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

第175章 睚眥必報

“鐺…鐺…鐺……”

寒冬之中,又是晨鐘暮鼓同日作響,而這也代表着洪武二十九年悄然逝去,到來的,是洪武三十年。

在這新的一年,許多人都感覺到了氣氛的不對勁。

南京城街頭多了許多巡視的兵卒,往日讀書聲成片的國子監也變得安靜。

出入南京城的檢查,比以前過得更爲森嚴。

這些種種,便是普通百姓都感覺到了不一般,更不用說那些掌握着秘要情報的高官們了。

正月初三,在許多人還在過年的時候,國子監的許多貢生被授了官身,在兵卒護衛下走出南京城,往四面八方走去。

正月初五,籍天下富戶,將其田畝造冊的消息開始傳開,與之傳開的,還有徙天下富民入京師的消息。

一時間,整個南京城周圍的府縣紛紛炸鍋,然而貢生們已經帶着兵卒開始根據各地縣衙的《魚鱗圖冊》,對田畝超過七頃者進行登記編冊。

朱元璋,這個已經六十九歲的男人,在此刻展現出了他對治下王朝的強大控制力。

這種控制力不僅僅存在於民間,也存在廟堂之上。

“錦衣衛……”

正月二十,當北平城已經從張燈結綵的元宵佳節走出時,朱棣卻拿着手中的一紙書信心頭惶恐。

在他面前,張玉與朱能、丘福衆人紛紛落座,坐在他右手第一位的姚廣孝一邊盤算佛珠,一邊輕聲開口道:

“這書信是十日前送來的,至初十,便有二十六位正五品以上的官員被都察院彈劾查辦,都是與江東六府有關之人。”

姚廣孝說着自己從南邊蒐羅來的消息,承運殿內衆人也紛紛嚥了咽口水。

正五品以上的文官,可比他們這些千戶、指揮使的地位高得多。

可即便如此,他們卻依舊被查辦,可見觸碰了皇帝底線的人是個什麼下場。

“此外……”姚廣孝沉吟片刻,擡頭掃視了一眼殿內,發現都是朱棣親近之人後,這才壓低了聲音:“宮中有消息傳出,說是陛下身體抱恙……”

只是一句話,承運殿內衆人只覺得體溫下降,紛紛看向了朱棣。

對此,朱棣沒有直接開口,而是揣摩着手中的書信,似乎在思考什麼。

“這事情,就當沒聽過。”

良久之後,朱棣用八個字作爲結束,衆人聞言也紛紛起身作揖,隨後離開了承運殿。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姚廣孝並未離開,而朱棣也一直沒有起身的跡象。

過了會,朱棣這才擡頭看向姚廣孝:“俺那哥哥,估計也知道這消息了吧?”

“知道。”姚廣孝輕輕點頭:“五日前,晉王殿下就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並且寫信給了晉世子。”

“雖說信中內容沒有獲知,但想來應該是教晉世子如何在病牀前盡孝心。”

“他還真是放不下啊……”朱棣聽後感嘆一句,隨後將手中信紙丟到面前的火盆中,燃燒殆盡。

親眼看着信紙消失,朱棣才擡頭繼續看向姚廣孝:“老和尚,這事情俺可不想摻和,俺就守好俺的北邊就行。”

“不出意外,俺爹應該會給俺來信,讓俺開春後帶兵去巡視斡難河一帶。”

“雖然俺覺得北邊的元人不敢東遷,但以防萬一,俺還是準備讓人去牽制哈剌兀……”

說到這裡,朱棣腦中突然出現了朱高煦的身影,下意識綻放笑容:“就讓老二去。”

“兵事,貧僧便不建言了,殿下做主便好。”姚廣孝沒有插嘴兵事,而是眼觀鼻鼻觀心的提醒起了朱棣:

“不過貧僧還是要提醒您,若是南邊真的有了大變動,您與晉王和周王,便是首當其衝,需早做準備……”

姚廣孝提醒着朱棣,朱棣聞言也略微皺眉,但皺眉過後他卻回道:“不就是護衛的事情嗎?”

