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

第278章 年號永樂

“臣等聞鋤奸去惡,式揚神聖之謨,附翼攀鱗,幸際風雲之會,功光前烈,德振中興。”

“恭維殿下文武英明,寬裕仁孝,爲太祖之嫡嗣,實國家之長君,天生不世之資,民仰太平之主,曩因奸惡逞毒鞠兇,禍既覃於宗藩,機欲傾於社稷……”

五月初三,在朱棣再辭再讓後,羣臣再三勸進於雞鳴寺。

雖有朱高煦提醒,不過朱棣還是對這次勸進做出了回絕。

直到初五,在被押回京城的周王朱橚率領下,周、齊、谷、岷、遼、代、韓、唐等十一位在京藩王的勸進下,朱棣終於鬆動了口風。

他從雞鳴寺內走出,瞧着將雞鳴寺裡三重外三重包圍的數千位官員和十一位藩王弟弟,臉上露出感嘆:

“昔元運衰微,四海鼎沸,強弱相噬,百姓無主,天命我皇考平定天下,以安生民,勤苦艱難,創造鴻業,封建子孫,維持萬世,豈意棄臣民之未久,而奸邪之臣恣其兇謀,屠滅諸王,將危社稷。”

“予時以病,志耗力疲,惟圖高枕以終餘年,一旦起兵見圍,令人震懾,不知所措,國中羣臣鹹言,太祖皇帝創業艱難,陵土未乾而諸王次第被罪,我輩何辜,寧能束手受戮?”

“予方彷徨,顧望求生,而天下之兵,日集見逼,形勢之危,猶側立於千仞之崖,而推之下也,故不獲己,辛苦百戰,出一生於萬死,志清奸惡以匡少主,吾之本心,如此而已。”

“少主不亮,自絕於天,今諸王羣臣交勸予即位,夫天位至艱,近如建文君,弗克負荷,幾墜丕圖,吾豈虛爲謙讓?”

“蓋思皇考創業甚難,誠欲推擇諸王中有才德可以奉承宗廟者立之,主幸得人,天下之福,予雖北面,且無憂矣。”

朱棣難得咬文嚼字了一番,說來說去就是自己不是那種貪戀皇位的人,起兵也是無可奈何,如今清除了佞臣也就心滿意足了。

當皇帝,還是得選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如果羣臣有自己所屬的人選,儘管推薦。

到時候天下有了德主,自己在北邊也會十分高興的。

當然,他這話說出來,羣臣壓根不信,禮部尚書李至剛更是再次上前作揖,厚着臉皮四次勸進:“殿下德爲聖人,位居嫡長,當承洪業,以安四海,雖謙德有光,復誰與讓?”

“且天命有在,孰得而辭?”

“殿下宜早正大位,庶使神民鹹有所依,不宜狗匹夫之謙,以虛天下之望。”

李至剛已經把朱棣誇得天上有地下無了,朱棣本來還想拒絕,不過一想到朱高煦說讓他早早繼承大位,他還是假裝爲難。

“若是如此,那我便暫代大位,若是日後天下人不如意我,便再選一個德才兼備的替之。”

“陛下萬福……”李至剛聞言,立馬推金山倒玉柱的跪下,率領羣臣諸王一同山呼萬歲。

享受了片刻,朱棣這纔開始說起正事。

他將目光放到了一直守在雞鳴寺的燕府兵卒和丘福、陳武、譚淵等人身上,然後開口說道:

“爾等從朕征討,被堅執銳,萬死一生,勤勞至矣,今朕已即帝位,爾將士之功,豈嘗暫忘?

“所未行爵賞者,蓋不敢以先郊廟之禮,其各具所建功實來聞,毋妄自增加,以取尤悔。”

話畢,朱棣看向禮部尚書李至剛:“敕令禮部,凡對敵之際衝入敵陣,搴旗斬將者,或遏絕敵陣,衆軍隨之克敵者,或深入敵境得其聲息,衆軍乘之破敵者,或鏖戰之際,勝敗未決能出奇制勝者,或以少擊衆,或別隊爲敵所制,而能率衆救援克敵者,皆爲奇功,升二級。”

“嚴整隊伍,當先破敵者,不慢功無過者,或出哨殺退敵人得其聲息者,或隨軍殿後者,皆爲頭功,升一級。”

