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輕鈔重錢

第10章 輕鈔重錢

“楊展?這辣椒你們從哪裡弄來的?!”

朱高煦在菜籃裡瞧見了一樣熟悉的食物,那就是本該明代後期才傳入的辣椒。

不過,此刻的它很小,只有一兩釐米,並且是曬乾的。

作爲一個喜歡吃辣的人,此刻瞧見辣椒的他,比看到了老鄉還覺得親切。

“辣椒?”

正在埋頭燒火的楊展疑惑擡頭,瞧見朱高煦手中紅彤彤的辣椒後,這才罵道:

“這是王瑄那渾廝從家鄉帶來的,我都說江南和北平人不吃野椒,這廝偏好這口,稍許讓他自己做飯去,別難爲了殿下。”

朱高煦聽聞楊展稱呼辣椒爲野椒,不由覺得疑惑,側頭向王瑄看去。

那王瑄好似做錯了事的孩子,撓了撓頭,甕聲回答道:

“殿下,咱是山裡出來的,那地方起霧的時候潮溼,得吃些辣的。”

“您要是不喜歡,咱日後自己吃,反正也快吃完了……”

“喜歡!怎麼會不喜歡!”無辣不歡的朱高煦咬牙切齒道:

“我就好這一口,這玩意你從雲南那裡找到的,讓你家人再寄些,不……等會把它種子撒後院院牆的荒地裡!”

“啊?”聽到朱高煦愛吃野椒,楊展吃了驚,隨後就覺得有些難受。

他出生江南,對於辣味調料可沒那麼喜愛。

只是他前腳犯難,後腳便見朱高煦拿着野椒咬了一口,看得他目瞪口呆。

“這辣度……還行。”

品嚐着口中野椒的辣度,朱高煦滿足的點了點頭,感覺也就和花椒的辣度差不多。

王瑄見他這樣,也笑着解釋道:

“這是我爹和西平侯去南邊打仗時在路邊見到的野椒,但是沒人吃,我爹吃了一口感覺還不錯,就帶回了家裡。”

“只是這東西養不了,恐怕殿下您要失望了。”

王瑄嘆了一口氣,而朱高煦也心痛的看着手中爲數不多的幾顆野椒:“不管,伱先試試。”

朱高煦事前並不知道在中南半島及雲貴高原有這種野生的小辣椒,雖然它不是那麼辣,還很小,但爲了滿足自己口腹之慾,他還是想讓王瑄試試看。

想着,朱高煦把籽交給了旁邊高興的王瑄,自己開始切菜備菜。

等牛肉焯的差不多,他將牛肉拿出放涼,讓楊展洗了鍋,拿出油壺倒了一兩油,瞧着楊展肉疼。

要知道油在此時依舊昂貴,平常人吃油也基本只是在鍋上滾一圈後倒回,到了朱高煦這裡則是跟不要錢一樣。

朱高煦起鍋燒油,花費一刻鐘時間備了三個菜,而楊展那邊則是在看米飯。

等朱高煦把最後的一個白菜湯弄完,三菜一湯便已經擺在了前院的石桌上,而米飯也已經成熟。

楊展把一鍋飯端了出來,王瑄則是樂滋滋幹完活回來,洗了把手就拿出碗筷。

等朱高煦坐下時,出現在他面前的則是清炒白菜,野椒炒牛肉和幹煎江魚、豆腐白菜湯。

“動筷吧。”

朱高煦忙着吃完飯去看兵書,因此動作很快,二人見狀也跟着動筷。

只是吃到一半後,朱高煦才忙着問道:“今日我們這伙食,平民能吃上嗎?”

“家中有田有地,人還在南京打工做事的應該能吃上這魚和菜,那牛肉是萬萬吃不到的,不過殿下您做的還挺好吃,比松江府的大廚做的還好吃。”

楊展一邊吃,一邊解釋,還不忘拍馬屁。 朱高煦聽後卻也沒有高興,而是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算是瞭解了江南一帶百姓的生活。

倒是王瑄聞言搖頭道:“那是江南,若是北方和西南,吃的自然不可能這麼豐盛。”

“我在雲南時,遷移過去的漢民尚且能吃個白菜,當地的土蠻則是一份糙米飯配着點野菜和水便吃了。”