“俺看過史書,歷代開國之君的繼任,但凡上位,都是要削兵權的。”

“俺手上的三護衛,若是朝廷要削,儘管削去便是了,但凡朝廷用得上俺,俺一樣可以帶兵打仗。”

朱棣邊說邊站起身來:“行了老和尚,回你院去吧,今日府上不管飯。”

他說完,便轉身離去了,生怕姚廣孝又說出什麼不好的話來。

瞧着他離去的背影,姚廣孝盤算佛珠的手停下,緩緩將目光擡起。

“若是真如此,那便好了……”

嘆息過後,他起身朝着殿外走去,雖然已經六十有二,可他腳步在跨出殿門的時候突然停在了半空中,頓了半個呼吸後才落下。

“吉林城……”

他呢喃着吉林城,雖然只是靈光一閃,但他想起了朱棣在北巡迴來後與他說的那些關於吉林城的話。

他總覺得,那位二殿下並非表面那麼簡單,興許在準備着一些事情。

不過這種念頭,也只是在姚廣孝腦中一閃而過,很快他便沒有繼續糾結,而是向着王府外走去。

在他離開燕王府的同時,遠在千餘里外的吉林城外,朱高煦卻在高興的看着眼前的事物。

“這軍馬場,與我心中所想無二!”

吉林城外,當朱高煦說出這句話,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座建立在松花江東南部的一處河灣馬場。

如果朱高煦沒有記錯,這裡應該是後世吉林市的豐滿區,而眼下卻是渤海軍的南灣馬場。

這塊河灣的面積,並不如後世的大,但即便如此,卻依舊有東西五里,南北四里的面積,足夠放牧上萬匹軍馬。

如今的它被木柵欄圍了起來,內部設有大小馬舍二百處,每處有馬廄五十間。

這些馬舍,是吉林城百姓在正旦節後冒着寒霜修建的,原因則是因爲原來的馬舍太過擁擠,致使細菌滋生,許多馬匹都因此患病。

無奈之下,吉林城百姓只能點着大篝火,每日在正午較爲暖和的時候修建這處馬場。

朱高煦挑了一處馬場走進去,裡面左右各有二十五間馬廄,整體由實木板打造,看上去十分結實,也能遮擋風雪。

儘管裡面空空如也,但朱高煦可以想到日後這裡面住滿軍馬時的場景。

跟着朱高煦走進馬舍的亦失哈也趁機介紹道:“殿下,如今軍中挑出了三千七百三十六匹三歲以上軍馬放入了馬場,此外還有其它五百七十二匹軍馬駒,二百匹種馬和四千匹母馬也在馬場內。”

“按照去年的情況來算,這處馬場只要維持當下的數量,那每年都能產下三千匹馬,起碼能選出不少於五百匹軍馬駒。”

“好!”聽到亦失哈的介紹,朱高煦很是高興。

他拍了拍胯下的赤驩,回頭詢問道:“赤驩的兒子也在吧?”

“回殿下,都在!”亦失哈笑着迴應,朱高煦見狀也騎着馬走出馬舍,帶着亦失哈與張純前往其餘有馬匹居住的馬舍。

在這些馬舍中,基本都按照規矩鋪設了防止馬匹打滑的草料,馬槽之中也放着一定數量的豆料和草料、水等食物。

瞧着他們,朱高煦心中很是高興,同時也對亦失哈詢問道:

“按照你先前說的,這馬舍豈不是再過一兩年就滿了?”