“中途養病或罷軟不能入伍隨軍給雜役者,皆爲次功不升。”

“凡有大功勞者,由朕欽定功勞爵位,禮部公示天下。”

“臣領旨!”李至剛不卑不亢領旨,朱棣見狀也轉身返回了雞鳴寺內。

不多時,他在羣臣的簇擁下住進了紫禁城,李至剛也開始着手安排其登基事宜。

與此同時,朱高煦也在忙碌各種事宜,尤其是對天下兵馬的收權。

西北的宋晟在朱棣的聖旨傳達後,很快放下了手中軍務,往京城而來。

他一動身,便代表西北四四衙門投誠,天下只剩下了滇西和川南的沐春、瞿能兩部。

瞿能還未抵達敘州就被告知朱允炆自焚,因此他率領手下萬餘西川兵在敘州等待了大半個月,眼看朱棣都快即位了,他才上表了奏疏,並率兵返回了四川行都司,鎮壓當地干擾礦場工作的囉囉們。

相比較他,沐春的態度則是讓人難以捉摸些。

只是傅氏三兄弟和王家父子三人都投靠了,僅憑他手中五萬人根本翻不起風浪,因此便只能上表奏疏投誠,調轉兵鋒繼續對刀幹孟動手。

沒了朱允炆這個顧慮,傅氏三兄弟也沒再阻礙他,反而配合了起來。

在他們的配合下,刀幹孟被平也只是時間問題,麓川將會在刀幹孟的消失後分裂。

一時間,天下四方兵馬的兵權都通過朱高煦或者朱棣的名義收回,除了地方上五個就藩藩王的十五個護衛外,天下兵權已經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唯一還剩一件事情,便是年號的問題。

“羣臣給俺選了一個永清的年號,不過俺不喜歡,太清淨了。”

武英殿裡,朱棣坐在那把朱元璋、朱允炆坐過的龍椅上,對着眼前的朱高煦愁眉苦臉。

“那父親喜歡什麼?”朱高煦輕笑,他已經猜到朱棣要說什麼了。

“俺喜歡永樂,希望百姓能永遠快樂,只不過禮部那羣人說這年號用過的人太多,而且沒幾個長壽的。”

朱棣狠狠抓了抓鬍子,臉上有些難受。

張重華、方臘、張遇賢、高談德、郭子和……

這羣人怎麼就把他的年號給提前用了,而且不是割據就是叛亂,一個成事的都沒有。

“父親喜歡就好了,何必在乎他人看法,何況自古而今,年號重複的事情並不算少,只要成就功業,誰會記得前任用過這個年號呢?”

“何況禮法來說,並沒有規定不能重複年號,只要父親自己不覺得,那也不違反禮制。”

朱高煦這話還真的沒說錯,後世提到永樂都只能想到朱棣,少數人頂多想到方臘,至於張重華、張遇賢、高談德幾人,後世都不一定知道是什麼政權的什麼國號。

“你這麼說倒也對。”

朱棣眼前一亮,然後轉頭看向了眼下擔任掌印太監的王彥:“狗兒,去告訴李至剛,就說俺就要永樂了!”

“是……”王彥笑着應下,隨後派人去通知了禮部。

面對如此如此情況,禮部的李至剛雖然有些語塞,但還是心安理得的將‘永樂’制定爲了新朝的年號,並且將朱棣的登基典禮佈置在了五月十七日。

眼看時間一點點過去,當時間終於抵達五月十七的時候,整個京城的鐘鼓聲開始齊鳴。

在五千文武官員和十一位諸王簇擁下,身穿冕服的朱棣與朱高煦前往南郊告祀天地。

站在高臺上,穿着帝王冕服的朱棣手執祝文,對天地祭拜過後開始誦讀:

“嗣天子臣棣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厚土皇地祇,昔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當元季之亂,平定羣雄,受天明命,奄有天下,海內又安三十餘年……”

“允炆嗣登大位,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憲,戕害諸王,禍機之發,將及於臣,臣不得已,舉兵清君側之惡,以爲萬姓請命……”

“允炆自棄於天,闔宮自焚,臣荷天地眷佑,身命獲全,軍民稍安,宗王大臣推臣以長,臣不敢辭,於五月十七日即皇帝位,謹用今日,敬率臣僚以玉帛、犧齊、樑盛庶品,恭祀於大祀殿,備茲燎瘞。”

