在編撰之後進行拓印,不至於日後失傳。”

朱高煦說罷看了一眼窗外,這才發現他們沒有返回內城,而是向着南邊走去。

瞧着馬車的動向,車上的朱高煦也不由皺眉:“我們這是去哪?”

“去大教場,俺着實有些想老三了。”朱棣還在回味朱高煦的話,聽他這麼說便回答了起來,並很快拉回話題。

“你說的有幾分意思,若是修書卻傳不下去,那確實無法彰顯俺的功績。”

“這樣吧,等遼東的學子畢業,你選人來幫俺編撰這本書。”

“是!”朱高煦點頭應下,畢竟他也想借着編撰《永樂大典》的機會,往裡面塞入一些“自古以來”的書籍。

一想到這裡,朱高煦就看向了窗外,看到了一些即便在這寒冬臘月還在田間幹活的百姓。

“還是得提高生產力……”

望着那羣農民,朱高煦腦中閃過了蒸汽機、內燃機等各種可以提高生產力的東西,只是他雖然知道這些是什麼,上學時也學過,但終歸在常年工作中忘記了。

他只記得蒸汽機的原理就是通過燃燒燃料產生熱能,將水加熱生成蒸汽,然後利用蒸汽的膨脹力推動活塞或轉動軸,從而實現能量轉化。

只是原理和具體步驟完全是兩碼事情,他記得原理不代表他弄得出來。

他能弄出火繩槍和加農炮、燧發槍是因爲他見過這些東西,而且對於大明工匠來說,製作這些東西並沒有代溝。

可眼下,蒸汽機他連外形都不記得,除了能提供原理,他其它什麼都提供不了。

正因如此,他纔會想要從渤海、遼東歷年學子之中選出一批有理科天賦的人。

“算算時間,成績也差不多出來了,不知道能有多少人被選中。”

朱高煦想到了眼下渤海的期末考,而朱棣見他不說話,當即也開始拿起硃筆,對大輅上的奏疏處理了起來。

見狀,朱高煦也跟着開始處理,其中一份便是上次陳瑛彈劾雒僉、車舒他們的奏疏。

雒僉與他相關的十餘名官員及其家人被下發到雲南爲教諭,至於車舒等五十餘名官員及其親眷則是被徹查後流放廣西,牽扯人數兩千多。

對於這個數量,朱高煦十分滿意,但這還不是他最想要的。

他最想要的是在手中擁有足夠多的官員後,開始嚴抓貪腐,並將許多衙門的“常例收入”定爲非法收入。

到時候,他就可以每年抓一批流放一批,以此來充實邊疆人口了。

在他這麼想着的時候,遠方也開始傳來火炮發射的聲音。

“轟轟——”

“這炮聲,應該是攻城炮吧。”

朱棣目光中透露着興奮,顯然在這大半年的奔波中,他已經記住了各類加農炮的炮聲。

朱高煦倒沒有因此而警惕,反倒是有些高興。

畢竟朱棣能更好的掌握火器部隊的使用方式,那他在征戰漠北的道路中也將順暢不少。

“對了!”朱棣忽然想到了什麼,看向朱高煦說道:

“你那戰役推演弄的不錯,俺準備弄到軍中考考將領們。”

“這倒是可以,不過……”朱高煦遲疑了片刻,這讓朱棣皺眉:“怎麼?”

“沒有……”朱高煦假裝爲難:“不過我覺得父親您還是不要抱有太大期待。”

“恕兒臣直言,北邊的將領之中除了朱能、宋晟二位以外,其餘諸將包括丘福、譚淵、陳武、火真等人都只適合爲將,率領數千上萬兵馬還好說,一旦超過兩萬,恐怕打出的結果還不如帶兵一萬來的漂亮。”

“你是瞧不起他們?”朱棣此刻還沒有經歷丘福的慘敗,因此還對老兄弟們抱有幻想。

不過其實他心裡也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自家的那羣弟兄確實沒幾個能站出來獨當一面的,所以他纔想要從中選出幾個可以獨當一面的重點培養。

只是現在從自家老二這句話來看,估計這羣人是真挑不出幾個如張玉、朱能這樣獨當一面的帥才了。

“人都被你調到南邊了。”

朱棣只能埋怨起來了朱高煦,朱高煦聞言也啞然道:“北邊可還有孟章、陳懋、王義、陳昶、徐晟他們幾個呢。”

“那倒是,不然俺也不會與你索要他們。”朱棣抓了抓鬍子,對自己的眼光似乎很認可。

孟章、陳懋、王義和陳昶、徐晟這五個人裡除了徐晟只適合做先鋒外,其它四個人都可以好好培養。

他們雖然達不到耿炳文等人的高度,但依舊是如今大明的中流砥柱。

當然,他們最大的優勢還是年輕,哪怕是年紀最大的王義也不過三十九歲罷了。

“嗶嗶——”

“來者停車檢查!”

