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

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

“篤篤!”

院門的敲門聲打斷了朱高煦的思緒,同時也吸引了三人的注意。

“來了!”

王瑄嘴笨,因此多以行動來表現自己,在聽到敲門聲後,他立馬放下碗筷,快步走到院門,將門打開。

不過,當院門打開,映入王瑄眼簾的則是一名身着太白長衫,佩戴白獺的中年男子,而他身後還跟隨着一名太監,以及十餘名兵卒。

“小子參見國公!”

看到來人穿着國公才能穿着佩戴的服飾,王瑄連忙躬身作揖,而院內的朱高煦等人也聽到了“國公”二字。

“舅舅回來了?”聽到王瑄喊出國公,朱高煦還以爲是去浙江練兵的徐輝祖回來了,因此放下碗筷,帶着楊展朝院門走去。

然而不等他走到院門,門口那張陌生的面孔就讓他停住了腳步。

“這人是誰?”朱高煦腦中剛剛升起這個念頭,跟隨男子的太監便對朱高煦作揖:

“殿下,這位是奉陛下口諭前來考校殿下的曹國公。”

“曹國公?”聽到這三個字,朱高煦立馬反應了過來,他往前走了幾步,對男子作揖:

“小子在這見過曹國公了。”

“殿下不可!”見朱高煦對自己作揖,李景隆連忙上前打斷他的作揖,同時笑道:

“我奉陛下口諭前來考校,考校完了便走,殿下不用太過在意我。”

“我能不在意你嘛……你好幾次差點把我和我爹弄死……”

聽着李景隆的話,朱高煦心裡忍不住吐槽,同時也不忘擡頭仔細打量起了李景隆。

他的穿着是國公日常的標配,而相比較徐輝祖身材高大,面冠如玉的外貌,李景隆的外貌也並不差。

他眉目疏秀,顧盼偉然,舉手投足間有一種儒將的氣質,就連身材也比較高大,恐怕接近六尺。

作爲未來的對手,就朱高煦在大教場這些日子的打聽來說,諸多將帥沒有詬病李景隆,反而是多以佩服。

至於李景隆的履歷,朱高煦也差不多一清二楚。

洪武二十年,跟隨徵虜大將軍馮勝的北伐部隊討伐納哈楚。

洪武二十二年,與徐輝祖—同練兵於湖廣,徐輝祖駐常德,李景隆駐安陸。

洪武二十四年,與徐輝祖—起往陝西等處備邊。

洪武二十五年,跟隨馮勝,傅友德,藍玉等人往陝西,山西,河南檢閱兵馬。

期間,因爲李景隆還被馮勝和傅友德委任整頓洮州,河州等五個衛所,平定試圖叛亂的青海番人、河州羌人。

哪怕能與他一同被大教場兵卒稱讚的徐輝祖,在履歷上也遠遠遜色於他。

並且從他們二人在洪武年間的履歷來看,朱高煦能很清楚的感受到,朱元璋更看重李景隆,因此多次派他前往地方練兵,備邊,鍛鍊他的個人能力,提升他在地方上的威望。

這樣的安排,可見朱元璋對他個人能力的期待有多高,而且這麼多次的任命李景隆都完成的不錯,從沒犯過什麼錯誤。

就這些情況來看,朱高煦並沒有輕視李景隆的資格。

儘管後世有人調侃他是臥底,調侃他能力不行,但在靖難之役中,李景隆確實指揮得當,沒犯過什麼大的錯誤。

至於後世所傳北平彰義門險些攻破,然後被李景隆嫉妒而阻止的記載,朱高煦也記得是一條假消息。

真實情況是李景隆當時即將攻破內城門,因此令瞿能放棄外城門,轉而帶着大軍聯合進攻內城門。

期間李景隆也沒有妒忌瞿能,而是在朱棣領兵出現在永平方向時,及時將攻城重任交給瞿能,自己帶兵前去截擊朱棣。

另外,如果朱高煦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李景隆在北平被朱棣擊敗後,數十萬大軍的敗軍居然被他迅速收攏,而後退往德州休整,等待來年的白河溝大戰。

朱棣也試圖追擊李景隆,但是並沒有太多斬獲,也就是說李景隆在很短時間裡將敗軍整頓撤退。

僅這一條信息的存在,李景隆就能擊敗歷史上九成的將領。

圍點打援失敗後,還能夠收攏幾十萬大軍,沒有讓敗兵變爲潰兵被敵軍收割,這種事情整個歷史上也是比較少見的。

之後的白溝河之戰,李景隆指揮得當,幾次差點讓自家便宜老爹領盒飯。

如果不是歷史上的朱高煦打了雞血,披着九十斤重的雙甲,帶着本部孤軍衝陣,同時陣斬當時大明猛將的瞿能,估計靖難之役已經平定了。 正因爲如此,朱高煦才一直擔心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前身。

如果他不能如歷史上的朱高煦一般,披着九十斤雙甲,帶着本部鑿穿十數萬南軍,將朱棣救出來,那靖難之役,恐怕就要變成建文平叛了。

想到這裡,朱高煦瞧着李景隆的眼神都帶着幾絲同情。

在開國六國公已死,最能打的宋晟還不能上場的局面下,李景隆居然去對陣當時大明最能打的朱棣,結果沒打贏還被文官描述成了一個草包和背鍋俠,這位曹國公啊……

“嗯?”李景隆瞧着眼前朱高煦的眼神,總感覺有什麼不對。

“敢問國公,是現在就考校嗎?”

