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

xūpútíyúyìyúnhéāluóhànnéngzuòshìniànwǒdéāluóhàndà“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fǒ不?”

xūpútíyánfúyěshìzūnhéyǐgùshíwúyǒufǎmíngāluó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hànshìzūnruòāluóhànzuòshìniànwǒdéāluóhàndàojíwéizhuówǒ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着我、rénzhòngshēngshòuzhěshìzūnfóshuōwǒdéwúzhèngsānmèirénzhōngzuì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wéidìyīshìdìyīlíyùāluóhànshìzūnwǒbúzuòshìniànwǒshìlí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yùāluóhànshìzūnwǒruòzuòshìniànwǒdéāluóhàndàoshìzūnzébú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shuōxūpútíshìyàoālánnuóxíngzhěyǐxūpútíshíwúsuǒxíngérmíngxūpú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tíshìyàoālánnuóxí提,是樂阿蘭那行。”

【白話譯文】

“須菩提,你覺得須陀洹可不可以自己以爲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了?”

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爲什麼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也就是預入涅之流,但實際上,沒有什麼可以進入的。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外塵境界,纔是真正的須陀洹。”

“須菩提,斯陀含可不可以自己以爲已經證得斯陀含果位了?”

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爲什麼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即達到斯陀含果位的人,還要託生天上一次,託生人間一次,才能得到最後的解脫。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往來的,纔是真正的斯陀含。”

“須菩提,阿那含可不可以自己以爲已經證得阿那含果位了?”

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即達到阿那含果位的人已經斷絕,不再託生欲界。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不來,纔是真正的阿那含。”

“須菩提,阿羅漢可不可以自己以爲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了?”

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爲什麼呢?阿羅漢的意思是不生,心中不再有任何法相的執著和分別了。如果阿羅漢產生‘我已經達到阿羅漢果位’這樣的念頭,那麼,就是陷於我、人、衆生、壽者這四種法相。世尊,佛說我已經達到了因着空性的理解而無慾無念、不起爭辯的境界,是修行最高的人,是徹底斷絕了慾念的阿羅漢。但是,世尊,我自己不會認爲自己已經達到阿羅漢的境界,如果我這樣認爲的話,世尊就不會說我是樂於寂靜、無諍的阿蘭那行者了。因爲須菩提已徹底捨棄分別執著之心,也不執著於自己的一切功行德相,所以才稱須菩提是樂於阿蘭那(寂靜處)的修行者。”

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fógàoxūpútíyúyìyúnhérúláixīzàirándēngfósuǒyúfǎyǒ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suǒdéfǒ所得不?”

fúyěshìzūnrúláizàirándēngfósuǒyúfǎshíwúsuǒdé“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xūpútíyúyìyúnhépúsàzhuāngyánfótǔfǒ“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fúyěshìzūnhéyǐgùzhuāngyánfótǔzhějífēizhuāngyá“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shìmíngzhuāngyá是名莊嚴。”

shìgùxūpútízhūpúsàmóhēsàyīnɡrúshìshēngqīngjìngxī“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bùyīnɡzhùsèshēngxīnbùyīnɡzhùshēngxiāngwèichùfǎshēngxīnyīnɡwú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suǒzhùérshēngqíxīnxūpútípìrúyǒurénshēnrúxūmíshānwángyú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yìyúnhéshìshēnwéidàfǒ意云何?是身爲大不?”

xūpútíyánshèndàshìzūnhéyǐgùfóshuōfēishēnshìmí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dàshē大身。”

【白話譯文】

佛問須菩提:“你說從前如來在燃燈佛那裡,有沒有得到佛法呢?”

“沒有,世尊。如來在燃燈佛那裡,在佛法上沒有得到什麼。”

“那麼,須菩提你說,菩薩有沒有使得這個世界更爲莊嚴?”