木哨聲響起,朱棣便一臉幽怨的看向了朱高煦,顯然這種經歷他已經遭遇多次。

朱高煦無視了朱棣那幽怨的眼光,率先走下了馬車。

“殿下千歲——”

見到突然出現的朱高煦,大教場門口的二百兵卒連忙躬身作揖,這讓跟着下車的朱棣有些牙疼。

“陛下萬歲!”

好在一名百戶官瞧見了朱棣,當即帶頭喊了聲萬歲,不然朱棣今日可就沒面子了。

“好好檢查,我們先騎馬進去。”

朱高煦和朱棣二人不需要檢查,因此他叫人牽來了兩匹乘馬。

許久沒有騎馬的朱高煦在翻身上馬時不由得想起了赤驩,故此詢問道:“赤驩在馬場如何?”

“回殿下,生了許多小馬駒,弟兄們把它伺候得好好的。”百戶官咧嘴笑了出來,朱高煦聞言也點了點頭:“稍許我去看看他,幾個月不見了。”

赤驩自從被帶回南方,便承擔起了軍馬場培育馬種的任務,過得也算瀟灑,就是與朱高煦經常需要幾個月才能見面,每次見面都賴着他不走。

今日好不容易來一次大教場,他也剛好可以去見見赤驩。

“走吧。” ◆тTk Λn◆c o

朱棣抖動馬繮,招呼朱高煦一聲後便往大教場內策馬而去,朱高煦也緊跟而上。

不多時,二人便策馬來到了大教場的操場邊緣。

在操場上,近萬兵馬正在訓練,他們二人勒馬在邊緣觀摩。

這裡的兵都是從渤海募來的女真兵,不管來多少次,朱棣都能兩眼放光的看着他們訓練。

“若不是你給朕限制了,朕真想帶着在京兵馬去盡數北上,好教那草原至上的胡人知道如今大明的厲害。”

朱棣掃視着在這個操場,以及在不遠處其它操場的女真兵馬,毫不掩飾自己的渴望。

“呵呵,父親言重了。”朱高煦輕笑:“兵馬能不能打,得看怎麼訓練。”

“朕自然知道,但朕還沒帶這支兵馬打過仗,手癢難耐。”朱棣爽朗一笑,而他的笑聲也讓不遠處正在訓練的兵馬聽了個清楚。

一些好奇的人看向了這邊,其中就包括了朱高燧。

“爹?”

軍陣之中,當朱高燧瞧見朱棣的時候,他大腦宕機片刻,不敢想象自己朝思暮想的父親會突然出現,甚至一度以爲是幻覺。

“朱高燧出列,準你一刻鐘的假!”

當百戶官的聲音在朱高燧耳邊響起,他這才意識到眼前的朱棣不是虛妄。

“爹啊!!”

一時間,眼淚奪眶而出,他乾脆丟了手中兵器,埋着頭朝朱棣狂奔。

朱棣壓根沒認出這是朱高燧,不由被嚇了一跳:“這是誰?”

“這是高燧。”朱高煦失笑道:“您不是要來見他嗎?”

“這是老三?!”朱棣錯愕看去,壓根看不出半點相似,不知道的還以爲是烏斯藏的西番人。

“爹!您要爲我做主啊!”

跑到了朱棣面前的朱高燧立馬就抱住了朱棣的腿,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哀嚎着:

“我要回王府,我現在就去長沙就藩,我再也不想在這裡待着了!!”

(本章完)

第113章 功臣末路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332.第332章 窮途末路第346章 永樂五年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2章 大教場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387章 中亞老四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66章 宮中密談第113章 功臣末路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38章 宋國公府第560章 朝日孝子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2章 旁敲側擊第397章 哀毀骨立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85章 行鈔稅法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428章 其勢可謂第13章 大樹營內第108章 諸王態度第482章 狼子野心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19章 衛所尚足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567章 甕中之鱉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613章 地府不裝難受朱重八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64章 募兵之論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59章 東窗事發第580章 洪熙始終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第121章 除夕守歲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64章 募兵之論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348章 恩逾慈母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第549章 形單影隻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28章 潛龍在淵第100章 燕府女諸生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337章 離經叛道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第448章 遷都北京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486章 爲人三思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49章 傲雪欺霜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539章 君子之澤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15章 武英殿中第51章 孜孜不倦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112章 威震西南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23章 爺孫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