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但竊國的方式,事實上也影響着王侯在後世的風評。同爲竊國,拋開晉朝的費拉不堪,司馬家的名聲也遠遠不如曹氏父子。

因爲東漢王朝在經歷董卓之亂後,已經是日暮窮途,對於袁紹等勢大的諸侯來說,漢獻帝甚至算是累贅。唯有曹操對他伸出了援手,他給予曹操大義,曹操以漢室之名掃蕩天下,爲漢王朝創造了一段迴光返照的歷史。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操確實有說這話的底氣,他不是忠臣,但“天數有變,神器更易,歸有德之人”也沒什麼大問題。

而司馬氏篡國,卻是用了太多的陰私手段與鬼蜮伎倆。或者說魏室並無失德,司馬家也沒有足夠奪權的功績,只是靠着不要臉皮和突破底線來獲勝。

設使天下無有司馬氏……或許會更好?

劉備身爲宗室,又有再造乾坤之功,何必做那些陰私之事?以堂皇之法完成禪讓,也不會給後世埋下禍根。

李澈可不想被後世子孫垂淚罵自家祖宗行事刻薄。

冕毓遮掩,難以看清劉協的表情,但默然無語的狀態已經昭示出這位至尊內心的不平靜。良久,劉協輕聲道:“魏王過謙了,皇兄遭逆臣弒殺,此乃天地翻覆的大逆之事,朕欲爲皇兄報仇雪恨,恨無餘力。魏王乃皇兄生前至信之人,朕將此事全權託付,望魏王能早日將真兇捕獲,處以極刑,以慰皇兄。”

“以臣弒君,人臣之大逆,乃世間極惡,此等罔顧人倫、悖逆喪德之輩,人人得而誅之!只是宛城山高水遠,臣一時間實在難以探查清楚當日真相。請陛下寬限些時日,逆賊必不能長久躲藏,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劉協舉杯微笑道:“朕相信魏王,謹以此酒,提前爲魏王功成、皇兄雪恨而賀。”

飲畢,劉協瞥了眼看似熱鬧,實則都盯着劉備的羣臣,笑道:“朕聞鄴城多有賢良,天下之才,不可爲一地所限。不知魏王可願割愛一二賢才,入朝爲官?”

劉備略略有些詫異的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陛下的臣子,陛下若想讓他們入朝爲官,臣自無異議。”

雒陽百官則是目瞪口呆,真的是第一次見到劉協這般有存在感,但這存在感卻是變着花樣的給劉備送禮。

魏臣變爲朝臣,相當於以高位贈予鄴城百官,用劉備的班底來充實朝堂,時機一至,黃袍加身也未必不可能。

這些人都是劉備的心腹,不是變個身份就能跳反的,縱然變爲朝臣,心依然向着魏王,久而久之,這朝廷恐怕就真的成了魏王的朝廷了。

原本就算劉協不提議,劉備必然也會慢慢替換,但這終究比不得劉協一語來的方便。所有人看向太尉楊彪,卻見他眼觀鼻鼻觀心,毫無動靜,顯然默認了此事。

想挑事的大失所望,心懷漢室的則情緒複雜,欣喜於天子與魏王的和諧,嘆惋於光武后漢的夕陽。

“朕居深宮,實不知魏王麾下賢良者幾多,不如請魏王今日在此介紹一二,也可與雒陽公卿認識認識。”

劉備和李澈對了個眼色,見李澈頷首,回道:“既如此,臣便在陛下與滿朝公卿面前逾矩一二,數一數這天下賢良。

其一自然是衛將軍、靈壽侯李澈李明遠,北芒大亂救駕,鉅鹿之戰斬楊鳳,常山鏖戰斬張燕,青州奔襲救臨菑,徐州、兗州退曹操,有屯田、勸學、安民等政績,文武並濟,當世少有。”

劉備一番話把李澈吹的天上少有,地上無雙,縱然是麪皮極厚的衛將軍,也不由自主的低下頭以掩飾臉紅。

其他人倒是不覺得什麼,畢竟這串戰績里拉出來任何一個都是赫赫有名之輩,完成任意一項,封侯不在話下,李澈的威名之下,是威震河朔的巨寇們壘砌的臺階,是一州之牧的曹操作爲對手,僅以此便勝過了天下九成九的人。

“衛將軍確爲當世大才,曾經侍講於皇兄,有帝師之名,又屢建勳功,只是……已經算是位極人臣,加之衛將軍畢竟年輕,朕實在不便再行加封……”

明明是拒絕,劉備和李澈卻鬆了口氣。劉協說的很隱晦,但確確實實是在爲劉備考慮,李澈已經隱隱有功高難賞的情況了,留下最後的封賞機會給劉備,也是收心之用。

李澈笑着拱手道:“陛下所言甚是,臣衝勁有餘,沉穩不足,不適合再登高位,還請另擇賢明。”

一衆公卿恨不能衝上去把李澈打個滿臉桃花開,不適合再登高位?那你這個羣臣第四位的衛將軍算什麼?非大將軍、驃騎將軍不算高位?

劉備一臉遺憾的道:“其二,則是魏國相、陵樹亭侯荀攸荀公達,與衛將軍共救駕於北芒,自臣爲趙相以來,盡忠職守,調度內外,謀略有方,臣竊以爲公達有良、平之才。只是如今河東事繁,關中似有異動,公達一時難以脫身,無法朝見天子,惜哉。”

“荀公達之名,朕亦多有耳聞,出身名門,家學淵源,不愧爲荀卿之後。爵低難以顯功,朕意欲進其爲許鄉侯,食邑千五百戶,不知魏王與衆卿意下如何?”

由於白馬之盟的緣故,功非上爲侯者,天下共誅之,兩漢封侯大多數時候都很嚴謹,尤其是在針對文臣的時候。這就產生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對於文官而言,有三公易拜、亭侯難求的說法。

事實上這也是不得已而爲之,文官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本就是高門大戶,若在大肆封賞爵位,世襲恩寵,那更是勢大難制。以袁氏四世三公之名,家中也只傳承了一個安國亭侯。

與之相對的,是武將有功時封侯極爲大方,皇甫嵩那八千戶槐裡侯自不必多說,董卓在西涼少有大功,只是全身而退的事蹟在一衆大敗的同僚中顯得尤爲突出,就得了鄉侯之位,這足以讓無數大家族豔羨。

就連宦官封侯,都比文官封侯容易得多。

故而荀攸哪怕是劉備勢力事實上的三號人物,也只有亭侯之位,比不得多有戰功的李澈。

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七十三章 朝會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書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內應(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二十二章 蹇碩伏誅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五百零七章 許靖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關於劇情推進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二百六十章 謀權(下)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八章 袁公路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