“沒有,世尊。爲什麼呢?因爲菩薩領會的只是世界本來的樣子,並沒有新奇之處,他教導人去領會的,也是世界本來的樣子;他並沒有給世界新的東西,也沒有給人新的東西。所以,哪裡給世界增添了莊嚴呢?雖然如此,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還是最難得的事,教導衆人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還是最難得的事,是使世界整個活潑地展現出來,是解放了人心,是解放了世界,因此,又可以說他莊嚴了這個世界。”

“因此,須菩提,諸位菩薩應該這樣產生清淨的心:不應當執著於色上產生心念,也不應當執著於聲、香、味、觸、法這些外塵產生心念,應當對於存在的一切都不滯留不執著而心念流淌。須菩提,比如有個人,身體像須彌山那樣高大,你說這樣的身體是不是很高大?”

須菩提回答:“世尊,是非常的高大。爲什麼呢?佛所說的非身,也就是離開了身體的假相,證悟得不生不死、不增不減的法身,姑且叫做大身。”

第十一品無爲福勝分

xūpútírúhénghézhōngsuǒyǒushāshùrúshìshāděnghénghéyúyì“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yúnhéshìzhūhénghéshānìngwéiduōfǒ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爲多不?”

xūpútíyánshènduōshìzūndànzhūhénghéshàngduōwúshùhékuà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qíshā其沙。”

xūpútíwǒjīnshíyángàorǔruòyǒushànnánzǐshànnǚrényǐ“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qībǎomǎněrsuǒhénghéshāshùsānqiāndàqiānshìjièyǐyòngbùshīdéfúduō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fǒ不?”

xūpútíyánshènduōshìzū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fógàoxūpútíruòshànnánzǐshànnǚrényúcǐjīngzhōngnǎizhì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shòuchísìjùjìděngwèitārénshuōércǐfúdéshèngqiánfúdé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白話譯文】

“須菩提,像恆河中所有沙子那麼多數目的恆河,在你看來,所有這些恆河裡的沙子,是不是很多?”

須菩提回答:“很多很多,世尊。那麼多的恆河已經多得不可勝數,更何況那麼多恆河裡的沙子。”

“須菩提,我再問你,假如有善男子和善女人,用了恆河沙子那麼多的三千大世界的金銀珠寶去佈施,所得的福報功德是不是很大?”

須菩提回答:“很大很大,世尊。”

佛對須菩提說:“如果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能夠從這部經裡面,哪怕只是信守其中的四句偈,並且向別人宣說,那麼,他的功德就大大超過前面佈施珍寶的人了。”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fùcìxūpútísuíshuōshìjīngnǎizhìsìjùjìděngdāngzhīcǐ“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chùyíqièshìjiāntiānrénāxiūluójiēyīnɡgōngyǎngrúfótǎmiàohé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kuàngyǒurénjìnnéngshòuchídúsòngxūpútídāngzhīshìrénchéngjiùzuì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shàngdìyīxīyǒuzhīfǎruòshìjīngdiǎnsuǒzàizhīchùjíwéiyǒufóruòzūnzhò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dìzǐ弟子。”

【白話譯文】

“再者,須菩提,凡是解說這部經的地方,即使只解說了四句偈,那麼,這個地方是世間一切善道衆生,包括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尊敬、供養的地方,把它看做佛的塔廟一般。更何況有人把這部經全部領會誦讀,須菩提,應當知道,這樣的人,成就了世界上最高的、第一等的、希有的事。凡是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應該像尊重佛或佛的親身弟子那樣尊重這個地方。”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ěrshíxūpútíbófóyánshìzūndānghémíngcǐjīngwǒděngyú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héfèngchí何奉持?”

fógàoxūpútíshìjīngmíngwéijīngāngbōrěbōluómìyǐshì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míngzìrǔdāngfèngchísuǒyǐzhěhéxūpútífóshuōbōrěbōluómì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jífēibōrěbōluómìshìmíngbōrěbōluómìxūpútíyúyìyúnhé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rúláiyǒusuǒshuōfǎfǒ如來有所說法不?”

xūpútíbófóyánshìzūnrúláiwúsuǒshu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xūpútíyúyìyúnhésānqiāndàqiānshìjièsuǒyǒuwēichénshìwéiduō“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fǒ不?”

