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袁府臥雪堂,袁紹舉着瓷壺,將其中蜜水斟入兩個小杯中。
其對面跪坐的不是別人,正是大漢典軍校尉,曹操曹孟德。
蜜水乃是東漢達官貴人們盛夏之時最愛的飲品,而袁家與蜜水在原本的歷史上還有着極其有趣的關聯。
“路中悍鬼袁長水”袁公路,臨死之時正是因求蜜水不得,生生氣得嘔血而死,成爲千古笑談。
“孟德啊,你也有數月未曾登門拜訪過爲兄了,爲兄正欲邀你過府一敘,你卻恰好登門。你我二人真不愧知己之稱,該爲此痛飲一番。只是大事欲發,公事纏身,暫且以蜜水代酒。待功成之日,以張讓等賊祭祀已逝的故友,方纔痛快。”
袁紹談笑自若,言語間似乎張讓等人性命已在指掌之中。
曹操也是淡然一笑,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十常侍看起來確實沒有什麼翻盤的機會了,如今局勢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一則,竇武誅宦之時宦官還沒有到天怒人怨的地步,桓帝事實上遠超靈帝,其並不算昏庸之君,終桓帝一世,宦官勢力未曾膨脹到極致。
二則何進畢竟與竇武不同,雖然何進在士人中聲望不及竇武,但其在軍中威望卻非竇武可比,主持剿滅黃巾軍,就任大將軍已有五年,且張奐前車之鑑不遠。十常侍若想效仿曹節王甫,矯詔命人攻殺何進,完全不可能做到。
這一點上曹操與袁紹見解完全一樣。
但曹操一直認爲只需命人強行拿下十常侍便可,太后事到臨頭自然會接受現實,而無需調遣大兵入京。徒然耽擱時間,增加變數。
袁紹也不打算說服曹操,兩人自小相識,交情匪淺,互相都很是瞭解,很明白說服不了曹操。
民間甚至傳言兩人十幾歲時一起搶過新娘,這故事還記載於《世說新語》,故事是否爲真暫且不提,但足見二人日常相處的表現給民間的印象如何。比如曹操在袁紹跌入枳棘時賣了袁紹,可見民間多認爲其人狡詐反覆。
因而袁紹只是笑問:“不知孟德登門,所爲何事?還有那劉玄德,十餘年沒見,也不來會會老友,可着實不該。”
“袁氏府邸門檻太高,玄德擔心被拒之門外啊。”
“門檻高,是爲了阻住碌碌俗人,若是玄德登門,爲兄自當掃榻相迎,若有檻阻攔,拆了便是。”袁紹一臉誠懇的說道。
曹操輕笑一聲道:“操明日便去將本初兄之言轉告玄德,想來玄德必會欣喜萬分。至於操所爲何事……只是覺得董幷州太過危險,想請本初兄勿要引火燒身啊。”
袁紹瞳孔猛的一縮,繼而哈哈大笑道:“孟德說的哪裡話,大將軍既然不信任董卓,紹自然謹遵大將軍軍令,何以會引火燒身?”
“本初兄莫要太過自信於所謂故吏關係和‘四世三公’之威名。董卓此人豺狼心性,心中素無恩義,極有可能反噬其主,本初兄可莫要引狼入室了。”曹操一臉誠懇的勸道。
袁隗任司徒之時,曾徵辟董卓爲司徒府掾吏,按照東漢的觀念,董卓事實上已經打上了袁氏的烙印。按照常理,可以不奉其令,但不可妄自背主,反噬袁氏。
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其中極端者,例如那位“慈明無雙”的荀六龍,曾被袁逢舉薦,雖未應召,但袁逢死時還是爲其服喪三載。
這還是舉薦,且荀爽本人素有才名,又有荀氏這個大族身份,可以說袁逢對其並無大恩。
換成董卓這個西涼鄙夫,其父不過小小縣尉,能被司徒徵辟,那簡直是恩若海深,按照常理,其根本不可能敢對袁氏怎麼樣。
當然,大漢忠良董仲穎從來不是走尋常路的人,原本歷史線上根本不聽袁氏之言,其後還砍瓜切菜的把袁家滿門斬盡殺絕,連曾經的主公袁隗都沒放過。
可此時的袁紹並不相信董卓敢把袁家怎麼樣,於他而言,若想在誅宦這件事上分一大杯羹,必然需要增加己方勢力。
袁隗雖爲太傅,與何進同爲輔政大臣、錄尚書事,但權勢確實無法與何進相比。若不乘誅宦之時積攢勢力,袁家如何能在其後帶領士人對抗何進?
袁紹想的很遠,誅宦只是一個小目標,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他已經開始考慮怎麼對抗氣勢洶洶的何進了。
董卓就是一枚好棋子,其征戰沙場數十年,堪稱沙場宿將。其麾下精兵也是百戰鐵軍,雖不能與何進手下兵力相提並論,也足以稍稍抗衡一二,讓何進投鼠忌器。以此將戰場拉到對於士人來說佔盡優勢的朝堂上。
袁紹的謀劃確實沒什麼毛病,只是看錯了董卓而已。
此時袁紹心裡不以爲然,但礙於曹操身份和情面,還是笑道:“孟德此言有理啊。西涼鄙夫,不讀詩書、不知恩義,確實不可信任,爲兄必然謹記孟德之言,斷不會引狼入室的。”
曹操暗歎一聲,正如袁紹瞭解他,他也瞭解袁紹,觀其神態語氣,便知袁紹根本沒放在心上。再勸也無用,反倒容易起隔閡。
事實上曹操也不認爲董卓能翻起什麼大浪,如今洛陽有北軍五校、西園軍、丁原所部,還有即將歸來的幾路兵馬,皆歸何進掌握,董卓的兵力最多與丁原相當,想搞事情不過是以卵擊石。曹操來勸袁紹也只是想盡量減少麻煩罷了。
原本的歷史線上,誰也沒料到董卓運氣如此之好:何進身亡、何苗身亡,大漢軍中兩大巨頭沒了,雒陽城亂成了一鍋粥,最後還真讓他瞅準機會兼併各方,一躍成爲天下最有實力的諸侯。
只能說時也命也,人生除了自己奮鬥,有時候還真離不開幾分運氣。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曹操密會袁紹,言卓豺狼心性,不知恩義,斷不可信。紹素信卓,笑曰:“卓,吾叔故吏,何敢叛吾?”乃不從操之言。
及操言於李澈,澈哂曰:“袁氏之禍,必自此而始!”
後果如其言,操乃歎服。
——《英雄記》