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

慕容成一驚,旋即大喜,若非場合不對,他恐怕當場便給紇豆陵欽一個大大的擁抱。

東部鮮卑就這樣被蹇曼一方賣給了漢朝,那麼在今後的爭權中,即便東部各部族不支持魁頭,那也絕不會去支持蹇曼。

紇豆陵欽話一出口,頓覺失言,可爲時已晚。一路行來,由於不擅漢語,紇豆陵欽時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精神繃的很緊,牢記着蹇曼的囑託,絕不能讓漢朝偏向魁頭。

然而方纔在路上的時候,兩人交鋒,慕容成顯然是佔了上風,這讓紇豆陵欽分外不安。

不管怎麼說,魁頭都是如今的鮮卑大單于,蹇曼能拿出來說的,也就是先代大單于和連之子的身份。可這名分對於北域遊牧民族而言實在不怎麼頂用,哪怕是漢化程度極高的南匈奴,當羌渠單于死後,老王們爲了把控權力,放逐了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於夫羅,也沒有遭到太大的反對。

這放在中原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就算是三代之時,以周公之功績、身份放逐了成王,也遭到天下洶洶物議。

而東部鮮卑的事一提出來,紇豆陵欽第一反應便是甩鍋。在這種時候,魁頭身爲大單于的身份反倒成了負累,他是鮮卑大單于,鮮卑出了什麼問題,自然第一責任在他。

當甩完鍋後,紇豆陵欽才反應過來,這話未免太過直接,太過不負責任,確實是討好了漢朝,但卻將東部鮮卑推入了魁頭懷中。

念及此處,紇豆陵欽的冷汗直冒,想出言補救,卻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楊彪眼睛一眯,悠悠然道:“貴使的意思是,願意支持我朝打擊騷擾北境的鮮卑部族?”

“我……”紇豆陵欽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此時反悔,誰知道這些虎視眈眈的漢人會不會驟然發作,會不會觸怒了上面的大漢天子。

一片沉寂,良久,紇豆陵欽一咬牙,嘰裡呱啦的對着翻譯來了一通鮮卑語。

翻譯愣了下,連忙道:“回稟太尉,他說蹇曼雖然很想支持大漢保衛疆土,願與大漢睦鄰友好。但是如今鮮卑王庭被魁頭竊據,蹇曼只能約束自己的部族,無法保證忠於魁頭的部族會不會插手幽州之事,請陛下明鑑。”

慕容成一陣咬牙,這廝顯然是破罐子破摔,既然已經失了先機,那索性把魁頭也一併拉進坑裡,大家一起排除掉東部鮮卑的支持。

此時慕容成也反應過來這是漢廷在逼他們表態,利用了他們的不和。可這是陽謀,比起散亂無章的東部鮮卑,漢廷的決定顯然更能影響到北疆的局勢。

若是幷州的張楊、張郃,以及南匈奴各部北上支持蹇曼,魁頭恐怕真的危險了。

“若當真有部族不聽王庭約束,擅自襲擾貴國北境,下臣相信大單于也絕不會進行包庇。比起蹇曼的胡言亂語,空口白話,大單于是有誠意的,願意與貴國結成同盟,永世相好。

下臣此來,亦是爲求親而來,大單于希望能與大漢有姻親之好,請大漢天子賜婚。”

滿朝譁然,和親,對於羣臣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從前漢開始,漢王朝便用和親的方式與周邊各族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關係。

雖然這種關係在涉及到大利益時顯得異常脆弱,可卻能讓百姓安心。

名義上,和親的一方是皇室公主,身份尊貴,另一方也是異族王侯,稱雄一域,算得上是天作之合。

實際上,絕大多數情況下,嫁出去的都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翁主”,或者說是“王主”。即諸侯王之女,在史書上則以“宗女”“翁主”代稱。

如果異族處於強勢期,或者與中原關係不錯,皇帝會給宗女加封公主頭銜,以示重視,如烏孫公主劉細君,便是武帝時獲罪的江都王劉建之女。

而北方民族那奇葩的婚姻觀,也讓中原人不齒至極。一女連侍祖孫三代,在這些還未開化的民族裡可謂屢見不鮮。

然而,這是前漢之事,非後漢之事。

或許後世談起漢朝,更多流傳的是漢武帝時揚威大漠,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威風。

可實際上真正終結掉匈奴北方霸權的事件,是東漢冠軍侯竇憲的“勒石燕然”,自光武中興後,東漢王朝始終保持着對北方異族的較大優勢,勒石燕然後,更是徹底除掉了這塊心腹之患。

因而東漢一朝,是沒有和親之事的。

故而對於百官來說,和親是很陌生的一件事,若是換成其他異族,恐怕一干老臣早就蹦了起來,大漢朝中興一百多年,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你說和親就和親?你也不照照鏡子?

可這話是從鮮卑大單于的使節口中說出,滿殿頓時一片死寂。

有幾名老臣更是忍不住眼眶通紅,險些落淚。

東漢確實沒有和親過,但卻有過和親之議。桓帝延熹九年,年輕的檀石槐已然整合了鮮卑各部,在漢朝北部大肆劫掠。當時的漢朝國力已然有所下降,雖然仍對鮮卑有着優勢,但卻無力在北方和來去自如的鮮卑進行糾纏。

漢桓帝無奈之下,重啓了冷藏一百多年的和親之議,表示願意封檀石槐爲王,與他和親。

然而桀驁的鮮卑之主拒絕了這一提議,更是大肆嘲笑了漢朝的使者,此事也成了大漢莫大的屈辱。

到靈帝熹平六年戰敗之時,膽寒的靈帝再次提議,又收穫了一波嘲諷。

大漢朝何曾遭過這種蔑視?哪怕是匈奴極盛之時,與大漢和親、獲取封號也是他們求之不得之事,只要祭出這一壓箱底法寶,往往便能換得邊境十餘年安寧。

可這一法寶在面對異軍突起的檀石槐時失效了,更被其大肆嘲諷漢朝的軟弱,成了漢末一大屈辱。

時光荏苒,十幾年後,檀石槐的孫子竟然派人到雒陽來,請求大漢與他和親,用上了“賜婚”一詞。

也不知檀石槐若天上有靈,看到這一幕該作何感想。桓靈二帝看到這一幕又作何感想。

至少滿殿的文武大臣,只要經歷過那段屈辱,此時都不由自主的亢奮起來,後漢中興,承繼天命,掃蕩了匈奴。而如今彷彿又是一場輪迴。

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三章 抉擇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五百章 演(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七十三章 朝會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五百章 演(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四章 吹捧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十八章 禁宮斥宦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