xūpútíyánshènduōshìzū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xūpútízhūwēichénrúláishuōfēiwēichénshìmíngwēichénrú“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láishuōshìjièfēishìjièshìmíngshìjièxūpútíyúyìyúnhékěyǐ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sānshíèrxiàngjiànrúláifǒ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fúyěshìzūnbùkěyǐsānshíèrxiàngdéjiànrúláihéyǐgùrú“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láishuōsānshíèrxiàngjíshìfēixiàngshìmíngsānshíèrxià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xūpútíruòyǒushànnánzǐshànnǚrényǐhénghéshāděngshēnmìngbù“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shīruòfùyǒurényúcǐjīngzhōngnǎizhìshòuchísìjùjìděngwèitārénshuō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qífúshènduō其福甚多。”

【白話譯文】

這時,須菩提問佛陀:“世尊,應當用什麼名字來稱呼這部經呢?我們應該如何信守奉持這部經呢?”

佛陀回答:“這部經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們用這個名字信奉就可以了。爲什麼呢?須菩提,佛說到彼岸的智慧,其實,法無定法,並非到彼岸的智慧,因此名爲到彼岸的智慧。”

“須菩提,你覺得如來真的說了什麼法嗎?”

須菩提回答:“世尊,如來實際上什麼也沒有說。”

“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塵,是不是很多?”

須菩提回答:“很多很多,世尊。”

“須菩提,所有的微塵,如來說並非微塵,才名叫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所以稱爲世界。須菩提,你覺得可以依據三十二種身體特徵來認識如來嗎?”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依據三十二種身體特徵來認識如來。爲什麼呢?三十二種身體特徵並非如來的真實本質,只是方便稱呼而已,所以稱爲三十二相。”

佛陀說:“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和善女人,以恆河中沙子那麼多的身體和性命來作佈施,又有人能夠信守奉持此經,甚至只是信守奉持其中的一個四句偈,並且廣爲他人宣說,那麼他的福德遠遠超過以身命佈施的福德。”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ěrshíxūpútíwénshuōshìjīngshēnxièyìqùtìlèibēiqìérbófó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yánxīyǒushìzūnfóshuōrúshìshènshēnjīngdiǎnwǒcóngxīláisuǒdé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huìyǎnwèicéngdéwénrúshìzhījīngshìzūnruòfùyǒuréndéwénshìjīngxì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xīnqīngjìngjíshēngshíxiàngdāngzhīshìrénchéngjiùdìyìxīyǒugōngdé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shìzūnshìshíxiàngzhějíshìfēixiàngshìgùrúláishuōmíngshíxiàngshì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zūnwǒjīndéwénrúshìjīngdiǎnxìnxièshòuchíbùzúwéinánruòdāngláishì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hòuwǔbǎisuìqíyǒuzhòngshēngdéwénshìjīngxìnxièshòuchíshìrénjíwéidì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yīxīyǒuhéyǐgùcǐrénwúwǒxiàngwúrénxiàngwúzhòngshēngxiàngwú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shòuzhěxiàngsuǒyǐzhěhéwǒxiàngjíshìfēixiàngrénxiàngzhòngshēngxià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shòuzhěxiàngjíshìfēixiànghéyǐgùlíyíqièzhūxiàngjímíngzhūfó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fógàoxūpútírúshìrúshìruòfùyǒuréndéwénshìjīngbù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jīngbúbùbúwèidāngzhīshìrénshènwéixīyǒuhéyǐgùxūpútí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rúláishuōdìyībōluómìjífēidìyībōluómìshìmíngdìyībōluómì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xūpútírěnrǔbōluómìrúláishuōfēirěnrǔbōluómìshìmíngrě“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rǔbōluómìhéyǐgùxūpútírúwǒxīwèigēlìwánggējiéshēntǐ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wǒyúěrshíwúwǒxiàngwúrénxiàngwúzhòngshēngxiàngwúshòuzhěxià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héyǐgùwǒyúwǎngxījiéjiézhījiěshíruòyǒuwǒxiàngrénxiàngzhò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shèngxiàngshòuzhěxiàngyìngshēngchēnhè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