“皇考太祖高皇帝配神,臣首膺重器,不遑自寧,簡在帝心,永惟相佑……”

當長長的祝文唸完,此次祭告天地也宣告完畢,朱棣下了高臺乘坐大輅,朱高煦乘金輅、諸王乘象輅,羣臣乘車馬返回紫禁城,登上奉天殿。

待羣臣入班,朱高煦也站在金臺位置上的朱棣身旁後,朱棣便開始了他登基第一日的下詔。

“昔我皇考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汛掃區字,東抵虞淵,西逾崑崙,南跨南交,北際瀚海,仁風義聲,震盪六合,忽爽閽昧鹹際光明……”

朱棣說了一大堆客套話,簡單理解就是不會對靖難之中的南軍將領有報復行爲,也不覺得所有臣子都是蠱惑建文的佞臣,因此大家可以安心的辦事。

不過,自己新君即位,許多事情也需要更變更變,想到這裡,朱棣拿出了他與朱高煦詳談過後寫出的聖旨,開始對羣臣宣告。

“新朝開始,政策自然不能遵從舊制,因此朕有諸多新政需要頒佈……”

“一、改建文元年、二年爲洪武三十二、三十三年,並以今年爲洪武三十三年紀,其改明年爲永樂元年。”

“二、建文以來,祖宗成法有更改者,仍復舊制刑名一依大明律科斷。”

“三、自洪武三十三年六月初一日昧爽以前,官吏軍民人等有犯除謀反,大逆,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本使,謀故殺人,蠱毒魘魅,毒藥殺人及見提奸惡不赦外,其餘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罪無大小,鹹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四、自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以後,周、齊、湘、代、岷、肅六府被誣陷時,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連累致罪者,官復原職,已故者文官優免其家,差役武官子孫承襲,民充軍者,復還原籍爲民,軍發邊遠者仍還原衛,爲奴者即放寧家,入官田產照數給還。”

“五、遞年爲事煎鹽、買馬、當站及囚充遞運、水夫、皁隸、膳夫人數,一體赦免,各放寧家。”

“六、建文年間上書陳言有干犯之詞者,悉皆勿論所出,一應榜文條例並皆除毀。”

“七、山林隱逸、懷材抱德之士,有司詢訪以禮,敦請赴京,量材擢用,其有志尚閒逸不願出任者,具名來聞。”

“八、鰥寡孤獨有司依例存恤,毋令失所,民年七十以上及篤廢殘疾者,許令一丁侍養,其有飢寒不能自存者,官爲賑給。”

“九,山東、北平、遼東、河南、直隸府州縣人民有被兵不能耕種者,並免三年差稅,不曾被兵者,與直隸鳳陽、淮安、徐州、塗州、揚州今年秋夏稅糧盡行焚免。”

“其餘直隸府州、山西、陝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兩廣、四川、雲南閥免一半。”

“其有洪武三十三年六月初一日以前拖欠一應錢糧、鹽課、畏匹、木植、蘆柴等項,及軍民所養馬、牛、羊等項倒死,並欠孳生者並免,追賠其弓兵,砍辦蘆柴者,優免二年。”

“十,河南、山東、北平、直隸流離失所的百姓,當地縣衙提供口糧,安排遷移遼東,入遼東者開荒三載皆蠲免賦稅,種子牛具皆由官爲給付,每人每載口糧五石,也有官府給付。”

“十一,北方學校依舊開設,毋致廢弛。”

“十二……” “二十六,渤海郡王德才兼備,朕敕其爲太子,世子身體羸弱,太祖高皇帝又設其爲世子,暫代燕王,待日後就藩再行更改。”

朱棣一口氣宣佈了二十六條新政,其中大部分是在處理建文年間遺留問題,少量是在處理洪武年間遺留問題,例如各省賦稅調整,以及設立遼東三司衙門和渤海都司,設立北平爲行在等等。

