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二字,解者都以堅利能斷爲義,此泛說也。然西域實有金剛寶。此寶最堅不可壞,且能壞一切物。謂取此寶以喻般若,能斷煩惱。此雖近理,總非佛意,特尋常宿習知見耳。

蓋般若,此雲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謂佛智慧也。波羅蜜,義雲到彼岸,乃指此心極盡處也。今題雲金剛般若波羅蜜,標此經所說,特顯佛一片金剛心耳。且金剛心乃佛修因證果之本心。

今出世教化衆生,全用此心。今教菩薩以金剛心爲本修因,爲入大乘之初門,故特示之以斷疑也。以此心不是世間衆生常情,故舉世不能知佛。且佛原不是世間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間來,則人人見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與人同。說話不同,規矩不同。事事法法,與世間相反,故動而見疑。宜其諸天魔王皆欲害,調達阿闍皆要殺,而一切人皆生謗也。故曰:我出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外道魔王,皆當驚疑,是也。不但天人生疑,即弟子中上首如迦葉等,舉皆疑佛。以所說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贊或斥,或獎或呵,全無一定之言。而諸弟子,聞者皆疑而不信。故曰,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上首尚乃如此,則新學可知。以佛所說法,難信難解故。然佛出世,一番說法,則今已三十年矣,弟子猶且懷疑而不信。是則佛之含冤,蓋已久矣。

今日幸喜空生,有些見處,窺見世尊一斑,忽生讚歎。故世尊因其疑而決破之。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剛真心,表白與他,使其了悟不疑。令諸聞者,羣疑頓斷。故此經,乃佛的示自心,以斷弟子學佛者之疑。不是說般若能斷衆生煩惱也。如其不然,但看經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疑佛之心。佛表此心以破彼疑。何嘗說以智慧斷衆生煩惱耶!故此經題,單是法,非以喻也。但斷得弟子疑,就斷得衆生煩惱。此經一味只是斷疑生信爲主。以學道之人,以信爲本,以疑作障。故疑有三種:謂疑人、疑法、疑己。

疑人謂認人不真。即如弟子聞佛說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個是真佛。此疑人也。且其說法,方纔說有,卻又說空。方纔說空,卻又說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或有聞而能信,不疑於法。又見其法大,則疑自己根小,不堪領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今此經中,三疑都有。佛隨空生所疑處,即便逐破,頓斷彼疑。所謂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此經之旨也。

此經,此方解者極多,都不合佛意。獨西域天親菩薩,以二十七疑分經,極是。但意出於聖人,而論傳此方,已經翻譯。

且譯人有巧拙不同,言不達意,反生滯礙,使學人難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銓,便成渣滓。況著粗浮文字,何以達妙!此注述之難於描寫佛心,不無救顰之醜。即如世人作行狀,但可述事,不能傳神。此其難也。故今決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爲主。若疑情全露,則佛破疑之說,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節節按跡而破之。忘言領悟,自得其宗。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說法儀式。諸說備釋,此不繁衍。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過活。日用處動容,與衆一般,更無別奇特。只是就裡一點,與人不同,知之者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解〗如來住世日用尋常,與人一般。就裡一點不同處,人人對面不知。今日忽被空生勘破。故嘆曰希有!嗟乎!如來與諸弟子,周旋三十年矣,一向不知佛行履處。不知,故作等閒放過,只道與衆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若不是空生覷透,則終無知佛者耶。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解〗此空生嘆佛希有處。正是親見如來此一片苦心也。菩薩乃學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發大乘心者,乃空亂意菩薩也。一向佛爲護念此輩,更無別意,只是要付囑此心耳。護念者,以佛出世本願,只欲令一切衆生與佛無異,人人成佛,方盡此心。但衆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擔荷。如嬰兒一般。佛如慈母之護念嬰兒,則無一息放下。種種周悉,調護愛念。故如保赤子。所謂護念,只欲一切衆生直至成佛而後已,故曰付囑。

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將就之,故曰善。經雲:我以無量無數方便,引導衆生,欲令一切衆生,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是謂護念付囑。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問安心之法也。以初在小乘時,單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來二十餘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衆生。爲菩薩。要令下化衆生,將以上求佛果。此輩自肯利生,故曰發菩提心。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見初發大心菩薩,未悟實相真空,與前所取偏空,二者難辨。以前小乘涅,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舍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謂進無新證,退失故居,名空亂意。以一向執著名言,習氣未忘,要有住著。又執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將謂求至佛果,便是住處耳。且要上求佛果,必欲下化衆生。衆生度盡,方得成佛。而今滿眼看見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無量無邊,幾時能度得盡!衆生不盡,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爲請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然空生已見佛心而嘆希有矣,且開口單問此二語者,何也?以衆心各謂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見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發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當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耶?此問意也。安心者,如二祖侍達磨,乞安心法。磨雲:將心來與汝安。祖雲:覓心了不可得。磨雲:與汝安心竟。然在祖師門下,一言便了,所以爲宗。今世尊便說了許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爲教到底只是個覓心了不可得。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黃梅六祖,皆以金剛印心。故此經文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語文字看,全在離言之妙。其經中,凡言於汝意云何,皆反徵其疑也。以衆心隨語起疑,雖未吐露,而心已動念,謂之意言分別,正是名言習氣耳。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問。意謂發心菩薩,不得似佛這等安心自在,將謂若求作佛,必須像佛日用行履一般,方纔是佛。我觀佛心如此安閒,而菩薩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佛答意雲菩薩要求心安作佛,不必別求,只如汝會得我護念付囑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別樣降伏。故云如汝所說,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當如此而已,故云如是。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無疑矣。已見佛心似不必說,但諸菩薩未領其旨,更欲樂聞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義在下文。前問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許說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執著住處,此名言習氣也。今趣進大乘者,先要遣此習氣。以衆生涅,俱非實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爲體耳。名言既舍,習氣頓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滅矣。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習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佛不以實法系著於人,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觀法也。然菩薩發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衆生。二者而已。所以於心不安者,以未見衆生如故。

