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好奇的看了看年輕男女,愣了一下。
柳蔚便道:“令千金像是有些記起你們了。”
那崔公子忙從妻子懷中接過女兒,小心的問道:“記得爹爹了嗎?”
小女孩卻還是有些不確定:“爹?”
這聲爹,叫的崔公子又是一陣揪心。
崔夫人卻很黯然:“女兒爲何不記得我們?忘記我們了嗎?相公,讓我抱抱女兒,我要抱抱……”
婦人說着,便激動得打算硬搶。
崔公子怕娘子太粗暴,嚇着孩子,趕緊將孩子抱開了一些,崔夫人卻不依不饒。
柳蔚無法,只好攔住崔夫人,指了指崔夫人的臉。
崔夫人一愣,這才摸摸自己的臉,再看看窩在崔公子懷裡,乖乖順順的女兒,終於反應過來,這是哭得太久,哭花了臉,恐怕會嚇到女兒。
崔夫人也顧不得掃面子,忙捏着帕子去潔面。
等到打理好了,崔夫人再看向女兒。認認真真的將兩邊的頭髮捋到耳朵後面,露出光潔的臉蛋,說:“記起來了嗎?記起娘了嗎?”
崔夫人眼淚又掉了出來,接過女兒,抱住就再不肯撒手。
一家三口終於團聚。
送走了崔家人,在對方的千恩萬謝之下,柳蔚剛要鬆口氣,就見一位神色焦躁的官員,伴着他家夫人,在侍從的陪伴下走來。
“柳先生,都尉大人說,這是右騎將軍木大人,他家丟的是個兒子,勞煩您也給找找。”
柳蔚:“……”
柳蔚被容棱使喚,呆在側房裡就沒有出去過。
走了一家人,又來一家,忙忙碌碌,一直到夜色降臨,纔算結束。
等到終於送走最後一戶人家,柳蔚看着房間裡還坐着三個小孩。
兩個男孩,一個女孩,這三人,還沒有找到家人。
三個孩子顯然也很沮喪。
容矜東便將三人攬到一起,摸着他們的腦袋說:“別擔心,可能今日不得空,明日就來了。”
三個孩子沒說話,只是今日一整天,眼睜睜的看着別人被接走,只有他們沒人要,多少有些難受。
趁着容矜東哄着三個孩子時,柳蔚吩咐小黎在這兒一起玩,自己便走到了前廳。
柳蔚一過去,便看到容棱正坐在椅子上,翻着手裡的名冊。
聽見了腳步聲,容棱擡起頭,瞧向柳蔚。
柳蔚隨便找了張圈椅,坐下問道:“還剩三個,都怎麼回事?”
還以爲各家各戶都應當急於尋回孩子,怎的還有三個被晾着。
容棱將手中名冊攤開:“剩下三家,如今均不在京。”
柳蔚皺眉。
“其中兩家本就是外臣,早已回了地方。另一個家告老還鄉,舉家搬至南州。”頓了一下,容棱又道:“不過已經通了消息,估計一個月後才能回。”
柳蔚也只能點點頭,這種事,確實急不得。
忙碌了一天,一切告一段落。
柳蔚正尋思着,明日就要回柳府了,卻聽容棱道:“明日與本王一道進宮。”
“進宮?”柳蔚瞧着他:“我?”
“嗯”容棱輕聲道:“案件告破,皇上召見。”
柳蔚沉吟一下,眼神複雜。
容棱再道:“不用怕。”
柳蔚挑起了眉:“我沒怕。”
男人看着她,低笑地“嗯”了一聲。
柳蔚不是沒見過皇上,但以前見和現在見,心情卻完全不同。
從高高在上的一國之君,到殺父仇人,這個過度屬實有點大。
柳蔚哪怕沒想過現在報仇,但始終不太願意面對。
爲什麼不想現在報仇?
柳蔚其實想的很清楚,第一,國不可一日無君,皇族爭鬥素來都是混亂不堪,在不確定下一個皇帝會是個明君之前,不可能用全國百姓的生死存亡,去報一人的仇。
搞不好自己和小黎也會受到爭奪皇位的血腥波及,失去性命。
因此,這不是一個理智的人會做的事。仇,慢慢報。
二,她畢竟沒有真正與這個世界的父母相處過,哪怕知道父母已經死了,她同時也明白,在現代,父母依然恩恩愛愛的在一起,因此她的代入感其實不夠。
綜上兩點,柳蔚覺得,自己的當務之急,是找到其他紀家人,而非衝動的去報仇。
但在這之前,柳蔚不想見皇上。
先不報仇,但不代表柳蔚以後能夠原諒,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怎可能釋懷?
柳蔚對容棱寬容,是柳蔚知道容棱是無辜的,他除了是乾凌帝的兒子,與當年的事沒有一絲關係。
況且容棱對她,的確是好的,柳蔚能感覺得出來。
但是其他人,柳蔚秉持着離其越遠越好的心態。
突然要去面聖,柳蔚很不願意,但是柳蔚也明白,自己必須去。
柳蔚跟隨容棱進京,乾凌帝是知道的,或者變相來說,是乾凌帝主動要求的。眼下案件破獲,於情於理,柳蔚都要露個面,不管是正式告辭,還是接受獎賞,柳蔚人始終要到。
清晨的皇城,透着幾分清冷,柳蔚坐在馬車裡,第二次走進這巨大無比的恢宏建築。
託了容都尉的福,柳蔚一個八品小官,若要進宮,得從皇城門口乾走一個小時左右才能走到御書房,但巴上了容棱,柳蔚就能蹭進容棱的馬車,舒舒服服的窩在裡面補眠。
進了主城門,馬車放慢了速度。
柳蔚撩開車簾,往外頭瞟了一眼,就瞧見許多大臣的馬車,就在他們旁邊,也正往裡面趕。
柳蔚就問:“這是上朝的時辰,皇上爲何選在這會兒見我們?”
“上朝上不了多久。”容棱拿着一本書,一邊看一邊說。
柳蔚挑眉:“上不了多久?不是要上到中午嗎?”
容棱將書放下:“皇上只出現一會兒,受完奏報,便可離開,其他大臣則繼續探討國事,朝中設有內閣,通常不算大的事務,都有內閣受理。”
柳蔚恍然想起來了,柳城和柳域,都在內閣。
對於這個內閣,柳蔚唯一的瞭解,就是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建立的內閣制度,但雖然同稱內閣,青雲朝的內閣,卻顯然與之相差很遠。
柳蔚便問:“內閣裡都是文臣嗎?”
“不。”容棱道:“內閣大臣,每三年換一次,共計十名,皆爲四品以上京都官員,七名文臣,三名武將,共同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