“殿下放心……”亦失哈接上話茬,解釋道:“這南灣有通往北灣的道路,開春之後衙門就會在北灣的東南邊也修建一處牧場,屆時就可以將母馬與中灣的牛羊遷往北灣牧場了。”

“北灣那邊寬大,雖然多草叢與沼澤,但開闢起來也很快。”

亦失哈口中的北灣、中灣和南灣,分別指的是吉林被松花江衝出的三個河灣,其中吉林城所處的中灣適合耕種,最爲平整。

北灣面積最大,但沼澤與灌木叢佔比最大,想要開墾得花費很大力氣。

南灣面積最小,但水草豐茂,很適合用來建設馬場。

正因吉林三灣有着這樣那樣的優點,它纔會在歷史上被老朱和朱棣選爲經略關外的要地。

不過饒是他們兩人在歷史上經營了吉林灣五十多年,可取得的成果卻也不如朱高煦經營的這兩年。

騎馬在積雪的草場上行走,朱高煦眺望着關外之地的白山黑水,以及松花江對岸那屹立不倒的吉林城。

這裡,將是他朱高煦取得成就的第一步,同時也是大明實控東北的第一步。

“走吧,可以回城裡了。”

看完了馬場,自覺滿意的朱高煦開始帶着亦失哈他們向着渡口走去。

正月的松花江還積着三尺厚的冰層,衆人下馬,小心翼翼的往西岸的中灣走去。

約兩刻鐘的時辰,他們一行人返回了西岸的中灣,並在不久後返回了吉林城內。

一整個冬季過去,吉林城內興修起了不少建築。

雖說冬季的吉林難以動工,可城中六萬餘人也不可能整日什麼都不幹。

挽馬隊來拉運三場的鐵料、煤炭和石灰石,健婦們在研磨製作水泥,編織甲片。

至於工匠們,他們也在鍛鐵刨木,還有的搭起架子,以便開春之後能立馬動工。

正因如此,進入吉林城後,許多木架子隨處可見,街道上也行走着許多清理道路積雪,點燃篝火的人。

朱高煦他們回到了王府,而王府的前院已經不是廢墟,整片場地都被清理乾淨,佔地二十六畝的前院搭滿了木架子,備好了石料和河沙、水泥灰、磚塊等材料。

一個冬季過去,吉林城多出了許多工場,同時也生出了許多手工業。 諸如磚窯、瓷窯、陶窯、染坊、磨坊、油坊、機坊、紙坊、醬坊、彈棉花坊、糖坊、木作、銅作、漆作、鐵作等大小手工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冒頭。

曾經的這些行業只有朱高煦帶來的那些工匠,可伴隨着數萬女真人的歸化,這些工匠開始招收學徒,爲此朱高煦又單獨開辦了一個魯班院,專門教導城內的女真孩童們學習漢話,學習手藝。

如今,城內近一萬七千孩童裡,有九千六百名七歲以上孩童,而他們盡數入了書院和魯班院。

他們學習官話,書寫漢字已經過去了大半年,許多孩童都可以用官話來進行基礎的溝通,連帶着他們的父母也在日常中學會了幾句日常的官話。

不僅是他們在學習,朱高煦本人也在學習。

他從俘虜的蒙古俘虜那裡學習了蒙古話,又與亦失哈學了海西、東海女真話。

憑藉那高超的記憶力,他只要能騰出時間,基本上都能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基本掌握一門語言。

前年的冬季他沒有時間,因爲要編撰一些教材,而這些教材已經大多編撰好了,所以他也有了足夠的時間。

因此在去年的冬季,他便學習掌握了海西與兀良哈等地的語言,眼下他則是在學習東海女真人的語言。

他的學習速度之快,讓亦失哈和張純都瞠目結舌。

在張純還在學習日常用語的時候,朱高煦已經能熟練和海西女真人對話了。

正如眼下,王府工地上許多不懂官話的海西女真人在和朱高煦打招呼時,朱高煦也能用極爲地道的海西女真語回答。

這樣的對話,極大加強了海西女真人對吉林城的歸屬感。

“殿下您這學習的速度也太快了……”

走進王府的存心殿,由於沒有議事的地方,郭琰將這地方讓給了朱高煦他們,自己則是帶着兩名婢女住進了耳房。

這樣的情況已經維持了一個冬季,所以張純他們也熟練的在朱高煦坐下後,先後入座。

瞧着他們二人坐下,朱高煦也輕笑回答道:“我時間不夠,若是不能在冬季學好,等待開春就沒時間學了。”

說到這裡,朱高煦也看向亦失哈,詢問其道:“府庫之中的糧食還夠吃嗎?”