在各種問題和解決辦法宣讀出來後,大明成功進化爲兩京一十四行省。

對於兩京十四省的賦稅徵收情況,朱棣也做出了具體的調整。

首先天下田賦稅額定爲三千萬石,其中南直隸夏秋稅糧額定爲七百五十萬石,比原先高了四十萬石。

浙江三百萬石,比原先高了二十五萬石。

江西三百萬石,比原先高了三十五萬石。

湖廣二百五十萬石,比原先規定高出四萬石。

四川一百二十萬石,比原先高出十五萬石。

除此剩下的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分別是兩個一百萬石,一個三十萬石,一個五十萬石,基本都降低十到三十萬石。

至於北方,山西負擔從二百八十萬石降低到了二百五十萬石,山東從二百五十降低到了二百三十萬石,河南維持在二百二十萬石,北直隸控制在一百萬石,陝西一百六十萬石,遼東四十萬石。

以上各種,合計三百萬石,其中江南一京三省的情況是增加,北方總體情況是降低,西南和中南是降低。

此政公佈,廟堂之上許多文臣便嘴角抽搐起來,他們已經想到了此次田賦更替過後,下面的壓力會有多大了。

他們會覺得下面壓力大,不是因爲擔心百姓,而是朱高煦做了一件釜底抽薪的事情。

五月十五日,在朱棣登基前兩天,朱高煦設稅務司,隸屬戶部之下,從戶部手中接過了清丈田土的差事。

同日,朱高煦將三千名從九品的渤海官員按照能力高低編入稅務司,並派出三萬馬步兵分成一百隊,護送稅務司官員對直隸開始土地丈量,劃分。

也就是說,直隸要開始劃分土地情況,原本的“上、中、下”戶不再由地方上的里長、糧長負責,而是稅務司官員負責,里長糧長只負責根據稅務司官員劃分田地來分別收糧。

這麼做,固然還有一定的空子可以鑽,但誰都知道朱高煦是什麼性格。

他敢這麼做,就不怕有人鑽空子。

直隸耕地八千萬畝,憑藉三萬多人就要丈量劃分清楚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不過對於朱高煦來說,他有的是時間和這幫人慢慢耗。

因爲在朱棣的政策中,北方的學校開始復設,而朱高煦自然不會忘記自己的遼東。

遼東眼下已經有一百五十餘萬人口,在登萊和青州三府的遷移下,東北的人口還會繼續增加。

因此,朱高煦遼東設置了五府二十六縣,渤海設置四府十縣,六城之地每一城專設一縣,大寧則是被吸納進入北平行在,作爲大寧府,設五縣。

總的來說,直接掌握他手中的地方,如果不算山東的三個州府,那關外之地合計有十府四十一縣,一百五十餘萬人。

因此,他準備設置一百六十四個縣學,三百個鎮學,收容大概三十萬學子就讀。

這事情如果成了,東北會成爲僅次於江南的文風大區,但這個‘文風’與江南的文風不同。

朱高煦不需要那麼多詩詞歌賦,他甚至連策論也不需要,他需要的是能夠充當稅務官員的基礎官吏。

當然,東北的情況他不準備與外人說,甚至在奏疏中,東北雖然已經設立遼東三司,但當地還是在依照軍事化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

憋個五六年,他遲早要給江南的鄉紳們一點小小震撼。

想到這裡,朱高煦在冕旒之後的雙目不斷掃視羣臣,威懾十足。

他被敕封爲太子,這是所有人都預料到的事情,不過朱高熾這個原世子居然被敕封爲燕王,這倒是讓人驚掉下巴。

如果不是朱棣說日後更改封地後再行更改封號,那恐怕就是小宗與大宗之間的爭鬥了。

這點,就連朱高煦也是剛知道的,顯然這是朱棣臨時更改的。

想想也是正常,朱高熾受封燕王,那是朱元璋的意思,這肯定沒人敢反駁。

不過受封燕王不代表不能更改,況且朱棣這一脈本身就是燕王,如果繼續讓朱高熾做燕王,就難免扯上禮法之爭了。

所以暫代燕王,等同承認朱元璋的想法,不過後續需要更改,這問題不是很大。

羣臣與諸王想清楚後,便繼續眼觀鼻、鼻觀心。

畢竟是登基大典,加上朱棣和朱高煦父子都是馬上出身,倒是沒有人敢站出來忤逆。

因此,朱棣的新政得以頒佈,但具體怎麼施行,還得看地方行省配不配合。

“退朝……”