“那確實過的不太行……”聽着王瑄的話,朱高煦不免慶幸自己穿越到了老朱家。

如果自己穿越到西南的少民身上,那恐怕真要過上王瑄口中的生活了。

“明日起你們二人照之前一樣學習武藝,練完再出門買菜。”

朱高煦交代了一聲,然後就起身回到了書房。

到了書房裡,他瞧見了桌上的錢鈔,然後又拿着錢鈔走出來丟給楊展:“今後就你來管錢了。”

“這麼多?!”楊展接過價值三十貫的錢鈔,臉上樂呵呵的。

不過他高興之後還是拿着寶鈔提醒道:“殿下,這鈔有可能花不出去啊。”

“花不出去?”朱高煦皺了一下眉,楊展也解釋道:

“這寶鈔在其它地方還好,但在南直隸和江西、閩浙等地怕是有些難花。”

楊展先回答了朱高煦,緊接着又具體解釋了起來。

大明寶鈔自從發行以來,儘管朱元璋規定一貫鈔可折算成白銀一兩、或銅錢一千,但不幸的是從洪武八年大明中央銀行卯足了勁發行寶鈔開始,寶鈔就陷入了不斷貶值的死循環。

儘管朱元璋自己也在中途出行過一些回收破損寶鈔的政策,但寶鈔回收的數量遠遠比不上發行的數量,這就導致了這玩意沒有太多信用。

到了眼下,一貫寶鈔硬要花,那也能花出去,但眼下一貫錢可以買四石米,而用寶鈔購買,卻要四貫。

也就是說,這二十貫寶鈔,換算成錢,頂多只能算五六貫。

“懂了……”朱高煦無奈的點了點頭,覺得有些頭疼。

實際上,伴隨着大量金銀被古代貴族埋入土地,加上洪武年間的銅還要用於製作火器,因此明初一開始就陷入了錢荒的問題。

朱高煦記得不錯的話,如果明朝運營好這個缺點,那完全可以進入紙幣時代。

但問題在於,這種經濟問題就是放到後世也很難解決,因爲這種紙幣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背後必須有按照一定比率現實存在的稀有金屬貨幣或存糧作爲紙幣的價值擔保,也就是它的準備金。

可問題是明代沒有那麼多準備金,所以想要運行寶鈔這個制度是很困難的。

朱元璋這邊瘋狂印鈔,那邊卻只換不收,涌入市場的寶鈔變多了,而生產出來的東西還是那麼點,那這套制度自然要崩潰。

朱高煦不能以後世的經濟標準來要求朱元璋,況且朱高煦也覺得朱元璋應該知道寶鈔濫發的結果。

可問題在於,大明沒有足夠的金屬來做準備金,所以這套制度,本身就是收割民間大量中產階級的制度。

“帝王啊……”

朱高煦嘆了一口氣,轉身回到了書房裡開始研讀徐達留下來的兵書。

儘管徐達的兵書有些粗糙,期間還有徐達對自己指揮過戰事的一些吹壘,但對於朱高煦來說,它確實算是一個不錯的讀物。

朱高煦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兵書的內容之中,他很清楚只有學懂帶兵打仗,他才能在今後更好的保全自己。

在他學習的同時,紫禁城中的那一位也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本章完)

第3章 燕府虎兒190.第190章 百步穿楊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82章 拓土之論第462章 孤家寡人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第77章 北地難安第31章 謠言害人249.第249章 海軍朱成功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118章 未雨綢繆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591章 後記正德(2)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616章 地府始秦終明第539章 君子之澤第558章 和光同塵第85章 行鈔稅法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543章 堯趨舜步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3章 燕府虎兒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62章 老丈難當第409章 資本道路第467章 朝鮮特供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7章 便宜舅舅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112章 威震西南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第401章 再議北征第460章 好事成雙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561章 浪恬波靜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85章 行鈔稅法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569章 安西北庭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57章 入宮覲見第488章 欣欣向榮第516章 自爆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第475章 父債子還第567章 甕中之鱉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465章 風浪不止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422章 新年氣象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第565章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563章 聖人親至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23章 爺孫較勁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594章 後記隆慶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587章 後記景泰第501章 天子點兵第96章 孫幫爺背鍋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562章 彌天大謊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第521章 西方來敵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516章 自爆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