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剛剛把首相的人選確定下來之後,万俟卨卻是急匆匆上來報告道:“漢王!何鑄、範同、薜弼、張擇端他們在獄中自盡了!”
“啊!自盡了?”岳雲聽聞之後,不禁嘴角浮現出一陣苦笑,這些人雖然已經成了自己的敵人,但看在他們以前支持過自己的份上,他其實還真沒打算殺他們,只想叛個徒刑,然後發配邊疆即可。但誰會想到這些人脾氣竟然如此剛烈,竟然自殺了。
而接下來,万俟卨的話更讓他心中一驚。
“漢王,秦檜卻是聲稱,他願意供出朝中有哪些大臣,軍中有哪些將領與他們有勾結,以此來換取漢王對他的寬恕。”万俟卨沉聲說道。
說罷,他從懷中取出了一個用火漆封好的密信。岳雲自然看得出,這密信還未被打開過,其內應該是秦檜列出的與其勾結的官員名單。
万俟卨手中握着的密信,讓朝中一些大臣的心,頓時緊張了起來。他們的目光都有些不自了。全然沒有了剛纔慷慨陳辭討論首相人選的激動表情。
其實,此時岳雲心中也一樣充滿着忐忑。他接過了万俟卨手中的密信,卻並沒有馬上開啓,而是在考慮,自己該不該信秦檜的話呢?
裡面的信件,真的寫的是與他勾結者的官員名單,還是他胡亂寫的一些人,想讓自己處於猜忌之中呢?以他的老謀深算,只怕已經猜得到,他不管怎麼做,自己都不可能寬恕放過他吧。
想到這裡,岳雲不由瞥了一眼身旁的羣臣。他忽然發現這一刻,除了自己那一派最鐵的十多名大臣外,絕大部分大臣的臉上都有些焦慮不安的表情。他們的眼睛中都閃爍着一絲惶恐和害怕。看來,在自己受傷昏迷之後,有不少人都與秦檜暗中聯絡過。
岳雲這時深吸了一口氣,強壓住想撕開密信一觀的念頭。轉而從懷中取出了一個火摺子。將這封密信點燃了……
隨着密信在火光中化爲灰燼,岳雲感受到身邊的大臣們似乎都鬆了一口氣,上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他們看來,漢王的做法無疑是寬厚而又明智的。
岳雲亦放下了一個在心中久懸的包袱。現在勝敗既然已經分出,大局已定。那此刻再去追究中間環節有哪些人變節了。就沒有任何意義。這麼做只會讓他和衆臣之間的隔閡增加罷了。
同時。岳雲心中亦是很清楚,自己其實也贏得很險。如果不是李師師靈機一動,用了金蟬脫殼之計來救自己;如果不是辛棄疾在趙琢宴會時,發現了不對勁之處。又提出了對策。而鞏月漓也恰好知道宴會廳裡的地洞。只怕鹿死誰手還很難說呢。
畢竟自己雖然威望算是很高了,但在文人之中的影響還是太低,這些士大夫們從骨子裡依然看不起武將。而且趙琢、秦檜、何鑄這幾方聯手的實力也非同小可。
不過還好,趙琢已經死了,自己卻活了過來。而在此消彼長之下,加上自己在功績、實力、民心方面都佔盡優勢。所以最後的結局自然也就水道渠成了。
“漢王可真是大人有大量啊!”万俟卨也不禁恭維道。他原本想再發揮一下餘熱,整治一批人呢。看來是沒有機會了。
岳雲聽罷,卻是微微一笑道:“有時好奇心太濃並不是什麼好事……對了,萬大人,何鑄、範同、張擇端、薜弼等人以前也會朝廷立過功勞,既已自盡,他們的家人就放過了吧!餘黨則按現有的法律進行審判,該怎麼判決。皆由法院決定。你就勿要再擴大化打擊了!”
“謹遵漢王之命!”万俟卨恭敬地回答道。
德昭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臨安城內迎來了不平凡的一天。
從漢王府到皇宮的數十里長街被清掃得乾乾淨淨。圍滿了前來看熱鬧的百姓。一旁維持秩序的禁軍士兵更是如臨大敵般的,將看熱鬧的百姓圈在安全線以外,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畢竟這種重大場合可出不得半點差錯。
這時,手持着金瓜、鉞斧、朝天蹬等等儀仗的兩行禁軍騎兵儀仗隊。聲勢浩蕩地從皇宮徑直來到了漢王府。
此刻,漢王府內已經擺起了香案,將走在最前面的趙瀅兒和手持聖旨的曹公公迎進了大殿。
在衆人一番三跪九叩的大禮之後,曹公公便以極其恭敬的口吻宣讀起了趙瀅兒以大宋監國公主名義發的宋朝最後一道聖旨:“今宋室氣數已盡。昔年堯禪位於舜。舜亦禪位於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者……”
岳雲帶頭恭敬地謝了恩。繼而欣然起身,從曹公公手中接過了那份聖旨。這一剎那漢王府內外頓時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歡呼聲。那震天的歡呼聲就象是要將整個王府都震塌了一般的驚天動地。
面對漢王府內外,以及沿街民衆高昂興奮的氣氛,此時,就連作爲趙氏皇族最後一位公主的趙瀅兒,亦不得不承認趙宋王朝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對趙宋皇室沒有了感情,就連她自己也是這樣。聯想到這些年來趙構、趙琢的一番所作所爲,她不禁有一種莫名的感慨。
無論如何,她都是趙家的後代,是太祖皇帝趙匡胤的子孫。而如今卻要由自己親自來埋葬先祖建立的宋朝。這對於她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諷刺。
現在唯一讓她感到欣慰的,就是這天下是交到了自己的夫君手中,而他是自己最親的人,這也是她心中最慶幸的地方。
岳雲和趙瀅兒一番對視之後,亦是發現了她眼中複雜的神色。於是上前一步,輕輕拍了拍她的香肩,以示安慰。
此刻,那位老熟人曹公公,這時也以一個臣子的口吻向岳雲進柬道:“皇上,時辰不早了,咱們也該出發去受禪臺了。”
被曹公公在這麼一提醒之後,岳雲方下意識地點了點頭,然後和趙瀅兒一起緩步向前走去。
鞏月漓、李雨柔、黃秀麗、楊月等一干人也緊隨其後走出了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