“夠!”亦失哈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府庫之中的糧食,還夠吃到五月,屆時只要我們派出足夠多的挽馬,遼東都司那邊的糧食可以在一個月內運回吉林城。”

“之後要做的,就是維持挽馬駝運的路子,等着駝運楊善人的糧食就足夠了。”

運糧是吉林城的一件難事,但好在眼下的吉林城的挽馬足夠多。

在接納了許多女真中小部落後,吉林城的挽馬已經在入冬前突破了一萬匹。

一萬匹挽馬,若是走驛道,用馬車可以每個月運回八九萬石糧食。

遼東都司在三萬衛準備的王府歲俸和衛所軍餉,也就是挽馬車隊走三個月的事情罷了。

真正有難度的,還是朱高煦讓楊彬準備買糧的那二十五萬貫錢。

以之前楊彬所說的糧價來看,二十五萬貫錢,起碼能買到七十五萬石糧食。

楊彬要花費兩年的時間來一邊散貨,一邊購糧,所以每個月運來遼東的糧食也不會太多,基本也就是三五萬石之類的。

駝運他的糧食,只需要保持三千匹挽馬左右的挽馬隊就足夠。

雖說組織挽馬駝運會耽擱開荒,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開春之後,我會如去年說的一樣,從吉林城和雞西堡帶走一千五百人,另外肇州城調一千人,安東城調五百人。”

朱高煦說着自己開春後的計劃,並繼續說道:“如此,領兵三千與水師順江而下,前去進攻阿臺外蘭。”

“若是他撤退,我屆時會留兵五百駐守忽喇溫城,隨後帶兩千五百兵馬趕赴肇州城。”

說到這裡,朱高煦看向二人,果然看到二人臉上露出疑惑。

去年的朱高煦可沒說打完阿臺外蘭去肇州城,如今突然說這件事,莫不是……

“哈剌兀前來襲擾我,我若是不襲擾回去,豈不是對不起戰死的弟兄!”

朱高煦說出了他的想法,那就是學習哈剌兀,對兀良哈諸部打草谷。

“這……”聽到朱高煦的話,張純遲疑作揖:“殿下,您這次準備帶多少兵馬去攻打哈剌兀?”

“留五百人守肇州城,調四千人去打兀良哈打草谷。”朱高煦說出自己的意圖,並進一步說出配置。

“我出兵打阿臺外蘭後,亦失哈你在運遼東都司糧餉抵達吉林城後,分出四千匹挽馬、兩千匹軍馬調給肇州城。”

“此外,再準備八百石軍糧,四千兩鹽晶和四千張醋布,四千斤幹蔬果、三千五百石豆料和十艘二百料船隻。”