伴隨着鴻臚寺卿高唱,羣臣也紛紛推金山倒玉柱的唱禮,朱棣、朱高煦二人轉身離去。

父子二人在後殿換回了常服,朱棣一身盤領窄袖袍,朱高煦雖然也是一樣,不過二人的花紋區分高低。

換上盤領窄袖袍,戴上翼善冠後,朱棣給朱高煦的印象,就與後世那幅畫像沒什麼區別了。

父子二人各自乘坐大輅、金輅前往武英殿,待抵達後下車進殿。

與此同時,禮部擬定的功臣封賞也在武英殿進行着。

受了功勞的合計一萬六千六百五十七名武官,不過能進入外廷的只有三百四十五人。

在這三百四十五人裡,渤海佔據三分之二,燕府三分之一。

他們依舊穿着原來品級的五官袍服,直到禮部將現場佈置完畢,一張金臺才被擡出武英殿門口。

朱棣走出坐下,朱高煦則是拿着聖旨走上前。

“啪!!”

錦衣衛的淨鞭聲炸響,武官們好似收到了訊息,紛紛跪下作揖。

“以下七人,共獲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

朱高煦拿着聖旨唱禮,同時念出七人名字。

“英國公張玉,左軍都督府右都督。”

“成國公朱能,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淇國公丘福,中軍都督府右都督。”

“越國公楊展,後軍都督府右都督。”

“遼國公孟章,後軍都督府左都督。”

“沈國公王義,前軍都督府右都督。”

“寧國公陳亨,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對於受封公爵的七人,所有人都沒有太大意外,畢竟這次靖難之役中,他們七人功勞最偉。

只是功臣們畢竟屬於燕府和渤海兩派,因此都對對方的功績有些質疑。

這種質疑,主要還是以渤海質疑燕府爲主,畢竟渤海打下的地盤最大,還直接拿下了京城。

相比較之下,燕府雖然也殺敵近十萬,但始終難以壓過渤海。

好在目前衆人還沒有什麼利益衝突,所以他們都將目光放到了接下來的冊封之上。

在接下來的冊封之中,燕府張武、陳圭、鄭亨、孟善、火真、王忠、徐忠、張信、李遠、譚淵等十人受封侯爵。

渤海的崔均、陳昶、徐晟、塔失、多爾和齊、尼瑪察、塔剌赤、房寬、陳瑄、楊俅等十人受封侯爵。

再往下,燕府的郭亮、房勝、譚忠……等十五人受封伯爵,渤海的鄭峻、陳懋、孫鋮、胡綸等十五人受封伯爵。

很快,七個國公、二十個侯爵、三十個伯爵的冊封結束。

對於靖難之役功臣和兵卒的封賞,也在朱高煦旨意宣讀結束後發放。

面對那一件件賜服和爵位的金印,所有人都目光灼熱。

瞧着他們,朱高煦想到了南邊錯過這次功勞的傅讓、張純、林粟等人,不過很快他又嘴角勾勒笑容。

因爲他很清楚,靖難之役結束並不代表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他要在提升生產力的情況下,將大明的版圖擴大到極致!

《明太宗實錄》:“五月壬寅,上於南郊祭祀天地,即皇帝位,年號永樂。”

《明世宗實錄》:“五月壬寅,帝敕上爲皇太子,敕世子爲燕王,三子尚幼,故不敕。”

(本章完)

第424章 燕臺虎峪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87章 老謀深算第516章 自爆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515章 天家無情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40章 燕府三子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528章 民康物阜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551章 父析子荷第63章 書房論兵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565章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355章 忘恩負義第32章 採生折割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134章 以待天時第9章 營中小院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27章 練兵爲強第543章 堯趨舜步第89章 孤家寡人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230.第230章 否極泰來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92章 鳥盡弓藏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565章249.第249章 海軍朱成功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33章 金陵街坊第396章 先甜後苦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593章 後記正德(嘉靖)第381章 背有靠山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42章 旁敲側擊第592章 正德後記(3)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第518章 顏李案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2章 大教場第51章 孜孜不倦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第361章 輕敵冒進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378章 着手北方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86章 施以恩惠第569章 安西北庭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582章 後記宣德(1)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450章 浙江新政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437章 江左恥辱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第393章 呂宋開荒第18章 小子野望第425章 人君姿態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532章 諸君慢行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553章 故人凋零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第467章 朝鮮特供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