滿目都是衆生,何時方得度盡。衆生不盡,則佛果難求。轉見長遠,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觀察無我爲主。且菩薩所見衆生之多,難盡度者,以有我相,則見人相。人人相對,則三千界內衆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難盡也。殊未見衆生本自如如耳。然衆生雖多,總十二類。縱有無量,亦只十二。就十二類一一觀之,收於胎卵溼化四生而已。四生之內,不過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則不過有色無色,論心亦不過有想無想。縱到極頂,則止於非有非無。如此十二,則盡衆生界矣,又何多耶。況十二類,名爲衆生。衆生色心,本是假合。既爲假合,則衆生本無。衆生本無,但妄見有。

苟以本無而觀衆生,則衆生本自如如。衆生既如,俱成寂滅。

即此盡皆令入無餘涅矣,又何難哉。淨名雲,一切衆生畢竟寂滅,不復更滅。如此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其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本無我故。以有我則有人,有人則有衆生壽者。

但有此四相,則不名爲菩薩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薩度生當觀無我。無我則無人。既無我無人,則衆生界自然寂滅。衆生寂滅,則佛果非遙。又何怖其長遠耶。是故菩薩當觀無我。下文雲: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真菩薩也。

〖解〗佛教菩薩度生,以佈施爲本。其所施者,皆衆生也。

今衆生皆空,則所作佈施,誰爲受者。故下文答雲,菩薩佈施,不必著衆生相。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解〗此破著相之疑也。空生因聞衆生皆空,則疑。謂衆生既空,則菩薩佈施,無有受者。以六塵非有,衆生本空,故云應無所住。此教不可著衆生塵相也。又伏疑雲:若不住相,何以有福?故下答以離相之福更大。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破著相之疑,示以離相妙行也。然菩薩佈施,專爲求福。若求福之心著相,則福不大。故世尊權指離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著相佈施,局於有相。而衆生之相,一微塵耳。縱能獲福,其福幾何!今若正施衆生時,不見有施者受者,亦不見有所施之物,如此三輪皆空,無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議矣。故以虛空喻之。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解〗此結示安心之法也。前問心不能安住,故須降伏。世尊教以降伏之方,只是以觀無我爲主。無我則無人,人我兩忘,則自心寂滅。自心寂滅,則一切衆生皆寂滅矣。衆生既寂,則佛不必求。此則馳求心息,取捨情忘,內外皆空,一心不動。是則名爲安心之法,故結雲如。

〖解〗前以佈施作福,下化衆生,只爲上求佛果。今既衆生相空,三輪體寂,是則因爲虛設矣。無相之因,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況現見如來身相宛然,不是無相之因可得。此以相見如來也。故佛破雲。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此直指無相妙行也。空生由聞無相之因,遂疑此因,不能求有相之佛果。是以相見如來也。此乃著佛應化之相,未見法身真體。世尊徵破見相。空生領旨。故佛直告不可以相見如來。以如來所說之身,即法身也。故云非身。然法身亦非有相,即於諸法相上,見其非相,即見如來矣。不是如來法身,舍諸法之外,別有一相狀也。此則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

〖解〗若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此義甚深,難信難解。

遂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解〗此直示佛之知見也。由前空生初執有相之因,佛以不住相佈施破之。復疑無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蓋執佛有相狀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如此,則因果俱空,人法雙泯,此義甚深,難信難解。故疑問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頗,猶可也。言說章句,即指前無相因果之說。佛答謂豈無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尋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蓋從無量千萬佛所而種善根者。所謂久種深根,乃能信耳。此等大根衆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見其所得福,已無量矣。此無相之福,勝過有相所求之福。明矣。何故契無相者,能得多福耶?

蓋此衆生。無復我人衆生壽者之相矣。不但無此四相,即一切有無諸相,悉皆空矣。故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此衆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離。苟一念取著法非法相,即著四相。以不取相故,心境皆空,得福殊勝之若此耳。此是如來真知見力。故我教菩薩,不應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則人法皆空,頓離諸取,便起諸有矣,豈細事哉。故我常教弟子,當舍法也。然舍法即舍情,情忘則智圓矣。故曰: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解〗空生因聞佛說佛非色相,法不可取。遂起疑雲,若佛與法,二皆無相,是無佛無法矣。爭奈現見佛成菩提,現今說法,何以言無。此疑佛自語相違也。故下按破。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解〗此雙遣佛法知見也。空生心中才萌有佛有法之念,所謂意言分別也。含而未吐,佛逆破之。故召而詰之曰:於意云何?謂汝意下作何分別耶?且佛菩提,果有所得耶?如來果有所說法耶?此審而詰之,以勘其意。空生領旨,故陳其悟。謂已解佛說,原無定法,即是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此空生深領如來不取之旨。不但如來,即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有差別故,故非可取。此開權顯實之意,已露一斑矣。

〖解〗空生已領無佛無法之旨。但不知契無爲者,如何得福殊勝。故下如來以離相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此以無相之福,以顯無相之法爲最勝也。空生已悟無相之理。但不知契無相之理,得無相之福。此福如何勝彼有相耶?故佛先以有相佈施,較量其福,不如持四句偈之福殊勝者,以一切諸佛,皆從此般若而出生故。故云,般若是諸佛母,所以福大。如俗所云,母因子貴故也。是則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而般若本非佛、法也。故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