察覺李景隆的眼神變化,朱高煦立馬收回眼中的同情,畢恭畢敬的詢問李景隆考校過程。

對此,李景隆也沒有藏着掖着,而是直接拿出一張考卷:

“這是陛下爲殿下您出的考卷,應答過後,請殿下再回答我一個策題便可。”

說罷,李景隆將考卷遞出,而朱高煦也雙手接過,打開後簡單看了看。

老朱出的考卷大概有三十來題,從軍糧儲備到行軍消耗,再到行軍路上的塘騎、步塘使用,營壘佈置,以及兩軍對壘如何針對敵軍佈陣,如何以步擊騎,如何安撫將士等等題目。

可以說,老朱的這三十來題專門用來應對中下層將領。

但凡能把這三十來題回答出結果,並且實戰中盡數使用上,那答題者最少能獨領一衛兵馬。

“這麼看來,我這皇爺爺倒是對我的起點估判很高……”

望着這份考卷,朱高煦心裡有了幾分底。

朱元璋這樣的人不會無故放矢,他既然出這樣的題,那看樣子已經認爲自己擁有鎮守一方的潛力。

如果自己能把這份考卷答好,那或許能趕在年底前返回北方,與自家便宜老爹鎮守邊塞。

想到這裡,朱高煦側過身去,伸出手請道:“曹國公正廳稍坐片刻,待我在書房中回答完便出來。”

“好”李景隆微微頜首,向正廳走去,並隨之坐下。

楊展和王瑄慌忙燒水備茶,而朱高煦則是去了書房,在裡面不緊不慢的研磨,同時備好一張張白紙作爲答卷。

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朱高煦很快沉浸在答題的世界中,同時爲了不給朱元璋留下曾經朱高煦粗鄙的念頭,他在每次下筆前都深思熟慮,儘量不在卷面留下一點污墨。

另外,由於他前世就寫的一手好字,來到這個世界四個多月也撿起了毛筆字練習,雖然不敢說能和舞文弄墨的舉子相比,但字體也算周正。

朱元璋所出考題,被他一一解答,等他徹底解答完三十二題後,他鬆了一口氣,同時扭了扭發酸的右手腕。

“呼……”

吹了吹最後一題回答的墨跡,朱高煦等了片刻便整理了它們,起身走出了書房。

他看了一眼屋外,相比較他進書房前,眼下的太陽已經接近直射,看樣子已經午時了。

“曹國公,小子已經答完,請閱卷。”

朱高煦的走出沒有讓衆人驚訝,不過他的這份從容倒是讓李景隆對他有些刮目相看。

“呵呵……陛下說了,他要親自閱卷。”李景隆起身接過了所有卷章,沒有多看一眼。

他將卷章交給了宮中的太監,隨後才作揖道:

“殿下,陛下還留有最後的一題,這題不用書寫,只要殿下說出,讓宮中公公代筆便可。”

李景隆說着,那名接過卷章的太監也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而他的面前已經被楊展和王瑄擺放了一張桌子,上面備上了紙筆硯墨。

朱高煦瞥了一眼,隨後不緊不慢的擡手作揖:“敢問曹國公,皇祖父出的策題是……”

見朱高煦從容不迫的模樣,李景隆對其更爲欣賞,同時也告訴了朱高煦策題的題目:

“陛下給出的策題是……削藩。”

(本章完)

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第34章 戰亂之苦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515章 天家無情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43章 春和不和第372章 色厲內茬第550章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386章 波斯之亂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570章 城頭論政第2章 大教場第520章 與時俱進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583章 後記宣德(2)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580章 洪熙始終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67章 朝鮮特供第48章 老當益壯第516章 自爆第23章 爺孫較勁第117章 終得所願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70章 何不燒煤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601章 後記共和大明第380章 白手起家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580章 洪熙始終第540章 衣錦還鄉第442章 環球航行291.第291章 兵臨福岡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492章 衣冠禽獸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79章 中元祭日第27章 練兵爲強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349章 梟雄終焉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70章 何不燒煤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92章 鳥盡弓藏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613章 地府不裝難受朱重八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439章 祖傳畫餅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390章 皆爲利攘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488章 欣欣向榮第565章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347章 鄭和回國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428章 其勢可謂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48章 老當益壯第601章 後記共和大明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574章 可汗舞樂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355章 忘恩負義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100章 燕府女諸生第44章 爲天子筆第528章 民康物阜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84章 帝王心性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第443章 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