朱高煦交代着一切,其中八百石軍糧代表了他這次要出征兀良哈草原多少時日。

八百石糧食和八百石軍糧不同,製作一石軍糧,基本需要五石大米,其中辦法也不過就是蒸熟、曬乾、再蒸熟、再曬乾。

如此縮小體積和減輕重量的原始軍糧,基本能做到二斗就能滿足一名戰兵五十日的需求。

八百石軍糧,三千五百石豆料,這樣的配給足夠四千馬步騎兵出塞,而朱高煦要十艘二百料船隻,也是用來方便運送豆料的。

軍馬每日要吃豆料三斤,挽馬一斤,算下來五十日最少需要三千四百石,因此朱高煦多備了一百石。

豆料不比軍糧和鹽晶、醋布、蔬果乾。

這些東西人均下來,每個兵卒也就多出三十來斤的負重,放在挽馬背上對兵卒和挽馬都沒有什麼體能上的消耗,但是豆料不同。

三千五百石豆料,均算下來那就是每匹挽馬要多出一百三十幾斤的負重。

這點負重加上甲冑、軍糧,那再想乘騎挽馬就基本別想了。

因此,朱高煦需要十艘二百料的船隻,用它們來運送豆料。

用二百料船隻運豆料,起碼能走九百里嫩江水路,屆時從嫩江上游渡江打兀良哈草谷,從嫩江西跑到哈剌溫山脈東部,便只有二三百里。

在這樣狹長的地方打草谷,但凡打到幾個部落,朱高煦就能滿載而歸,根本不用與哈剌兀正面交手。

這次和哈剌兀打,朱高煦就沒有守城的擔憂了,完全可以發揮遊擊作戰的十六字訣,掠奪兀良哈諸部的牲畜來發展壯大自己。

不過想要徹底發揮十六字訣的真諦,還得要在機動性上超過兀良哈部才行,而這也是朱高煦要那十艘二百料船的原因。

牛羊馬駒他可以用船送往東岸,亦或者順着嫩江直下肇州城,而成年馬匹則是留下提高軍隊的機動性。

只要機動性夠高,朱高煦就可以把哈剌兀耍的團團轉。

他有這份自信,但並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因爲他已經獲得了兀良哈草原的情報。

這些情報,正是從投降的兀良哈諸部降兵身上獲取的。

“殿下……”

朱高煦還在想着怎麼發揮‘我軍遊擊精神’的時候,亦失哈卻擔心開口道:

“先打阿臺外蘭,又出漠東五十日,這是否太趕了……”

亦失哈的話說出口,便是連張純都忍不住點頭附和。

確實,從沙盤和地圖來看,走吉林城打忽喇溫城,水路幾近二千里。

若是再從忽喇溫城返回肇州城,又是水路一千二百里,而從肇州城前往漠東,起碼又是一千三四百里。

這一來一去,也就代表朱高煦在今年開春後,起碼要東征西討四千餘里。

即便走水路,全軍皆爲馬步兵,四千餘里光趕路也得兩個月,算上塘騎出偵、搜敵的時間,沒有三個月是絕對不夠的。

這還是在阿臺外蘭不做抵抗的情況下所得出的日子,若是阿臺外蘭負隅抵抗,那這個日子還得被往後拖。

雖說屆時很可能還沒入冬,可朱高煦離開吉林城這麼幾個月,饒是亦失哈這樣在宮中摸爬滾打的人,也不由覺得有些心慌。

倒是對此,朱高煦卻爽朗道:“就是趕,才能打哈剌兀一個出其不意。”

他笑聲爽朗,可實際上他爲什麼這麼做,以及他心頭有多少壓力,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如今已經是洪武三十年正月二十了,距離老朱離開也只有一年半不到了。

他和哈剌兀已經結仇,吉林之戰他手刃哈剌兀麾下三分之一的甲兵,而這樣的大仇,哈剌兀必然難以忘懷。

重創打擊他,讓他在靖難之役初期老老實實的呆着,這就是朱高煦想要的。

不然放任他不管,讓他和靖難之役一樣帶兵南下,到時候遭殃的就是自己。

歷史上哈剌兀打的是大寧和遼東,牽制的也是大寧和遼東。

可現在,吉林城比大寧和遼東距離他更近,並且比大寧更富裕。

但凡有機會,朱高煦不相信他會放着吉林城這海東繁城不動手。

正因如此,不管遭遇什麼問題,這一仗朱高煦都得打。

“這次,新仇舊恨一起算賬!”

(本章完)

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第42章 旁敲側擊第52章 街頭鬥嘴第516章 自爆第57章 入宮覲見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244.第244章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518章 顏李案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565章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495章 孝子慈孫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16章 閒暇日子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27章 練兵爲強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536章 歲月催人老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第548章 夜郎自大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455章 人在囧途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429章 三徵蒙古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585章 後記宣德(4)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第80章 紫金山下第115章 劍老無芒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582章 後記宣德(1)第474章 程匯元案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121章 除夕守歲第389章 日本國變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30章 父子相似第88章 晉府難安第492章 衣冠禽獸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364章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第488章 欣欣向榮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589章 後記弘治第571章 君臨河中第432章 生擒元裔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第410章 倭奴叛亂第479章 傳統手藝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580章 洪熙始終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571章 君臨河中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393章 呂宋開荒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405章 怨種父子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47章 東宮名錄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136章 奴母婢也244.第244章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459章 闔家團圓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573章 恩威並施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